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裝影視劇中經常有處死囚犯的鏡頭,而且都是午時三刻行刑的。但是,在真實的歷史中,死囚行刑到底是不是如古裝劇演出來的那樣呢?其實,古代的法律中並沒有具體說行刑要在哪個時候,但是官府一貫會選擇在午時三刻行刑。這是為什麼呢?
古代的時間算法和現代不同,古代曆法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而午時就相當於現代的上午十一點多一些,再加上三刻就剛好是正午十二點。地理的基礎知識之一:正午的時候是一天中太陽高度最高的時候,這個時候人的影子也是最短的。
古代對鬼神的迷信是很重的,監斬官也害怕犯人死後化成厲鬼繼續危害人間,就選擇在午時三刻行刑,這個時候陽氣最盛,囚犯被砍頭之後怨氣會被壓制,讓他無法變成厲鬼。
那麼,法律真正規定的行刑的時間是什麼時候呢?在古代,行刑的事情是統治者相當重視的事情,並不是什麼時候都能殺人的。有個詞叫做」秋後問斬「,就是說殺人要在秋天。實際上是,處置犯人要在每年的立春之前、秋分之後。這段時間之外不允許處斬囚犯。而且,一個月裡也不是每天都能處斬犯人,逢重要節日不能問斬犯人、逢每月弦日和朔望日不能問斬犯人。
所以,很多犯人都趕不上時候,沒辦法當即處死,要等到規定的時間才能被砍頭。所以官府每次都會集中處理一大批死囚。而行刑的地方也是特定的,叫做午門。
天安門廣場還叫紫禁城的時候,城樓前也有一個午門。午門前面的廣場就是所謂當初行刑的地方。但其實,這個地方是不會殺人的,而是懲罰大臣和宮中女眷的地方,他們會在這裡被杖責,以儆效尤。因為在這裡砍頭不吉利的,真正行刑的地方另有他處。但有時候杖責也是會死人的,所以,午門這裡也不是沒見過血。
在古代,實施斬首行刑的地方一般有兩個,一個是郊外比較荒涼的地方,因為圍觀的百姓不多,有利於維持秩序。另一個就是在鬧市,比如清朝時曾將菜市口作為斬首的地方,作用就是用來示眾,警示周圍的老百姓。
真正行刑的地方一般是城郊或者是菜市口。選擇在城郊的話一般是秘密處斬了。而選擇在菜市口處斬的話就是要讓老百姓都看到了,為的是殺雞儆猴,讓老百姓都遵紀守法。
戊戌變法中取義的」戊戌六君子「就是在菜市口被處斬的,如今,這個菜市口仍舊存在,當然已經不是行刑的地方了,而是北京的一條商業街了。當初高喊」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譚嗣同也仍舊活在人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