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07 0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編者按
2019年9月6日,北京大學2019年研究生開學典禮隆重舉行。 會上,國家發展研究院2019級博士生張皓辰作為研究生新生代表發言。 官微為您分享全文,一起聆聽。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我是國家發展研究院2019級博士生張皓辰,很高興作為新生代表發言。其實,這不是我第一次參加北大的開學典禮了。四年前,我作為北大經濟學院的本科新生,也是在這裡上的開學第一課。
不過,現在和四年前還是有區別的。首先,四年前我坐在臺下,現在在臺上;當然更重要的是心境的改變:四年前我剛剛以北大學生的身份進入校門的時候,只覺得成功已經近在咫尺,經世濟民的抱負分分鐘就能實現。可是今天不一樣了,這次作為新生,我是誠惶誠恐,如履薄冰,感覺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我想從零開始,甚至是從負數開始,再好好吸收這個園子的養分,領會深邃厚重的北大精神。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三個問題:
「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到哪裡去?」
——這好像也是學校保安最常問大家的問題。事實上,整個人類歷史都始終在尋找這三個問題的答案。那麼,對於在座的我們,在即將開始的研究生生涯中,該如何回答這三個問題呢?
我想,「從哪裡來」是最好回答的。我們從五湖四海而來,帶著全國各高校最優秀學生的光環齊聚於此,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為了一份共同的使命和責任。
這時,下一個問題來了:「我是誰?」這個問題的回答,不是憑空冥思苦想得來的,而是通過不斷的實踐和試錯得來的。我可能和在座的諸位一樣,在本科期間也曾兜兜轉轉,磕磕碰碰,在所謂的專注與廣度之間求得一個艱難的平衡,美其名曰「在自我完善中不斷尋找」。所幸,在北大這塊沃土上,我找到了自己熱愛的研究方向,成為了北大第一批專門從事新結構經濟學研究的博士生中的一員。
在博士期間,我大概還會繼續思考「我是誰」。同時,也會越來越清楚,什麼是「從知道到懂得」,什麼是「又博又專」「愈博愈專」。從淺嘗時的好奇,到專注,到擅長,到熱愛,到創新,這是一個蛻變的過程,我們已經做好了迎接這種蛻變的準備。
還有一個問題:「我到哪裡去?」我想這個問題對我們都很重要,不妨說是「我們到哪裡去?」作為研究生,做研究是我們的天職。「我們」可以是一個學科,一個領域,往小裡說可以是一個研究團隊,往大裡說可以是我們這一代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徵,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而每一代人當中必有其先驅和探索者,他們走的是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別人越是不理解,他們就越切實去做,「天下事只在人力作為,到山窮水盡之時,自有路走」。北大始終滋養和培育著這種先驅和探索的精神。
就我個人的學科和方向而言,我想,林毅夫老師就是他們這一代經濟學人當中傑出的先驅和探索者,新結構經濟學就是這個偉大時代的產物。之所以這樣講,是因為新的理論來源於新的現象。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創造了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經濟奇蹟,留下了無數重要而亟待解釋的現象,這就是我們實現理論創新的大好時機。
我們要想把本土化的優勢充分挖掘出來,就要紮根中國的現實問題,以「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胸懷,從現實中來,到現實中去,做真正有利於家國百姓的學術研究,以學科振興推動民族復興。
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說:「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理論的目的在於認識和改造世界。只要是能夠幫助人們更好認識和改造世界的理論和思想,就是有價值的,就值得我們為之付出心血去鑽研。這種學術價值,不以學科論高低,不以中西論英雄。
作為有志於學術研究的北大青年,我們想要知道做什麼能夠為國家和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就必須了解這個國家,乃至當今世界面臨什麼樣的局面、亟待解決什麼樣的問題。每個學科都有這種屬於自己的「時代之問」,而這些問題的答案也絕非輕易所能求得。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我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趕上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時代,就更要以捨我其誰之大氣魄、大擔當,腳踏實地,銳意創新,讓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在我們的接力奮鬥中變為現實。
有一段話始終讓我感動和振奮,我分享給大家:
「
只要民族沒有復興,我們的責任就沒有完成;只要天下還有貧窮的人,就是我們自己在貧窮中;只要天下還有苦難的人,就是我們自己在苦難中;這是我們北大人的胸懷,也是我們北大人的莊嚴承諾!
」
讓我們以此共勉,珍惜在燕園的每一天,珍惜這個大有可為的時代。
我的發言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人物簡介
張皓辰,北京大學經濟學院2015級本科生,國家發展研究院2019級博士生,博士期間計劃從事新結構經濟學的研究。 本科期間曾獲得北京大學三好學生標兵、國家獎學金、唐立新獎學金等榮譽獎勵。
來源:北京大學新聞中心
排版:閆鳳玲
圖片:劉釗
責編:以棲、昭花花、譚詩穎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