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囚犯砍頭可不是隨便砍的,得先等個好日子,再選個好時辰

2021-01-08 每日農業資訊

在古裝影視劇中經常有處死囚犯的鏡頭,而且都是午時三刻行刑的。但是,在真實的歷史中,死囚行刑到底是不是如古裝劇演出來的那樣呢?其實,古代的法律中並沒有具體說行刑要在哪個時候,但是官府一貫會選擇在午時三刻行刑。這是為什麼呢?

古代的時間算法和現代不同,古代曆法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而午時就相當於現代的上午十一點多一些,再加上三刻就剛好是正午十二點。地理的基礎知識之一:正午的時候是一天中太陽高度最高的時候,這個時候人的影子也是最短的。

古代對鬼神的迷信是很重的,監斬官也害怕犯人死後化成厲鬼繼續危害人間,就選擇在午時三刻行刑,這個時候陽氣最盛,囚犯被砍頭之後怨氣會被壓制,讓他無法變成厲鬼。

那麼,法律真正規定的行刑的時間是什麼時候呢?在古代,行刑的事情是統治者相當重視的事情,並不是什麼時候都能殺人的。有個詞叫做」秋後問斬「,就是說殺人要在秋天。實際上是,處置犯人要在每年的立春之前、秋分之後。這段時間之外不允許處斬囚犯。而且,一個月裡也不是每天都能處斬犯人,逢重要節日不能問斬犯人、逢每月弦日和朔望日不能問斬犯人。

所以,很多犯人都趕不上時候,沒辦法當即處死,要等到規定的時間才能被砍頭。所以官府每次都會集中處理一大批死囚。而行刑的地方也是特定的,叫做午門。

天安門廣場還叫紫禁城的時候,城樓前也有一個午門。午門前面的廣場就是所謂當初行刑的地方。但其實,這個地方是不會殺人的,而是懲罰大臣和宮中女眷的地方,他們會在這裡被杖責,以儆效尤。因為在這裡砍頭不吉利的,真正行刑的地方另有他處。但有時候杖責也是會死人的,所以,午門這裡也不是沒見過血。

在古代,實施斬首行刑的地方一般有兩個,一個是郊外比較荒涼的地方,因為圍觀的百姓不多,有利於維持秩序。另一個就是在鬧市,比如清朝時曾將菜市口作為斬首的地方,作用就是用來示眾,警示周圍的老百姓。

真正行刑的地方一般是城郊或者是菜市口。選擇在城郊的話一般是秘密處斬了。而選擇在菜市口處斬的話就是要讓老百姓都看到了,為的是殺雞儆猴,讓老百姓都遵紀守法。

戊戌變法中取義的」戊戌六君子「就是在菜市口被處斬的,如今,這個菜市口仍舊存在,當然已經不是行刑的地方了,而是北京的一條商業街了。當初高喊」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譚嗣同也仍舊活在人們的心中。

相關焦點

  • 古代死刑犯人砍頭,為啥專挑「午時三刻」?畢竟到晚上就不好了
    我們看古代電視劇裡常有午時三刻,午門外問斬這樣的描寫,比如《水滸傳》中第四十回「梁山好漢劫法場」裡,押著宋江、戴宗上法場,「報導一聲:『午時三刻!』監斬官便道:『斬訖報來。』」接著人就被劫了,那你有沒有好奇過,怎麼問斬還要講究個時辰呢?午時三刻到底有什麼樣的講究?
  • 黑法師砍砍頭,1棵變「多棵」,繁殖超簡單,60天變成法師大戶
    冠幅上砍一刀,丟在花盆裡,一周長出大白根多肉植物中,有一個多肉系列叫「法師」,法師只是一個統稱,其實它還有很多品種,黑法師,綠法師,墨法師,銅壺法師,紫羊絨法師等等,幾十個品種,法師的不同品種單靠葉子就能分辨出來,每一個法師的品種葉子都是不一樣的。
  • 古代的十二時辰,究竟有哪十二個時辰
    說起十二時辰,想必對大家來說那都是再熟悉不過的了;但說起十二時辰中究竟有哪十二個時辰,相信很多人都會一臉懵,今天筆者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時辰是古代的計時單位,古人把一晝夜,也就是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等於現在的兩個小時,所以現在的一個小時就等於古代的半個時辰。
  • 先苦後甜!這三個時辰出生的人,半生辛苦半生富,好日子在後面
    而出生在這三個時辰的人,他們先苦後甜,半生辛苦半生富,好日子都在後面。一起來看看吧~圖片均源於網絡1、寅時(早上3:00-5:00)早上的三點到五點大家都還在睡夢之中,在這個時辰出生的人,他們生性淡雅而不做作,敢作敢當
  • 古代怎麼計時的?一天到底是十個時辰還是十二個?了解古代的時間
    現在時間對於我們來說僅僅是一個數字,或者說它記錄了我們一天天的過程,代表了秒針,時針,分針不停的轉動,但是對於古代的人們來說,時間不僅僅代表了時間,它還是很多種不同寓意的集合體,還代表了陰陽時刻等等。接下來我們就說說古代那些個特殊的時刻的含義。
  • 我國古代每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幾個小時
    導 讀 我國古代每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幾個小時?很多小夥伴不知道這題的答案,下面一起和玩遊戲網小編看下我國古代每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幾個小時的正確答案吧。
  • 時辰對照表 古代有哪12個時辰
    我們現代人的時間計時跟古代人是不一樣的,我們一般都用「時分秒」這三個單位,而古代通常是採用時辰。古代人將一天分為十二個時段,也就是十二個時辰,一個時辰等於我們現代的兩個小時,下面就來看看古今時辰對照表,幫你看懂古代人的時間表。
  • 唯一被八國聯軍砍頭的直隸總督,臨死前高喊:我一人做事一人當
    但是,在清末,國家積貧積弱下,八國聯軍竟然直接抓了直隸總督,押到刑場砍頭,為中國歷史最屈辱的一刻。這位總督叫做覺羅·廷雍,是清末難得的一位主戰派,硬漢。其本來不是總督,只是直隸的布政使,但是在八國聯軍攻打天津的時候,當時的總督裕祿戰敗自殺了,清朝政府於是立刻提拔廷雍為總督,主持直隸省的事宜。而廷雍那是位堅定的排外分子,極力支持義和團對洋人的打擊和驅逐洋人的勢力。
  • 古代處決死刑犯都有哪些奇聞異事?
    古代的劊子手幾乎都是身材魁梧、武功高強、心狠手辣的角色,在執行死刑的時候,一般不會出現連續砍頭的情況。不過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史上還真就出現過這等怪事。《嘯亭雜錄》記載:清朝順治年間,武將阿里瑪多行不法,作惡多端。
  • 多肉法師「一砍一摘」,一顆變兩顆,單頭變多頭,學會能用一輩子
    導讀:養多肉別懶,給法師多肉用上兩招,「一砍一摘」,一顆變兩顆,單頭變多頭,用完的花友都偷著樂。法師系多肉,由於其非常容易養成老樁,養護起來不難,並且出狀態的時候非常夢幻,受到肉友的狂熱喜歡,進入「法師坑」的肉友都有一個夢想,有個大花園,集齊法師系,打造法師帝國。
  • 為什麼會夢見砍頭的呢,是怎麼回事啊
    為什麼會夢見砍頭的呢,是怎麼回事啊看古裝劇的時候總會有一個場景就是砍頭的事,在古代砍頭是一種刑罰,當犯了嚴重的罪的時候就要被砍頭了,雖然在現在社會已經沒有砍頭了
  • 古代的時辰對照表 古代的時辰與現代對照
    在現代生活中,時間是通過「時分秒」來記錄的,但是在中國古代的時間記錄方法也非常有趣,那就是十二地支。是根據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的。下面我們就一起了解一下古代的時辰吧。
  • 古代午時三刻的含義?斷頭飯為何會有一塊生肉?其實原因太現實
    大家都知道,古時候中國封建社會不講人權而只講君權,除開皇上以外,任何人的生命也沒有保障,掌權者隨便找個由頭就能幹掉一個人的性命。正是如此,古時候被執行死刑的人,也遠比如今多得多。府衙大堂正中一塊牌匾:明鏡高懸。
  • 古代的十二個時辰分別說明了什麼?古人的智慧真是不簡單
    但是,在中國古代,時間記錄是以十二個時辰記錄的,依次以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地支來記錄十二時辰。根據當前的時間系統,大約是兩個小時對應一個時辰。那麼,古人和現代人記錄時間到底有什麼區別呢?現在的二十四小時,它的作用只是記錄時間。古代人的十二個小時不僅具有記錄時間的功能,而且還具有文化承載的作用,這被當今大多數人所忽略了。下面讓我們看一下這十二個時辰的不同含義。
  • 日本最後被斬首的女人,劊子手連砍2刀都沒死,第三刀她大喊3個字
    劊子手,即古代負責將犯人進行斬首的人,如今這個詞語經常被大家當作罵人的話。說出來你可能不願相信,劊子手這個職業在古代是非常「吃香」的,比如清朝時期,劊子手斬首一次,就能拿到1塊銀元,要知道,當年一戶普通人家,1年不過花費2塊銀元。
  • 古代被判了死刑的人,為何都是在午時三刻執行?主要是三大原因
    那麼為何古代官府殺人都需要在午時三刻呢?這裡面有什麼講究啊?首先我們來看下午時三刻是幾點,在古代社會,可沒有現在這麼先進的計時器,你一看表就知道幾點了,古代計時的方法主要是兩種日晷計時和漏刻計時,分別記載的是時和刻。古代一天被分為12個時辰,一個時辰相當於兩個小時,而刻有100刻,每一刻相當於14.4分鐘。而午時一般是11點到1點期間,三刻正好是12點左右了。
  • 小孩出生擇日算日子/剖腹產擇日看日子出生,選個好日子好時辰寶寶剖腹產算日子
    小孩出生擇日算日子/剖腹產擇日看日子出生,選個好日子好時辰寶寶剖腹產算日子(二)不單單只是選一個好的時辰。為什麼這樣說?有些人以為,選剖腹產日子中,只要把那個出生的時辰選好了,就「萬事大吉」了。這也是非常錯誤的,無可否認,年月為花,日時為果,時辰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在命理學上,你忽略了年月日柱,只強調時柱的重要性的話,那麼,你就嚴重違背了子平術重格局、流通、偏枯、源流等原則了。
  • 古代時辰是如何劃分的?古今時間對照!
    經常在古裝片中聽到「時辰」、「子時」等詞。「時辰」想必不陌生,不過各種名目繁雜的時辰讓人產生好奇。古代的有多少個時辰呢?每個時辰都叫什麼?古代的「時辰」和今天的「24小時」對照一下,體會古人的時間表與時間觀。下面就來看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