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地處邊城的北京為何會被朱棣立為都城

2021-01-19 百家號

當年朱元璋在率軍擊潰了陳友諒和張士誠兩大勁敵後,便揮師北上,直抵元大都(北京),元順帝見明軍來勢洶洶,便放棄了抵抗,帶領家眷隻身逃亡,而北京也被朱元璋收入囊中。在朱元璋一統天下之後,便開始琢磨定都的事宜。

當時一共有三個選擇,一個是前元首都北京,一個是六朝古都金陵(南京),還有一個便是朱元璋的老家鳳陽,最終朱元璋權衡利弊,決定定都繁華的南京。但鑑於北元勢力長存,北京城是朝不保夕,於是派第四子朱棣守北京。

在朱元璋駕崩後,皇太孫朱允炆登基,改元為建文,史稱建文帝。因為建文帝文弱,所以朱棣便起了謀逆之心,最終歷經四年,朱棣終於趕走了朱允炆,自己做到了皇帝的寶座上,成為了一代皇帝。

在即位之後,朱棣為了自己的形象,於是努力的成為一代明君,在永樂一朝,朱棣做了很多千古一帝才做的事,如修永樂大典,五次親徵草原等等,這些都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對後世最大的影響莫過於遷都北京,修建紫禁城。

而這個舉動也引起了巨大的爭議,因為金陵貴為六朝古都,其經濟,軍事等都不是北京能比的,更何況當時的北方並不太平,遊牧民族正在邊境線對明朝虎視眈眈,而他們只要越過大同和宣府,那麼就可以長驅直入,直抵北京,這些永樂大帝朱棣顯然都意識到了,那他為何執意要這麼做呢?

原因一:北京是朱棣的老巢

眾所周知,朱棣原先是燕王,後來經過造反才坐上了皇位,因此這皇位可以說做的是名不正言不順,很多忠於建文的大臣在朝中依然有很強的影響力。而朱棣和朱元璋一樣,是一個眼睛裡揉不下沙子的人,他在剛攻進南京的時候就誅了建文舊臣方孝孺的十族,後來又先後誅殺了鐵鉉等忠臣,並將屍骨挫骨揚灰,以警醒建文舊臣,但收效甚微。

後來為了穩定證據,排除異己,朱棣恢復了先前被眾大臣抵制的錦衣衛。後來因為錦衣衛人手不足,又創辦了東緝事廠,簡稱東廠,以便於監視群臣。

但即使是這麼折騰,群臣中的異己依然很多,而且朱棣鬧得是裡外不是人,如果對建文舊臣採取懷柔政策,那麼盛庸等投降將領便頗為不滿,甚至害怕建文舊臣報復自己,如果朱棣把事做絕,扼殺建文舊臣,那麼不僅自己在史書上的形象毀了,甚至明朝還會遭到建文舊臣的二次反撲。所以說此時的南京城是表面平靜,實際上暗流洶湧。於是朱棣便想著逃離這個是非之地,重新新建一個都城。

而北京作為燕王朱棣的老巢,可以說是一個好去處。當初元朝曾經將北京定位都城,因此其內部元朝的皇城尚沒有完全損壞,修建皇城不必再重新起步。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北京經過朱棣多年的經營,已經成為了一個完全效忠於他的城市,這裡的地主豪紳都是朱棣的人,因此朱棣可以放心地住在這裡。

原因二:朱棣的野心和遊牧民族的侵擾

在大明朝的防禦體系中,守北方的是兩位最善戰的王爺:燕王朱棣和寧王朱權,當時有著燕王善戰而寧王善謀的評論。後來燕王朱棣造反,因為自身的兵力不足,所以有"順"來了寧王的朵顏三衛,而寧王也被迫上了朱棣的賊船,在靖難之役成功之後。朱棣跑到了南京做皇帝,而寧王朱權也被他強行封到江寧養老。所以說當時明朝的北方幾乎處於無設防的狀態。這就使得北方遊牧民族十分囂張,經常越過長城搶劫。

這顯然不是朱棣能夠忍受的,因此朱棣先後進行了五次親徵,企圖一勞永逸,徹底殲滅遊牧民族。但是在遠徵之中,朱棣發現了一個重要問題:"南京到大同,補給線實在太長,因此每次遠徵的消耗都頗大"。

眾所周知,在古代因為交通工具不發達,所以運輸損耗頗大,幾乎都是靠人推馬拉,而這推車的人和拉車的馬,也需要草料和食物。這就造成了糧食的損耗,當時運糧人幾乎要在路上吃掉一半的糧食。

而北京就不存在這種問題,因為它地靠草原,運輸線短,不至於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而且雖然北京的糧食產量不及南京,但是在元朝時期修建過京杭大運河,可以直接將南方的糧通過水路運進北京,供養禁軍。

而且雖然北京地處邊疆,但是大同,宣府等重鎮都比較牢固,而且北京距山東等地較近,只要北京能夠撐一段時間,那麼各地的勤王軍就會到達北京城下。他們與禁軍雙向夾擊,那麼敵軍必破,鑑於這種思想,朱棣才動了遷都的心思。

當然遷都北京還有其他細小的原因,如朱棣本身的情節,飲食習慣等,但終究只是小事,左右不了朱棣的決策。

遷都北京對明朝的影響

在遷都北京之後,對明朝的影響是極大的,在明朝二百多年的歷史中,大同宣府等地有數次失守,敵軍也有兩次都兵臨城下,但是都化險為夷。

第一次是瓦剌太師也先曾率軍大破明軍,並兵臨北京城下,當時明朝精銳已經全部喪失,幾乎要赴宋朝的歷史,但是明軍在于謙的帶領下絕地反擊,於北京城下大破也先,使得也先倉皇而逃。

第二次是皇太極繞過山海關,出其不意的攻取大同,進入明朝腹地,兵圍北京。但是在袁崇煥的帶領下,明軍列陣城下,和皇太極打了一場防守戰,最終擊退了皇太極,保得北京安寧。

即使是後來北京城破,也不是來自於遊牧民族的侵擾,而是來自於內部的流寇。所以說朱棣遷都是利於子孫萬世的事情,雖然說君子不立危牆之下,但是君王應該居安思危,時刻有憂患意識。

而遷都北京這一天子狩邊的舉動,則塑造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明朝風骨。

參考資料:《明史紀事本末》、《明成祖實錄》

相關焦點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朝為何會被氣節害死?
    說到明朝的「不割地,不和親,不稱臣,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靜夜史在先前的文章中已經多次分析過這個問題的本質。所謂「不割地」是因為主動放棄;所謂「不和親」是因為人家圖錢不圖公主;所謂「不稱臣」是因為對方不是統一政權,不在乎可有可無的名號;所謂「不納貢」是因為對方直接過來搶;至於「天子守國門」,在朱棣遷都北京前,明朝在長城以北還有開平衛等衛所,北京不是國門,而是大後方,到明宣宗時期退守長城才讓北京成了「國門」;所謂「君王死社稷」是因為士大夫的清高阻撓了崇禎的求生欲,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縱觀歷朝歷代只有這個朝代真正做到了!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是什麼意思呢?通俗來說,就是天子去鎮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就是當一個王朝滅亡的時候,君王去殉國也絕不投降敵人。在我國歷史上真正做到這樣的朝代,只有一個。這個朝代就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大明王朝。
  • 關於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說法到底對不對?
    而明朝的評價呢,相信大家很熟悉,那便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當然漢朝的評價出自明末清初的大儒王夫之先生,意思歷朝歷代都是國弱而亡,而唯獨漢朝滅亡時依舊很強,還是很對的。而明朝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評價,宋安之查了查,並沒有找到史料出處,應該是當下網友的評價。那麼「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評價到底對不對呢,今天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 為什麼有人說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是歷史上最大謊言?
    (網上很多人說明朝疆域如何廣闊,如果按他們的說法,蒙古和東北就是大明的領土,那北京也就談不上是國門)如果天子守國門是指離邊界近,那秦、西漢和唐在關中建都,離西北邊界距離也近,北宋開封到遼國,幾乎是一馬平川,為什麼沒有人說他們是天子守國門?自古南方建都的南宋和東晉等國,很多時候離北方幾乎一江之隔,他們不也是天子守國門?
  • 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到底是謊言,還是名副其實?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倒數第二個大一統封建王朝,開國之初由明太祖朱元璋定都於南京,在明成祖朱棣時期遷都於北京,共歷12世16帝,國祚268年。後世對於明朝的評價很高,最廣為流傳的評價便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關於這句評價,有的人認為名副其實,有的人認為是誇大了,甚至認為是個謊言,那麼這個評價到底是謊言,還是名副其實呢,今天宋安之來具體分析一番。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你知道其中真正的意思嗎?
    明朝圈粉無數,最為人津津熱道的莫過於「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內涵,一萬個人裡面最多一百個人知道。按表面意思理解,大家肯定覺得很有血性。這句話是在民間流傳許久,也有人在近代有人看完明代歷史總結得出,十分認同。
  • 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是中國歷史上的大謊言
    在中國古代的王朝中,明朝有一句很牛的話: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但是這句話如果認真分析起來,實在是一個最大的謊言。(明朝創始人朱元璋)所謂「天子守國門」,說了兩個意思:一是指明成祖朱棣把都城從南京遷到靠近邊界地區的北京。二是指明朝的皇帝,經常帶著軍隊御駕親徵。
  • 明朝:天子不曾守國門,君王作死於社稷
    提起明朝,許多人對它的評價是中國歷史上最有骨氣的王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但其實這種觀點帶有很大的個人崇拜和主觀意識,如果大家好好研究下歷史,就會發現明朝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偉大。天子不曾守國門所謂的「天子守國門」這句話主要指的是明成祖朱棣把都城從南京遷到靠近邊界地區的北京,以君王之姿鎮守邊境。
  • 中國最有血性的漢人王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朱元璋雖是農民出身,但是他的膽略與才氣,明朝以前的皇帝沒有一個能比得上,他不但赤手空拳打下了大明江山,並為他的子孫留下:「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祖訓。而且他的後人也都做到了這一點,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在清軍攻陷北京時,吊死煤山。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原本強大的王朝,為什麼會滅亡?
    一提起明朝很多人都知道的一句話,叫做「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其實這個說的就是朱棣,遷都和那個崇禎帝在眉山上吊的典故。作為一個君王都可以以身殉國,那麼作為一個臣子,是不是更應該追隨著一個帝王去殉國呢?無事袖手談天下,臨危一死報君王。
  • 明朝作為最剛的王朝,其「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有何意義?
    明朝可謂是中國歷史上最剛的王朝,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封建王朝,明朝是把漢族的血性體現的淋漓盡致。而其中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也是自明成祖朱棣以後,被各任皇帝所延續,前有明英宗被俘明朝堅守北京,後有崇禎帝堅持不南下固守京城。要說天子守國門的意義何在?那就是能夠集中國家的軍事力量來對抗北方邊境大患,雖然不能完全解決外患問題,但總歸能夠緩解明朝中央的壓力。可惜的是最後明朝亡於了內憂,即使東北的後金再怎麼厲害,也是無法吞掉明朝的。但憑藉後金的兵力,打敗李自成這樣的農民軍還是綽綽有餘的。
  • 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如此血性的皇帝為何被說成是昏君?
    第二次鴉片戰爭洋人打到北京,鹹豐帶著慈禧逃跑到熱河,讓圓明園被洋人付之一炬。此後的皇帝中,同治據聞得天花而死,光緒當了一輩子傀儡皇帝,宣統還是一個小孩子的時候,大清就滅亡了。清朝中後期的皇帝中,面對內憂外患還無辦法,導致清朝一步步走向滅亡,但有人將他們「勤政」這個優點無限放大,才有「清朝無昏君」這一說法。反觀明朝,嘉靖皇帝雖然煉丹修仙,但在位期間能牢牢把控朝政,以使權臣不敢造次。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何為社稷?
    明朝末年,崇禎帝選擇執行「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古訓,以發掩面自縊於煤山之上。那麼,什麼叫社稷呢,它是怎麼來的呢?「社」,本意是指掌管土地的神。《說文解字》對社的解釋為「地主也,從示土。」「地主」就是土地之主,即土地神。「從示土」意思是由「示」和「土」兩部分構成這個「社」字。《孝經緯》也曰:「社,土地之主也。」
  • 從攻入北京到倉皇出逃,闖王李自成的42日都城生活
    從進入紫禁城到被吳三桂和多爾袞聯軍擊潰,李自成在都城做了42天的天子。那麼,在這42天裡,他都做了些什麼? 入城前期,李自成及其軍隊還是相對守禮貌的。除過對一部分大明皇室成員的迫害外,對官員和百姓都算克制,他還特地命人在北都城內張貼了通告,命令「凡傷人以及掠人財物婦女者,殺無赦」。
  • 號稱「君王死社稷」的明朝,卻有四個皇帝被俘,拜兩個民族所賜
    明朝素以「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而聞名,但縱觀明朝歷史,卻有多達四位皇帝被俘,不得不讓人懷疑「天子守國門」的合理性以及「君王死社稷」的真實性。在明朝近三百年的歷史中(包括1644年到1662年弘光、隆武和永曆南明三朝在內的廣義明朝),共有十九位皇帝,其中多達四人被敵人俘虜。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朝沒割一次地,為何還是丟了領土
    明朝是在元朝之後又一以漢民族為主體,建立的長達三百年之久的大統一王朝,不遜於唐朝,明朝給周邊國家的影響直到今天還有所保留,如朱熹的理學,明代的服飾等等。而明朝發家於南方應天府,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明成祖朱棣在位時把首都遷到了今天的北京,當時人稱順天府。
  • 讓我們在「天子守國門,君主社稷」下重建江南的風景
    從老張小時候開始,電視劇、小說、電影的歷史背景無非就是歷史背景:商周封神、孔子、春秋戰國、三國、三國演義、漢武帝的衛青霍去病,再加上越來越多的清朝戲劇,我們可以看到請看,這些影視作品的背景大多偏於某些背景,比如明朝京劇中的那些似乎對大明王朝1566比較熟悉,以其為背景的精彩作品寥寥無幾。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5本歷史架空小說致中國最有骨氣的朝代
    伴隨故事情節最高峰時落幕的是義正詞嚴的質問和怒斥之聲,令讀者為之血脈賁張而又無處宣洩,沉重的壓抑引起讀者對歷史的反思和重讀。這是一部弘揚民族正氣,撥亂反正的憤怒之書!3、明末邊軍一兵作者:老白牛簡介:崇禎七年三月,山西陝西大旱,赤地千裡,民大飢。四月,李自成入河南,與張獻忠合兵攻取澄城。
  • 「老西藏」白瑪次仁:「燃燒青春歲月守好國門」
    圖為白瑪次仁在看書。 記者 次仁片多 王莉 攝個人簡介:白瑪次仁,男,藏族,1960年出生於阿里,1978年大學畢業後進入阿里地區普蘭縣氣象站工作,1981年調到獅泉河分關,在西藏阿里獅泉河分關從事海關查私業務工作整整27個年頭,2016年退休。
  • "北平"比"北京"早一千多年 太原曾被稱"北京"(圖)
    「北京」出場了,但地點是在太原  唐時設置五京,618年以長安為京師,657年以河南府為東都。690年,唐以太原府為北都,至742年,以京師為西京,改東都為東京,改北都為北京——所以,太原曾經被稱為「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