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成熟的小孩子經常會給我們展示"熊孩子"的一面,有時他們會蠻橫固執,有時候又會調皮反叛;因此,很多家長就直呼:孩子,不好管!當你無法忍受孩子"惡魔"般地折磨時,你是否會因勢洩憤,甚至大吼孩子呢?但是,大人的"怒吼"真的有用嗎?不會適地其反嗎?
案例:
德國有一個很著名的繪本《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故事生動形象。繪本的主角是小企鵝和它的媽媽。小企鵝和現實中與很多小孩子一樣活潑淘氣;當小企鵝做錯事的時候,它的媽媽卻忍不住抓狂起來,對它一陣怒吼。
這時被媽媽怒吼的小企鵝嚇得"魂飛魄散",腦袋、肚子、嘴巴、翅膀都掉到了世界的各個角落。只剩下一雙腿的小企鵝卻依然只想著繼續逃離,失去安全感的它一直哭,一直跑。
最後媽媽帶著小企鵝的其他部分來到它的面前,一針一線幫它縫起來,並且真心地對它說:"對不起"。這下,小企鵝是完整了,也原諒了媽媽;但是它的身體上卻存留了縫補的痕跡。
吼孩子是不能解決問題的,一頓失控的"怒吼"甚至會給孩子留下一生的傷害。
1.易造成孩子變得軟弱膽小
孩子面對怒斥,第一時間感到的是恐懼。家長的突然性"翻臉",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為了避免再受到家人的訓斥,孩子會習慣性地討好家長,聽從家長的一切安排;這時家長萬不能認為自己調教有效,而應該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孩子變得唯唯諾諾不是因為孩子懂得了道理,而是因為害怕失去依賴而暫時隱藏起自己的性格與好惡。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習慣性地討好身邊其他的人,密切地關注並且迎合他人的情緒,漸漸得迷失了自己,變得膽小怯弱,沒有主見。但是,孩子越是這樣,就越容易被他人欺負。
2.會讓孩子害怕犯錯,面對困難時習慣性逃避
假若平時孩子一犯錯就被責罵,孩子的心靈就會受到打擊;長期以往,孩子做事情會失去了這個年紀該有的活力。每當挫折來臨的時候,他們會習慣性感到害怕,只會想著一味地躲避。面對父母一次又一次地怒吼,孩子容易對生活產生無奈與絕望的心態,讓孩子對還未經歷過的事情失去嘗試的欲望,只會固守原地,甘願做井底之蛙。
3.孩子的脾氣會變得越來越暴躁
在孩子眼裡,家長就是自己模範的對象。其次,很多家長都是孩子眼裡的英雄,他們會樂於模仿家長的一舉一動,甚至是家長的暴脾氣。孩子會認為:在自己犯錯的時候,家長的怒罵能夠制止自己的一切行為;那麼在自己遇到不喜歡的事情時,自己也可以模仿父母,通過大發脾氣來解決問題。
為什麼家長的"怒吼"會造成那麼大的惡果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超限效應"這個名詞,所謂超限效應,其實就是指當一個人長時間遭受令自己感到害怕、退卻的場景時,就會對周邊的人產生不耐煩和叛逆心態。孩子在父母的怒吼刺激之下,初始會表現得老實、乖巧;一旦經歷的次數多了,孩子就習慣了這種高強度的刺激,選擇性地忽略父母的大吼大叫,變得反叛。
家長應該如何正確與孩子相處呢?
1.與怒吼相反,通過耳語與孩子相處
這是一種有趣的做法。孩子的好奇心強,通過耳語,能增強孩子傾聽的興趣,從而教育的效果也會相應變大;
2.當你已經對孩子"怒吼",平靜下來跟孩子來一次真正的道歉
父母的認真道歉能夠給孩子傳遞安全感,讓孩子感知父母其實是深愛著自己的。對孩子進行真誠的道歉,還能讓孩子學會為人處世的道理,學會犯錯之後,進行道歉獲得他人原諒;
3.適當地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家長可以通過平時孩子喜歡的玩具或是食物,吸引他的注意力,讓他改正了錯誤的行為,才能得到相應的獎勵。
與孩子相處很有技巧;家長想要做到不傷害孩子心靈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行為引導,就需要家長的學習與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