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高原 與軍馬為伴(新時代·面孔)

2020-11-29 人民網陝西站

原標題:我在高原 與軍馬為伴(新時代·面孔)

倉洛加才讓正在餵馬。本報記者 姜 峰攝

約定的時間已到,班長卻姍姍來遲。

「換了身衣服,耽擱了時間」,28歲的倉洛加才讓靦腆一笑。下午放馬時,有馬陷進河道裡,河水淹到馬頭,只露出眼睛,「我急忙跳進河,才把馬救出來。」

中流擊水的驚險,就這樣被他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當了7個年頭的「牧馬人」,駐守高原、照料軍馬,才讓只道是尋常。

這裡是海拔4200米的巴塘草原,青海玉樹獨立騎兵連的軍民勤務班常年駐守在這裡。

曾經,過生日要改善生活,就「整碗泡麵,放個滷蛋」

趙雪超,班長的老班長。

圓圓的臉龐被曬成高原紅,如果不聽口音,很難分辨出他是位河南籍戰士。

每年駐訓期間,他回勤務班就像串門:這裡有他帶出來的兵,更有他練出來的馬。

「蹄舞足蹈」、行「貼面禮」——一見面,戰馬「小龍」還是跟趙雪超最親。2010年,19歲的趙雪超初到勤務班時,「小龍」才1歲,「跟俺娃一樣」。

連隊每年到草原上駐訓數月,其他時間返回位於玉樹州上的營區;而負責照料軍馬的勤務班,必須寒暑不斷、常年駐守在草原——說他們與軍馬「相依為命」,不為過。

趙雪超忘不了,10年前的勤務班,只有3頂帳篷。「每周連隊派人上草原送給養,喝的就是河水」,趕上過生日,改善下生活,就「整碗泡麵,放個滷蛋」。

如今,連隊在草原駐訓點建起了營房,水電路暖都解決了。每次駐訓,一見到班裡的年輕戰士,趙雪超總忍不住給新兵上堂「憶苦思甜課」。

可別以為勤務班的戰士都是「發配」來的:正因其環境苦、責任重,「連隊裡身體素質最好、思想最過硬的兵才會被挑上來。」

硬體在變,高寒缺氧的環境沒變、守護軍馬的使命沒變。

黑了幾個色號,膚色的變化,都是成長的痕跡

肖海紅,甘肅人,今年21歲。

名字起得溫婉,人也長得秀氣:瘦瘦高高,眉眼俊俏。見到生人,問一句答一句,紅著臉,再不多言。

這可苦了我:勤務班個個如此,採訪頻頻冷場。趙雪超於是打圓場,「不怪戰士們不會交流,是本來說話就少,天天跟馬打交道呢!」

到勤務班兩年來,肖海紅的膚色黑了好幾個色號,越曬越像老戰士。膚色的變化,都是成長的痕跡。

放馬、打掃馬廄、修馬蹄……聽上去平凡、單調的工作,起初卻讓自小長在黃土地上的肖海紅手足無措。「有一次放馬途中,我下來解手,就把韁繩繫到手腕上」,誰承想,他和馬還沒培養起感情,「馬兒扭頭就跑,把我也拽走了,好不狼狽。」

慢慢有了經驗:往兜裡揣個塑膠袋,「窸窣作響,讓馬兒以為有吃的,就穩住了。」

惡劣的工作環境更是個挑戰。

2019年初,玉樹地區遭遇雪災,大雪封山,連隊的給養送不上來,「勤務班的全體戰士們僅靠儲存的食物支撐了大半個月,大家都很餓,但誰都沒有多吃一口。」

與戰友同患難、共進退,這是軍營教給年輕戰士的成長經驗。

特別是在生死關頭。

時不時有草原狼出沒,危險就在身邊

戰士們常說,「守護軍馬,就是我們的使命。」連隊駐訓期間,為了保證軍馬膘肥體壯,勤務班還要放夜馬:從子夜到次日天明,這可是個苦差事,而且周遭時不時有草原狼出沒,危險就在身邊。

倉洛加才讓告訴我,7年來他遭遇過4次狼群。

就在今年開春後,他帶著肖海紅等幾名戰士,第一次組織放夜馬。深夜時分,馬群突然嘶吼了起來。

「不好!」直覺告訴才讓,碰到狼群了。他迅速打開強光手電——就在20米開外的山腳下,數雙綠瑩瑩的眼睛,在暗夜中透著寒光。

年輕戰士第一次遇見狼群,頓時慌張起來。「收攏馬群!點燃火把!」臨危不亂的才讓一邊指揮,一邊抽出馬刀。

馬群聚攏到一起。火焰烈烈、軍刀晃晃,對峙下,佔不到便宜的狼群退卻了。

然而,「大白天的,也有草原狼圍著營房轉悠。」這還得了,才讓二話不說提起馬刀、騎馬逐狼,一追就是30多公裡,直到狼群跑得無影無蹤。

每晚睡覺前去馬廄轉悠一圈,已成為多年的習慣

有驚險,更有平凡的堅守。

年方而立的李廣嶽,軍馬衛生員,到勤務班已7年半,是目前全班駐守時間最長的兵。

牧校畢業、大學直招,畜牧獸醫專業出身的李廣嶽並不負責去放夜馬,但每晚睡覺前去馬廄轉悠一圈,已成為他多年的習慣。

就在去年冬天,夜裡他發現馬廄裡有一匹老馬不斷地用頭撞牆,肚子脹得像口大鍋。

「馬廄地面潮溼,最怕馬匹臥地,會受涼脹氣。」又是放氣、又是灌藥,忙了大半宿,好歹救治過來,李廣嶽取來軍大衣給馬蓋上,又在馬廄裡守了整整一宿。

工作之初,家裡給介紹了個對象,「同行,護士。」女友在西寧的大醫院上班,而李廣嶽卻天天駐紮在草原給馬看病。

總見不上面,女友一氣之下,跋山涉水愣是趕到勤務班的駐地。艱苦的環境,非但沒有嚇退女友,「回去後她告訴母親,這個軍人靠譜,我嫁定了!」

如今李廣嶽的女兒已經兩歲多了。他盼著娃再大一些,帶她到草原上去騎馬。

與軍馬「相依為命」,馬兒成了戰士們的親密「戰友」

勤務班,一水的「90後」。本該稚嫩的面龐,被高原磨得粗糲、堅韌。

倉洛加才讓入伍之初本想當坦克兵,如今卻養馬養得兢兢業業,樂在其中。

1996年出生的馬正明,已被提拔為勤務班副班長。「不慎從馬上摔下來,兩次骨折,他的左右肩膀都打著鋼板,從不喊痛。一出院,就立刻跑回來報到,真是硬骨頭。」

鋼鐵就是這樣煉成的。

常年與軍馬「相依為命」,馬兒成了戰士們的親密「戰友」。去年,15匹軍馬退役,勤務班的戰士們抱著老馬淚眼婆娑,久久不放。沒想到,過了一周,退役的軍馬「雜毛」,竟然自己跑了上百公裡路,又找回到這裡。

有戰士騎著「小四號」路過一處懸崖時,不慎落馬翻下絕壁,好在戰士死死抓住韁繩沒撒手,「小四號」拖著韁繩使勁往後拽,最終救了戰士一命……

(樊文斌、張磊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 》( 2020年11月26日 第 07 版)

(責編:左瑞、鄧楠)

相關焦點

  • 軍馬、軍駝、軍犬、犛牛……是邊防戰士一起衝鋒陷陣的生死兄弟
    本期《士兵面孔》,讓我們一起走進邊關,聆聽邊防戰士與這些「無言戰友」之間的感人故事。——編 者守護軍馬■樊文斌 文明軍馬勤務班遠離連隊,常年駐守在海拔4200多米的雪域高原,擔負著照料全連軍馬的任務。7年前,倉洛加才讓剛到這裡時,面對照料馬匹、打掃馬廄、修剪馬蹄這些零碎活時,還曾鬧過一陣情緒,覺著和自己心中的軍旅夢相差甚遠,可後來發生的一件事讓他對這些無言戰友有了新的認識。那次,倉洛加才讓騎著7號馬去放青,奔跑中遇到意外情況,瞬間人仰馬翻,疼得難以呼吸。
  • 弘揚軍馬人精神 爭做草原上的守護神
    1963你9月20日由總政治部連同寶昌萬壽灘軍營牧場正式移交給總後勤部,作為軍馬養殖場。從1963年9月組建,到1976年5月移交給內蒙古自治區,白音庫倫軍馬場存續13年。有眾多部隊和地方的幹部、職工、大中院校學生、知識青年從祖國各地奔赴白音庫倫軍馬場,成為軍馬人。
  • 我軍第11個PCL181營亮相,數百門卡車炮成高原印表機,印軍羨慕
    大口徑卡車炮營將是我軍合成旅的強大戰力,PCL181卡車炮自重輕,機動力強,能在國內很多特殊地形上使用,比如我國南方水網地帶和青藏高原地形。未來我軍還將裝備數百門卡車炮,部署高原成「列印神器」,從此肩負起了保衛祖國西南領土的重任,對面的印軍只有羨慕的份。PCL-181車載155毫米榴彈炮,155毫米榴彈炮無需多說是我國著名的大口徑榴彈炮,性能在國際上還是不錯的。
  • 真實志願軍軍馬,吃苦耐勞功勳卓著
    圖片:《八佰》中的白馬還可以牽強地解讀為浪漫的象徵。 人為地將連長同普通戰士割裂開! 而對於軍馬,志願軍確實在抗美援朝戰場上使用過軍馬,而且數量不少,但主要用於後勤運輸,並不適合前線野戰連隊。 入朝初期,我志願軍一個師會編有一個馬車運輸連(120人),配備馬車20輛,馬60匹。團編有一個馬車班,配備馬車8-10輛。
  • 羅援將軍:印軍必敗的哲學探底
    (印媒稱紫色和藍色方框裡是印軍的據點)日前,中新社報導了一則西藏軍區2021年首訓的新聞,這個新聞就充分體現了毛主席「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的戰略戰術思想。演習畫面中,我們看到了一支裝備精良的陸軍裝備體系,包括15式輕型坦克、紅旗-16野戰防空飛彈、PHL-03式300毫米遠程火箭炮、直-20直升機等重型武器裝備。
  • 印媒哀嘆中印邊境印軍過冬艱難:正常巡邏都不容易
    而大山的阻隔使印度人不得不想辦法鑽隧道,為避免工程過於龐大,印軍也無法修築寬闊道路」。另一個殘酷現實是,喜馬拉雅山擋住了來自印度洋的暖溼氣流,使印度一側的降雪量大增,而「中國人就不會遇到積雪阻塞通道或長時間隧道被堵的考驗」。對於「拉達克」地區而言,冬季的首個挑戰是嚴寒,當地目前的最高溫度僅3攝氏度,最低可降至零下10攝氏度至零下15攝氏度。
  • 心安處,是吾鄉——從高原搬到平原的新疆牧羊人
    新華社烏魯木齊9月4日電 題:心安處,是吾鄉——從高原搬到平原的新疆牧羊人  新華社記者張曉龍、張鍾凱  初秋,新疆若羌縣塔什薩依村,葡萄、喇叭花的藤蔓爬滿窗欞。56歲的艾合麥提坐在棗紅色的木沙發上納涼,兩隻從籠中放出的綠毛鸚鵡,像牧區馴鷹一樣乖巧地立在他的肩頭,放了30多年羊的艾合麥提又回憶起高原上的生活。  「那裡在青海與新疆交界處,海拔有3000多米,人們每年騎著駱駝和馬轉場,夏天住在氈房,冬天鑽地窩子。我家沒有羊,都是替別人代牧。牧區的人生了病,最快能看到醫生的地方在青海。」艾合麥提的第一個孩子因牧區落後的醫療條件而夭折。
  • 寧用國產也不用美國貨,印軍真要發奮圖強?這次日本人說出了實情
    一說起印度的軍事裝備,相信觀眾朋友和我一樣,首先想到的就是「萬國造」,得益於左右逢源的國際關係,印度人在採購軍事裝備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既能從俄羅斯進口,也能從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採購裝備,而且涵蓋了航母、戰機等各式裝備,可以說,只有你造不出,沒有印度人買不到的裝備。
  • 軍拓十二時辰,為你解讀時間與運動的管理
    首先說說軍拓日常計時,出廠以後如何能夠快速校準時間呢?不像《長安十二時辰》的水運儀象那般繁瑣,可以直接採用衛星授時,精準納秒級別,又或者連接軍拓運動APP以後同步時間,而在顯示方面也可以根據個人喜好選擇數字錶盤或者指針風格錶盤,做一個自律的人,時間概念一定得有,所以精準授時也就成了一個自律人的標配。你get到了麼?
  • 天路行軍:1950年18軍進藏應該如長徵一樣成為我們民族的共同記憶
    1950年,18軍受令解放西藏。1100多名女兵,從南、西北兩線隨部隊徒步進軍高原。這是一道三千多公裡的生死線。十七八歲的女兵們,在缺氧斷糧的惡劣氣候和困境中,用稚嫩的身體負重翻越無數座高海拔雪山,趟過深壑下無數道刺骨的冰河。後來,她們到了西藏,走向了雪域高原每個地方。她們把青春、汗水、智慧,毫無保留地交給了這片土地。
  • 美媒:馬臉與人類面孔相似度驚人 會微笑噘嘴
    發表在《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雜誌上的一項有趣的新研究顯示,馬的面部與人類的面孔有些驚人的相似之處。 研究人員解剖了馬的頭部,分析了其肌肉組織,並對馬的視頻進行了15小時的仔細觀察,之後他們繪製出了馬能夠做出的每個面部表情。結果發現,馬和人類面孔的相似之處比我們想像的要多。 「馬和人類在基因上相差很遠,且面部形狀差異很大,我個人原本認為兩者沒什麼相似之處,」研究作者、英國薩塞克斯大學從事馬的社會認知和交流研究的博士生珍妮弗·沃森說,「但其實兩者卻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 《怨靈2》定檔10.12 取材於雲頂高原靈異事件
    騰訊娛樂訊 近日,由馬來西亞「鬼王」導演李勇昌執導,許康文監製,明秋成製片,李海娜(泰國),李川,陳立謙(馬來西亞),倪慕斯,盧洋,巫恩儀等聯袂主演的恐怖電影《怨靈2》正式宣布定檔10月12日,屆時該影片將在中馬兩國同步上映
  • 同樣都是馬,命運卻不一樣,以下幾個月份的屬馬人一生富貴常伴!
    2021-01-05 07:14:49 來源: 代軍哥 舉報   同樣都是馬,
  • 中印邊境對峙依舊 兩軍各自直接敵人並非彼此 而中方優勢明顯
    不過,目前兩軍各自直接敵人並非彼此,而是低溫和暴風雪。由此前線對抗讓位於後勤的較量。儘管地緣不利,但解放軍善用工業優勢,「抹平」劣勢。19日,解放軍成功在高原永凍層打井取水,且一併解決管井和水管凍結問題。23日,解放軍全軍海拔3,000米以上所有點位吸氧實現全覆蓋。未來還將緊急推進多種氧氣保障手段,以滿足巡邏、訓練及急進高原部隊氧氣保障。同日,官方宣布,耗時兩個月西藏軍區川藏兵站運輸物資行動告一段落,數千噸物資已送抵邊防部隊。
  • 大批無人機突現邊境後,印軍慌忙秘密後撤,指揮官怒懟莫迪輕敵
    圖為大雪中的印軍車隊  近日,據媒體報導,陳兵邊境的印軍慌忙秘密後撤,其原因是大批無人機突現邊境後,印軍發現,自己早已遭無人機全天候監測,就連指揮官也忍不住怒懟莫迪情敵,印度網友慌了:印軍如此狼狽,實戰中是否一舉便可被摧毀?
  • 與「三」結緣的第六十三軍首任軍長鄭維山
    鄭維山二進大西北,是在新保安殲滅傅作義的第三十五軍後,率解放軍第六十三軍參加蘭州戰役。  1949年8月20日,第一野戰軍從東、南、西三面包圍了蘭州。為防止蘭州的國民黨軍逃跑,第一野戰軍命令9個團隨即發起攻擊。在此次攻擊部隊中,就有鄭維山指揮的六十三軍。部隊攻擊了三天,進一步了解到「青馬」(馬步芳部)的兇悍後,全線停止攻擊,總結經驗,調整部署。
  • 這,才是與動物相處的最好方式——《第三極》第一集《生命之伴》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過四千米,是全球海拔最高的高原,有著「世界屋脊」、「第三極」之稱。青藏高原是地球的最高點,故而被稱為「第三極」,相對於南極和北極,這裡是人類生活豐富的天地,是中國多個民族世代聚居的地方。一段空靈、純淨的歌聲,將我們帶進《第三極》第一集《生命之伴》。從海拔最高的珠穆朗瑪,到低處的平原峽谷,落差近8000米。
  • 青藏高原上的「洋農民」
    圖為摩根為蔬菜噴灑有機肥料。 文思睿 攝中新網西寧1月8日電 題:青藏高原上的「洋農民」作者 文思睿「我的小兒子今年8歲,在青海出生、長大,每次有人問他是哪裡人,他都說自己是土生土長的青海人。他的中國朋友還幫他取了個中文名:小龍。」
  • 雪域高原迎來了「兵老師」
    來源:中國軍網一條條柏油馬路,蜿蜒盤旋通向雪域;一棟棟藏式新房,遍布高原美麗村寨……在海拔4200米的四川省甘孜州德格縣窩公鄉中心小學,一棟棟嶄新的教學樓和學生宿舍拔地而起,在藍天的映照下顯得格外耀眼。
  • 中印邊境,印軍這也要學中國……
    > 印媒:印軍效仿中國抗日戰爭經驗,在中印邊境用上「地道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