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佳作:一碗酸菜面

2021-01-09 美文苑

時序剛剛過了農曆十月初一,母親就撥出自留地裡的蘿蔔,切掉蘿蔔秧晾曬,將蘿蔔秧收到籮頭裡,在清澈河水裡洗淨。她要趁著晴好的天氣,醃製一缸蘿蔔秧酸菜。

蘿蔔埋進距家最近的土裡,做為全家人冬天的菜蔬,直吃到春節方罷。至於那些爛了的蘿蔔葉子,也不扔掉,切碎了拌上米糠麩子餵雞鴨豬鵝,好的葉子就可以用來做酸菜了。

灶內塞滿木柴,半鍋水,洗淨的蘿蔔秧放入大鍋內,大火煮開,攪拌均勻,七成熟撈出放入酸菜缸中,添上井裡的涼水,壓上河裡的青石,加入上次做成的酸漿引子,密封發酵。兩三天後,這些菜就變得酸嫩可口了。

在那個年代,酸菜面是離不開的主食,而最家常、最好吃的要屬酸菜面了。麥子剛收到家裡,母親就擔著麥子去鄰村的粉碎機上磨成麵粉。擀麵條是一個氣力活兒,水點成細線,滴進面盆拌成絮狀,摻揉成團,在大面板上揉捏瓷實,蓋上籠布餳面,當面變得柔軟潤滑筋道時,擀得薄如蟬翼,攤開撤上玉米面撲,以免黏在一起。最後摺疊成傘狀,切成細如髮絲的麵條,抖開堆在那裡等待下鍋。

大鐵鍋裡,小火放油,花椒辣椒放進去,慢慢煨出香味,放進蔥姜蒜加鹽炒香,再把酸菜倒進鍋內翻炒剷出。鍋中加水,大火燒開,下麵條,再放入炒好的酸菜。這時灶裡的木柴燒得極旺,火光把母親的臉照得紅彤彤的,酸菜和麵條在裡面跳躍翻騰,麵條熟了。午飯時分,每人面前一碗美味的酸菜麵條就擺在那裡了。

青椒是不錯的選擇,如果地裡還沒長出青椒,就用幹紅辣椒在火燼裡焙乾,加上姜蒜、食香菜,在自製的石頭擂臼裡搗碎,淋上麻油,拌在麵條裡,吃起來更是美味。

擀麵條是母親每天必做的功課,經母親的手做出的酸菜麵條是全家人的最愛,每天都吃,每天都吃不夠。如果姐妹幾個遇到頭疼腦熱時,母親必會做上一碗酸菜面葉,加上薑絲蔥花芫荽,趁熱吃下去,第二天就不見了感冒症狀。父親在外喝多了酒,母親也做好了酸菜面等他,就這樣,父親吃了一輩子也沒吃夠。父親一輩子呵護依賴我媽,他的眼裡只有我媽一個女人。他們一起生活了六十多年,沒聽過一句表達感情的話,他們不過是平凡的柴米夫妻,卻從來沒有拌過一句嘴,也沒有紅過一次臉。在我媽偶有小疾時,父親總是逼著她去醫院,看著她按時吃藥,唯恐我媽離她先去,從此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沒有了飯吃。我想除了我媽年輕時會唱歌、跳舞,能種出全縣高產棉花,能在萬人大會上脫稿演講外,在他眼裡這世界上就我媽一個女人會擀麵,會做最好吃的酸菜面。

其實食物和人一樣,都是有記憶的,除了有味蕾的記憶,也有真實的情感在裡面。人的嗅覺也是與生俱來的東西,它流淌在血液裡,就像那酸菜麵條裡面,有母親的慈愛,任憑時間流逝,它都在那裡。

在千裡之外工作成家,吃飯風味迥異,習俗不同,最想吃的就是酸菜麵條,可街面飯店怎麼也找不到一碗酸菜面。常常夢見自己正要吃母親做的酸菜面時,就醒了過來,好一陣子懊悔,為什麼不等著吃完這碗面再醒過來?有時學著母親的樣子做酸菜,但那酸菜怎麼做也不酸。有一次勉強酸了,怎麼吃也沒有母親做的鮮美味道,甚至吃不出麥子的香味。

有一天,一外地人在我家不遠處開了一家酸菜手工麵店,這讓我暗自欣喜,想吃酸菜面的時候,就去那裡解饞。可每吃一碗酸菜面,都吃不出媽媽做的味道。不免心下鬱悶,山野萬裡,塵世紛擾,為何連一碗酸菜面都求之不得?這只不過是人生的一個小小的願望啊。後來才知道,做酸菜面的外地人和我一樣,無法把菜做酸做好,原因是這裡的水質與家鄉的不一樣。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原來酸菜早與故鄉聯繫在一起,是一道味蕾中的鄉愁。

要說童年有過什麼奢侈,那就是酸菜麵條和冬天的幹酸菜紅薯稀飯。記得那一天,單位派往山裡檢查工作,在一個農家院裡竟然吃到幹酸菜紅薯乾兒粥,立刻就想起小時候吃幹酸菜的情景。在那個貧窮年代,酸菜可是饑饉年代度荒的救命菜。幹酸菜就是把季節吃不完的酸菜曬乾後儲藏起來,等到冬天無菜可吃的時候,再拿出來吃。當紅薯幹和玉米糝一起熬成粥,再配上辣椒幹酸菜,就是一頓冬日的早餐。經過蒸煮的幹酸菜配上紅薯幹玉米粥的味道很好,它陪我度過了整個童年的冬天,有了這酸菜飯,有沒有肉吃都不重要。

酸菜的另一個做法就是鍋杵燎,把酸菜炒香,放上酸菜湯燒開,放進水,攪好麵糊,順著鍋沿均勻地倒下去,瞬間面汁在鍋沿變成了薄薄的餅,再鏟進煮沸的酸菜麵湯裡,放上切碎的蔥花芫荽辣椒,澆上幾滴生榨的芝麻油,湯麵分明,清冽溫婉,如花綻放。可惜鍋杵燎這樣好吃的飯現在已經失傳了,之所以吃不到,除了現代人都不用大鐵鍋,或是有了大鐵鍋,卻沒有燒鍋的柴。

家鄉的酸菜還可以做成酸菜米飯,酸菜餃子包子、酸菜疙瘩湯,也可以是餐桌上一道美味,箇中滋味只有吃的人心下明曉。

外出旅遊時,總不忘在網上查當地的特色食物。雖說是入鄉隨俗,但選好自己喜歡的食物,出行才算安心,玩得才叫愉悅。這些食物中,有一樣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酸菜面。常常酒罷點餐,總不忘點上一碗酸菜面,如果沒有,下一次是不會再來的。有一次去北京,外甥女兒帶我在一家大飯店吃山珍,品海鮮,不管她怎麼看,我獨對那碗酸菜面有興趣,直抵臟腑的香,吃完很久留在味覺裡,而窗外燈火闌珊。

千裡之外的同學來訪,給我帶來了上好的家鄉茶,那可是最有名的產茶之地。看著上好的名茶放在冰櫃裡,我不禁酸酸的,我這樣怕興奮,連茶都無福消受的人,如何能飲完這些人間佳茗?品不了這麼好的茗茶豈不負了朋友的一片心?在天津學習期間的一次晚宴上,一上級領導手捧著香茗向我走來時,我一邊退一邊解釋,弄得領導好生失望。他如何知曉一個對茶過敏的人,在晚上該怎樣抵擋茶的誘惑?如果是一碗酸菜面呢,那就不一樣了。

如今,家鄉土地上,一律蓋起了高樓,通上了高速。山珍海味,美味佳餚在餐桌不足為奇。少了種蘿蔔的自留地,就少了做酸菜的原料。春暖花開的季節,鄉親們仍不忘在房子周圍有限的空間裡種些菜。做酸菜的原料當屬白菜,其次是臘菜,長江以南管它叫雪裡蕻,這是所有做酸菜中最好吃的。還有萵苣葉,紅薯葉、薺菜,野菜甚至柳葉,凡是無毒的種類都能薅來做成酸菜,特別是春夏季節,大棚裡蔥綠一片,鄉親們不愁吃不到酸菜。大超市裡也擺滿了各樣酸菜,四川酸菜、山東酸菜、新疆酸菜,東北酸菜。我常常買來,炒著吃、拌著吃、燴著吃,吃得最多的是酸菜面。但吃來吃去,總也吃不出家鄉酸菜的味道,吃不出媽媽的味道。

作者簡介:度金凱,筆名禾婉,安陽市作協會員。第十三屆奔流文學院研修班學員。一些文字散見於報刊雜誌及網絡,在《安陽日報》《中國城鄉農金報》《大理日報》《東方今報》《京九晚報》《安陽晚報》《南溪文藝》《中學時代》等有作品發表。在網絡上發表過百萬文字。出版有文集《荷影萍蹤》。

相關焦點

  • 初中作文考前指導,名師解析,佳作點評,快快列印給孩子們!
    [考場佳作一]食趣鬧市區有一家餛飩店,開了許多年。這也不是什麼稀罕事,怪就怪在這家店與眾不同的做派:只賣一種餛飩,每天限量供應。想要吃上這家的一碗餛飩可不容易,得提前一天排隊領號碼。店面規模不大,裝飾也不豪華。木製的桌椅,牆上掛著幾幅有了年頭的字畫,最引人注目的是店鋪中央的六個字 -- 「祖傳 品質 良心」,頗有範兒。
  • 莫言散文作品首次全面結集出版:破除光環,拿自己「開涮」
    近期,浙江文藝出版社「KEY-可以文化」推出了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散文全編,該系列《莫言散文全編》共含三冊:《會唱歌的牆》《月光如水,馬身如漆》《感謝那條秋田狗》,全面收入莫言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至新世紀以來的散文創作近200篇,這也是莫言散文作品首次大規模結集編選。
  • 張怡微《散文課》:在散文中理解自己的有限,成為更好的人
    「散文」作為一種文體,古已有之,在我國古代,文以載道,散文享有很高的聲譽。而現代散文,是五四以來與詩歌、戲劇、小說相併列的一種文學體裁。在今年上海書展期間,作家、復旦大學創意寫作MFA專業碩士導師張怡微的新作《散文課》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重點推出。
  • 朱自清與現代散文的解放
    詩人、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並不多,他寫的散文不過百餘篇,卻有一系列作品成了名作,有很多文章選入了中小學課本。他寫的詩也就是60多首,卻有詩人之稱。他名氣很大這並是不偶然的。  他是一位領風氣之先的作家。並不是誰都有這樣的文化自覺精神。  朱自清1919年就開始寫現代白話詩,是新詩的開創者之一,和朋友一起出版了《雪朝》,那時中國寫新詩的沒有幾個人。
  • 「散文佳作推薦」侯詎望|尋夢鄉下
    1984年開始發表作品,發表小說、散文、雜文等作品300餘萬字。出版有雜文隨筆集《學會忍耐》,中短篇小說集《致命誘惑》,散文集《路上》《我是誰》《走進陽泉》《故鄉的根脈》等,歷史研究論著《華嚴宗師李通玄》,電影劇本《伏擊》(合作)《中共第一城》等,電影《伏擊》、《鐵血陽泉》編劇。主編有《陽泉文學藝術60年》叢書、《新實踐文叢》、《晉東文叢》等多部書籍。
  • 論懶散(上) 雙語散文閱讀
    今天一起來聽聽英國作家塞繆爾•詹森的哲理散文《論懶散》,或許會對你有所啟發。英國作家、文學評論家和詩人。1728年,他進入牛津大學學習,卻因家貧而中途輟學。1737年,詹森開始為《紳士雜誌》撰寫文章,以後自編周刊《漫步者》(1750~1752);經過多年奮鬥終於編成了《英語大辭典》(1755),從此揚名。
  • 臺灣散文作家張曉風:寫作只因忍不住而已
    臺灣散文作家張曉風:寫作只因忍不住而已     臺灣著名散文作家、被余光中譽為「第三代散文名家」之一的張曉風17日做客寬窄巷子,並接受了成都晚報記者專訪。年過7旬的她表示,我從來不想把我整個生命都放在文學上,而是把重點放在生活上,整個地去體會人生。
  • 父親沒有寫過散文和詩
    《父親寫的散文詩》是一首由董玉方作詞,許飛作曲、演唱的歌曲。這首歌將父親對子女的愛與責任,以及子女在察覺時間流逝、父親已老的無奈詮釋得絲絲入扣。從歌詞中我們可以或多或少地看到自己老父親的身影。《父親的散文詩》歌詞一九八四年 莊稼還沒收割完女兒躺在我懷裡 睡得那麼甜今晚的露天電影 沒時間去看妻子提醒我 修修縫紉機的踏板明天我要去 鄰居家再借點錢孩子哭了一整天哪 鬧著要吃餅乾藍色的滌卡上衣 痛往心裡鑽蹲在池塘邊上 給了自己兩拳這是我父親 日記裡的文字
  • 散文精選:《登嶽陽樓記》
    散文精選:《登嶽陽樓記》周 步到嶽陽,登嶽陽樓似乎是別無選擇的一件事情。嶽陽古稱巴陵,也名嶽州。嶽陽這一地理名詞大約出現在南北朝時期,之後設立了嶽陽縣、嶽陽郡。但略有不同的是,那時候嶽陽縣和嶽陽郡,治所並不在今天嶽陽,而是在汨羅。
  • 白事「一碗端」 紅事有規矩
    日期:[2016年09月27日] -- 菏澤日報 -- 版次:[A3] 潘 渡 鎮 白事「一碗端」 紅事有規矩
  • 陳劍暉:散文的詩性智慧在於「詩」與「智」的融合
    原載2018年05月15日 16版《光明日報》散文尤其是散文中的隨筆是一種需要智慧的文本,但智慧不是聰明的滑頭和技巧,不是知識的炫耀和賣弄,也不是冷冰冰的理性推理和演繹。智慧從根本上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精神的境界和心血的燃燒,一種帶著生命體溫的可觸可感的文字。
  • 2008年高考作文湖北卷滿分佳作:舉手投足之間
    滿分佳作  舉手投足之間  湖北考生  我本風雅。  ——題記  爺爺是個老黨員,祖輩是清朝遺老。他一手將我拉扯大,管教卻很嚴厲。小時候不懂事,一直很恨他。  在寫法上,作者多用散文筆調,敘述簡括,夾敘夾議,絲絲入扣,筆法靈活而有法度,語言樸素而見功底,如果不是訓練有素,難以達到此境界。
  • 程小純:散文當中的重點詞句含義和作用很重要
    散文讀起來有趣兒,可是答題仍然需要按照方法和套路。近日程小純梳理了答題方法,再舉一篇文章來展現方法如何使用。 程小純表示,關於散文當中,重點詞句的含義和作用,通常有以下兩個提問方法: 第一,品味文章中重要詞語的含義和作用 1. 看主旨。 理解散文中重要的詞語,一定要圍繞文章的中心,這些詞語的意思,往往和文章要表現的中心息息相關。
  • 【每月共讀一本書】十二月書目《朱自清散文精選》
    《朱自清散文精選》」文中有詩畫,佩弦以自清他以「自清」為名,勉勵自己亂世之中保持清白;他「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他的散文被譽為「天地間第一等至情文學「文學研究會」的早期成員,現代散文家、學者。原任清華大學教授,抗日戰爭爆發後轉西南聯合大學任教。在抗日民主運動的影響下,政治態度明顯傾向進步。晚年積極參加反帝民主運動。他的散文,結構嚴謹,筆觸細緻,不論寫景抒情,均能通過細密觀察或深入體味,委婉地表現出對自然景色的內心感受。抒發自己的真摯感情,具有濃厚的詩情畫意。
  • 先秦說理散文的萌芽——《論語》《老子》
    之前我們講完了先秦敘事散文,現在開始講述先秦說理散文。其實在《尚書》中,已經具有一些說理因素。我國古代說理文體制的逐步形成,跟百家爭鳴以及諸子散文的出現和發展相一致,這也是容易理解的,因為百家要宣揚自己的學說就要進行說理。
  • 尹燕忠專欄|東北森林裡的小松鼠《散文》
    尹燕忠,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西部散文學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濟南市作家協會會員。曾在《濟南日報》、《濟南時報》、《齊魯晚報..齊魯壹點》、《洛陽晚報》、《泰山文化》、《大汶河》、《楚風》、作家出版社《國慶徵文選》等發表作品,有作品收錄進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當代散文精選三百篇》中,並多次獲獎。
  • 「弦月之美」肢殘人詩歌散文朗誦大賽舉行
    原標題:「弦月之美」肢殘人詩歌散文朗誦大賽舉行  中國甘肅網8月25日訊 據甘肅日報報導 (記者 朱婕) 8月23日上午,由省殘聯主辦的「弦月之美」全省肢殘人詩歌散文朗誦大賽在蘭州舉行。
  •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散文大家:朱自清
    現代文學史上的散文大家,他的《春》、《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膾炙人口。朱自清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後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幼年在私塾讀書,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1920年,是朱自清在北京大學讀書的最後一年。一次,他到琉璃廠去逛書店,在華洋書莊見到一部新版的《韋伯斯特大字典》,定價要14元。這錢對這部大書說來雖不算太貴,可對一個念書的學生卻實在不是個小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