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席合該熱鬧,喝酒不能悶頭喝,故古代宴會中有很多促使宴會熱鬧非凡的酒令。明清時期,酒令發展到另一高峰,此時酒令在品種上較唐宋時更為豐富。清俞敦培《酒令叢抄》載酒令322種。那麼,由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的《紅樓夢》中,描寫了哪些別致有趣的酒令花樣呢?
一、牙牌令
牙牌,又稱骨牌、牌九,是舊時遊戲用具,有時也是賭具。相傳於宋代宣和二年設計製造,用象牙製成,所以叫牙牌。後來也用獸骨製造,故也叫骨牌。至明代又用硬紙製造,便叫紙牌。"牙牌令"是飲酒、賭博、文字遊戲三者的結合,是古代豪門貴族消遣作樂的方式之一。
《紅樓夢》第四十回賈母兩宴大觀園席上就行了牙牌令,其規則由行令者鴛鴦宣布:"如今我說骨牌副兒,從老太太起,順領說下去,至劉姥姥止。比如我說一副兒,將這三張牌拆開,先說頭一張,次說第二張,再說第三張,說完了,合成這一副兒的名字。無論詩詞歌賦,成語俗話,比上一句,都要叶韻。錯了的罰一杯。"故書裡行令時一、三、五、七單句都是由宣令者鴛鴦來說。
在行令中,賈母、薛姨媽說的令語多源於生活,不拘出處;劉姥姥滿口蘿蔔、蒜頭、倭瓜、毛毛蟲等,土話俚語,詼諧機智,則完美體現了一個生活經驗豐富的村婦本色;而飽讀詩書的小姐們則喜歡引用詩詞曲。譬如以下這段描寫:
鴛鴦又道:"左邊一個'天'。"黛玉道:"良辰美景奈何天。"寶釵聽了,回頭看著他。黛玉只顧怕罰,也不理論。鴛鴦道:"中間'錦屏'顏色俏。'黛玉道:"紗窗也沒有紅娘報。"鴛鴦道:"剩了'二六'八點齊。"黛玉道:"雙瞻玉座引朝儀。"鴛鴦道:"湊成'籃子'好採花。"黛玉道:"仙杖香挑芍藥花。"說完,飲了一口。
林黛玉席上衝口說出的"良辰美景奈何天"和"紗窗也沒有紅娘報"分別出自《牡丹亭》和《西廂記》,這兩部書在當時都被列為禁書,可見這些不滿傳統禮教的作品對她思想影響之深。
二、擊鼓傳花
擊鼓傳花也稱"傳彩球",是我國古代酒宴上的助興遊戲,也屬於酒令的一種,又稱"擊鼓催花",在唐代時就已出現。唐代《羯鼓錄》中提到李隆基善擊鼓,一次他擊鼓一曲後,起初未發芽的柳枝就吐出了綠色。此典故喚作"擊鼓催花",後來被人們用作酒令,改作"擊鼓傳花"。
據史料所記載的擊鼓傳花,是先準備一個擊鼓,一枝花。人們在酒席上隨著鼓聲的節奏和速度,輪流傳遞這枝花。等鼓聲戛然而止,花枝停留在誰手中,便罰誰喝酒一杯,甚或令其說些令語。
《紅樓夢》中有不少筆墨描寫擊鼓傳花行令的情形。如第五十四回:
鳳姐兒因見賈母十分高興,便笑道:'趁著女先兒們在這裡,不如叫他們擊鼓,咱們傳梅,行一個春喜上眉梢的令如何?'賈母笑道:'這是個好令,正對時對景'。"
梅與眉諧音,鳳姐將"傳梅"說成"春喜上眉(梅)梢"是討吉利的口彩,也算作是擊鼓傳梅的雅稱。寫到擊鼓時:
那女先兒們皆是慣的,或緊或慢,或如殘漏之滴,或如迸豆之疾,或如驚馬之亂馳,或如疾電之光而忽暗。其鼓聲慢,傳梅亦慢,鼓聲疾,傳梅亦疾。恰恰至賈母手中,鼓聲忽住。
如此繪聲繪色的描述,使人如臨其境,擊鼓傳花之法大勢已見。
在古時的大戶人家裡,還專門設有擊鼓之人,一般是用盲藝人和僕人,擊鼓時藏於門外或者屏風背後。《紅樓夢》第七十五回寫到的擊鼓傳桂行令,就是"命一媳婦(僕人)在屏後擊鼓"。若擊鼓之人就在席前,則要用布條把眼蒙住。總之,擊鼓的人不能看見花枝的傳送情況,鼓聲的快慢、何時停止都是由擊鼓人隨意掌控。
擊鼓傳花酒令的特點是場面大、聲響大,比較適合人多的場合。由於隨機性強,無法預知住鼓的時間,人人都急於將手中花傳遞給他人,故讓人驚心動魄。鼓聲連響,花枝頻傳,語笑喧譁,杯盞交錯,這場面是何等壯觀有趣。
另有一種類似擊鼓傳花的助興遊戲,喚作流觴。人們在岸邊依次席地而坐,在水上遊放置一隻酒杯,任其飄流曲轉而下,酒杯停在誰的面前,誰就要飲酒作詩。
三、射覆
射者,猜度也;覆者,遮蓋隱藏也。射覆,就是在甌、盆、碗等器具下覆蓋隱藏某一個物件,讓人猜測裡面是什麼東西。早在漢代時期,皇宮中就已然開始流行射覆遊戲。射覆可謂最早的酒令遊戲。一人為覆者,另一人為射者,兩人就可以行酒令。
《紅樓夢》第六十二回寫賈寶玉等過生日,宴席上玩酒令遊戲,平兒拈了個"射覆",薛寶釵說:"把個酒令的祖宗拈出來。射覆從古有的,如今失了傳,這是後人纂的,比一切的令都難。"射覆是最早的酒令遊戲,故說它是"酒令的祖宗"是恰切的。射覆所藏之物多是一些普通的生活用品,如扇子、手絹、筆墨等。後來,在這種玩法的基礎上又演變出了一種間接曲折的語言文字形式的射覆遊戲,其法是用相連字句隱寓事物,令人猜度,若射者猜不出或猜錯以及覆者誤判射者的猜度時,都要罰酒。
《紅樓夢》第六十二回中描寫的射覆酒令就是這種形式,覆者先用詩文、成語和典故隱寓某一事物,射者猜度時則用隱寓該事物的另一詩文、成語和典故等揭謎底。譬如,薛寶釵和賈探春擲骰對了點子後,賈探春便覆了個"人"字,薛寶釵說"人"字太泛,賈探春又覆了一個"窗"字,兩覆一射。薛寶釵見席上有雞,便射著賈探春用的是"雞窗"、"雞人"二典,即覆的"雞"字,因而射了一個"塒"字。賈探春一聽,知他射著,用了"雞棲於塒"的典,二人對視一笑,相互會意,各飲了一杯酒。
四、搖抽令籤
搖抽令籤也是古代頗為流行的一種酒令花樣。大概是用獸骨、象牙,或者是竹片、木頭凳專門製作的一種行令用的籤子,叫作令籤,並配有專門的籤筒,行令時在座賓客依次輪流搖抽一支令籤,按籤上所寫的飲酒方式、方法、人數、杯數、令詞要求等,組織說令行酒。在古代,令籤多是當時多才多藝之人製作,多有設計精巧別致、耐人尋味者。
《紅樓夢》第六十三回姑娘們行令,用的那副"象牙花名籤子"就頗為別出心裁。這副籤子的每支令籤上都畫有一種花,題著籤子名稱,還刻有一句唐詩,並註明了飲酒方式、人員、杯數和所說令詞等。最有趣的一籤是賈探春所抽的那支,上面畫有一枝杏花,寫著"瑤池仙品"四字,詩云:"日邊紅杏倚雲栽。"注云:"得此籤者,必得貴婿,大家恭賀一杯,共同飲一杯。"故賈探春看到這些內容時就羞紅了臉。
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江蘇省丹徒縣出土了一副唐代塗金銀質酒令籤子,這副籤子也頗為雅致。這套酒籤包括令籤五十支,令旗一面,龜負籤筒一個,籤筒上刻有"力士"字樣。據專家考證,這套令具可能是當時地方官吏準備贈送太監高力士的禮物,或者是高力士訂做的。筒身正面鐫有雙勾"論語玉燭"四字,大概是這套令具的題名。五十支令籤每支上都刻有不同的令辭,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言明了飲與不飲、飲多少、誰來飲等情況。這些令詞都出自《論語》,這也無怪乎這副酒令籤題名為"論語玉燭"了。
五、骰子令
骰子是一種從古至今常見的遊戲工具,也被應用在酒令遊戲中。骰子令即利用骰子所行的酒令。骰子是一種民間遊戲用具,一般為立體方塊形狀,大小和杏核差不多。一般是用玉石製作,所以叫做瓊。傳說是三國時期曹植所造。本只有二,用於遊戲投擲,故又名為投子。至唐朝時增加到了六個,改用骨頭製作,骰子這個名字就是由此而來。其六面分別刻著一、二、三、四、五、六點,點著有色,故也稱色子。其點色一般有紅綠、紅黑或白黑兩種,各個面點色交錯變化,擲之以決勝負。
骰子在古代主要用於賭博,又因其上刻有點子,所以古人又稱其為博齒。古代擲骰行令的方式有很多。在《紅樓夢》第六十三回中,賈寶玉要行令,麝月笑道:"拿骰子咱們搶紅罷。"這裡的搶紅,即是投骰子遊戲,以投到的紅點多者為贏家,輸者罰飲酒,故喚作"搶紅"。
《紅樓夢》第一百零八回描寫的擲骰行令,是用四個骰子擲,按擲出的點色有固定的名稱,並確定喝酒人數、杯數,還要根據骰子點色說個曲牌名,下家再接一句《千家詩》。譬如,薛姨媽擲了四個么,鴛鴦道:"這是有名的,叫做'商山四皓'。有年紀的喝一杯。""商山四皓"大概指的是骰子的四個么點。故賈母、王夫人等年紀大的人各飲了一杯酒,薛姨媽說了個"臨老入花叢",下家是賈母,接了一句:"將謂偷閒學少年"。
骰子在古代行令中,還有很多輔助的用處。譬如,射覆行令時,依次擲骰,對了點的二人交手射覆。再如,搖抽籤籌行令時,輪流擲骰,按點數數至誰則誰搖抽籤籌,另外,還用擲骰子確定由誰起令、誰作令官等諸多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