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時常對各縣各村進行掃蕩,期間許多珍貴的文物古蹟都慘遭日本人的毀壞。不過也有一些防禦度高的建築被保留了下來,其中位於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的一個小鎮上,有一個名叫砥洎城的歷史古蹟被完好地保存下來。
砥洎城是我國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明朝時期初步建成,已經擁有將近千年的歷史。它也是我國華北地區保存完好的明代民居,在古代,它的職責不僅僅是防禦城堡,而且也具有居住的功能。
砥洎城的圍牆外側與其它城牆一致,都是使用青磚堆砌而成,但是城牆的內側卻格外引人注意。城牆內側擁有著密密麻麻的坩堝,給人的感覺就是類似於蜂窩,但是在古代,這堵城牆卻被稱為是「銅牆鐵壁」。
建造初期,當地的冶鐵業發展十分快,因此出現了一大批富商,他們出資用鐵建造防禦城堡,冶鐵後生下的材料作為城牆內側的材料,相當於廢品的二次利用,不過正是這些廢棄材料的運用,使得城牆更加堅不可摧。
城堡內部充滿了各種小巷,就和蛛網一樣四通八達,這種布局構成了先進的防禦體系,就算敵軍攻破城門,面對眼花繚亂的小巷,沒過多久就會迷路。
伴隨著歷史的發展,這座城堡經歷了戰亂和自然災害,只有砥洎城保持著完好,城堡大多數建築只剩下廢墟。在1941年,當時正值抗日戰爭,日本曾派士兵圍攻砥洎城,城內住著八路軍喝許多老百姓。為了攻破城門,日本人用上了重武器,使用炮火不斷打擊著城牆,但是城牆卻絲毫沒有反應。
#我為山西代言#正是這些古人留下來的珍貴發明,保護了後人的姓名,如今製作城牆的坩堝材料,開始出現大範圍的腐朽現象,如今國家已經將此地安全地保護了起來,防止城牆出現進一步的毀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