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到底是謊言,還是名副其實?

2021-01-19 宋安之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倒數第二個大一統封建王朝,開國之初由明太祖朱元璋定都於南京,在明成祖朱棣時期遷都於北京,共歷12世16帝,國祚268年。

後世對於明朝的評價很高,最廣為流傳的評價便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關於這句評價,有的人認為名副其實,有的人認為是誇大了,甚至認為是個謊言,那麼這個評價到底是謊言,還是名副其實呢,今天宋安之來具體分析一番。

首先以天子守國門來說。

明朝的「天子守國門」客觀來說,可以說是後世對於明成祖遷都北京以後的評價,雖然不是很對,但是整體來說還是名副其實的。

為什麼這個評價不是很對呢,因為明成祖朱棣剛開始遷都北京,並非真的是想要「天子守國門」的,其實是有著更大的野心,他之所以遷都,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南京雖是六朝古都,但在朱元璋統一全國以後,因地理位置靠南,並不適合統御全國,所以朱元璋曾在洪武二十四年派太子朱標前往西安考察,有著遷都西安的打算。

但隨著太子朱標回京以後,在洪武二十五年的英年早逝,白髮人送黑髮人,朱元璋是深受打擊,遷都之事自然是不了了之,暫時擱淺。

明太祖朱元璋清楚南京不適合統御全國,明成祖朱棣自然也清楚,所以這是朱棣遷都的一個必要前提。

二是遷都北京有著④個好處。因為明朝的建立是在北伐消滅元朝的基礎上,雖然元朝全國性政權結束,但並非意味著其徹底被消滅,元順帝帶著元朝殘餘勢力逃回漠北以後,是為地方性割據政權北元,北元勢力強大,一直虎視眈眈意圖南下恢復全國性統治,對於新興的明朝造成了巨大威脅,雖然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期經過八次北伐擊潰北元政權,使其回到蒙古諸部時代,但對於當時明朝來說威脅依舊,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在北方邊境設了九大塞王,較之其他藩王勢力強大了很多,以抵禦北方邊患。

明成祖朱棣就是這九大塞王之一,並且靠著自身實力以靖難之役來奪位成功,將建文帝趕下皇位,成為皇帝。

所以朱棣遷都北京,其①是以皇帝鎮邊的模式取代塞王守邊模式,避免了再出現一個像他野心勃勃的塞王,效仿他造反奪取江山。其②在於,朱棣遷都北京,很明顯他的野心不止於以皇帝鎮邊這麼簡單,而是還有一個以攻為守的考慮,打算以此開疆拓土的。

其③則是到了明朝,隨著中國歷史上的三次衣冠南渡,南方經濟已經全面超越了北方,甚至是遠遠地將其甩在身後,朱棣遷都北京,有著南北經濟再平衡的考慮。其④在於北京畢竟是朱棣的根基之地,他在這裡積累了造反成功的資本,不說其他考慮,以個人情感來說,比之其他地方,朱棣肯定是更傾向於北京。

所以總結來說,明成祖朱棣剛開始遷都北京的想法,是想著以皇帝鎮邊來取代塞王守邊模式,但並非單純的只是「天子守國門」,更是想著以攻代守的,而他在位時期,明朝疆域的確達至巔峰,北方五徵蒙古,南平安南,東北立奴兒幹都司南平安南,西北設哈密衛。

那時候明朝疆域空前遼闊,北京也並非是邊境城市。但是奈何明成祖朱棣以後,明朝再無開疆拓土的雄才大略之主,並且是盛極而衰,雖然明朝疆域在明成祖朱棣時期就達至巔峰,但疆域縮水速度在歷代也是數一數二的,在明成祖朱棣之後的仁宣時期,疆域就開始縮水,屢棄軍事重鎮,北京自然暴露在北方邊患面前,所以慢慢的明朝只能是尷尬的「天子守國門」情況,當然不論過程如何,明朝「天子守國門」這是不爭的事實。

但有些人則是認為朱棣遷都,只不過想著回到根基之地,坐穩皇位,認為天子守國門只是一個噱頭,保住自身皇權才是真的。並且認為這是一個糊塗措施,因此有了二十多年以後的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被俘,明朝差點提前二百多年成為南明。

對於這個看法,宋安之認為有些自相矛盾,首先「天子守國門」是後世評價,並非明朝皇帝說的,人家沒說,何來噱頭呢?還有朱棣遷都北京,肯定是保住皇權目的,縱觀歷朝歷代,只要是正常皇帝,哪個皇帝不費盡心思的保住自身皇權?難道還有皇帝不鞏固皇權,反而大肆分權給下面?不能因為不認可明朝的「天子守國門」,就自相矛盾的認為朱棣遷都只是為了保住皇權,而不等於以攻代守的對抗蒙古邊患吧?要以這種自相矛盾想法,那朱棣遷都北京幹嘛?離邊患那麼近,這麼危險,豈不是不利於他保住自身皇權了?

還有二十多年後的土木堡之變,最大的原因是明英宗朱祁鎮什麼都不懂,非要御駕親徵,沒有指揮才略,還聽不知兵的太監王振瞎指揮,給了瓦剌也先那樣的大好機會,自然是被打的落花流水,他要是在北京好好指揮,調兵遣將去鎮壓瓦剌也先的軍隊,怎麼會有此慘禍呢,遇到這樣的糊塗皇帝,你就是國都在廣州,也阻擋不了他去前線送人頭的行為,這個總不能怪朱棣遷都身上吧?

再來說說「君王死社稷」。

君王死社稷其實很好理解,因為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帝在李自成大軍攻進北京以後,選擇了以身殉國,所以被後世如此評價。

崇禎帝這個人怎麼說呢,大節不虧,小節多瑕疵。

他在李自成大軍進入北京以後,因為逃跑無望,所以才選擇自縊。並且死前認為能淪落到如此境地是「皆諸臣誤朕」,認為是諸位大臣坑了他,有推卸責任的意思。

而正因為如此,有人認為所謂的「君王死社稷」就是一個笑話。

誠然崇禎帝朱由檢的以身殉國,有著無奈之下選擇的原因。但不可否認也不可改變的是,歷史上崇禎帝朱由檢並沒有為了苟延殘喘而投降李自成,而是選擇了自縊以身殉國,無論你喜歡不喜歡,這是無可改變的,不能以這是他無奈之下的選擇來全盤否定吧?

可能有人還會認為崇禎帝這樣選擇正常,沒什麼可歌可泣的,不自縊,被李自成抓住肯定會遭受更大的羞辱。

其實認真看看史書,李自成曾有讓崇禎帝禪位於他的想法,更何況李自成進京以後,是從起義軍領袖向天下共主轉變的關鍵過程,所以不論從哪方面來看,李自成至少面子上不會虐待崇禎帝,加之南方尚未平定,關外大清虎視眈眈,不排除李自成有利用崇禎帝發揮出其他作用的想法,所以崇禎帝若是投降,還是可以再苟且偷生一段時間的,但是崇禎帝並沒有。

而且不論怎麼說,李自成的大軍又不是從天而降的,李自成剛進軍北京的時候,崇禎帝是有充足時間逃到南京的,但他並沒有,雖然有沒找到承擔責任的大臣原因,但更多是崇禎帝不想捨棄祖宗留下的基業之原因,因此最後才逃不出北京。

所以說崇禎帝朱由檢還是有著其他選擇的,可以早早逃到南京,可以投降苟且偷生幾年,但他都沒有,而是在北京試圖抵住李自成的大軍,最後在大勢已去下選擇了以身殉國,這樣的風骨還是值得肯定的。

最後總結來說,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個評價還算是中肯的,算是名副其實的。當然整體來說,其實明成祖朱棣剛開始的意思並非只是想要天子守國門,而是開疆拓土之下,使北京不是國門,奈何後代不爭氣,北京還是成為了國門,但怎麼說也是天子守國門了,所以不妨礙其整體評價的。

至於認為「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純粹是謊言是笑話的看法,就有些言過其實了。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注於明清史及其中國大歷史,喜歡以不一樣的角度來說說那些一成不變的歷史,覺得可以的朋友記得點讚關注哈。

相關焦點

  • 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是中國歷史上的大謊言
    在中國古代的王朝中,明朝有一句很牛的話: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但是這句話如果認真分析起來,實在是一個最大的謊言。(明朝創始人朱元璋)所謂「天子守國門」,說了兩個意思:一是指明成祖朱棣把都城從南京遷到靠近邊界地區的北京。二是指明朝的皇帝,經常帶著軍隊御駕親徵。
  • 關於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說法到底對不對?
    而明朝的評價呢,相信大家很熟悉,那便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當然漢朝的評價出自明末清初的大儒王夫之先生,意思歷朝歷代都是國弱而亡,而唯獨漢朝滅亡時依舊很強,還是很對的。而明朝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評價,宋安之查了查,並沒有找到史料出處,應該是當下網友的評價。那麼「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評價到底對不對呢,今天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 為什麼有人說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是歷史上最大謊言?
    所謂天子守國門代表的到底是什麼意思?代表北京離邊界近嗎?(網上很多人說明朝疆域如何廣闊,如果按他們的說法,蒙古和東北就是大明的領土,那北京也就談不上是國門)如果天子守國門是指離邊界近,那秦、西漢和唐在關中建都,離西北邊界距離也近,北宋開封到遼國,幾乎是一馬平川,為什麼沒有人說他們是天子守國門?自古南方建都的南宋和東晉等國,很多時候離北方幾乎一江之隔,他們不也是天子守國門?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朝為何會被氣節害死?
    說到明朝的「不割地,不和親,不稱臣,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靜夜史在先前的文章中已經多次分析過這個問題的本質。更有意思的是,這句著名的駢句「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居然是很多人口誅筆伐的「清粉」閻崇年說出來的。這就奇了怪了,明明是巴不得這個傢伙立馬去世,卻拿著人家的話當名言。開著日本車抵制日貨,靜夜史真不知道該怎麼形容!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你知道其中真正的意思嗎?
    明朝圈粉無數,最為人津津熱道的莫過於「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內涵,一萬個人裡面最多一百個人知道。按表面意思理解,大家肯定覺得很有血性。這句話是在民間流傳許久,也有人在近代有人看完明代歷史總結得出,十分認同。
  • 明朝作為最剛的王朝,其「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有何意義?
    明朝可謂是中國歷史上最剛的王朝,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封建王朝,明朝是把漢族的血性體現的淋漓盡致。而其中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也是自明成祖朱棣以後,被各任皇帝所延續,前有明英宗被俘明朝堅守北京,後有崇禎帝堅持不南下固守京城。要說天子守國門的意義何在?那就是能夠集中國家的軍事力量來對抗北方邊境大患,雖然不能完全解決外患問題,但總歸能夠緩解明朝中央的壓力。可惜的是最後明朝亡於了內憂,即使東北的後金再怎麼厲害,也是無法吞掉明朝的。但憑藉後金的兵力,打敗李自成這樣的農民軍還是綽綽有餘的。
  • 明朝:天子不曾守國門,君王作死於社稷
    提起明朝,許多人對它的評價是中國歷史上最有骨氣的王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但其實這種觀點帶有很大的個人崇拜和主觀意識,如果大家好好研究下歷史,就會發現明朝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偉大。天子不曾守國門所謂的「天子守國門」這句話主要指的是明成祖朱棣把都城從南京遷到靠近邊界地區的北京,以君王之姿鎮守邊境。
  • 中國最有血性的漢人王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朱元璋雖是農民出身,但是他的膽略與才氣,明朝以前的皇帝沒有一個能比得上,他不但赤手空拳打下了大明江山,並為他的子孫留下:「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祖訓。而且他的後人也都做到了這一點,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在清軍攻陷北京時,吊死煤山。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縱觀歷朝歷代只有這個朝代真正做到了!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是什麼意思呢?通俗來說,就是天子去鎮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就是當一個王朝滅亡的時候,君王去殉國也絕不投降敵人。在我國歷史上真正做到這樣的朝代,只有一個。這個朝代就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大明王朝。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原本強大的王朝,為什麼會滅亡?
    一提起明朝很多人都知道的一句話,叫做「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其實這個說的就是朱棣,遷都和那個崇禎帝在眉山上吊的典故。作為一個君王都可以以身殉國,那麼作為一個臣子,是不是更應該追隨著一個帝王去殉國呢?無事袖手談天下,臨危一死報君王。
  • 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如此血性的皇帝為何被說成是昏君?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開始流傳起「清朝無昏君,明朝盡庸主」這麼一句話。大體是說清朝的皇帝雖然有時平庸,但都是奮發圖強的君主,只是迫於局勢,才使得大清逐漸走向衰敗和滅亡。而明朝的皇帝則個個都是貪色好酒之徒,白白葬送了大好江山。但這種說法卻經不起仔細推敲。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何為社稷?
    明朝末年,崇禎帝選擇執行「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古訓,以發掩面自縊於煤山之上。那麼,什麼叫社稷呢,它是怎麼來的呢?「社」,本意是指掌管土地的神。《說文解字》對社的解釋為「地主也,從示土。」「地主」就是土地之主,即土地神。「從示土」意思是由「示」和「土」兩部分構成這個「社」字。《孝經緯》也曰:「社,土地之主也。」
  • 讓我們在「天子守國門,君主社稷」下重建江南的風景
    從老張小時候開始,電視劇、小說、電影的歷史背景無非就是歷史背景:商周封神、孔子、春秋戰國、三國、三國演義、漢武帝的衛青霍去病,再加上越來越多的清朝戲劇,我們可以看到請看,這些影視作品的背景大多偏於某些背景,比如明朝京劇中的那些似乎對大明王朝1566比較熟悉,以其為背景的精彩作品寥寥無幾。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地處邊城的北京為何會被朱棣立為都城
    而這個舉動也引起了巨大的爭議,因為金陵貴為六朝古都,其經濟,軍事等都不是北京能比的,更何況當時的北方並不太平,遊牧民族正在邊境線對明朝虎視眈眈,而他們只要越過大同和宣府,那麼就可以長驅直入,直抵北京,這些永樂大帝朱棣顯然都意識到了,那他為何執意要這麼做呢?
  • 號稱「君王死社稷」的明朝,卻有四個皇帝被俘,拜兩個民族所賜
    明朝素以「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而聞名,但縱觀明朝歷史,卻有多達四位皇帝被俘,不得不讓人懷疑「天子守國門」的合理性以及「君王死社稷」的真實性。在明朝近三百年的歷史中(包括1644年到1662年弘光、隆武和永曆南明三朝在內的廣義明朝),共有十九位皇帝,其中多達四人被敵人俘虜。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朝沒割一次地,為何還是丟了領土
    明朝是在元朝之後又一以漢民族為主體,建立的長達三百年之久的大統一王朝,不遜於唐朝,明朝給周邊國家的影響直到今天還有所保留,如朱熹的理學,明代的服飾等等。而明朝發家於南方應天府,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明成祖朱棣在位時把首都遷到了今天的北京,當時人稱順天府。
  • 三個原因告訴你,明朝是怎麼滅亡的,崇禎皇帝是可恨還是可憐?
    三個原因告訴你,明朝是怎麼滅亡的,崇禎皇帝是可恨還是可憐?文▏小先生明朝最為漢人統治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被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所滅亡後,後世之人每每提起明朝大嘆可惜,讓人可惜的原因有好幾點,第一明朝是漢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第二點可惜就是說崇禎皇帝,崇禎作為明朝最後一位皇帝,表現出的骨氣非常值得人可敬可佩,無論明朝末年艱苦還是奉行,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不割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信條,崇禎皇帝更是先殺死自己的妃子皇子,隨後留下
  • 明朝張居正改革的沉痾究竟體現在哪些方面?
    明朝被稱為得國最正的朝代,它是由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少數民族統治建立起來的以漢人為正統的王朝,在抵禦外族入侵方面不遺餘力,在對外族的壓制也是歷朝歷代最為重視的,「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一句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5本歷史架空小說致中國最有骨氣的朝代
    這年的七月,王鬥意外來到大明,成為宣府鎮保安州舜鄉堡一普通小兵……精彩書評:如果把明朝比喻成一位女子,那她定然不施脂粉,不著華服,卻生性清靈、蘭心蕙質。雖然你看到她的微笑,但那笑卻很神秘,因為她處處謹慎,時時提防。如果你對她稍有侵擾,受傷害也只會是你自己,而她只會永遠笑著,讓你羞愧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