張青山在和面。
冬日的七師再就業服務中心依然人來人往、熱鬧非凡,在這裡經營的門面,沒有高大上的酒店和商超,都是一些售賣早點、日用百貨、瓜果蔬菜、滷肉煎餅之類的尋常小店。也正是這些老百姓過日子都離不開的小店,讓這條街充滿了煙火氣息。
在再就業服務中心,紅底黃字的「雙鳳酒家」招牌很是顯眼。這是一家夫妻店,男店主叫張青山,女店主叫崔文華。
小店不大,只有六七張桌子,但整個店面窗明几淨、潔淨清爽。店內的牆上掛著菜譜,沒有什麼名貴菜餚,有的也只是一些家常小菜,拉麵湯飯之類的尋常菜餚。
後廚正在拉麵的張青山是一個50歲出頭的中年漢子,膚色白淨,面容和善。
「沒有想到,我們在這裡一幹就是20年……」說起自己在再就業服務中心經營這家小飯館的酸甜苦辣,張青山一時間百感交集,「這裡承載了我們的夢想,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有濃濃的煙火氣,在這裡創業的每一天,我們心裡都很踏實。」
在低谷中從頭再來
張青山和崔文華都是原七師針織廠的下崗工人。當年,面對突如其來的下崗,張青山夫婦一下子陷入了迷茫,他們不知道今後的路該怎麼走,自己的未來又在哪裡?
短暫的茫然後,張青山夫婦很快振作起來,他們知道,這個世界不相信眼淚,只有靠自己的拼搏,才能為這個風雨飄搖的家撐起一把遮風擋雨的傘。
張青山決定,利用下崗前自己是單位食堂的廚師,做的一手好菜這項特長,開一家飯館自力更生。
崔文華在飯館後堂忙碌。
仿佛是上天在眷顧這對年輕的小夫妻,這時候他們得知,七師新建了一個再就業服務中心,專門扶持下崗工人再就業。經過幾個月的市場調查,他們在服務中心租了一個門面,開始經營飯館。
1998年8月8日,張青山夫婦永遠記得這個日子。這一天,承載著張青山和崔文華希望和未來的「雙鳳酒家」正式開業了。
萬事開頭難。一直在企業工作的夫妻倆沒有做生意的經驗,只能摸著石頭過河。很快,殘酷的市場就給了他們一記響亮的「耳光」。
因為不懂經營,剛開始飯館的經營狀況並不景氣,加上房租、聘請廚師的費用,以及一些雜七雜八的費用,幾個月辛苦下來,他們不僅沒有盈利,還虧了錢。
是繼續往前走,還是停下腳步?張青山夫婦又一次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開弓沒有回頭箭,他們沒有被眼前的困境壓垮,而是選擇了在逆境中挺進。
為了留住每一個進店的顧客,張青山和廚師用心研究顧客愛吃什麼菜,什麼口味的菜最受歡迎等。每一個菜他們都經過反覆實驗,直到試吃的朋友都滿意了才記錄進菜譜。
就這樣,從開始一個月虧損好幾百元,到慢慢收支平衡,再到後來有了盈利,張青山和崔文華硬是咬著牙挺了過來。
有志者事竟成
20年的經營可謂不易。從「經商小白」,到有能力應對市場激烈的競爭,說起剛開始創業時的艱辛,張青山和崔文華感慨萬千。
剛開始開飯館的時候,張青山習慣於當老闆,什麼事都指望僱的廚師來做,可廚師一個月好幾千元的工資,讓他感到了經營成本的壓力。
為節約成本,張青山想跟著廚師學,以後好自己掌勺,廚師不肯教,他就偷偷學。一些烹飪技巧複雜的菜,他看多少遍也學不會,就想辦法和廚師搞好關係,過年過節給廚師發紅包買東西,廚師家裡有事,他總是跑前跑後。廚師看張青山夫婦都是實誠人,對自己像一家人一樣,就痛快地把自己的手藝教給他們。
崔文華(左)在為顧客推薦菜品。
這麼多年過去了,「雙鳳酒家」的菜餚價格一直都是周邊同行業最低的。崔文華說:「我們是從困境中走出來的,明白老百姓的不易,很希望為大家做點什麼,再說薄利多銷也是一種經營之道嘛。」就是靠著薄薄的利潤,「雙鳳酒家」贏得了更多的回頭客。
後來,張青山發現牛肉麵市場不錯,就僱了一個拉麵師傅,開始主營牛肉麵。在再就業服務中心,「雙鳳酒家」是第一家經營牛肉麵的飯館,因為味道好、價格實惠,剛開始生意很好。可不到兩年,奎屯市先後有了很多家專門經營牛肉麵的飯館,對張青山的生意造成了很大衝擊,加上再就業服務中心的飯店越來越多,競爭越來越激烈。
為了節約成本,提高飯館的市場競爭力,2006年,張青山辭退了炒菜師傅和拉麵師傅,飯館形成了妻子在前面招呼客人,他在後堂做飯的「夫妻店」經營模式。
憑著真誠優質的服務,夫妻倆站穩了腳跟,讓「雙鳳酒家」的招牌在七師再就業服務中心一掛就是20年。
相濡以沫共渡難關
12月10日,筆者走進了張青山夫婦經營的「雙鳳酒家」。
冬日的清晨,一縷窄窄的陽光透過再就業服務中心的涼棚,照進了「雙鳳酒家」,金黃色的晨光,讓這個不大的飯館多了幾分溫暖和明亮。
張青山在後廚忙活著,崔文華則在前廳打掃衛生、招呼客人。兩個人在閒下來的時候,也會感嘆過去創業時的艱辛。「只要夫妻倆齊心,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崔文華說。
「我們之所以取『雙鳳酒家』這個店名,是因為我們有一對雙胞胎女兒。」張青山望著懸掛了20年的「雙鳳酒家」招牌,感嘆地說。
當年夫妻倆雙雙下崗時,兩個女兒還不到3歲。這個飯館,凝聚了張青山夫婦的全部希望和夢想。
剛開始經營的時候,因為店裡太忙,倆人沒少為了孩子的事、店裡的事爭吵。因為長期超負荷的勞累,兩個人好幾次打起了退堂鼓,但想到兩個女兒,他們便咬著牙堅持。在生活的磨難中,兩個人相互依偎、互相支撐,讓這個家有了駛向幸福港灣的動力。
孩子上初中的那幾年,是店裡最忙的幾年。懂事的孩子們學會了照顧自己,衣服自己洗,功課自己學。
崔文華說:「兩個孩子真是懂事,知道我們忙,只要一寫完作業,就會幫我們洗菜、收拾碗筷。我們很少能抽出時間陪孩子,這些年虧欠她們很多。」
在孩子們眼中,爸爸媽媽是最偉大的人。爸爸媽媽用自己的行動讓她們明白,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只有艱辛付出,才會有回報。
有了父母做榜樣,兩個孩子都很爭氣。現在,她們一個是武漢地質大學的研究生,一個是華南理工大學保送研究生。看到孩子們這麼爭氣,張青山夫婦覺得以前所有的苦都沒有白吃,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幸福的回報。
心懷感恩一路前行
一條街有多長,20年的歲月能不能走完?
一條街能有多少悲歡離合,20年的風風雨雨能不能講述得完?
張青山夫婦感恩七師黨委,正是七師黨委當年建設再就業服務中心的決策,讓他們走出了人生低谷。
張青山說:「在再就業服務中心,很多商戶都是曾經生活困難的群眾,他們在這裡奮鬥,也在這裡成長。一些目前在奎屯市經營成規模的商戶,都是從這裡走出去的。」
20年來,他看了太多的人來人往。身邊的商戶換來換去,走了很多批老商戶,又來了很多新商戶。來來往往中,張青山和崔文華與商戶們結下了深厚的感情。
在再就業服務中心做生意,大家很少把對方當作對手,更多的是當作朋友。誰家有了事,大家都會伸出援助之手。濃濃的人情味是讓眾多商戶多年紮根這裡的理由。
明年,再就業服務中心將進行改造,張青山夫婦的心情很複雜,既有對服務中心過去的留戀,也有對服務中心未來的渴望。
「希望再就業服務中心改造後,大家的生意能夠繼續紅紅火火。我還希望身邊的老朋友們還能夠在一起創業,在一起奮鬥……」崔文華望著再就業服務中心裡川流不息的人群,留戀地說。
張青山拍拍妻子的肩膀說:「要相信自己,明天會更美好!」
結束採訪的時候,天色漸晚。每個商鋪前都亮著明黃色的燈光,這些溫暖的燈光照亮了臨街商鋪的各色招牌,也照亮了商戶們忙忙碌碌的身影。
筆者穿行在光影交錯的再就業服務中心,炸油果的煙火氣,烤鴨瀰漫的香氣,豆漿豆汁的味道,再配上鮮嫩嫩的瓜果蔬菜,商販招攬顧客的熱情招呼聲……這個充滿煙火氣息的街市活了起來。
來源丨兵團日報
編輯丨周沄璐
責任編輯丨李雪
原標題:《逐夢,在氤氳煙火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