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停雙」,啥意思?老祖宗忌諱什麼
諺語在我國非常流行,民間流傳了很多這樣的話,都是祖先的生活經驗和智慧的總結,給後人一些警示和借鑑。俗語聽起來很簡單,但它們有很多含義。
《增廣賢文》書中匯集了人際交往、金錢觀念等社會的各種潛規則,赤裸裸地展現了社會的陰暗面,有些甚至真實到讓人心生寒意,古人的智慧令人讚嘆。
比如「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停雙」。你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祖先為什麼要這樣告訴後代?他們在忌諱什麼呢?
「寧可借屋停喪」
在農村,家裡有人去世是一件很大的事情,鄰居會主動幫忙,這時,出事兒的家庭房子底盤可能容納不了這麼多人和東西,所以這時鄰居家附近空地成了一個不錯的選擇。
人們願意借出自己的房子和空地為辦喪事的人家用,因為在農村,人們更注重人性,互助已經成為一種傳統。每一個家庭都可能遇到這種事情,以後也可能需要別人的幫助。
因此,在農村,拒絕這樣的需求幾乎是不可能的。而古人認為人是輪迴的,每一個老人死了,都會生出一個新的嬰兒,所以會帶來好運。借房子哀悼已經成為大家願意接受的事情。
「不可借屋停雙」
以前的房子都是木頭做的,隔音效果是很差的,所以如果你把房子給夫妻住,他們晚上「做事」的時候傳出自己的聲音會很尷尬。另外,古人認為這種東西是髒的,別人在自己家裡這樣做,會帶來厄運!
古人對此事非常關心,所以逐漸有了一個習俗,無論是一對夫婦還是一個客人到別人家,最好不要過夜,如果被迫這樣做,兩個人必須分開住,不能在同一個房間裡。有些地方,已婚女兒和女婿回娘家必須分開住。這就是原因。所以以後如果非要去別人家住一定要考慮到這個問題,不要讓人覺得你不懂事。這是老祖宗結合他們的經驗所得而來的。
這就是俗語生命力的來源,古老真實又狡黠的智慧。
俗語真的是從老祖宗們一輩一輩傳下來的,是真正的中國傳統文化。這些俗語經過了長期的時間打磨,是符合一定的社會規律的,能讓人明智,少走彎路。如果你想學習為人處世的智慧,建議大家可以讀一讀《增廣賢文》這一本書籍。
《增廣賢文》涉獵頗豐,從人情世故到禮儀道德,再到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含,同時又通俗易懂,充滿大智慧,十分推薦大家閱讀學習。
書中諸多膾炙人口的俗語流傳深遠,這些俗語或談為人處世,或談人際關係,或談立志勸學「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知足常樂,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這些俗語總結了千百年來人們為人處世的智慧,成為簡明生動哲理式的佳句。
人不學不成器,人生不如意的時候,正是需要加強學習,不斷完善提高自己的時候。不去學習,就得不到成長,生命的寬度就那麼窄,思維也被局限住了,不可能有所突破的。
人生不能只停留在自己的思維舒適區,老是按照舊的想法去做事,害怕突破新方向。要勇於打破自己的舊框架,才能照亮美好的未來。
增廣賢文原版經典國學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