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夫給大家帶來一曲施惠的《南呂·一枝花》進行鑑賞,希望大家喜歡。我們首先來看下原曲篇:
南呂·一枝花施惠詠劍離匣牛鬥寒,到手風雲助。插腰奸膽破,出袖鬼神伏。正直規模。香檀杷虎口雙吞玉,沙魚鞘龍鱗密砌珠。掛三尺壁上飛泉,響半夜床頭驟雨。【梁州】金錯落盤花扣掛,碧玲瓏鏤玉妝束,美名兒今古人爭幕。彈魚空館,斷蟒長途;逢賢把贈,遇寇即除。比莫邪端的全殊,縱幹將未必能如。曾遭遇諍朝讒烈士朱雲,能迴避嘆蒼穹雄夫項羽,怕追陪報私仇俠客專諸。價孤,世無。數十年是俺家藏物,嚇人魂,射人目。相伴著萬捲圖書酒一壺,遍歷江湖。【尾聲】笑提常向尊前舞,醉解多從醒後贖,則為俺未遂封候把它久擔誤。有一日修文用武,驅蠻靜虜,好與清時定邊土。
這是一篇由三支曲子組成的套數,篇幅不算長,卻極盡鋪敘誇張之能事,淋漓酣暢,堪稱詠物佳作。從結構上來看,全套可分兩個部分。第部分由前兩支曲組成,分別渲染了劍的外在形象和身世來歷的不凡。既著力刻畫了它華美的外表,奕奕的神採,又鋪敘了它離奇曲折的經歷,從而使一把神異不凡的寶劍凸現在讀者面前,緊扣了詠物的主題。第二部分,即【尾聲】,只有短短幾句,但在全首的結構上卻是一個轉折,由寫劍到寫劍的主人——「俺」。劍主人對攜劍遊江湖、解劍買一醉的生活,感到後悔,希望能憑藉寶劍之力,建立一番不朽的功業:「驅蠻靜虜,好與清時定邊土。」在這種描寫對象轉移的同時,作品的抒情成分在增加,詠物成分自然相應地減少了。但是,激發起劍主人的立功願望的,正是為了不辜負這一神劍:「則為俺未遂封候把它久擔誤」。從這一點來看,這【尾聲】仍是前兩曲對劍的吟詠讚嘆的繼續,沒有離題。相反,把前兩曲在詠劍過程中自然流露的讚美之情,珍怕之態提到了愛國的高度,達到了詠物與抒情的統一。因此,【尾聲】不僅完成了外物內感交融的完整結構,而且展示了主題內涵的深度,使此曲不再是一一首單純的詠物作品,而是融人了作者深沉強烈的感情和慷慨豪邁的氣概,曲折地顯示出作者久鬱心中的遠大抱負。施惠作為等級最下的「南人」(他是杭州人),在元朝黑暗統治下表達這樣的願望,可能另有深意。可惜施惠散曲僅存此套其生平材料流傳極少無法更多地了解他的思想面貌,對於此曲的理解,不免打了折扣。總之,【尾聲】不是泛泛之文,而是全曲的「眼」,是中心,這是可以肯定的。

從以上的結構分析中,不難發現這首套數層次分明,吟脈過程次序井然。在這裡不妨拿它與另一首詠劍名作相比較,即李賀的《春坊正字劍子歌》。李賀此詩也大致有三個方面的內容:劍的外表,劍的來歷和由此引發的感慨。但在次序上則是穿插交雜而出,打亂了描寫層次。第一、二句寫劍的來歷不凡:「先輩匣中三尺水,曾人吳潭斬龍子。」接著四句寫劍的形象:「隙月斜明刮露寒,練帶平鋪吹不起。」寫了劍的閃閃光芒和沉沉質地,劍鞘的花紋和劍塗脂後的光彩。接下來兩句,借劍的明珠暗投,抒發懷才不遇的憤慨:「直是荊軻一片心,莫教照見春坊字。」寫到此作者回過頭來又寫劍外表的華麗神威以及不凡的經歷:寫了絲編劍絡的華彩 ,寫劍的光芒可把藍田美切斷;又說佩提此劍,能使白帝驚怕,鬼母哭泣。這種層次感的有無,反映出兩位作者不同的藝術個性和藝術感受,也與曲的特點有關。 曲是一種歌唱文學,加上套數的篇幅較長,人們就對聽覺感受要求較高,而層次分明正是聽來順耳、便於記憶的基本條件之一,否則,聽眾就會感到不知所云。而唐宋以後的詩大都已脫離歌唱,成為一種案頭文學,人們可以反揣摩,漸盡其妙,李賀的這種跳躍式的結構才有可能成為一種獨創的藝術風格。
統觀施惠此曲全篇,其間充溢著一股英豪之氣, 咄咄逼人。如起首四句,突兀而起,氣勢不凡,「離匣牛鬥寒,到手風雲助,插腰奸膽破,出袖鬼神伏」,剛辭利句,凜然生威。又如【梁州】一曲中,典故匯集,各組排句錯綜而出,噴湧而來,在在顯示出勃勃英氣。但是,作者並不是被動地受控於這股「氣」,任其毫無遮攔地一瀉而盡,而是巧妙地駕馭這股「氣」:既寫到了寶劍令人膽寒的神威,又用濃麗的筆墨、絢爛的文採,細膩地描繪了寶劍的彩飾;既有寄身江湖的閒逸之趣,又有建功立業的昂揚之慨。強弱有節,高低相諧,一波三折,極有節奏感。氣盛而有致,這是本篇的一大特點。
本篇的另一個特點是用典和鋪排。字數不到二百,明典就用了六七個,暗典更是俯拾即是;而通讀全曲,我們還會感受到排比句所造成的浩蕩氣勢、亢奮情緒和濃烈暢快的行文風格。其實,用典和鋪排是元曲中最常用的兩種藝術手法,而施惠在運用這些手法時,有自己的獨到之處。種種的用典和鋪排,都在極力渲染劍的神異:外表形象的神異,身世來歷的神異,卻隻字不提劍的內在功能有何神異之處,不見那種形容劍刃鋒利的一般比喻 ,如「 刃可吹毛」、 「削鐵如泥」之類。(李賀的「 神光欲截藍田玉」,就是正面寫鋒利,卻想像奇特)但我們從字裡行間仍可感受到這把劍斬敵之爽利,而不會產生此劍徒有其表的印象。在這裡,施惠巧妙地運用了藝術的定向思維的原理。所謂定向思維,是指個藝術形象經過長期欣賞的積澱,會引起固定的聯想,如古代詩歌中「雨滴芭蕉」、「雨中梧桐」等外物形象,往往使人產生「愁」這種固定的感受。
施惠此曲中,先寫劍的裝飾:用玉石鑲嵌的檀香劍柄,用鯊魚皮做的、閃著珠紋光彩的劍鞘,裝潢的華貴考究暗示著質地的優異;刀鋒亮得如飛泉,並能冷泠作響,則其鋒利無比、欲有作為,可以想見;此劍幾經易主,主人都是能人、雄主、賢士,那彈劍而歌「食無魚」、暫被孟嘗君冷遇的馮諼,那拔劍斬蛇(白帝之子所化)於途的漢高祖劉邦,那掛劍於徐君之墓、崇尚信義的春秋時吳國季札……所謂強將手下無弱兵,此劍當然是名不虛傳、神奇異常了。施惠還用其他歷史名人來陪襯此劍,有朱雲,他是漢成帝時人,上書直諫,請劍以斬安昌侯張禹,堪稱剛烈之士;有項羽,這位西楚霸王最後在垓下四面楚歌中以劍自刎,成為失敗的英雄;有專諸,他為春秋時吳國公子光刺殺吳王僚,以幫助公子光自立為王,自己卻當場被吳王僚左右所殺。此劍只追從朱雲,而於項羽、專諸卻是「能迴避」、「怕追陪」,有所不取,更反村出此劍(實際上是劍主人)的襟抱之高,識見之卓,而其名貴鋒利,也是不言而喻的了。這是不寫之寫,是一種極經濟的藝術手段。 好了,今天的鑑賞到這裡就結束了,如果讀者有其他的建議或者見解,可以在下方評論區進行互動,也可以關注小夫,讓小夫每天給你講講元曲中一些人物的思想。謝謝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