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不專心?可能是視覺運動協調能力弱,家長不妨試試這兩招

2021-01-09 錦鯉媽咪

「本文為錦鯉媽咪原創作品,歡迎個人轉發、收藏」

昨天同事愁眉苦臉的跟我訴苦,說她家小孩上課的時候總是不專心,老師都反映了好幾次了,但是她也不知道該怎麼教育孩子,道理也講過了,甚至也揍了也罵了,但是孩子根本就不聽。

前幾天去學校接孩子的時候,老師還特意把她拉到一邊,著重的強調了一下孩子的專注力問題。

老師說她家小孩每次上課的時候都不專心,經常發呆,寫字的時候也總是歪出格子,說過很多次都不改,班級活動的時候孩子也總是慢半拍,跟不上大家的腳步。

老師很擔憂,希望家長能夠配合著教育一下孩子,讓孩子改正這個問題。

同事家的小孩我也曾見過幾次,孩子今年也才學前班,我回憶之前見到小孩的樣子,並沒覺得孩子有什麼問題。

不過看同事那個煩惱的樣子,我一邊安慰一邊又確認了一下孩子的情況,同事表示孩子在家裡玩平時最喜歡的小火車的時候,也沒有覺得孩子有什麼問題,看繪本的時候也非常的專注。

在學校裡玩遊戲上課也沒有表現出不感興趣或是不耐煩的樣子,只是有些時候需要老師多教幾次孩子才明白。

聽完同事的疑問之後我明白了,孩子不一定是專注力的問題,可能是視覺運動協調能力不夠。

什麼是視覺運動協調能力?

這是一個很好理解的概念,大家可以想像一下,我們平時做出什麼行動和判斷,需要依靠的都是我們的大腦,眼睛和手腳。

比如面前有一個杯子我們要拿起這個杯子,首先要眼睛看到杯子,然後視覺信息傳輸給大腦,大腦再給身體發出指令,之後手才能行動,準確的拿起杯子。

其實這就是我們的視覺運動協調,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手眼協調。

在孩子還比較小的時候,手眼的協調能力其實是很差的,家長們用心觀察就能發現,有時候孩子吃東西,明明已經拿起了勺子,但是卻總是放不到嘴邊,或是手伸過去好幾次才能拿起勺子,這就是因為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不佳

這種情況,一般來說在孩子慢慢長大之後就會有所改變,當孩子可以自行準確的把食物放進嘴裡的時候,家長就已經不需要過多的擔心了。

但是就學習上來說,視覺運動協調能力不佳其實是很影響孩子的學習的。

拿同事的孩子舉例,對於孩子來說,眼睛接受到了外界的信息,但是大腦反饋給身體之後,身體做出的行動卻很慢,這就導致在外人的眼中孩子的專注力不夠,事實上孩子只是視覺運動協調能力不夠好而已。

所以如果家長們發現了這樣的情況,比如孩子寫字的時候總是寫出格子,或是總是滿篇的亂寫不按照作業本的劃分,又或是在玩耍的時候總是慢半拍;並且在教導之後沒有改正,那麼就可以考慮孩子其實是視覺運動協調能力不好的問題了。

視覺運動協調能力對於孩子的學習能力有著很大的影響,但是家長們也不要過度擔心,這也並不是沒有辦法去培養的。

視覺運動協調能力是可以通過鍛鍊提高的

首先要注意的是孩子的視覺基礎。

眼睛是人類觀察外界的最佳途徑也是最快途徑,家長們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也都有所感觸。

不管是教孩子分辨家人還是教孩子認識某些事物,先要讓孩子看到這個人或是這個東西,這樣才能在孩子的大腦中留下印象。

很多的嬰兒車上都會有搖鈴玩具,孩子躺在床上的時候,眼睛就會追隨玩具的擺動,這就是在鍛鍊孩子的視覺。

在給孩子閱讀繪本的時候,家長們也可以慢慢的引導孩子學會從局部開始觀察整體,鍛鍊孩子的視覺基礎。

其次要注意的是孩子的運動基礎。

運動基礎其實才是視覺運動協調能力當中最關鍵的部分,運動基礎可以幫助孩子把自己看到的東西正確的表達出來。

比如在上課的時候看到老師在黑板上寫的數字,孩子在作業本上寫出來,這就需要依靠孩子的視覺運動協調能力。

在了解了兩個基礎之後,家長們就要學會如何針對性的去鍛鍊孩子了

其實鍛鍊孩子的視覺運動協調能力並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基本上可以分為兩種方式:

一種是在運動的過程中,培養孩子的視覺能力;另一種是讓孩子學會把自己接收到的信息用肢體表達出來。

第一種方式的鍛鍊家長可以在孩子玩耍的過程中融入視覺訓練,比如帶孩子一起玩的時候,伸出手指讓孩子說出數字,或是更換不一樣的東西,讓孩子說出物體的名字,在這個過程中家長還可以改變手指或物體的位置,鍛鍊孩子的視覺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這一方法最好是在孩子的運動過程中進行,比如孩子玩蹦床或是跳繩的時候,在運動的過程中,培養視覺能力,也能有效的幫助肢體和視覺的融合。

第二種方式就加簡單了,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你畫我猜的遊戲,當然孩子一定要是畫的一方,讓孩子學會把眼睛看到的東西通過自己的手轉化為圖案,加深孩子的協調性。

如果家長覺得這個方式有點麻煩,也可以給孩子購買一些迷宮類型的繪本,讓孩子能夠把眼睛看到的東西和自己的行動連結起來,這樣就能慢慢的培養孩子的視覺運動協調能力了。

視覺運動協調能力培養的最佳年齡

培養孩子的視覺運動協調能力其實也是有最佳年齡的,一般3-4歲的孩子,家長就可以開始有目的的鍛鍊孩子。這個階段的孩子剛開始能夠通過自己的眼睛去理解世界,也有一定的學習和模仿的能力。

太小的孩子還處於觀察外界事物的時候,他們還不能正確的去理解各種東西,對家長說的「拿東西」等指令不能理解,這個時候的孩子即便是鍛鍊也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孩子如果年齡稍大一點,很可能就已經形成了習慣,這個時候才去鍛鍊孩子對於家長來說就不是一件小的工程了,需要花費更多的耐心。

當然了不管是什麼年齡,當家長發現孩子有這樣的問題時都不要過度焦慮和恐慌,這並不是不能改變的。

有些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好像和別人家的孩子相比有一些慢吞吞的,或是有一些呆,就會覺得孩子是不是有什麼問題。

在這樣的恐慌之下,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時候難免會急躁,甚至可能表現出負面情緒。但是對於視覺運動協調能力不佳的孩子來說,他們接受外界的信息其實和普通的孩子是沒有差別的,只是他們的肢體動作跟不上自己的思維。

所以有時候家長的一些話孩子能夠聽懂和理解,只是不能立刻做出反應,如果這個時候家長對孩子的態度出現問題,反而可能傷害到孩子的心靈。

我是幸運的錦鯉媽咪,在生娃帶娃的路上過關斬將。關注我,學習最實用的孕產、育兒知識,有關於這方面的困惑,也可以給我發私信哦。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到您,為您解決一點困惑。

相關焦點

  • 孩子不愛學習,家長別急,老教師給你支3招,實現主動學習很簡單
    關注語文教學發展,解決語文學習困惑。越是到高年級,碰上不愛學習的孩子,家長束手無策,再遇到青春期,如果家長不能及時幹預,孩子可能就會偏離學習的道路,即使放在重點學校,也有可能就真的遠離學習了。主觀學習意識不強烈,那可不是靠補課、說教就能改變的學習現狀。
  • 孩子手腳不協調,別緊張,這樣鍛鍊孩子身體協調性
    最近,鄰居5歲的孩子來我家玩,我發現她和我家孩子在玩耍的時候動作「笨笨的」,跑步有點奇怪,感覺束手束腳的。鄰居說,小時候過於注重孩子的學習教育,將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孩子的教育上面,導致孩子嚴重缺乏運動,從而引起手腳不協調。那麼,如何鍛鍊孩子身體協調性呢?爸媽育兒路上好幫手喜孩子推車來支招。
  • 孩子背多少遍都記不住?是大腦海馬體學習記憶生理基礎在作怪,掌握這2個記憶訣竅,讓孩子學習更輕鬆!
    記憶是在建立堅實的學習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良好的記憶力可以幫助孩子在學業上更好,在考試中表現出色,並取得更高的成績。在過去的時間裡,小競也遇到很多家長說自家孩子記憶力情況弱的情況,問究竟是什麼原因所致?真的是先天因素嗎?
  • 血管好不好,摸摸腳背就知道,血管不好的人不妨試試這2招
    很多人或許不知道,身體內部的很多疾病可能都和血管有關。如果血管健康,那麼血液循環就不會受阻,就能夠及時為身體輸送各種營養物質以及氧氣。我們其實可以這樣認為,要想身體狀況更健康,血管的養護是少不了的。
  • 這個鍛鍊手眼協調能力的方法,簡直絕了
    孩子愛玩,可爹媽總是希望他們玩出名堂,玩出意義。另外,大人們還不喜歡孩子在吃飯的時候玩,在學習的時候玩,在睡覺的時候玩。好吧,那就讓我們給孩子們創造一個玩的由頭——鍛鍊手眼協調能力,讓你的孩子在周末的吃早飯時間大玩特玩。用土司鍛鍊手眼協調能力,這個鬼主意,你和小朋友喜歡嗎?
  • 想提升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可以試試這7個簡單、實用的鍛鍊方法
    邏輯思維還可以更深層次的讓自己對事物進行客觀的判斷與精準的預測,我們經常說有些人可以「透過現象看本質」,其實就是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強。這不論對孩子學習期間還是邁入社會都非常重要!讓孩子知道餐具、球類、運動、衣物的概念,讓孩子有效的梳理記憶,鍛鍊孩子的邏輯思維。
  • 檢查孩子作業家長應該怎麼做才是正確的?這幾點家長們要收藏哦
    關心孩子學習的家長,檢查孩子作業是一個普遍現象,但是檢查孩子作業也有方法和技巧的,檢查孩子作業的目的是督促孩子學習輔導孩子學習,如果只是單純的檢查孩子作業沒有運用好的方法,那對孩子的學習也是無益的,所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家長檢查孩子作業的正確做法,家長們可以試試,對孩子的學習是有很大幫助的,也起到了檢查孩子作業的作用,家長們好好參考一下
  • 伢上網課不專心,媽一巴掌把伢的眼搧斜了
    楚天都市報5月6日訊(記者廖仕祺 通訊員裴霓裳)孩子不聽話,母親氣急之下,扇了一巴掌,結果把孩子的眼珠搧偏了位置。今年8歲的樂樂,上網課時總喜歡開小差,有時候還拿著手機打遊戲,母親張女士和樂樂溝通了好幾次還是如此。上周四,樂樂更是連哭帶鬧不肯好好學習。
  • 李玫瑾:家長注意!幼兒園的孩子,有這三種表現,大多是學習的料
    曾經有過一個案例就是:女兒的數學成績不好,但是她的媽媽卻並沒有對孩子進行打罵或者訓斥,而是溫柔說道:「沒關係,我們以後學習沒有數學的專業就可以了。」最後這個女孩成了音樂老師,她就是李玫瑾的女兒!李玫瑾教授一直強調,孩子是不是學習的料,在幼兒園就能看出,家長多留心孩子就會知道,只要表現在這三個方面。李玫瑾:家長注意!
  • 對於懶散、不願學習的孩子,家長應該怎麼辦
    那麼,怎樣對待這些不愛學習的懶散兒童呢?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儘量讓孩子多與表現好的孩子一起,給其創造一個有壓環境有一位學生家長在處理自己懶孩子的問題上是這樣做的,經過和老師協調,她把自己的孩子與幾個勤學上進的好同伴調到另一個班級,並當著他們的面和上這個班級的科任老師說,這幾個是經過挑選出來的有很大學習潛力的好同伴,放到你們班當個帶頭吧。
  • 經常失眠睡不著?睡覺時不妨舉起雙手,這招可以改善睡眠質量
    舉報   中國睡眠協會發布了一份「睡眠白皮書」,指出有超過3億的國人患有睡眠障礙,你身邊可能就有這些人群
  • 孩子口算能力差?別擔心,試試這4種方法,孩子口算能力翻3倍!
    有家長反映說,自己孩子的口算能力非常差,現在上小學一年級,有時就連算幾加幾的算式都要用掰手指的方式來算,家長在一旁看著真是很著急,但是自己又不能吼他,害怕影響孩子的學習積極性。之前也有好些家長說自己孩子口算能力差,搞不清楚什麼時候該進位、什麼時候該退位,一位數相加的算式正確率還行,但是一旦遇到兩位數相加,或者是兩位數加一位數的算式,錯誤率就百出。也有同學希望我們能分享一篇關於提高口算能力技巧的文章。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如何提高孩子的口算能力。
  • 喜歡這種顏色的孩子可能是「抑鬱質」,性格學問大,家長別無知
    每個人都有他隱藏的精華,和任何別人的精華不同,它使人具有自己的氣味——羅曼·羅蘭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寶藏,一棵樹上很難找到兩片形狀相同的葉子,一千個人之中也很難有人思想完全協調。每個人都有獨特魅力,堅信自己就是獨一無二的。孩子是祖國的花朵,不管是家庭還是社會都肩負教育孩子的責任。
  • 學前階段孩子教育難題怎麼破?揭開這3個成長真相,家長不再困惑
    3歲前的孩子並不能真正完成有目的的識記任務,有目的的有意記憶則要等到孩子到幼兒園中班或大班才開始有所發展。總的來說,孩子在整個幼兒階段是以無意記憶和形象記憶為主。3、學齡前孩子在思維能力方面具有邏輯思維能力較弱、以直覺行動思維為主的特點0~2歲的孩子處於「感知運動階段」,以直覺行動思維為主。他們好奇心強,不管是做什麼都要動手、動嘴操作一番才能滿足。
  • 孩子遇到困難猶豫不前?家長不妨「輕推」一把,助力孩子前進
    孩子遇到困難猶豫不前,家長不妨"輕推"一把許多孩子在碰到困難時的第一念頭就是先退縮,躲在父母的身後。這時候出於對孩子的疼愛,家長也會幫孩子解決好一切。但,孩子終究要學會獨自面對困難,解決困難。朋友的兒子五歲開始學騎自行車,剛坐上車就摔了下來。孩子不氣餒,又試了幾次,可每次都因為重心不穩摔倒在地。學了不到一天,就紅著眼眶告訴媽媽不想再學了。
  • 孩子寫作業拖拉磨蹭,90%的家長不知道背後的秘密
    環境對孩子習慣養成的影響不言而喻,要想提升孩子的專注力,就要創造一個有利於專注的環境。在兒子一年級入學的家長會上,班主任老師就特別強調:低年級的孩子是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期,家長一定要給孩子創造一個純淨的學習環境:做作業時要把桌子收拾乾淨,就留下一個本子一支筆,最好連橡皮都不要有。
  • 想知道寶寶聰不聰明?看這三個方面很關鍵!一歲就可看出來
    這樣說可能很多家長都覺得有些不太明白,這或許是因為家長平時對孩子的關注太少了,忽略了孩子的一些習慣和能力。如果從現在開始加以注意的話,你會慢慢發現在在孩子身上有一些閃光點,自己一直都沒有看到,又或者在此之前,孩子這樣的行為會被認為不好的表現。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究竟哪些行為預示著孩子特別聰明,或許一歲之前就能看出來了。
  • 「右腦開發早,智商才會高」,4種方法開發孩子右腦,家長收藏好
    我們可以從現在的教育模式來看,等孩子上小學之後,他們就會接觸到邏輯思維、語言文字等方面,而這些都是由右腦主導的。3-6歲是孩子右腦發育的黃金期,在這個階段對孩子進行培養,他們的創造力、想像力、記憶力等都會得到提升。不過,很多家長不知道如何訓練孩子,導致錯過了黃金時期,或者採用的錯誤的方法,導致孩子學習興趣將其,如果你想讓孩子聰明,不妨試一試這4種方法。
  • 線上學習讓家長崩潰,家長對線上學習的態度,影響孩子學習的效果
    以前孩子完成作業愛守電視,現在電視都不看了,就捧著那個手機呵呵呵地笑……因為這個事情,家長和孩子吵了好幾次,甚至還動手打了孩子。他幽怨地說:這場疫情不僅經濟損失,還讓孩子染上了玩手機的壞毛病,真是有苦無處訴,簡直要崩潰!聽著他講述,我的心莫名的疼。我生長在農村,深知農村的情況,我非常能理解老同學所說的處境。
  • 怎麼知道剛出生的寶寶聰不聰明?家長要觀察這一點
    家長們不僅希望孩子能夠通過自己的勤勞奮鬥收穫美好生活,也個個都巴不得自己的孩子是個小天才,如果能夠憑藉高智商享受到「不勞而獲」的快樂,當然沒有那個家長願意看著孩子受苦。我有個朋友是兒科醫生,他說小寶寶的智力發育主要是先天基因的影響,和後天教育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