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有一位英國作家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已經看夠了美麗而無法理解的佛羅倫斯,滿眼都是繪畫或者是壁畫。我開始渴望涼爽的山地,鄉村的新鮮空氣,永不衰敗的野橄欖,和無數的杜鵑花。
提到義大利中部的託斯卡納大區,許多人就立刻想到首府佛羅倫斯。悽美的廊橋,美帝奇家族和文藝復興的故事吸引了來自全世界的旅遊團,老城永遠是人頭攢動。現在的旅遊,人們都是為了逃避城市的喧囂,歸隱田園生活,陶冶情操,放空身心。當我走進託斯卡納,發現一切遠遠不止於此,中世紀的村落,保存完好的城鎮,羅馬式的修道院,所有的歷史過往都融入了連綿的山脈,松柏、塔樓,這些現實的風光之中。整個大區裡到處散落著藝術寶庫和擁有美麗風情的小鎮,小山城錫耶納(Siena),就是其中之一。
和其他義大利古國一樣,錫耶納也曾經歷過原住民、外族入侵和被各種政權輪流控制的局面。由於羅馬古道受到拜佔庭帝國的衝擊,公元6、7世紀倫巴第人開闢了經由錫耶納的新路,錫耶納逐漸興盛起來,以羊毛貿易和貸款業務一天天成為繁華的城邦,在1167年宣布脫離主教的控制,建立了共和國,1179年就擁有了成文的憲法。
羽翼豐滿了,就有資格和別人「叫板」了,比如佛羅倫斯。
之後的四百多年間,錫耶納和佛羅倫斯可沒少為了爭奪託斯卡納的霸主地位開戰,其實歸根結底是教皇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之間的權力爭奪,各城邦紛紛「站隊」,出現了「保教(皇)派」和「保皇派」。直到16世紀,錫耶納在戰爭中慘敗,從此共和國成為歷史,領土也歸了佛羅倫斯公國,美帝奇家族成了託斯卡納大區的人生贏家。
但錫耶納從此因禍得福,美帝奇家族對錫耶納在經濟和文化方面的壓制,使得這座古城到義大利19世紀統一為止的兩百多年間並沒有什麼發展,加之它並不位於佛羅倫斯至羅馬的主幹道上,交通不便不僅阻擋了軍隊,也阻擋了蜂擁而至的遊客。老城區完好地保留了12-15世紀的中世紀古城原貌,沒有文藝復興和巴洛克的煽情,只有絢爛的哥特榮光和古樸的羅曼遺風。
高聳的塔樓、崎嶇的石板路,古老的街道從市中心廣場周圍發散出去,依山勢蜿蜒盤旋,這座宛如託斯卡納大區特產基安蒂(Chianti)紅酒般醇厚的中世紀古城就在時光裡不聲不響地沉澱下來,卻在不經意間遇見,驚豔得令人猝不及防。
錫耶納位於佛羅倫斯以南約50公裡,老城區距離火車站很遠,更便捷的方式是從佛羅倫斯火車站旁邊的Sita汽車站乘長途大巴Siena Rapida前往,車程約1小時。初到錫耶納,放眼望去,遠處紅色房屋依地勢層疊而上,聳立著幾座高塔。若是把託斯卡納一望無際的田園風光比作綠色的海洋,錫耶納就是挺立於萬頃碧波中那座赭紅色的島嶼。老城區坐落於品字形的三座山丘之上,建築物依山取勢,街道狹窄,道路起伏不平,高大的房屋遮擋了明媚的陽光,一條條縱橫交錯,古老幽深的街巷都被擠成了「一線天」。高大拱門上的門把手、墨綠色的百葉窗、古老的街燈在歲月的侵蝕下已經有些斑駁,卻展現出中世紀的城市風貌。早在1995年,錫耶納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她也成為與佛羅倫斯齊名的藝術古都。
寫到這裡,不禁啞然失笑,佛羅倫斯費了那麼多年勁,最終還是沒能磨滅掉錫耶納的風採啊!
幾乎每個來義大利旅行的人都知道羅馬城由母狼哺育長大的兄弟建城的傳說,但在錫耶納也隨處可見這一標誌,和羅馬城的如出一轍。傳說母狼養大了一對雙生子,羅慕路斯(Romolo)和雷穆斯(Remo)。兩兄弟在選址建立古羅馬城的問題上意見不合,羅慕路斯就殺了自己的孿生兄弟。被殺的雷穆斯有兩個兒子塞尼歐(Senio)和阿斯卡尼歐(Ascanio),兩人騎上太陽神和智慧女神賜予的一白一黑兩匹駿馬,帶上母狼連夜逃到北方建立了一座城市,就以母狼作為這座城市的標誌,並將黑白兩色作為城市的紋章,用哥哥塞尼歐(Senio)的名字給這座城市取名為"Sena",後演變成為"Siena",就是「錫耶納」名稱的由來。
錫耶納的位置
老城區不大,走不遠就到了中心的田野廣場(Piazza del Campo),又因其形狀俗稱為「貝殼廣場」,是歐洲現存最大的中世紀廣場之一。還記得我曾經寫過聖吉米尼亞諾的那些塔樓嗎?那些富足的家族修建塔樓用於防禦,塔樓的高矮大小就成了家族財富和地位的標誌。而在錫耶納,建造塔樓攀比的形式就變成了賽馬大會。每年夏天的7、8月,在田野廣場上就擠滿了人,守候著這一從中世紀(1605年)就流傳下來的傳統,等待英俊的騎手騎著駿馬從鐘樓下飛馳而過的場景。賽馬節是錫耶納和周邊17個分區的盛會,隆重的古裝遊行和雜耍表演穿梭於古老的街道中,比賽的緊張激烈絲毫不亞於奧林匹克的盛事。
賽馬節(本圖來自於網絡)
可惜我來的時候是冬天,雖然沒有熱鬧的賽馬節,卻享受了託斯卡納午後的陽光。廣場的腹地不僅是錫耶納的中心,也是全城的最低點,就位於三座丘陵的匯合處,擁有和古羅馬劇場一樣外高內低的天然地勢。當地人最喜歡在冬天坐在廣場上曬太陽,或坐或躺,喝一杯卡布奇諾或是吃一塊甜點,消磨時光。
廣場地面是帶有魚骨圖案的紅磚,透著沉穩大氣,周圍建築井然有序,排列著貴族府邸、咖啡館、帶有古典陽臺的房屋等。
廣場正對面是始建於13世紀末的錫耶納市政廳(Palazzo Pubblico),那時恰逢錫耶納最繁榮的時期,共和政府曾在此辦公。今天成了市立博物館的所在地,主要展出與城市歷史相關的展品和錫耶納學派的繪畫。市政廳整體為磚石結構,立面中部略彎曲,二層兩邊和頂部排列著倫巴第風格的盲拱,中部窗戶為哥德式。
建於1297年的市政廳塔樓直插雲霄,全名曼賈塔(Torre di Mangia),高102米,是錫耶納最高的建築,也是義大利第二高的塔樓。它還曾作為電影《007大破量子危機》的拍攝地。
我幾乎登上過義大利所有能攀爬的塔樓和教堂,來到錫耶納也不例外。塔樓分時段限制人數登塔,大約330級臺階,每次只能上25個人,在上面停留15分鐘。很幸運買了14:30登頂的票,此時陽光正好。
塔樓內部極其狹窄,盤旋而上的石階上滿滿都是歲月的痕跡。
只有從塔樓俯瞰下去,才能明白為什麼這裡被稱為「貝殼廣場」。從市政廳前的中央排水渠口放射出9條石灰華線,將扇形的廣場畫成一個巨大的扇貝,這獨特的造型也是建築史上的傑作。這9個區域代表了政府的9個成員,象徵著團結一致。整個城市的街巷有11條從廣場發散出去通往全城。
若是夏季來此,廣場上定是熱鬧非凡。即便沒有賽馬節,夜幕降臨後廣場也是市民休閒的場所,四周露天咖啡座坐滿了情侶或朋友,由於廣場四周建築物較高,這裡的夜空就顯得更深邃悠遠。
向周邊遠眺,即便是冬季,託斯卡納山區的風景也不失秀美。
大教堂在一片橙紅色的屋頂裡極為顯眼。
雖然義大利不缺有名的噴泉,這裡與市政廳隔廣場對望的噴泉可別錯過,這座始建於1419年的歡樂噴泉(Fonte Gaia) 是現代噴泉的雛形,也是最早運用液壓系統製造的噴泉之一。中世紀用水多有不便,就用引水渠將水引入城市,不僅灌溉了周邊田野,泉水入城人們也非常開心,噴泉就因此而得名。兩側的浮雕為《創造亞當》(Creazione di Adamo)和《驅逐》(Cacciata dei progenitori),中間雕塑為聖母和聖子,兩邊是美德(Virtù)和天使(Angeli),今天看到的雕塑是19世紀的複製品,真品保存於市政廳博物館內。
坐落於古城最高處的錫耶納大教堂(Duomo di Siena)始建於13世紀,外牆獨特的斑馬條紋正是錫耶納的象徵——白色和綠黑色相間的大理石。教堂森嚴壯觀的正面是羅馬式和哥德式的混搭,下半部由主教堂、鐘樓和施洗堂三扇華美大門共同組成,上半部凸出的圓頂和鐘樓屬哥德式,整體呈拉丁十字形。
1339年,錫耶納準備將教堂的規模擴大一倍,目的是超越佛羅倫斯的聖母百花大教堂。可惜1348年爆發的黑死病使錫耶納的人口銳減了將近一半,財富也大為減少,這座教堂便未能繼續得以擴建,如果建完很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今天沒建完的部分被改造為博物館。
沿古樸的街道走不遠就是沙林貝尼廣場(Palazzo Salimbeni),中央的沙林貝尼宮(Palazzo Salimbeni)建於14世紀,是世界上仍然在經營的最古老的銀行——錫耶納銀行的總部。19世紀,當地建築師朱塞佩·帕爾蒂尼(Giuseppe Partini)主持進行了修復和改造,成了今天看到的哥德式風格。右側三層建築是始建於15世紀的斯潘諾斯宮(Palazzo Spannocchi),由佛羅倫斯建築師朱利亞諾(Giuliano da Maiano) 設計修建;左側為建於16世紀的坎圖奇宮(Palazzo Cantucci),廣場中央矗立著18世紀的經濟學家Bandini Sallustio的雕像,他倡導自由貿易,取消了當地的封建關稅和通行費,使錫耶納發展更加彭勃。
儘管沒有聞名中外的景點,但錫耶納是義大利最值得去的小城之一。小城樸實無華,並無半點可供炫耀的華麗包裝。這裡一定發生過無數類似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悲劇,也一定有乘著馬車去參加宴會的公主,或許路口轉角的石頭上還有中世紀騎士用劍划過的痕跡。這個靴子國度從北走到南,她是這個冬天最美的相遇。
====================
【作者:沙漠玫瑰】
環球旅遊達人,旅行體驗師、自由撰稿人、嘉賓主持。已隻身旅行過五大洲近50個國家,200餘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