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明朝最大貪汙犯:國庫之外私設小金庫

2021-01-08 騰訊網

古代的皇帝是怎樣花錢的?看似這是個無需討論的話題,因為在帝制時代,整個中國都是皇帝一個人的,那麼他當然是想怎麼花,就怎麼花了。但是,為了花的方便,皇帝也需要有一個專門的機構:內庫——也就是區別於國庫的皇帝的私人小金庫。這在歷朝歷代都有,到了明朝,稱之為內承運庫。

明代的內庫,始建於明太祖朱元璋。按照史書的記載,朱元璋對待內庫的態度卻是前後矛盾的。起初,明太祖並不想設置內庫。他認為,皇帝享有四海的,理應不屑於為了積蓄私財而設立內庫。他還批評宋太宗設內庫,是有失賢明的錯誤舉措。在明太祖看來,宋太宗設立私人庫藏,存私房錢,很是小家子氣。但明太祖為何食言?一則,內庫盡顯皇帝的權威,就像山呼萬歲一樣,儘管不靠譜,卻是很受用。再就是,明太祖是位自信滿滿的主兒。他起身布衣,對民間疾苦有切身體會,對官員的各種小心思看得透徹,他甚至自戀地認為,天下的事沒有能夠瞞得過他的。

所以,明太祖設立了內庫,並將其功能定位於:天下為公。這樣,明太祖就很得意了,設置了內庫並輔以必要的制度,既消除了宋內庫的弊端,又可以在彰顯唯我獨尊的同時很好地為國家服務,且能顯擺明太祖的治國才華……可謂一舉數得。

事實上,洪武一朝的內庫,也確乎按朱元璋的本意,大致是遵循了「天下為公」的理念,其作用也主要是用於「出財」而非斂財,其中較為常見的是賞賜、撫慰百姓和臣下。

按照明太祖的理想,內庫實際上是國家性質的,相當於「國家基金」,其支出用途主要是供國家物質性表彰、榮譽性賞賜或者成為表現皇恩浩蕩的「福利」而福澤萬民。

明太祖自以為找到了一個兩全的法子解決內庫和軍國社稷的矛盾,通過給內庫的功能以「天下為公」的定位,而實現既能使皇帝享有蓄私財的特權,又不至於過度地加劇社會矛盾,使社會處在一種微妙的平衡上。而且,他認為自己已經給後世子孫樹立了良好的榜樣,並堅信這種慣例可以延續下去。就這樣,明太祖天真地幻想著大明的江山永固。

明太祖的願望是好的,但也是不切實際的。儘管明太祖在設立內庫時,主要考慮的是將內庫所藏作為國家財政的一種有效補充和周濟。但是事實上,內承運庫不論在什麼時候都貯藏著緞匹、金銀、珠玉、象牙等奢侈品,這就不可避免地預定了一種奢靡的基調,為後世子孫的斂財奠定了基礎。

如果說明太祖使用特權是為了彰顯個人魅力、治理國家。那麼明代中後期的皇帝就是為了滿足個人私慾了而濫用特權了。那些不肖子孫最喜歡做的就是默許、放任臣下為內庫聚斂錢財。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一種歷史的必然。因為,內庫的設立,是作為一種有瑕疵的制度存在的,它體現的是「個人特權」!這與「天下為公」的理念,本來就是徹頭徹尾的冰炭不同爐!它同皇權一樣完全游離於監督制度之外。而專權又為制度的缺陷提供了保護傘。可以說,內庫與皇權相互支撐,最終共同摧毀了明王朝的有序和穩定。

明朝的中後期,皇帝為了驕奢淫逸,將挪用國庫銀到自己的內庫視為常態。他們無限擴大和利用了內庫的特權,肆無忌憚地盤剝百姓,侵吞國庫銀,使得明王朝愈來愈趨向衰敗,明太祖的理想自然也隨之灰飛煙滅。

皇帝本人是特權的最大受益者,所以只要保證皇帝本人的特權。明中後期的皇帝們便容忍臣下使用沒有對皇權產生威脅的特權。他們甚至跟貪汙官員沆瀣一氣,分成贓款。或者通過抄家的方式直接把贓款據為己有。

其實,皇帝才是大明王朝的最大貪汙犯! 來源:《山東商報》

相關焦點

  • 古代招財神獸:朱元璋沒錢,在國庫放一對就有了!乾隆沒錢了也玩
    中國古代有個招財神獸,朱元璋沒錢,在國庫放一對就有了,乾隆沒錢了也玩它,很是靈驗。什麼神獸呢?貔貅。 但闢邪只是貔貅的一個小功能,它的最大功能是招財。據說貔貅招財,只進不出。 朱元璋建立明朝,在南京定都。因為戰事初平,國庫裡沒有錢,朱元璋就在國庫門口放一對大貔貅。放了沒多久,兩江士紳就紛紛捐款,國庫裡很快就裝滿了,有錢了!朱元璋非常感慨,覺得這貔貅還真是有用!乾隆皇帝也很信這個,沒錢了也玩貔貅。
  • 明朝才子徐禎卿,為何會誣陷朱元璋害死徐達?
    上圖——徐達劇照一、 朱元璋迫害徐達的傳說朱元璋能夠從一名不起眼的起義軍將領,一路做成明朝的開國皇帝,除了依靠自己突出的能力之外,其身邊的幾位得力幹將也都立下了不小的功勞。而在這些功臣中,功勞最大,地位最高的便是徐達。
  • 河南老人自稱是明朝皇室後裔,家中有祖傳聖旨,長相酷似朱元璋
    明朝皇室的後裔在距離河南省禹州市東北方向25裡附近的村子裡,有個81歲名叫高廣生的老人說出了一個驚人的消息,他自稱是朱元璋的後人。起初,大家都不相信他說的話,都對這個消息嗤之以鼻。但老人很堅持自己的說法,堅稱自己是朱元璋的第二十世孫,還說自家有能證明自己的證據。
  • 朱元璋指著豬蹄問沈萬三:這是什麼?沈萬三回答三個字保住性命!
    明太祖朱元璋,原本一介布衣,後來,起義成功,成了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的一生有功也有過,總得來說朱元璋治貪官汙吏,總是得心應手。 由於朱元璋原本是布衣,生活在社會底層,家人都因為饑荒被餓死了,朝廷的救濟糧被貪官貪掉,所以對於貪官特別討厭,上位後,只要有一絲貪汙的風吹草動,就會嚴查。明朝第一富豪沈萬三在晚年就被朱元璋以貪汙受賄的罪名處置了。
  • 歷史上的今天1398年6月24日-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逝世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國瑞, 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 漢族。原名重八, 後取名興宗,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後改名為「元璋」。明朝開國皇帝,年號洪武。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
  • 朱元璋宴請沈萬三,指著一盤豬爪問:這是什麼菜?沈萬三回答絕了
    直接正文:明朝之初,因為徵戰多年國庫空虛,每天都在為修繕城牆的銀兩犯愁。一天近臣說道:「皇上乃天子,是天下最顯貴的人,可是天下還有一個最富有的人。」朱元璋一聽見富有,馬上提起精神問道:「天下巨富是誰?」近臣回道:「此人乃江浙巨富沈萬三。」
  • 明朝16帝聚在一起,以朱元璋的暴脾氣,哪些皇帝會挨他的揍
    自古以來,我國已經出現了十多個朝代,四百多位皇帝,各朝代中,昏庸、暴君很常見,但是像明朝這樣,出現了很多奇葩皇帝,還是少見的。朱元璋雖然為人殘暴,殺了很多功臣,但他勤政,也算一個好皇帝。他這樣一位脾氣暴躁的皇帝,假如見到他之後的16位明朝皇帝,他會揍誰?
  • 從朱元璋到朱棣的制度變化,淺談明朝為何是以太監來制衡文官集團
    可以說明太祖朱元璋在傳統的文武百官之外,選擇的是藩王勢力來輔佐皇帝穩固江山,其他存在則是被限制的死死的。 其實原因還在於從明太祖朱元璋到明成祖朱棣的制度變化。 明成祖朱棣這個人想必大家都知道,本是明朝燕藩,卻起了靖難之役奪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使帝系轉移到自己一脈。
  • 朱元璋:斬,這女兒我不要了
    想必大家都知道古代販賣私鹽的人都將受到嚴厲的懲罰,可明朝時期,朱元璋還不準人們私自販賣茶葉。古往今來」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不少人為了利益還是敢提著腦袋做一些國家不允許的事,朱元璋的駙馬爺歐陽倫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 明朝皇帝的名字中都帶有五行?這和朱元璋立的一個規矩有關
    明朝,在中國歷史上佔據了很重要的地位。首先這個朝代是中國封建時期最後的由漢人掌權的國家。其次,明朝在二百七十六年中總共誕生了十六位皇帝。而這十六位皇帝中有十三位都葬在同一處地方。這十六位皇帝,從開國的朱元璋到最後的朱由檢,其中國家也是由興盛變為衰敗。
  • 假比丘尼私設佛堂聚集信眾 斂財上百萬(圖)
    「比尼姑」私設佛堂身家百萬 街頭化緣還算小數目,更有沒有合法身份的「比丘尼」私設佛堂,斂財竟達上百萬元。民宗局有關負責人稱,有人私設佛堂斂財,信眾的善款被中飽私囊。一名沒有合法身份的「比丘尼」在東城私設佛堂,聚集信眾進行宗教活動,做法事等。
  • 為何說清軍是明朝養大的?當你看完明朝的操作,你還恨的起來嗎
    明朝末年有上億的人口,上百萬軍隊,還有號稱天下第一的神機營(火槍部隊),為何卻幹不過人數不到20萬,裝備著大刀長矛的八旗軍呢?除了明朝自身的腐敗之外,經濟是一大因素,而支撐清軍南下的財富正好來自明朝。而搞笑的是,在這種皇室和文官集團的博弈中,受益最大的卻是通古斯武士。東北地區最富盛名的是什麼?是人參和皮草。當時明朝已經感受到了來自東北少數民族的威脅,所以朝廷對這一地區實施了經濟封鎖。但在財富面前,什麼帝國利益,什麼道德良心,真的有人會在乎嗎?滿人通過將人參和皮草經朝鮮或直接出口到日本,再轉賣傾銷到明朝,賺取了明朝每年25%的財政收入。
  • 明朝野心最大的太監:發動兵變,圖謀皇帝之位!
    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規定宦官不得讀書識字,不得幹預朝政,對宦官控制很嚴。但是,靖難之役後,朱棣因奪帝位曾得助於宦官,故視他們為親信,設東廠,由宦官主持。宦官開始逐漸幹預朝政,乃至於篡奪大權。在明朝歷史上,出現了王振、劉瑾、魏忠賢等著名的太監,對於這些太監來說,一度權傾朝野,力壓明朝的文臣武將。
  • 明朝朱元璋的長相究竟是龍眉鳳目還是鞋拔子?珍藏的畫像揭開內幕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可謂國人皆知。但是我們能看到的朱元璋的畫像卻是少之又少,而且基本上都是醜陋無比、典型的「鞋拔子」臉:下巴凸出,凹臉心,雙眉豎立,但也有偶爾那麼兩三張是比較帥氣英俊的。據說,朱元璋的這兩種畫像,來自兩種不同情況的收藏:1、醜陋無比的畫像是民間版的:朱元璋畫像民間醜陋版 「鞋拔子臉」朱元璋畫像民間醜陋版 「地包天」朱元璋畫像民間醜陋年畫版,「麻子臉」2、英俊美男子的畫像是官方版的:朱元璋中年畫像官方版朱元璋老年畫像官方版那麼
  • 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到底是謊言,還是名副其實?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倒數第二個大一統封建王朝,開國之初由明太祖朱元璋定都於南京,在明成祖朱棣時期遷都於北京,共歷12世16帝,國祚268年。後世對於明朝的評價很高,最廣為流傳的評價便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關於這句評價,有的人認為名副其實,有的人認為是誇大了,甚至認為是個謊言,那麼這個評價到底是謊言,還是名副其實呢,今天宋安之來具體分析一番。
  • 崇禎換成哪個明朝皇帝,大明不會那麼快亡國?專家的意見出奇一致
    於是,自然就有人會想,如果把崇禎帝換下來,讓另一個明朝皇帝來執政,明朝滅亡一事是否還能有轉機呢? 經過史學家的一眾考究之後,他們最後得出了一個或許能夠力挽狂瀾的人的名字——朱元璋。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雖然出身極其低微,但是卻能夠實現如此霸業,自然是能力極高的,他能夠勝過崇禎皇帝,也是有充分的理由的。
  • 朱元璋沒文化?他遇一殺豬的,當場贈送對聯一幅,殺豬的流淚跪了
    明朝是我國歷史上科技最發達的一個封建王朝,而這個封建王朝的建立者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曾經也是從波斯傳入中土的明教風陽分堂堂主,朱元璋出身貧苦之家,因為家裡窮所以就沒有錢讀書,後來去給地主家裡放牛,本來想著就這麼平平淡淡的過完自己普通的一生,沒想到當時元朝的統治者大力的壓迫當時漢人,朱元璋的老父親因為家裡交不起賦稅而被元朝的官差活活打死,殺了地主的牛,然後開始了起兵反元的大業。
  • 朱元璋大興文字獄,「朱」與「豬」同音,明朝文人用這字來代替
    朱元璋非常忌諱別人說他的名字,因此大興文字獄,許多提及到敏感字眼的人都進了監獄。由於一些文字被官方屏蔽,因此也給社會造成了許多麻煩,但古人非常聰明,這個字不能用換個字替代不就行了。皇帝雖然是天下的主人,但是想要封住百姓的嘴還是比較困難了。
  • 張昶穿破衣服也不肯換,劉伯溫和朱元璋卻表示此人為奸臣
    在這段時間內,張昶的生活異常儉樸,只穿著自己原有的衣服,而且朱元璋的賞賜他也不會使用。正在朱元璋認為他是一個清官的時候,有人發現了張昶不正常的地方。史載張昶「心常怏怏,心不忘北歸」。這件事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時間長了,朱元璋也知道了張昶這是在為元廷守節,所以對張昶開始提防。
  • 鄭和七下西洋,如此壯舉、如此功利千秋的事情為何會被明朝中止?
    所以,明朝這4個皇帝中真正不熱衷於下西洋的只有朱高熾。    後人對明朝下西洋被終止的原因也猜測頗多,大多數人認為下西洋無非是宣揚國威,但耗費太多,造成明朝財政困難,實在是不值得,使得明朝不得不中止下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