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無論在備考農信社考試還是公職類考試一定是離不開行測的備考,行測的分值佔比大家是知道的。農商行招聘考試網特意為大家準備了行測模擬題,2021農信社招聘考試行測試題庫:行測模擬題(11.5),請各位考生及時查看,抓緊時間備考農信社。
【行測練習題】
25.讀書作為一種生活習慣,絕不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享有的。它是無條件的,完全是自我選擇的結果。曾國藩有言:「苟能發憤讀書,則家塾可讀書,曠野之地、熱鬧之地亦可讀書;負薪牧豕,均無不可讀書。苟不能發憤自立,則家塾亦不能讀書,即清淨之鄉、神仙之境皆不能讀書。何必擇地?何必擇時?」
這段話告訴我們:
A.發憤讀書時不擇時選地
B.發憤讀書時需要選擇好的書籍
C.發憤讀書需要養成良好的習慣
D.家塾、曠野之地、熱鬧之地均是讀書的好地方
26.我與音樂的關係極其親密,在所有的藝術裡,音樂是最有感覺的,而感覺又是一個無形的東西,它最容易以最快的速度,閃電般地進入你心靈最中間的那個地方。音樂是充滿著靈性的,和其他藝術的表現形式都不一樣,而且它和任何藝術之間都有著「通感」。
馮驥才這段文字給人的重要啟示是:
A.音樂在所有的藝術裡是最有感覺的
B.音樂是充滿著靈性的,和其他藝術的表現形式不一樣
C.人必須有欣賞音樂的耳朵,培養自己的靈性和感覺
D.音樂和任何藝術之間都有著「通感」
27.在文字一直是主要媒介的時代,人們主要通過書籍交流思想和傳播信息。在書籍的閱讀中,我們得以進入用文字記載的悠久傳統。相反,電視則以現時為中心,所傳播的信息越具有當下性似乎就越有價值。文字是抽象的符號,作為一種媒介,它要求閱讀的同時必須思考。而電視直接用圖像影響觀眾,它有時甚至忌諱思考,因為思考會妨礙觀看。
這段話主要說明的是:
A.信息傳播媒介的變化會導致認識世界方式的變化
B.書籍與電視傳播信息的手段的異同
C.通過電視傳播信息會減少人們思考的時間
D.悠久的傳統、歷史都必須通過書籍來傳播而不是電視
【參考答案與解析】
25.【答案】A。解析:曾國藩的話意思是說只要你想好好讀書,不必在乎什麼天時地利,不能以環境來找藉口。「它是無條件的,完全是自我選擇的結果」,「何必擇地?何必擇時?」說明發憤讀書時不擇時選地。故選 A。
26.【答案】C。解析:既然是啟示,當然要「意在言外」。A、B、D 都是材料的原話,說明了音樂的特點。選項 C 指出了「言外之意」。
27. 【答案】A。解析:材料分別介紹了以文字和電視為主要傳播媒介下的受眾特徵,並通過對二者進行比較說明了信息傳播媒介的變化會導致認識世界方式的變化,即 A項。
註:本站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轉載請保留出處及源文件地址。
(責任編輯:張子濱)
免責聲明:本站所提供試題均來源於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由本站編輯整理,僅供個人研究、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