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見「天地英雄氣」《經典詠流傳》「和詩以歌」傳遞戰疫精神

2021-01-08 國際在線

國際在線消息:「春天到了櫻花多美麗,東湖之濱芳草正萋萋,曙光好暖暖到心田裡,這一刻我們堅守在一起……」

闊別4個月後,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打造的大型文化音樂節目《經典詠流傳》第三季溫暖歸來,於端午節(6月25日)20點檔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第六期。節目中,武漢協和醫院的醫護工作者們以特殊形式共唱《和你在一起》,喚起了廣大觀眾對白衣戰士們無以言表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在今年這場眾志成城的全民戰「疫」中,歌曲以強大的凝聚力和穿透力,撫慰了無數國人的心。當我們梳理「戰疫歌單」,會發現很多曲目都來自《經典詠流傳》:從《嶽陽樓記》到《和你在一起》,經典之聲唱出醫護人員的逆行風採;從《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到《春光人間》,繞梁之音傳遞春回大地的喜悅;從《草》到《讀山海經》,古老的詩詞和著時代的旋律,帶領人們重溫中華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的精神偉力,激勵人們一起迎難而上,跨越山海……

和其他戰疫歌曲相比,這些作品有何不同?如鍾愛《經典詠流傳》的觀眾所說,大概就在於經典本身的深厚底蘊,它從我們民族的歷史深處走來,昭示著我們共同的價值底色,這些原創之作擦拭著的,正是屬於當下中國人的精神坐標。

歌以詠志,經典之聲唱出白衣戰士的浩然之氣

抗擊疫情,讓我們認識了一群真正的英雄。

他們有「遙知百戰勝,定掃鬼方還」的決絕,有「謂我不愧君,青鳥明丹心」的赤誠,有「馳驅一世豪傑,相與濟時艱」的擔當,有「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的執著,有「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純粹……

滿懷一份身為主流媒體文化節目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第三季《經典詠流傳》從首播到復播,都在積極以各種方式「傳唱經典,致敬英雄」,以此銘記在艱苦卓絕的戰「疫」中無私奉獻的平凡勇士,更銘記全體國人必勝的勇氣和不屈的精神。

1月30日,多家媒體報導了一則消息:在感染後的第14天,武漢市第一醫院婦科副主任醫師曹麗蓉錄下自己清唱的《嶽陽樓記》,給奮戰在一線的戰友加油!她說,當聽到《經典詠流傳》裡的這首歌曲,覺得很符合彼時的心境。

《嶽陽樓記》是《經典詠流傳》第三季第二期的一首經典作品,由康輝、撒貝寧、朱廣權、尼格買提四人首次同臺合作演唱。一千多年前,範仲淹寫下不朽名篇,與好友共勉無論「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都憂國憂民的初心,這種心裡裝著國、裝著家、裝著民的滾燙赤誠,在中國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身上傳承至今。病毒襲來之時,第一批白衣執甲的武漢醫生吟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表達他們不以己悲、為國為民的古仁人之心,「噫!微斯人,吾誰與歸」的發問,更是鼓舞著無數的逆行者披荊斬棘,共鑄生命的堤壩。

嘗遍酸甜苦辣,只為春暖花開,山河無恙。儘管密布的陰霾已經散去,那段歲月依然讓我們心潮澎湃。每一次回想起來,都令人肅然起敬。

端午節當晚,《經典詠流傳》復播之後的這期節目,將三分之一的篇幅,獻給了這個春天最可愛的人。來自武漢協和醫院的醫護人員們豪邁高歌「豈曰無衣?與子同袍」,他們的歌喉也許並不完美,但是透過那些堅定而炙熱的眼神,我們仿佛看到了2000多年前唱著《無衣》衝上前線、保衛家園的秦地戰士,而只有在戰場上生死與共過的人們,才能唱出這般誓言蕩蕩的戰友情、鐵骨錚錚的英雄氣。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康震是《我們在一起》的詞作者,節目中,他無比動容地說道:「我們的民族幾千年來奔湧向前,經歷了無數的災難,為什麼愈來愈強大?就是因為一代代的經典人物、經典事件、經典精神不斷地傳承,並在我們的血液裡得到印證。在武漢這次重大的疫情面前,醫護人員綻放出了他們身上所潛藏的全部的中華民族固有的精神風採,我們以後也會一代一代地傳承,這也將是未來我們回想起今天,會感知、感動、感恩的地方。」

《經典詠流傳》之所以一次次撥人心弦,就在於它衝破了形式上的舊詞新賦,著力在每一首創作中都為經典詩詞澆築屬於當下的時代精神和人文內涵。當音樂融入歌者的閱歷和體悟,停留在紙上的古老文字,就變成了生命的精靈,通過歌者的演繹,在聽者的內心激蕩起情感的漣漪,經典得以新生。

詩為樂心,信手拈來皆是「精神的燃力」

回望過去,在每一個重要的關頭,文藝都在發時代之先聲、開社會之先風、啟智慧之先河,成為激勵人們前進的號角。

作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和央視創造傳媒聯合製作推出的中國首檔大型原創詩詞文化類音樂節目,第三季《經典詠流傳》基於成熟的製作經驗,在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時,切實發揮「音樂+經典」溫暖人、感染人、鼓舞人的作用,亮相舞臺的原創歌曲,無論磅礴如千軍萬馬,還是婉約如小橋流水,都盡顯民族精神的風骨,迸發出一股激越人心的燃力。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幹戚,猛志固常在」……第六期節目中,經典傳唱人王源用堅定有力的演唱,帶我們感受《山海經》裡蘊藏著的山海雖遠、信念在胸的勇敢,以及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執著。

聲為樂體,詩為樂心。當我們在音律之美裡重新品讀詩詞之美,無疑是在延綿不息的傳承中,重溫千年時光構建的精神家園。

回望本季已經播出的節目,這樣的創作比比皆是:馮家妹和陳果毅的《草》,傳遞的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希望;那英的《山水又一程》,展示的是「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的悲壯決絕;劉宇寧青春熱血的《涼州詞》,看得到新一代年輕人的擔當和活力;還有許多網友以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合唱團的《歸園田居》,致敬無數奮戰一線的爺爺奶奶,儘管「道狹草木長」,他們「但使願無違」……

《經典詠流傳》中的每一首歌,都自帶莊嚴的歷史感,也激發強烈的共識:無懼困難,敢於迎戰,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英雄本色。一個凌霜傲雪的民族,必將迎來春和景明。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在第六期節目的舞臺上,當聽完韓庚演唱的《春光人間》,身為武漢人的撒貝寧雙眼含淚,值得珍惜的不光是姍姍來遲的萬紫千紅,更有在春天裡種下的希望。他說:「四季更替,不可能永遠在春天,讓我們做好準備,一起去面對更多的挑戰,這樣,我們才不會辜負春天賦予我們的意義。」

當耳熟能詳的詩詞變成餘音繞梁的樂曲,因為有根基,所以有力量——所謂「經典詠流傳」,不就是讓經典在反覆的共鳴和感動中代代相傳、念念迴響麼?

相關焦點

  • 「和詩以歌」——《經典詠流傳》致敬建黨百年
    「和詩以歌」——《經典詠流傳》致敬建黨百年湘江用優秀的文藝創作濃墨重彩地記錄英雄、塑造英雄、傳頌英雄,引導大眾尤其是年青一代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是文化創新的一項重要使命。1月2日晚8點,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綜合頻道和央視創造傳媒聯合製作的大型文化音樂節目《經典詠流傳》迎來第四季的首播。新一季節目立足「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圍繞「獻禮建黨百年,唱響英雄之歌」這一主題,將華夏文明中具有民族精神和英雄情懷的歲月經典「和詩以歌」,陪伴觀眾沿著詩詞的燦爛長河,重走英雄的淬鍊之路,追尋他們偉大的足跡。
  • 「和詩以歌」致敬英雄 《經典詠流傳》唱響慶祝建黨百年「第一聲」
    新一季節目立足「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圍繞「獻禮建黨百年,唱響英雄之歌」這一主題,將華夏文明中具有民族精神和英雄情懷的歲月經典「和詩以歌」,陪伴觀眾沿著詩詞的燦爛長河,重走英雄的淬鍊之路,追尋他們偉大的足跡。  創新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大文化的《經典詠流傳》,在這一季更強烈地激蕩著觀眾對於崇高精神的體驗和對於人生價值的思考。
  • 翻譯大師許淵衝為《經典詠流傳》推英譯版名稱
    2017年,央視綜合頻道和央視創造傳媒的金牌團隊在一年的時間裡精心籌備,打磨出一檔令人眼前一亮的大型文化節目《經典詠流傳》。大年初一,央視綜合頻道黃金檔.這檔集文化巨匠、樂壇宗師於一堂,用現代樂器,流行音律演繹經典詩詞節目就將與觀眾見面。
  • 《經典詠流傳》第四季重磅回歸,譚詠麟改編《定風波》震撼全場
    2021年1月3日,《經典詠流傳》第四季重磅回歸。歌手們演唱的歌曲一如既往的精彩和感動,更讓我們保持著對古詩詞的那份熱愛與追求。 屠洪剛在《經典詠流傳》的舞臺上,演唱了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在晚年歸鄉時寫的一首詩《大風歌》,讓我們感受到劉邦身上那種英雄氣概,也流露出一絲惆悵之情。
  • 施惠的這一曲,在詠劍中達到了詠物與抒情的統一
    相反,把前兩曲在詠劍過程中自然流露的讚美之情,珍怕之態提到了愛國的高度,達到了詠物與抒情的統一。因此,【尾聲】不僅完成了外物內感交融的完整結構,而且展示了主題內涵的深度,使此曲不再是一一首單純的詠物作品,而是融人了作者深沉強烈的感情和慷慨豪邁的氣概,曲折地顯示出作者久鬱心中的遠大抱負。施惠作為等級最下的「南人」(他是杭州人),在元朝黑暗統治下表達這樣的願望,可能另有深意。
  • 品讀詠豬詩
    豬年到來之際,高哦低吟如此美妙的詠豬詩,頗有一種閒中取樂的享受。香港大公報2日刊文品讀詠豬之詩。如下是該文主要內容:  我國養豬歷史悠久,豬又為十二生肖之一,在詠豬詩中,不少是與十二生肖詩相聯繫的。南北朝詩人沈炯的《十二屬相詩》:「鼠跡生塵案,牛羊暮下來。虎嘯坐空谷,兔月向窗開。龍陰遠青翠,蛇柳近徘徊。馬蘭方遠摘,羊負始春栽。猴慄羞芳果,雞砧引青懷。狗其懷物外,豬蠡窗悠哉。」
  • 探析優質動畫內容IP生產路徑 詠聲動漫百變校巴成亮點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抗擊新冠肺炎「戰疫」中,大量的醫護人員堅守在抗疫一線,他們堅毅的背影無聲詮釋著舍小家、顧大家的「戰疫」精神。自疫情爆發至今,詠聲動漫持續關注著疫情動態,積極履行社會責任,自2月9日發起了「抗疫路上,前方有您,後方有愛」玩具贈送公益活動,無償為前線抗疫的醫護家庭送出玩具,給醫護人員的孩子們帶去溫暖與陪伴。
  • 晏殊流傳最廣的宋詞,下片14個字中的兩個成語更是經典
    晏殊流傳最廣的宋詞,下片14個字中的兩個成語更是經典我國的文化博大精深,綿延五千年沒有斷絕,詩歌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遺產。我國詩歌發展的兩大源頭皆出現於先秦時期,一是現實主義源頭《詩經》;二是浪漫主義源頭《楚辭》。
  • 人人皆知流傳千古的二十四節氣歌,你可讀過妙趣橫生的十二生肖詩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民間廣為流傳的二十四節氣和十二生肖,都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千百年來,這些文化現象不但從未斷絕,而且被人們不斷發揚繼承。為了便於記憶,人們將二十四個節氣編成了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 《詩經》永流傳——最經典的愛情詩,傳遞最忐忑的情感
    (一)2000多年前的《詩經》,最有名的愛情詩當屬《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yǎo)窕(tiǎo)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 經典永流傳:這個小朋友唱草,卻給人一種唱火苗之感,唱出了生命
    01經典詠流傳——馮家妹給我們講述了幾個故事,每一個都會揪心,感受生命的力量第一個故事:她是一位SMA患者,卻給身邊人力量,你可知道,曾被醫生確診活不過5歲,但是她現在18歲了,她就是包珍妮,她寫的歌曾經被毛不易,是一位創作者。
  • 元稹結合穀雨三候寫《詠廿四氣詩 穀雨春光曉》,堪稱最美穀雨詩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表達了人與自然宇宙之間獨特的時間觀念,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穀雨,是二十節氣之一,也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又將穀雨節氣中的15天,分為「三候」,每一個候為5天,且每一候都有這幾天氣候特徵的對應物候:初候(第一候):萍始生。
  • 肖戰、那英新歌曝光,歌詞是王維、李白的兩首詩
    說起這首新歌,還是在綜藝節目《經典詠流傳》的節目現場曝光的,新歌曲調宛轉悠揚,很有古風餘韻,而細看作曲人,竟是劉卓,說這個名字,你我可能所知甚少,但是,如果說綜藝節目《我們的歌》,知道的人應該就多了,眾所周知,在這個綜藝節目中,肖戰、那英合唱了不少經典歌曲,比如《綠光》,比如《完美生活》,再比如《惱人的秋風》等等,而這些歌曲的編曲老師都是同一個人,他就是我們剛才提到的劉卓。
  • 70歲農民模仿《詠鵝》寫《詠雞》,僅18個字,獲10000元文學大獎
    簡單又形象,動靜結合,從聽覺、視覺將鵝的特點描繪出來,朗朗上口,只要讀上幾次,就能背下來了,我家娃不到1歲半會背的第一首詩也是《詠鵝》。2016年,湖南有位年近70的農民模仿《詠鵝》寫了一首《詠雞》:雞,雞,雞,尖嘴對天啼。三更呼皓月,五鼓喚晨曦。短短的18個字,將雞的形態和生活習性描述出來,不僅獲得了農民文學獎,還有10000元獎金。
  • 唐太宗其詩剛健遒勁,開創一派新的詩風,為後人所弘揚和發展
    巍峨山勢這首《詠飲馬》的小詩描寫駿馬飲河的姿態可謂形肖神似,英氣磅礴。「駿骨飲長涇,奔流灑絡纓。細紋連噴聚,亂荇繞蹄縈。水光鞍上側,馬影溜中橫。翻似天池裡,騰波龍種生。」太宗的一生都同戰馬聯繫在一起,他愛馬,把馬看作勇士,看作勇敢和功勳的化身,他陵前塑有他生前六匹戰馬的雄姿,被稱為「昭陵六駿」,他的詠馬詩實質上就是一首壯士歌。太宗的英雄性格化為詩,連植物都賦予一股陽剛之氣,下面這首《探得李》在傳統的詠物詩中就別開面。盤根直盈渚,交幹橫倚天。舒華光四海,卷葉蔭三川。
  • 李世民很經典的詩作,起句就高亢激昂,全詩一氣呵成,流傳千古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不僅充滿了對天地神明的敬仰,也傳承了人文情懷和拼搏精神,古詩詞更是貫穿古今,影響深遠。唐朝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頂峰時期,唐詩就是在那時應運而生。唐人從皇帝、文人到庶民無不敬奉天地神明,也滿懷著對詩歌的熱愛。下面這首詩,就是初唐時期非常優秀的經典詩作。
  • 蘇軾大喜之日寫下洞房詩,不料卻流傳千古,至今值得一讀!
    十九歲蘇軾大喜之日寫下洞房花燭詩,沒想到卻廣為流傳,看完令人臉發紅蘇軾年少出名,20歲便考中舉人,蘇軾的散文、詩、詞、賦均有造就,而且還擅長書法藝術和美術繪畫,稱得上文學藝術史上的全才。有些人說:每個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蘇軾。作為中國古代文學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一生風雨,獨來獨往,遇事泰然處之,把別人眼中的委曲求全活成為了自己的瀟灑人生。
  • 帝王之詩丨魏武帝曹操·相和歌·塘上行(晉樂)
    相和歌·塘上行(晉樂)蒲生我池中,蒲生我池中。其葉何離離,傍能行人儀。莫能縷自知,眾口鑠黃金。使君生別離。念君我去時。獨愁常苦悲,想見君顏色。感結傷心脾,今悉夜夜愁不寐。莫用豪賢故,莫用豪賢故。棄捐素所愛,莫用魚肉貴。棄捐蔥與薤,莫用麻 賤。
  • 致敬,大愛行動丨傳遞愛心,廣匯力量鋪溫暖之路
    10年推出130餘名「感動湖南人物」;17年幫助2800餘名貧困學子圓夢;6年來先後推薦一系列身邊正能量人物獲得天天正能量獎;「一把傘溫暖一座城」主題公益活動,2000把愛心雨傘,投放於長沙多條公交線路的公交車上……尋找身邊的感動,傳遞人間的溫暖。2020年,我們深入群眾、紮根一線,發現和挖掘一個又一個關於真善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