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語文教學發展,解決語文學習困惑。
越是到高年級,碰上不愛學習的孩子,家長束手無策,再遇到青春期,如果家長不能及時幹預,孩子可能就會偏離學習的道路,即使放在重點學校,也有可能就真的遠離學習了。主觀學習意識不強烈,那可不是靠補課、說教就能改變的學習現狀。不愛學習的原因有很多種,越早發現越早幹預,激發孩子的主動學習能力,家長不能使用「權威」強制學習,而是先了解孩子的想法。其實在我的教學實踐中,越是來自相對寬容的家庭,孩子的想法越多,自律和自主學習的能力越高。
家長們很喜歡對比,越是比較孩子的學習能力,家長越容易焦慮和失望。家長一著急,孩子那不愛學習的狀態就會被無限放大。可能只是因為學習有點累,不想寫作業,在家長眼裡就變成了,放棄學習,不愛學習,不求上進的表現。對於小學階段,主動學習的狀態實現起來有點困難。
小學生不是很了解學習的意義。在大部分小學生眼裡,認真上課就是為了老師少批評幾句,回家主動寫作業,就是家長的要求,不趕緊寫作業,媽媽要批評。學習對於學生來說,只是為了完成任務。家長別著急,能把任務完成好的孩子,學習能力也不會差太多,看看老教師怎麼做,給大家支3招,讓小學生輕鬆愛上學習,很容易達到。
01孩子的大腦空間有限
對於小學生來說,他們的大腦空間是有限的,但是潛力是無限的,我們不能光讓孩子學習知識,而不讓大腦來消化知識。每天的學習模式就是灌輸知識點,希望孩子去理解也不現實。電腦空間存儲滿了,要清理空間,不然會很卡。小學生的大腦也是一樣的,我們不能還是沿用填鴨式教育,應該讓孩子成為思考和智慧的小學生,學習的效率才高,懂得思考,還會設置問題,這樣才能明白學習的重要性。我們教會小學生學會各種文化常識,不如多教教孩子學會問一句「為什麼」。
在小學階段,家長應該遵循孩子的學習發展規律,可以拓展學習但不能超綱太多。很多小學生不愛學習,是因為背負了太多學習任務,消耗掉了最後的學習熱情。而且家長在小學階段對孩子的學習管理,是「送餵」式的,把所有的知識點、常識都準備好了,一章章監督孩子去學習和理解,甚至是講解,孩子習慣了現成的內容,根本就不願意思考了。老師支招:少一些知識點的學習,及時清理「大腦空間」。
02肯定孩子的學習成績
我們很多家長,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習慣使用打擊教育的方法,以語文學科為主,家長最喜歡否定孩子的努力,給孩子貼上各種標籤:不會寫作文、朗讀能力差、不愛閱讀等等。這些只是學習表現,家長不能經過對比學習後,認為孩子的學習能力,駁了自己的面子,而是以自己孩子的實際學習能力為主,給孩子制定相應的學習計劃。強求孩子去學習,在壓力的壓制下,所起到的作用均為反彈。
在輔導孩子的學習過程中,我們要放大孩子的成就感。不愛學習的小學生,本身有著自身缺陷,對學習是沒有興趣也沒有成就感的。家長一味強調結果,孩子並不知道如何去獲得家長期望的高學習目標,從而對學習失去耐心。而且我們光說提高學習的興趣,對於小學生來說,是很難自己去建立學習的興趣,需要家長和老師的正確引導才可以。我們一開始就否定孩子的學習能力,學習成就感肯定是不對的,老師支招:多鼓勵和多肯定,放大孩子的一點進步。
03多去科技館和博物館
我們家長喜歡把學習定義為狹隘的書本學習,其實對於小學生不愛學習的問題,正是因為我們把孩子困在了書本之間,才忽視了其他學習方式。當我們家長感受到孩子開始厭學的時候,不妨多帶孩子去科技館、博物館進行參觀學習,換一個學習方式和學習環境,給孩子一個發現和探索科學的機會,才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主動學習不難,就是看家長有沒有耐心,換著樣地讓孩子去感受學習,從課本中走出來,並用討論和分享式的引導方式,讓孩子自己去發現學習的趣味性。
孩子不愛學習,家長很容易著急,一著急就會亂給孩子進行補課。不愛學習,是孩子對學習的興趣減少,並不是代表孩子的學習能力降低。一頓補課,消減的還是孩子對學習的熱情,主觀意識上不喜歡學習後,我們家長只需要帶動孩子去改變對學習的認知和態度,試試老師推薦的3招:少學點知識性的內容、肯定孩子的學習成就、多去科技館和博物館,換一個學習環境,說不定孩子就能很快愛上學習了。關於如何引導孩子獨立學習?你還有什麼好的經驗分享,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