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懷賢古稀之年為群眾表演「飛叉」絕技。
鄭懷賢武術高強。
赴第十一屆奧運會的中國「國術表演隊」在柏林,右2為鄭懷賢。
81年前的那天,1936年6月26日,赴德國參加第十一屆奧運會的中國體育代表團,乘坐義大利郵船「康梯浮地」號,啟錨離開了上海黃浦港。一個年近四十歲、方臉高額頭的男子,倚著甲板上欄杆,雙目炯炯有神眺望茫茫無際的大海——他就是鄭懷賢,一生充滿傳奇色彩的武術大師。
鄭懷賢,生前任中國武術協會第一任主席、中華體育總會常委、四川省政協常委、成都體育學院運動醫學系主任。他曾作為中國「國術表演隊」運動員,參加第十一屆奧運會,享譽海內外;新中國成立後,他曾為總理周恩來治傷;他傳授的武術,在四川廣有影響。
1897年9月15日,河北省安新縣新安鎮白洋澱邊的北辛村,鄭懷賢呱呱墜地。他三歲喪母,八歲喪父。私塾讀過兩年書後,因生活困苦只好輟學,隨兩個哥哥務農,人稱「鄭老三」。到13歲,他跟安新縣號稱「飛叉王」的李二慶學飛叉。1918年,他又拜武術名家魏昌義為師學了3年。其後又拜魏昌義在北京的好友「鐵臂」魏金山為師。魏金山覺得鄭懷賢頗堪造就,把鄭懷賢推薦到中國當時最負盛名的武術大家孫祿堂那裡深造。
鄭懷賢在各位師傅精心教授下,不但在太極、形意、八卦、擒拿、飛叉等方面很有造詣,而且學到精深的骨傷科醫技。
1928年,鄭懷賢成為南京中央國術館首屆學員。已過30歲的鄭懷賢,次年獨自闖蕩上海灘。為了餬口,他曾每日去城隍廟、大世界等地獻藝,甚至去有錢人家跑「堂會」表演;甚至被五洲大藥房等當作國術「明星」,穿上印有產品廣告的衣服當活動廣告……鄭懷賢「舞飛叉」等武功絕藝,被上海各大報多次介紹後聲名鵲起,被譽為「飛叉太保」、「鄭神叉」。
1936年5月21日,國術界在上海申園,舉行赴第十一屆奧運會「國術表演隊」的選拔比賽。最終選出了男選手張文廣、溫敬銘、鄭懷賢、金石生、張爾鼎、寇運興;女選手翟漣源、傅淑雲、劉玉華。南開大學國術教員郝銘為教練兼隊長,顧舜華為管理員,共11人組成國術表演隊。
這次參加第十一屆奧運會的中國體育代表團共141人。1936年6月26日,代表團從上海乘船啟程,7月23日到達柏林。
這一屆奧運會,除正式比賽項目外,還有各國民間體育表演。中國代表團抵達柏林休息兩天後,國術隊先到漢堡表演。
鄭懷賢心潮起伏:同樣是街頭獻技,但今日不是淪落江湖賣藝,而是代表中國向世界宣傳中華武術啊!
次日在漢堡動物園大廣場作表演。各國選手依次上場,表演的多是土風舞。中國選手的表演令各國觀眾震驚,當運動員退場時,記者、觀眾潮水般湧來,爭著和中國選手握手,氣氛極其熱烈。
8月11日晚,國術隊在奧運會上作正式表演,地點設在可容納兩萬餘人的露天劇場。國術隊表演項目有20個,首先是集體太極操,然後是拳術、器械的單練和對練項目。
輪到鄭懷賢健步上場表演「飛叉」絕技了。猛然間見他一頓腳,鋼叉在空中閃過一道寒光越舞越快,在頭頂、胸前、後背、腰間、腿胯翻滾奔竄,仿佛銀蛇盤旋、流水激蕩……表演結束,劇場內掌聲震耳欲聾。這時發生戲劇性的一幕:柏林市長上場問:「鋼叉在您身上旋轉,就像機器齒輪飛轉,表演太出色了!我猜想鋼叉上一定有秘密,是否藏有電池讓它旋轉不止?」
市長先生把這把六尺長、亮閃閃的鋼叉,從叉尖一直摸到叉尾……他突然又手指鄭懷賢的腳哇啦哇啦發問。留學生翻譯道:「市長先生說,那鋼叉上既然沒有秘密,他猜想你鞋裡藏有磁鐵石。他不能想像,人的雙腳也能隨心所欲,像手一樣靈巧地舞叉。他提出,能否冒昧請您脫下鞋子看看?」鄭懷賢笑道:「有啥不可以的?」運動員寇運興提了一雙鞋讓鄭懷賢換過。市長先生仔細檢查換下的那雙鞋,看了好一陣……最後市長先生翹起大拇指說:「了不起,想不到中國竟然有如此奇蹟般的民間體育!」
這戲劇性的一幕,成為中國武術史上一段趣事,也說明當時外國人對中國許多優秀文化遺產是多麼的陌生。
此後,國術隊又應邀到法蘭克福、慕尼黑、明興等城市表演,還為國際運動員營作了表演,取得很大成功。一家德國很有影響的報紙,盛讚國術「是藝術中的精華,是體育中的驕傲。」一位美國記者讚嘆:「它是體育,又是軍事技能……毋庸置疑,它是古老東方文明中的精華!」
筆者曾採訪鄭懷賢小兒子鄭桂麟和夫人朱梅玲。鄭桂麟是四川大學教授,朱梅玲是音樂學院教授,家中簡樸潔淨,兩位老師溫文爾雅。朱梅玲的父親朱國禎和鄭懷賢是河北同鄉,也是中國著名武術家。鄭桂麟和朱梅玲介紹了不少鄭老生前往事。
歸國後鄭懷賢名聲大振,到了黃埔軍校任教。1938年11月,黃埔軍校遷抵成都。從此,鄭懷賢定居成都。
筆者收藏的《黃埔軍校第十七期》(1940~1942)資 料中,記錄鄭懷賢當時住家在槐樹街三十一號。當時生活不易,他傳武外還行醫,住家門口掛黑底金字招牌,上書「北平鄭懷賢」。下寫兩行小字「跌打損傷、接骨推拿」……鄭懷賢還曾在東華門、祠堂街、春熙南路等處開過傷科診所,在樹德中學任過教,在少城公園等處向成都武林人士傳授武術……1944年後,鄭懷賢應聘到了成都體育專科學校(1949年後改為成都體育學院)。
鄭桂麟回憶,父親早年習武從不留鬍子,直到行醫才留起長鬍鬚,朱梅玲還提供了一張少為人知的鄭懷賢留長鬍子的珍貴照片。
1953年,鄭懷賢作為西南代表隊武術總教練,率隊參加全國民族形式運動會。1958年,成都體育學院創建武術系專業,鄭懷賢為首任系主任。此後幾十年中,他以孫氏八卦拳、飛叉、擒拿三大絕藝享譽中國。
1955年,賀龍關車門碰傷右手。他到成都時請鄭懷賢來下榻的金牛賓館,治療片刻賀龍疼痛大減,驚奇地說:「我讓警衛員也拿捏過不見效,一經你的手,效果神奇!」賀龍讓警衛員給醫療費,鄭懷賢再三推卻。賀龍說:「紀律必須遵守,要多少錢?」鄭懷賢最終只得收下一角七分。
鮮為人知的是,鄭懷賢開的診所是成都拉架架車工人的「定點治療」診所,每次也只收一角多錢。
經賀龍指示、有關部門批准,1958年,被稱為「骨傷聖手」的鄭懷賢創建了成都體育學院附屬醫院,擔任院長達23年之久。
1963年底到1964年2月,周總理訪問非洲十多個國家,在訪問衣索比亞期間,遇上下雨,迎賓館階梯溼滑,周總理不小心摔了一跤,右手先著地,中指傷得厲害,食指和無名指也有傷。緊急治療效果仍不明顯。經賀龍介紹,周恩來在鄧穎超陪同下赴成都,接受鄭懷賢治療。
鄭懷賢初見時既激動又拘束,鞠躬敬禮。周恩來忍痛迎去和鄭懷賢握手,說:「不敢當,不敢當,鄭老師好。」1964年2月12日晚是除夕夜,周恩來接受治療後熱情留下鄭懷賢共進晚餐。鄭懷賢5天內6次精心治療,使周恩來手傷基本痊癒。
這段珍貴的歷史資料,至今仍保存在四川省骨科醫院。
據鄭桂麟透露,父親晚年中風一隻腳癱瘓了,就坐在輪椅上為病人看病,直到臨終前幾天都還在上班。
1981年10月31日,鄭懷賢因心臟病在成都去世。其武學遺產和醫學瑰寶已成為珍貴的文化財富。
文/圖鄭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