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朱元璋在率軍擊潰了陳友諒和張士誠兩大勁敵後,便揮師北上,直抵元大都(北京),元順帝見明軍來勢洶洶,便放棄了抵抗,帶領家眷隻身逃亡,而北京也被朱元璋收入囊中。在朱元璋一統天下之後,便開始琢磨定都的事宜。
當時一共有三個選擇,一個是前元首都北京,一個是六朝古都金陵(南京),還有一個便是朱元璋的老家鳳陽,最終朱元璋權衡利弊,決定定都繁華的南京。但鑑於北元勢力長存,北京城是朝不保夕,於是派第四子朱棣守北京。
在朱元璋駕崩後,皇太孫朱允炆登基,改元為建文,史稱建文帝。因為建文帝文弱,所以朱棣便起了謀逆之心,最終歷經四年,朱棣終於趕走了朱允炆,自己做到了皇帝的寶座上,成為了一代皇帝。
在即位之後,朱棣為了自己的形象,於是努力的成為一代明君,在永樂一朝,朱棣做了很多千古一帝才做的事,如修永樂大典,五次親徵草原等等,這些都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對後世最大的影響莫過於遷都北京,修建紫禁城。
而這個舉動也引起了巨大的爭議,因為金陵貴為六朝古都,其經濟,軍事等都不是北京能比的,更何況當時的北方並不太平,遊牧民族正在邊境線對明朝虎視眈眈,而他們只要越過大同和宣府,那麼就可以長驅直入,直抵北京,這些永樂大帝朱棣顯然都意識到了,那他為何執意要這麼做呢?
原因一:北京是朱棣的老巢
眾所周知,朱棣原先是燕王,後來經過造反才坐上了皇位,因此這皇位可以說做的是名不正言不順,很多忠於建文的大臣在朝中依然有很強的影響力。而朱棣和朱元璋一樣,是一個眼睛裡揉不下沙子的人,他在剛攻進南京的時候就誅了建文舊臣方孝孺的十族,後來又先後誅殺了鐵鉉等忠臣,並將屍骨挫骨揚灰,以警醒建文舊臣,但收效甚微。
後來為了穩定證據,排除異己,朱棣恢復了先前被眾大臣抵制的錦衣衛。後來因為錦衣衛人手不足,又創辦了東緝事廠,簡稱東廠,以便於監視群臣。
但即使是這麼折騰,群臣中的異己依然很多,而且朱棣鬧得是裡外不是人,如果對建文舊臣採取懷柔政策,那麼盛庸等投降將領便頗為不滿,甚至害怕建文舊臣報復自己,如果朱棣把事做絕,扼殺建文舊臣,那麼不僅自己在史書上的形象毀了,甚至明朝還會遭到建文舊臣的二次反撲。所以說此時的南京城是表面平靜,實際上暗流洶湧。於是朱棣便想著逃離這個是非之地,重新新建一個都城。
而北京作為燕王朱棣的老巢,可以說是一個好去處。當初元朝曾經將北京定位都城,因此其內部元朝的皇城尚沒有完全損壞,修建皇城不必再重新起步。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北京經過朱棣多年的經營,已經成為了一個完全效忠於他的城市,這裡的地主豪紳都是朱棣的人,因此朱棣可以放心地住在這裡。
原因二:朱棣的野心和遊牧民族的侵擾
在大明朝的防禦體系中,守北方的是兩位最善戰的王爺:燕王朱棣和寧王朱權,當時有著燕王善戰而寧王善謀的評論。後來燕王朱棣造反,因為自身的兵力不足,所以有"順"來了寧王的朵顏三衛,而寧王也被迫上了朱棣的賊船,在靖難之役成功之後。朱棣跑到了南京做皇帝,而寧王朱權也被他強行封到江寧養老。所以說當時明朝的北方幾乎處於無設防的狀態。這就使得北方遊牧民族十分囂張,經常越過長城搶劫。
這顯然不是朱棣能夠忍受的,因此朱棣先後進行了五次親徵,企圖一勞永逸,徹底殲滅遊牧民族。但是在遠徵之中,朱棣發現了一個重要問題:"南京到大同,補給線實在太長,因此每次遠徵的消耗都頗大"。
眾所周知,在古代因為交通工具不發達,所以運輸損耗頗大,幾乎都是靠人推馬拉,而這推車的人和拉車的馬,也需要草料和食物。這就造成了糧食的損耗,當時運糧人幾乎要在路上吃掉一半的糧食。
而北京就不存在這種問題,因為它地靠草原,運輸線短,不至於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而且雖然北京的糧食產量不及南京,但是在元朝時期修建過京杭大運河,可以直接將南方的糧通過水路運進北京,供養禁軍。
而且雖然北京地處邊疆,但是大同,宣府等重鎮都比較牢固,而且北京距山東等地較近,只要北京能夠撐一段時間,那麼各地的勤王軍就會到達北京城下。他們與禁軍雙向夾擊,那麼敵軍必破,鑑於這種思想,朱棣才動了遷都的心思。
當然遷都北京還有其他細小的原因,如朱棣本身的情節,飲食習慣等,但終究只是小事,左右不了朱棣的決策。
遷都北京對明朝的影響
在遷都北京之後,對明朝的影響是極大的,在明朝二百多年的歷史中,大同宣府等地有數次失守,敵軍也有兩次都兵臨城下,但是都化險為夷。
第一次是瓦剌太師也先曾率軍大破明軍,並兵臨北京城下,當時明朝精銳已經全部喪失,幾乎要赴宋朝的歷史,但是明軍在于謙的帶領下絕地反擊,於北京城下大破也先,使得也先倉皇而逃。
第二次是皇太極繞過山海關,出其不意的攻取大同,進入明朝腹地,兵圍北京。但是在袁崇煥的帶領下,明軍列陣城下,和皇太極打了一場防守戰,最終擊退了皇太極,保得北京安寧。
即使是後來北京城破,也不是來自於遊牧民族的侵擾,而是來自於內部的流寇。所以說朱棣遷都是利於子孫萬世的事情,雖然說君子不立危牆之下,但是君王應該居安思危,時刻有憂患意識。
而遷都北京這一天子狩邊的舉動,則塑造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明朝風骨。
參考資料:《明史紀事本末》、《明成祖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