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國人文學術及文化事件日曆

2021-01-11 騰訊網

1月

1日 由香港無線拍攝,周潤發、趙雅芝、呂良偉主演的《上海灘》開播40周年。該劇1985年引入內地之後,引發觀看熱潮。

8日 歷史學家黃仁宇逝世20周年。他的代表作《萬曆十五年》暢銷數十年不衰。

1月14日—2月23日 上海博物館「靈鼠兆豐年——上海博物館鼠年迎春特展」。

16日 周作人誕辰135年。

23日 南宋詩人陸遊逝世810周年。

1月23日—4月19日 北京中華世紀壇藝術館「三國志——文化主題特展」

30日 地球上最後一塊被發現的大陸——南極洲,發現200周年。

2月

2日 中國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標點符號誕生100周年。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發布第53號訓令——《通令採用新式標點符號文》。

7日 中國現代考古學奠基人之一夏鼐誕辰110年。他曾主持了河南輝縣商代遺址、北京明定陵、長沙馬王堆漢墓的發掘工作。

18日 現代新儒家熊十力誕辰135年。他使中國現代哲學真正在世界哲學中佔有一席之地。

23日 孔子七十七代嫡長孫、末代「衍聖公」孔德成誕辰100周年。

24日 南宋理學家張栻逝世840周年。他與朱熹、呂祖謙齊名,時稱「東南三賢」。

28日 中國現代著名詩人戴望舒逝世70周年。他的新詩《雨巷》廣為人知。

2月 章太炎《訄書》初刻本結集出版120周年。魯迅曾說,這書他當年「點不斷,當然也看不懂」,到今天真正能看懂的人恐怕也不多。

3月

2日 「左聯」在上海成立90周年。

5日 教育家、北京大學前校長蔡元培逝世80周年。主掌北大期間,他提倡「思想自由,兼容並包」,所以拖著小辮子的辜鴻銘和新派的胡適會同時出現在校園之中。

7日 作家柏楊誕辰100年。有人說他是臺灣地區的「魯迅」。

7日 氣象學家竺可楨誕辰130年。他曾任浙江大學校長,明確提出大學要培養以天下為己任的領袖人才。

12日 孫中山逝世95周年。

14日 中央電視臺的「綜藝大觀」開播30周年。2004年10月8日停播。它培養了倪萍、周濤、董卿等一大批的電視晚會主持人,也使觀眾認識了趙本山、郭達、潘長江、趙連甲等一大批的小品演員和創作者。

15日 中國古建築、園林學家陳從周逝世20周年。他被稱為「現代中國園林之父」。上海書店於2019年出版陳從周自編散文集六種。

20日 甲骨學家董作賓誕辰125年。他與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一起被稱為「甲骨四堂」。

21日 歷史學家白壽彝逝世20周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所出版的、他主編的《中國通史》,至今仍是近代以來集體修史不可忽視的重要作品。

24日 對中國古代科技極為讚許的英國漢學家李約瑟逝世25周年。他主編的《中國科學技術史》向世界介紹了中國古代科技的偉大成就。其縮編本《中華科學文明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3月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出版90周年。該書引用馬克思的學說,首先提出中國同樣經歷過原始社會、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由此在中國開創了唯物史觀派。

4月

1日 宋代大儒朱熹逝世820周年。

12日 現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逝世25周年。他謀求儒家哲學與康德哲學的融通,並力圖重建儒家的「道德的形上學」。

15日 歷史學家、中國現代遼宋金元史學的奠基人之一姚從吾逝世50周年。

26日 中國女演員阮玲玉誕辰110周年。她是一個擁有萬千粉絲的超級明星,她代表了中國無聲電影時期表演的最高水平。

4月28日—7月26日 上海博物館江南文化藝術展。

4月 白話文運動勝利100周年。當時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發布命令規定,小學所有教科書全部改為白話文。

5月

1日 中國正式開始實行雙休日25周年。

4日 學者、書法家、中華人民共和國首任教育部長馬敘倫逝世50周年。是他首先建議使用《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

8日 一代歌星鄧麗君逝世25周年。作為華人音樂歷史中不可替代的巨星,她不僅影響了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更在文化領域裡影響了華人社會。她是一位歌者,也是一個文化符號。

14日 著名學者羅振玉逝世80周年。研究甲骨、敦煌等近代興起的種種學問,都繞不開他。

16日 張自忠殉國80周年。他是抗日戰爭期間犧牲的中國方面最高級別將領。

18日 歷史學家梁方仲逝世50周年。他被國內外史學界譽為研究「明代賦役制度的世界權威」。

24日 著名外交家顏惠慶逝世70周年。曾參加1919年的巴黎和會、1921年的華盛頓會議,曾任中國駐日內瓦國際聯盟的首席代表、中國駐蘇聯大使。

25日 中國的王富洲、貢布、屈銀華首次從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60周年。

26日 敦煌莫高窟藏經洞被發現120周年。敦煌由此在世界上大放異彩,形成了「敦煌學」。

5月29日—8月30日 上海博物館「唐代『黑石號』沉船出水文物珍藏展」

6月

1日 語言文字學家、中研院首任院士楊樹達誕辰135年。他的日記非常精彩,可惜尚未全部整理出版。

8日 現代文藝理論家、詩人、文學翻譯家胡風逝世35周年。

7月

1日 南宋豪放派詞人辛棄疾誕辰880年。嗯,是我最喜歡的詞人。

3日 陳寅恪誕辰130年。陸健東的《陳寅恪的最後20年》掀起一股「陳寅恪熱」,他為王國維紀念碑所作銘文中說的「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4日 近代書畫家曾熙逝世90周年。他與李瑞清並稱「南曾北李」,與吳昌碩、李瑞清、黃賓虹並稱「海上四妖」,與李瑞清、沈曾植、吳昌碩並稱「民初四家」。張大千即出其門下。上海人民出版社將出版他的信札。

12日 歷史學家瞿同祖誕辰110年。他的名著《清代地方政府》、《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都享有世界聲譽。

14日 哲學家金嶽霖誕辰125年。世人皆知他與林徽因、梁思成的關係,卻忽視了他融會中西方哲學建立自身哲學系統的努力。

8月

10日 中國現代語言學奠基人之王力誕辰120年。《王力古漢語詞典》以及他主編的《古代漢語》,是古代漢語入門的必備書。

30日 歷史學家錢穆逝世30周年。他提出對本國以往歷史應有一種「溫情與敬意」,他的《國史大綱》至今影響不衰。

8月中下旬 第17屆上海書展將再次與讀者相約上海展覽中心。

陳望道譯《共產黨宣言》出版100周年。

9月

1日 歷史學家楊寬逝世15周年。他在中國先秦史研究領域成績斐然,上海人民出版社的《楊寬著作集》到時可望出齊。

10日 教師節設立45周年。當然不斷有人提議以孔子誕辰作為教師節。

14日 清代著名揚州學者焦循逝世200周年。他在母親去世後「足不履城市十餘年」,專事著述,對《孟子》《周易》等經典皆有精深著作。

14日 中國武術家霍元甲逝世110周年。電視劇《霍元甲》播出時曾掀起一波習武熱潮。

15日 《新青年》創辦105周年。

21日 武俠小說家古龍逝世35周年。他與金庸、梁羽生並稱「新派武俠三大家」,創作的著名人物形象有楚留香、陸小鳳、李尋歡等。

22日 晚清民國政治家、書法家譚延闓逝世90年。他精於美食,為組庵湘菜創始人。整理本《譚延闓日記》將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

24日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黃宗羲誕辰410周年。他在《明夷待訪錄》中特別提出「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於學校」。晚清時有人說他是中國的盧梭。

24日 戲劇作家曹禺誕辰110年。他的《雷雨》至今還是許多地方不斷排演的話劇(我們班高二時也曾排練全校公演過)。

30日 張愛玲誕辰100年。文藝青年的必讀作家,《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等使其聲名鵲起,但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很晚才得到認可。

10月

5日 作家冰心(謝婉瑩)誕辰120年。她寫的《致小讀者》、《小桔燈》等,是幾代兒童必讀的作品。

10日 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今年也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故宮將舉辦「紀念紫禁城建成600年暨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座談會」、「紫禁城建成600年暨中國明清史國際學術論壇」等活動,推出「紫禁城建成600年展」、「千古風流人物——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往昔世相——故宮博物院藏古代人物畫展」等重磅展覽。其中五代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宋徽宗趙佶的《聽琴圖》等名作都將出現,不容錯過。

10日 中國現代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林語堂誕辰125年。

12日 英國哲學家羅素抵達上海開始訪華100周年。他帶著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根據在中國的見聞寫成《中國問題》一書,提出中國必須避免「全盤西化」或是「拒絕任何西方文明的強烈排外的保守主義」。

18日 中國第一屆全國運動會召開110周年。

23日 弘一法師(李叔同)誕辰140年。他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最早將西方油畫、鋼琴、話劇等引入國內;在皈依佛門之後,一洗鉛華,篤志苦行,成為世人景仰的一代佛教宗師。

31日 宋代大儒朱熹誕辰890年。他是狹義的「宋學」的集大成者,是中國傳統儒學發展的又一個高峰。以他為主要代表的理學或曰道學,影響了此下800年中國人的心靈。

11月

2日 社會學家、人類學家費孝通誕辰11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版《鄉土中國》是他這一名著的最全版本。

10日 漫畫家張樂平誕辰110年。他所創作的三毛形象,婦孺皆知,名播海外,被譽為「三毛之父」。

12日 數學家、「中國現代數學之父」華羅庚誕辰110年。華氏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

14日 近代外交家顧維鈞逝世35周年。他被譽為「民國第一外交家」,以拒絕在「巴黎和會」上簽字而為大眾所知。

21日 錢鍾書誕辰110年。除了廣為人知的小說《圍城》,他的《管錐編》《談藝錄》等其實更為重要。

22日 畫家、國立藝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首任院長林風眠誕辰120年。

26日 哲學家馮友蘭逝世30周年。他的《中國哲學簡史》,是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入門書。有人認為「外國人因為有馮友蘭而知有中國哲學」。

29日 上海醫學院創辦人顏福慶逝世50周年。

12月

2日 詩人、翻譯家卞之琳逝世20周年。「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1935年他創作的這首《斷章》可謂膾炙人口。

3日 迄今為止收錄最多漢字的《漢語大字典》出版30周年。該字典收錄單字54678個;2010年推出了第二版,收錄單字60370個。

3日 國學大師唐文治誕辰155年。在新文化運動以後,他主張「讀經救國」。他的《四書大義》,今天看來仍是絕佳的「四書」讀本。

20日 著名歷史學家傅斯年逝世70周年。他以敢言,人稱「傅大炮」。他是中研院史語所的實際創建者,後在臺灣大學任校長時要求全體新生必讀《孟子》全書。

22日 洪業逝世40周年。他是當代傑出的國際著名的史學家、教育家,長期主持燕京大學工作,對於中國現代教育、史學研究、對外學術交流等都有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25日 歷史學家顧頡剛逝世40周年。他開創了「古史辨」學派,是中國現代歷史學的代表人物。

12月 居延漢簡發現90周年。居延漢簡對研究漢朝的文書檔案制度、政治制度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被譽其為20世紀中國檔案界的「四大發現」之一(另三發現為故宮內閣大庫檔案、甲骨文和敦煌莫高窟)。

12月 國產有聲電影問世、上映的第一部片《雨過天晴》90周年。

冬 「詩聖」杜甫逝世1250周年。

12月 北宋大儒張載誕辰1000年。「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就是他說的。

按:這當然是個不完整的大事日曆,歡迎讀者補充。

2020中國人文學術及文化事件日曆

作者為上海人民出版社編輯

投稿郵箱

wenhui_xr

相關焦點

  • 《故宮龍泉日曆》,將經典珍藏!
    「中國最美的日曆」 是《故宮日曆》從1933年創始以來 首次出版的特別版 也是龍泉市首次與世界一流博物館 合作開發文創日曆 對龍泉劍瓷文化的推廣意義巨大!
  • 2021年《故宮日曆》發布
    8月23日, 2021年《故宮日曆》在故宮博物院內箭亭故宮書店通過線上直播的方式發布。從2009年恢復出版到2021年,新版《故宮日曆》將走過12載春秋。2021年版是新版《故宮日曆》出版的第12冊。2021年版《故宮日曆》以「福牛賀新歲、豐年禾黍香」為主題,全書選取故宮館藏的歷代牛文物以及由牛引申出與我國農耕文化相關的文物藏品,分別展現了牛迎豐年、春來牛肥、吉牛納福、耕織為本、仙牛呈瑞、牧牛意趣、丹青寫牛、百牛賀歲等豐富內容。
  • 《頤和園二十四節氣日曆》|展示頤和園景色之四季更迭
    《頤和園二十四節氣日曆·2020》| 文物出版社頤和園一座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湖光山色中的古典皇家園林因其獨特的造園藝術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蜚聲海內外它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家園林1998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在中外園林藝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 《故宮日曆》累計發行300萬冊 被譽「中國最美日曆」-1933年 故宮...
    原標題:故宮日曆:累計發行300萬冊 被譽「中國最美日曆」  《故宮日曆》2020年版出爐  中國最美日曆讀懂600年紫禁城滄桑  2020年《故宮日曆》新鮮出爐了!  影響深遠  累計發行300萬冊  被譽「中國最美日曆」  據透露,《故宮日曆·2020》的十二月主題分別為:一月:天開於子;二月:宮城肇建;三月:皇建有極;四月:家國天下;五月:中正仁和;六月:螽斯衍慶;七月:天年頤養;八月:慈壽康寧;九月:敬天法祖;十月:佛道同輝;十一月
  • 《中國文化進萬家庚子年日曆(年鑑)》在北京正式發布
    中國文化進萬家日曆(年鑑)出版五年以來,在全國引起來了強烈反響。今年中國文化進萬家日曆編輯部開創性地把「中國文化進萬家日曆」與「中國書畫藝術年鑑」有機融合,把日曆的紀年紀事特點與年鑑的記載收藏功能有機結合在一起,增加了它的厚重感和傳承感,增強了他的收藏性和學術性,進一步拓展了它的受眾面。
  • 「朱自清的文化自信與文學意義」學術研討會揚州舉行
    「朱自清的文化自信與文學意義」學術研討會揚州舉行 2018-10-13 12:21:4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陳文江 王雄剛 | 「學術軟肋」抑或「邊緣價值」 ——文化社會學...
    王雄剛 | 蘭州大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生 本文原載於《探索與爭鳴》2020年第1期,為閱讀方便,有刪節 非經註明,文中圖片來源網絡 基於「現代性」,社會學自產生之初就有強烈關注當下社會問題的學術取向。
  • 中國矽酸鹽學會古陶瓷專業委員會蒞臨暨宋朝曜變建盞學術研討會
    2020年11月21日,中國矽酸鹽學會古陶瓷專業委員會專家組一行蒞臨南平市曜變陶瓷研究院開展「宋朝曜變建盞學術研討會」。陸金喜細緻的為中國矽酸鹽學會古陶瓷專業委員會專家組講解了飲譽海內外的建窯建盞陶瓷文化,並帶領專家組親身感受建盞燒制全過程。陸金喜還與中國矽酸鹽學會古陶瓷專業委員專家組分享了源於閩北的朱子文化以及自己多年收藏的建本老盞等。陸金喜表示,建盞是中華傳統名瓷,是來自土與火高難度結合的藝術。建盞曾風靡宋朝,被皇室作御用茶具,現更被日本奉若國寶。
  • 《2018年中國新詩日曆》編後記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又到了2017年秋冬之際,臨近歲末了,由於我本人今年的詩歌編著工作任務非常繁重,加之我知道編選一部詩歌日曆耗時很長,工作量巨大,所以對於我今年是否要繼續編選一本2018年中國新詩日曆,我內心是頗有些猶豫不決的,在這個關鍵的時間點上,有很多了解我的詩人朋友主動打電話給我,積極鼓動我繼續編選《2018年中國新詩日曆》,他們聲稱我這部新詩日曆編選思路很好,具有獨創性,而且所選作品藝術質地優良
  • 中華萬年曆日曆APP:做中國人自己的日曆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大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發展迅速的當今社會,傳統文化依然具有重要意義。時代在發展,傳統文化也在不斷適應著新的環境,與網際網路的新融合讓不少人看到了其在現代社會的新活力。其中,日曆類APP就是傳統文化與網際網路融合的典型代表。    據悉,在目前數以萬計的手機應用程式中,日曆類APP作為工具類應用受到很多用戶的喜愛。
  • 2021年「磁縣版」美景日曆來了!
    以滏陽河的漕運歷史文化為主題,結合滏陽河橋文化、地區特色民俗文化,打造以漕運商賈雲集盛景為藍本,以宋代古韻建築為載體,以體驗式旅遊商業為核心,集文化、旅遊、購物、民宿等多元化業態於一體的風情水街,榮獲2020中國·金峰獎 網紅景區獎。在這裡,你可以品美食、賞民俗、觀水景、寄情滏水、體味鄉愁。
  • 2017年十大文化閱讀熱點事件
    新華網副總編輯周紅軍揭曉2017年十大文化閱讀熱點事件新華網 郭小天攝  新華網北京12月15日電(記者 王志豔 劉佳佳)15日下午,由新華網、亞馬遜中國、書香中國·全民閱讀官網聯合發起的「2017年十大文化閱讀熱點事件」票選活動揭曉結果,在18項產生廣泛社會影響的文化閱讀事件中,經網友票選和專家評議,《朗讀者》引發讀經典文學風潮、新華書店成立80周年等十大事件入選。
  • 2021年《故宮龍泉日曆》面世
    2019年1月,「故宮博物院龍泉窯研究中心」在龍泉青瓷博物館掛牌成立,掀開了龍泉青瓷文化發展的新篇章。在成功舉辦「出宮+回家——故宮博物院藏龍泉窯青瓷精品省親之旅」展覽的基礎上,是年首開先河,編輯出版2020年《故宮龍泉日曆》,作為向紫禁城建成600周年、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的獻禮,取得了良好的宣傳效果。
  • 文章頻道 - 2020日曆盤點:26款最美日曆書,挑得眼花繚亂!
    健康日曆2020有一百名三甲醫院主治及以上醫師進行審核背書,成為男女老少都值得信賴的健康貼士。貼近生活、受眾面廣、實用性強,或許是健康日曆在一眾日曆書中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藝術】湛廬珍藏曆·大英圖書館湛廬文化×大英圖書館這本號稱是「2020最美日曆」的《湛廬珍藏曆·大英圖書館》,由湛廬文化與大英圖書館聯名出品。
  • 關於召開2020中國建築學會學術年會的通知 (第三號)
    2020中國建築學會學術年會日程安排 (10月28-30日)   (一)開幕式(28日) 主持人:李存東 中國建築學會秘書長 1.中國建築學會修龍理事長致辭
  • 甲午戰爭雙甲子學術研討會
    6月29日,由武漢大學臺灣研究所、臺灣兩岸統合學會、中國戰略文化促進會、香港中國評論通訊社聯合主辦的「甲午雙甲子學術研討會」在武漢大學珞珈山莊召開,來自海峽兩岸的40餘位著名學者、嘉賓參加會議。  武漢大學黨委副書記黃泰巖、海協會駐澳門辦事處主任王憲、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張亞中、香港中國評論通訊社副社長王平等出席大會開幕式並致辭,湖北省臺灣同胞聯誼會會長江利平、湖北省臺辦副主任郭化夷等蒞臨大會現場,開幕式由中國戰略文化促進會臺灣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武漢大學臺灣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餘克禮主持。
  • 第十屆中國工業遺產學術研討會在鄭州二砂廠召開
    2019年10月26-28日,第十屆中國工業遺產學術研討會在具有悠久歷史和深厚工業文化底蘊的歷史文化名城鄭州召開。大會由中國文物學會工業遺產委員會、中國文物學會20世紀建築遺產委員會、中國建築學會工業建築遺產學術委員會、中國建築學會建築策劃與後評估專業委員會、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歷史文化名城委員會、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等多機構聯合主辦,鄭州大學建築學院、河南國創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北京墨泓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承辦,反映出國內工業遺產方面的保護研究工作正日益受到越來越多的領域的關注。
  • 2020年日曆盤點!日曆千篇一律,要選最有趣的那本~
    那麼,小編今天就來盤點一下那些有趣的2020年的日曆,方便各位在做計劃時參考時間。日曆內容仍然是國家地理傳奇攝影作品,每天的頁面上都有當天作品的攝影師信息,以及為何要在當天選取此照片的說明。不同於2019年日曆偏重歷史上的發現和突破,今年的日曆在圖片和日期對應事件選擇上更加傾向於世界性和趣味性,也就是說,在2020年你能看到和了解更多國家的節日、風俗和奇趣場面。
  •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博士依智麒到成都新都開展學術交流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博士依智麒到成都新都開展學術交流 2018年01月31日 09:29:00來源:中國臺灣網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博士依智麒到成都新都開展學術交流  中國臺灣網1月31日成都訊 1月23日,臺灣中國文化大學語言文學研究所博士、聯合報教學與教材研究中心國學講師依智麒到成都新都開展學術交流。
  • 《2020陝博日曆·彩陶中華》發行
    《2020陝博日曆·彩陶中華》內頁本報電(田立陽)近日,陝西歷史博物館《2020陝博日曆·彩陶中華》正式發行。作為踐行「讓文物活起來」的重要舉措,陝西歷史博物館在《2018陝博日曆·大唐長安》和《2019陝博日曆·絲路輝煌》成功發行的基礎上,再次集結專家團隊,依託全國20個省區市50家文博單位的文物資源和最新研究成果,推出兼具知識性、趣味性、觀賞性、功能性的《2020陝博日曆·彩陶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