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一個稍有不順就對家人大吼大叫的人,一般有以下特點: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他具有嚴重的自卑情結,在家庭裡沒有得到應該有的關注與關心。
在生活當中,我們都會產生一個誤解,就是自卑的人,一定都要表現得安靜內斂。所以反過來看,如果一個人動不動就對家人大吼大叫,我們就會覺得這個人很自私,就會覺得這個人不顧他人的感受,一切事情的導火索就是他發了脾氣。
很顯然,這種理解太片面。
在前不久的一則新聞報導中,一個小男孩因為被父親說了幾句,就和父親大吵大鬧,甚至最後採取了試圖自殺的行為。後來當警察問道這個小孩子為什麼要採取這種極端行為的時候,他說:「其實我也不想要大吼大叫,我也不想自殺,我這樣做,只是為了讓我的爸爸媽媽知道,他們管不了我。」
這個男孩的回答看起來有些許叛逆,看其實很脆弱,在他的家庭氛圍裡,他並沒有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所以他感到自卑,他想通過這種極端的行為取得父母本該的關心和尊重。
很多問題少年曾經都被寵溺過,他們不希望被束縛,他希望可以隨時取得父母的關係,一旦自己的期待無法達到,就會對家人發脾氣大吼大叫。
因為他們在潛意識裡明白,不管自己如何發脾氣,他的父母都不會離開他的。
弗洛伊德這樣說過,一個人的行為模式,在兒童時期就已經產生,它是在父母的影響下不斷發展的。如果一個孩子動不動就大吼大叫,那麼他父母之間也可能經常相互大吼大叫,因為他在他成長的過程之中,他幾乎所有的行為都是從父母那裡模仿過來的。
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他可能有很強的控制欲,是為了維持自己的人設。
《隱蔽的角落》這部劇當中有這樣的一個情節,朱朝陽因為拒絕喝牛奶,他的母親就摘下了他的耳機,對他大吼大叫,火力全開。而朱朝陽不想和母親爭吵,就把牛奶喝了,直到這個時刻,母親的嘴角才露出一絲微笑。
從這段劇情裡,我們可以發現,他的母親是一個控制欲望特別強的人,她覺得自己的孩子是永遠都長不大的。
只要朱朝陽不喝牛奶,那麼在兒子面前那種威嚴的人設就倒塌了,所以他要採取這種簡單暴力方式,繼續壓抑著兒子的思想和活動。
表面上看,朱朝陽好像很聽他的話,也把牛奶喝了,但是這種控制欲會讓人和人之間的關係緊張,結果就是朱朝陽無法向母親說很多的實話和心理感受。
其實大人在發脾氣的對象,也不只是在孩子身上,只是孩子相比較其他人來說,社會經驗和家庭地位一般不高,看起來相對弱勢一些。
這個世上,不知有多少父母以愛之名控制著孩子;不知有多少父母用「我愛你,所以你要聽我的」這種理由支配著孩子的生活。而父母的控制欲,正是他們動不動就大吼大叫發脾氣的導火索。
從外部條件來看,家庭氛圍不好的人往往更容易發脾氣。
李誕在奇葩說裡說過這樣的一句話:有些人,你和他在一起,就是感受不到愛,就是確定不愛的。
而在家庭關係裡,不愛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因為你是沒有選擇權的,即使不愛,可能也要共處一室。在這種情況下,人和人之間的行為模式會越來越熟悉,相反情感上就會越來越疏遠,最終導致關係氛圍越來越差。
有些孩子,只要一回家跟父母接觸就會跟變了一個人一樣,突然變得煩躁暴躁心情差,情緒起伏厲害。最主要還是因為家庭環境因素,父母經常吵架會連帶影響他的心情,還有可能就是父母比較固執,難以溝通。
這也會讓孩子產生一種無力感,長久下去,正常的情緒無法宣洩,就只能通過發脾氣甚至是暴力的方式了。
一個總是對家人發脾氣大吼大叫的人,不論出於什麼原因,他所希望的一定是立刻終止這種不良的情緒,而他也認為最效益的途徑就是謾罵或者打擊對手。
不管怎樣,家人都是要陪伴我們一輩子的人,所以,當我們和家人發生爭吵衝突時,希望我們可以多多關注下家人背後的不順,從而少點對抗。
也許到最後,你會發現,曾經那個愛發脾氣大吵大鬧的人,也會把更多美好的一面展現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