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原本強大的王朝,為什麼會滅亡?

2021-01-08 小田來聊歷史

一提起明朝很多人都知道的一句話,叫做「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其實這個說的就是朱棣,遷都和那個崇禎帝在眉山上吊的典故。作為一個君王都可以以身殉國,那麼作為一個臣子,是不是更應該追隨著一個帝王去殉國呢?

無事袖手談天下,臨危一死報君王。這才是臣子的風骨,可我們再看看明末這些臣子們的所謂風骨。崇禎是這個明朝的明朝的最後一個皇帝,他接手的明朝就是一個爛攤子,千瘡百孔,內憂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起義,外患清朝在關外虎視眈眈,朝中黨爭不斷國庫空虛,加上崇禎自己剛愎自用生性多疑,17年就換了19個內閣首輔 ,他最後一個內閣首輔叫魏藻德,魏藻德是崇禎13年的狀元,這樣人口才非常好,而且呢會拍崇禎馬屁,所以深得崇禎信任和器重,四年就升為內閣首輔,他的升官速度可以稱上是坐火箭了,可是就是這樣的官在這個李自成帶兵打進了北京以後,把明朝的官員都給抓起來了。

因為這個魏藻德位高權重,單獨的關押,他就跟著關押的士兵說了「你們關我幹嘛呀?你跟闖王說說我有用」,這士兵一聽就報告給李自成了,李自成一聽得,帶過來我問一問,把這魏藻德帶過來以後,這李自成就問了,說崇禎帝都上吊自殺了,你為什麼不殉國?,這個魏藻德說了,說我是個文人,我不懂這個什麼治國方案,這個先帝剛愎自用,死了活該,我們得留著有用的身子聽從闖王您的召喚,他這話一說,激怒旁邊的那個大將劉宗敏,這個劉宗敏破口大罵,說你這個腐儒,四年前崇禎把你從一個小書生升到了宰相,對你也算是恩重如山了,你現在不念他好也就罷了,你還罵他你簡直就是忘恩負義,來人啊給我湊他,這一打是打得魏藻德是遍體鱗傷,最後熬刑不住,讓那個頭箍箍的腦袋上腦漿迸裂。

咱們過去常有一句話叫做「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當時的明末很多大臣都是把聖賢之話掛在嘴邊,一到危急時刻就變成這牆頭草了,來回這麼倒,因為國庫空虛,崇禎想著籌款抗清,讓滿朝大臣捐款,這大臣滿不樂意的捐了20萬量銀子,這都感動的崇禎熱淚盈眶,可是當那個李自成帶兵進北京以後,從這些大臣的身上生生扣扣出來了7000萬兩百銀。從這點上看,要是趕上這樣的大臣,哪怕是秦皇漢武再世,唐宗宋祖重生也改變不了這大明覆滅的命運了。

相關焦點

  • 關於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說法到底對不對?
    縱觀中國古代史,大大小小的王朝有數十個。小的王朝不說,以大一統王朝來說,每個朝代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標籤,諸如「強漢」、「盛唐」、「剛明」等。而每個朝代在後世也有著不一樣的評價,諸如漢朝是「國恆以弱滅,而漢獨以強亡」,對於漢朝的評價可謂是一針見血。
  • 中國最有血性的漢人王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朱元璋雖是農民出身,但是他的膽略與才氣,明朝以前的皇帝沒有一個能比得上,他不但赤手空拳打下了大明江山,並為他的子孫留下:「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祖訓。而且他的後人也都做到了這一點,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在清軍攻陷北京時,吊死煤山。
  • 明朝作為最剛的王朝,其「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有何意義?
    明朝可謂是中國歷史上最剛的王朝,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封建王朝,明朝是把漢族的血性體現的淋漓盡致。而其中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也是自明成祖朱棣以後,被各任皇帝所延續,前有明英宗被俘明朝堅守北京,後有崇禎帝堅持不南下固守京城。要說天子守國門的意義何在?那就是能夠集中國家的軍事力量來對抗北方邊境大患,雖然不能完全解決外患問題,但總歸能夠緩解明朝中央的壓力。可惜的是最後明朝亡於了內憂,即使東北的後金再怎麼厲害,也是無法吞掉明朝的。但憑藉後金的兵力,打敗李自成這樣的農民軍還是綽綽有餘的。
  • 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是中國歷史上的大謊言
    在中國古代的王朝中,明朝有一句很牛的話: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但是這句話如果認真分析起來,實在是一個最大的謊言。這兩件事,算不算「天子守國門」呢?明成祖朱棣把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當然有想防範蒙古人反攻倒算的目的。畢竟那時候蒙古人被攆回漠北以後,一直不甘心。逮到機會就南下騷擾,甚至攻城拔寨。不過,這個並不是朱棣想遷都的根本原因。朱棣的根本原因是南京是朱允炆的地盤,奪了朱允炆皇位的朱棣,晚上連覺都睡不著。不遷到他的潛邸,朱棣怎麼會放心呢。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朝為何會被氣節害死?
    說到明朝的「不割地,不和親,不稱臣,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靜夜史在先前的文章中已經多次分析過這個問題的本質。所謂「不割地」是因為主動放棄;所謂「不和親」是因為人家圖錢不圖公主;所謂「不稱臣」是因為對方不是統一政權,不在乎可有可無的名號;所謂「不納貢」是因為對方直接過來搶;至於「天子守國門」,在朱棣遷都北京前,明朝在長城以北還有開平衛等衛所,北京不是國門,而是大後方,到明宣宗時期退守長城才讓北京成了「國門」;所謂「君王死社稷」是因為士大夫的清高阻撓了崇禎的求生欲,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你知道其中真正的意思嗎?
    明朝圈粉無數,最為人津津熱道的莫過於「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內涵,一萬個人裡面最多一百個人知道。按表面意思理解,大家肯定覺得很有血性。這句話是在民間流傳許久,也有人在近代有人看完明代歷史總結得出,十分認同。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縱觀歷朝歷代只有這個朝代真正做到了!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是什麼意思呢?通俗來說,就是天子去鎮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就是當一個王朝滅亡的時候,君王去殉國也絕不投降敵人。在我國歷史上真正做到這樣的朝代,只有一個。這個朝代就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大明王朝。
  • 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到底是謊言,還是名副其實?
    後世對於明朝的評價很高,最廣為流傳的評價便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關於這句評價,有的人認為名副其實,有的人認為是誇大了,甚至認為是個謊言,那麼這個評價到底是謊言,還是名副其實呢,今天宋安之來具體分析一番。首先以天子守國門來說。明朝的「天子守國門」客觀來說,可以說是後世對於明成祖遷都北京以後的評價,雖然不是很對,但是整體來說還是名副其實的。
  • 為什麼有人說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是歷史上最大謊言?
    所謂天子守國門代表的到底是什麼意思?代表北京離邊界近嗎?(網上很多人說明朝疆域如何廣闊,如果按他們的說法,蒙古和東北就是大明的領土,那北京也就談不上是國門)如果天子守國門是指離邊界近,那秦、西漢和唐在關中建都,離西北邊界距離也近,北宋開封到遼國,幾乎是一馬平川,為什麼沒有人說他們是天子守國門?自古南方建都的南宋和東晉等國,很多時候離北方幾乎一江之隔,他們不也是天子守國門?
  • 明朝:天子不曾守國門,君王作死於社稷
    提起明朝,許多人對它的評價是中國歷史上最有骨氣的王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但其實這種觀點帶有很大的個人崇拜和主觀意識,如果大家好好研究下歷史,就會發現明朝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偉大。天子不曾守國門所謂的「天子守國門」這句話主要指的是明成祖朱棣把都城從南京遷到靠近邊界地區的北京,以君王之姿鎮守邊境。
  • 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如此血性的皇帝為何被說成是昏君?
    大體是說清朝的皇帝雖然有時平庸,但都是奮發圖強的君主,只是迫於局勢,才使得大清逐漸走向衰敗和滅亡。而明朝的皇帝則個個都是貪色好酒之徒,白白葬送了大好江山。但這種說法卻經不起仔細推敲。從康雍乾三代開始,清朝就不斷被俄國侵佔土地。到了道光之後,中國更是不斷地被列強蠶食瓜分。第二次鴉片戰爭洋人打到北京,鹹豐帶著慈禧逃跑到熱河,讓圓明園被洋人付之一炬。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何為社稷?
    明朝末年,崇禎帝選擇執行「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古訓,以發掩面自縊於煤山之上。那麼,什麼叫社稷呢,它是怎麼來的呢?「社」,本意是指掌管土地的神。《說文解字》對社的解釋為「地主也,從示土。」「地主」就是土地之主,即土地神。「從示土」意思是由「示」和「土」兩部分構成這個「社」字。《孝經緯》也曰:「社,土地之主也。」
  • 讓我們在「天子守國門,君主社稷」下重建江南的風景
    從老張小時候開始,電視劇、小說、電影的歷史背景無非就是歷史背景:商周封神、孔子、春秋戰國、三國、三國演義、漢武帝的衛青霍去病,再加上越來越多的清朝戲劇,我們可以看到請看,這些影視作品的背景大多偏於某些背景,比如明朝京劇中的那些似乎對大明王朝1566比較熟悉,以其為背景的精彩作品寥寥無幾。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地處邊城的北京為何會被朱棣立為都城
    所以說朱棣遷都是利於子孫萬世的事情,雖然說君子不立危牆之下,但是君王應該居安思危,時刻有憂患意識。而遷都北京這一天子狩邊的舉動,則塑造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明朝風骨。參考資料:《明史紀事本末》、《明成祖實錄》
  • 崇禎皇帝為什麼不選擇南遷?如果學宋朝南遷,大明能延續下去嗎?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大明王朝歷經兩百七十多年的風月,即使它的帝王成為了歷史上少有的奇葩,但好像他們又有著自己的魅力,自朱棣遷都,明朝天子守國門的傳統便一直延續,作為戰事集聚地的北方,天子對其尤為關注。但是因為各種原因的出現,大明也最終只能消失於歷史的煙海之中,成為一段回憶。
  • 三個原因告訴你,明朝是怎麼滅亡的,崇禎皇帝是可恨還是可憐?
    三個原因告訴你,明朝是怎麼滅亡的,崇禎皇帝是可恨還是可憐?文▏小先生明朝最為漢人統治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被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所滅亡後,後世之人每每提起明朝大嘆可惜,讓人可惜的原因有好幾點,第一明朝是漢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第二點可惜就是說崇禎皇帝,崇禎作為明朝最後一位皇帝,表現出的骨氣非常值得人可敬可佩,無論明朝末年艱苦還是奉行,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不割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信條,崇禎皇帝更是先殺死自己的妃子皇子,隨後留下
  • 號稱「君王死社稷」的明朝,卻有四個皇帝被俘,拜兩個民族所賜
    明朝素以「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而聞名,但縱觀明朝歷史,卻有多達四位皇帝被俘,不得不讓人懷疑「天子守國門」的合理性以及「君王死社稷」的真實性。在明朝近三百年的歷史中(包括1644年到1662年弘光、隆武和永曆南明三朝在內的廣義明朝),共有十九位皇帝,其中多達四人被敵人俘虜。
  • 大明王朝最後的忠臣太監——王承恩
    可想當時場景何等悲慘壯懷,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書寫了中國古代帝王的別樣豪邁。十九日拂曉,大火四起,城外已是火光連天,崇禎帝在前殿鳴鐘召集百官,卻無一人前來,隨後就在貼身太監王承恩的陪同下,奔煤山方向去。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朝沒割一次地,為何還是丟了領土
    明朝是在元朝之後又一以漢民族為主體,建立的長達三百年之久的大統一王朝,不遜於唐朝,明朝給周邊國家的影響直到今天還有所保留,如朱熹的理學,明代的服飾等等。而明朝發家於南方應天府,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明成祖朱棣在位時把首都遷到了今天的北京,當時人稱順天府。
  • 中國各統一王朝末代皇帝的結局
    這也為「殺害禪讓的君王」開了先例,從此,古代生在帝王家的末代皇帝基本沒有人再有漢獻帝那樣的好運氣了!第四位,南北朝亂局後,隋文帝楊堅統一了中國。前幾年很火的《隋唐英雄傳》,就講了很多這方面的歷史,當然是有藝術加工過的,並不是正史,就像《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關係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