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檔,兩部由上海文化廣場劇院管理有限公司製作出品的音樂劇《我的遺願清單》《春之覺醒》將分別於7月7日至12日、7月30日至8月1日在上汽·上海文化廣場溫情上演。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正常的生活脫離了軌道,也把生死命題擺到每個人的面前。青春到底是什麼形狀?在還未老去的年紀,我們要如何談論生死、成長、笑淚和情愁?
相同的命題,在這兩部音樂劇也許會找到不同的答案。
《我的遺願清單》:聚焦當下 領悟生命
自2016年首演以來,《我的遺願清單》在四年裡演出逾百場,足跡遍布全國二十二座城市,其原聲音樂播放量近九十萬次,微博話題閱讀量超過1億,成為很多年輕觀眾的華語音樂劇「入坑」之作。
今年,這部「小而美」的經典作品將首次登陸「主場」上汽·上海文化廣場的舞臺,開啟新一輪的「遺願清單」之旅。
該劇講述一位患病少年劉寶和一位厭世少年楊曉宇一同完成「遺願清單」的故事。他們在啼笑皆非的過程中經歷了彼此救贖和成長,最後終於領悟生命的真諦——「每天都不留遺憾,才是活著的意義。」
導演馬達感嘆道: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戲劇行業在疫情期間能給人們帶去什麼。我發現戲劇更注重現場感,給人們留下的是回憶。希望我的作品能讓別人在面對困境的時候,擁有欣慰、寬心、快樂的力量。或許若干年後,這群演員們不再演戲,我也不再導戲了,但倘若有人在茶餘飯後想起,在自己經歷痛苦的時候,是《我的遺願清單》讓他明白:努力地活下去會更好。這就足夠了。」
據悉,此輪演出延續去年的演員陣容——六位演員、七組搭配、八場演出,多元交叉的卡司組合不僅滿足觀眾的期許,演員間的輪番互動也將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詮釋各自對「劉寶」和「楊曉宇」的理解。
面對疫情對日常生活的反轉,大家對這部已完成五輪巡迴演出的作品也有了更深的體悟。
飾演「劉寶」的張博俊表示,「如果我經歷著劉寶的遭遇,我希望能去和家人、朋友,多聊聊自己想說的話」。
「楊曉宇」的飾演者丁輝感慨:「擁有劉寶那樣的朋友將無比幸運,但是無法想像那個人要以離開的方式,和自己成為朋友」。
在被問及「2020,最想完成的一件事」時,大家都希望疫情趕快過去,生活能回到既定的軌道上,劇院能以最快的速度迎接滿座的觀眾。同時,大家對自己的生活與事業,也有了更加明確的計劃和展望。
飾演「楊曉宇」的周繼琛坦言,在成為音樂劇演員之前,有過踟躕和迷茫,但最終還是決定,「選擇做好一名音樂劇演員。」
飾演「楊曉宇」的張智涵也表達了對未來的積極心態,「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春之覺醒》:深度「漢化」 呈現詩意
音樂劇《春之覺醒》最初是德國劇作家法蘭克·魏德金(Frank Wedekind)寫於1891年的劇本。
故事發生在十九世紀、社會觀念極度保守的德國:青春期的女孩們逐漸發現了自己身體和心靈的成長,她們渴望尋找答案;男孩們在學校裡接受著古板的教育,他們試圖向書本與權威發起挑戰,更面臨著生活中的種種煩惱……
此番,該劇將以全中文形式呈現,音樂劇新聲代鄭藝彬與資深音樂劇演員李煒鈴作為全新卡司加盟。
雖是一個多世紀前的作品,但《春之覺醒》在當下依然具有重要的意義。
主創團隊中擔任導演的是百老匯新生代音樂劇導演、編舞斯賓塞裡夫以及中國國家話劇院導演、演員劉曉邑。在兩位導演的加持下,《春之覺醒》天馬行空的肢體呈現,含蓄詩意的情緒表達,構成了這部作品最獨特的氣質。同時,白色紙扇、鋼琴裡長出的枝丫、滑板少女等等細節……都是《春之覺醒》舞臺上的點睛之筆。
除了融入了眾多中國元素、現代元素之外,為了讓作品能更好地以當下的表達講述這個關於青春的故事,本輪的演出將以全中文(中文臺詞、中文演唱)的形式呈現。
疫情期間,文化廣場邀請了音樂劇譯配覃子瑄開始了長達數月的歌曲「漢化」過程。期間幾易其稿,也同演員、主創多次開會討論。對於《春之覺醒》這部作品而言,「信達雅」三字並不像看起來那麼簡單:中文歌詞既要通順易唱,傳遞出準確的情緒,還要像原版那樣,兼具詩的美感。此外更要貼合不同人物的性格和生活背景,可謂考驗重重。
文化廣場副總經理費元洪坦言:「《春之覺醒》是目前為止文化廣場製作的音樂劇中最難漢化翻譯的一部。它的難恰恰在於它簡單的歌詞,傳遞著深邃而朦朧的情緒,讓每一首歌詞都是一首詩。」
國際疫情變幻莫測的今天,引進劇目難以為繼,文化廣場多年以來在華語音樂劇市場中深耕的「造血能力」得以接受時代的檢驗。
在兩部自製音樂劇演出之後,第二屆華語原創音樂劇孵化計劃的六部入圍作品也將在八月進行劇本朗讀會和第二輪遴選。
【來源:周到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