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聽到一些流傳很久的俗語和老話,這些俗語老話年深日久,有些還十分的簡陋,很難和一些陽春白雪的經典名句相提並論,但其中的道理和智慧卻是深刻的。俗語來自民間,是祖先們生活經驗之談,不但很接地氣,而且應用也十分廣泛。
比如有這樣一句俗語「寧可試人棺,不可試人鞋」,我們乍一聽上去的確不好理解,而且從表面意思來理解,就是說棺材可以替別人試用,但是鞋子卻是不行的。那麼這句老話為什麼這麼說,別人的鞋子為什麼不能穿呢?背後的道理的確引人深思,可惜很多人都不懂。
棺材和鞋子這兩樣東西無法在一起相提並論,畢竟鞋子我們每天都穿,可以說是我們生活的必需品,而棺材卻並不常見,除非是家裡有了喪事,才會去買一口棺材。況且現在又不同於古代,人去世後都流行火葬,以棺材入殮的又是十分少見了。
寧可試人棺
我們先來說「寧可試人棺」,棺材這2個字,其實有著兩種解釋,一種解釋是裝載逝者的物體,還有一種解釋是升官發財。其實第2種解釋的目的就是為了討個吉利,畢竟老人過世後長眠於地下,後代希望老人能把福澤帶給子孫。
兩個人進京趕考,路上遇到出殯的隊伍,其中一個人認為遇到棺材不吉利,這次考試肯定中不了,而另一名卻持有不同的想法,他認為棺材代表好運,自然能高中,後來這個人還真高中了舉人,而那一個認為棺材不好的,最後名落孫山。
事實上,棺材無非好壞,完全取決於人們看到他之後的想法。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如果只從消極的一面去看,自然產生了負面的情緒,但是從樂觀的一面去看,自然就會好運常在。有很多老人就看得開,在自己還沒去世的時候,就提前準備好了壽衣、買好了墓地,這其實是一種坦然開朗的做法。
歷代有很多考生在進京趕考之前,都願意主動去試老人家的棺材,他們認為躺在棺材中,會讓自己沾到很多喜氣,考試也能一舉中第。明代大思想家王陽明,曾在龍場悟道,就是躺在自己的棺材中思考很多人生哲理,在一個雨夜他終於悟出了「心即理」的心學之道,一躍成為和孔孟老莊齊名的大聖人。
由此可見,棺材本身並無對錯,關鍵是人們怎麼看待它。多用正向思維去分析,自然能獲得正能量,雖然看上去有些封建,但是畢竟反應了古人對美好生活的希望和嚮往,我們應該予以客觀地看待。
不可試人鞋
棺材能試用,那麼為什麼鞋子卻不能借著穿呢?眾所周知,現在的鞋子是隨處可見之物,而且每個人總不能光著腳走路,在古代的鞋子一般都是草鞋和布鞋,比如在田地裡勞作的人們,就經常需要穿著草鞋在泥土裡工作,而有些姑娘則是穿著布鞋,畢竟古代流行三寸金蓮,而鞋子對於女子來說又是相當隱私的。如果有哪個人向姑娘家借鞋子穿,就會被認為是非禮,是要吃官司的,所以古人是比較忌諱這件事的。
而且草鞋的製作成本也很廉價,普通的人家也能做得起,在外面找一些結實的雜草然後自己編織,也是十分簡單的一件事。所以管別人借鞋穿的時候,就會讓對方看不起,認為借鞋的人十分懶惰,這樣的人自然也就沒有深交的必要了。所以「不可試人鞋」其實說的就是一個互相尊重,保護對方隱私的事情,當然也暗含著自力更生,這麼點小事都要去求別人,也會讓他人恥笑。
總結
俗語文化博大精深,簡單的幾個字,背後的道理如果不仔細琢磨,是無法理解其中的奧妙的。有些俗語言簡意賅,而有些俗語卻玄機暗藏,所以我們讀俗語文化,其實讀的是本質上的東西,而不是看其表面意思。
今日話題:你覺得俗語「寧可試人棺,不可試人鞋」說得有道理嗎?歡迎在下方留言交流,我們一起探討。文 | 國學大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