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縱觀歷朝歷代只有這個朝代真正做到了!

2021-01-19 周震坤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是什麼意思呢?通俗來說,就是天子去鎮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就是當一個王朝滅亡的時候,君王去殉國也絕不投降敵人。

在我國歷史上真正做到這樣的朝代,只有一個。這個朝代就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大明王朝。大明朝從立國之初,朱元璋開始是在應天府稱帝,當時朱元璋是追隨紅巾軍起義的,割據江南十三年。

朱元璋在公元1368年建立大明王朝,並且開始一系列北伐元朝的軍事行動。朱元璋盤踞在應天府,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城。因為劉伯溫的一句話,讓朱元璋堅定了將京師定在南京的決定。

傳說,劉伯溫精通風水和八卦。劉伯溫認為南京屬於長江的龍頭之處,是朱元璋定都的首選之地。而且當時朱元璋只佔據淮南大部分地區而已。中原還是在元朝的手裡的。

劉伯溫讓朱元璋將京師定在南京,也有天子守國門的一層意思在裡面。因為當時南京是北伐的根據地,也是元軍南下必須攻佔的城池。將京師定在南京,就是實現天子守國門的優勢。天子在南京,南京的防衛工作必然會得到大大的加強。

朱元璋登基後,建立大明王朝,派徐達、藍玉為大將軍率軍北伐,驅逐元軍。史稱:朱元璋北伐。朱元璋北伐,還提前發布告示,傳檄各地州縣,告知當地父老,不要驚慌,我們明軍是來解救你們的。

朱元璋的北伐大軍勢如破竹,中原百姓猶如饑渴中的小魚,看見了甘泉一般,對朱元璋的北伐大軍百般擁護。元順帝兵敗如山倒,只好退出大都,退回草原去了。

朱元璋又花了幾年功夫,徐達、藍玉等文臣武將的披荊斬棘,不懈努力。天下逐漸太平下來。然而,等到朱元璋死後,朱允炆登基為皇帝。據說,朱元璋留下遺詔,教育後代君王一定以百姓為重,以社稷為重: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燕王朱棣與朱允炆有矛盾,很快從北平揮師南下,令人想不到的是燕軍居然順利攻入南京城,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順利奪取了帝位,也就是明成祖朱棣。朱棣在座北平做藩王的時候,就曾經和北元經常交戰。擊敗了建文帝以後,朱棣在北方的兵力減少,北元經常前來騷擾。

朱棣為了徹底消除北元的隱患,決定實行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朱元璋遺訓。朱棣下令在元朝大都的基礎上營建了北京的紫禁城,也就是今天的故宮。

很快朱棣遷都北京,朱棣實行兩京制。繼續保留南京的官制,實行北京與南京的兩套領導班子。從此,明朝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行動。

明英宗時期,瓦剌進犯,明英宗御駕親徵被俘虜,但是也忍辱負重,絕不投降。明朝末年,崇禎皇帝實現了朱元璋的遺詔: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南明時期福王朱由崧兵敗被俘虜,與也沒有投降的種子,實現了朱元璋的遺詔: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桂王朱由榔登基後來也是與清軍且戰且退,即使打不過清軍也絕不投降,最後也是被俘而死。縱觀明朝的所有皇帝,全是實現了明太祖朱元璋的遺詔: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相關焦點

  • 關於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說法到底對不對?
    縱觀中國古代史,大大小小的王朝有數十個。小的王朝不說,以大一統王朝來說,每個朝代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標籤,諸如「強漢」、「盛唐」、「剛明」等。而每個朝代在後世也有著不一樣的評價,諸如漢朝是「國恆以弱滅,而漢獨以強亡」,對於漢朝的評價可謂是一針見血。
  • 為什麼有人說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是歷史上最大謊言?
    (網上很多人說明朝疆域如何廣闊,如果按他們的說法,蒙古和東北就是大明的領土,那北京也就談不上是國門)如果天子守國門是指離邊界近,那秦、西漢和唐在關中建都,離西北邊界距離也近,北宋開封到遼國,幾乎是一馬平川,為什麼沒有人說他們是天子守國門?自古南方建都的南宋和東晉等國,很多時候離北方幾乎一江之隔,他們不也是天子守國門?
  • 中國最有血性的漢人王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朱元璋雖是農民出身,但是他的膽略與才氣,明朝以前的皇帝沒有一個能比得上,他不但赤手空拳打下了大明江山,並為他的子孫留下:「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祖訓。而且他的後人也都做到了這一點,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在清軍攻陷北京時,吊死煤山。
  • 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到底是謊言,還是名副其實?
    後世對於明朝的評價很高,最廣為流傳的評價便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關於這句評價,有的人認為名副其實,有的人認為是誇大了,甚至認為是個謊言,那麼這個評價到底是謊言,還是名副其實呢,今天宋安之來具體分析一番。首先以天子守國門來說。明朝的「天子守國門」客觀來說,可以說是後世對於明成祖遷都北京以後的評價,雖然不是很對,但是整體來說還是名副其實的。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朝為何會被氣節害死?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說到明朝的「不割地,不和親,不稱臣,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靜夜史在先前的文章中已經多次分析過這個問題的本質。所謂「不割地」是因為主動放棄;所謂「不和親」是因為人家圖錢不圖公主;所謂「不稱臣」是因為對方不是統一政權,不在乎可有可無的名號;所謂「不納貢」是因為對方直接過來搶;至於「天子守國門」,在朱棣遷都北京前,明朝在長城以北還有開平衛等衛所,北京不是國門,而是大後方,到明宣宗時期退守長城才讓北京成了「國門」;所謂「君王死社稷」是因為士大夫的清高阻撓了崇禎的求生欲,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你知道其中真正的意思嗎?
    明朝圈粉無數,最為人津津熱道的莫過於「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內涵,一萬個人裡面最多一百個人知道。按表面意思理解,大家肯定覺得很有血性。這句話是在民間流傳許久,也有人在近代有人看完明代歷史總結得出,十分認同。
  • 明朝:天子不曾守國門,君王作死於社稷
    提起明朝,許多人對它的評價是中國歷史上最有骨氣的王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但其實這種觀點帶有很大的個人崇拜和主觀意識,如果大家好好研究下歷史,就會發現明朝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偉大。天子不曾守國門所謂的「天子守國門」這句話主要指的是明成祖朱棣把都城從南京遷到靠近邊界地區的北京,以君王之姿鎮守邊境。
  • 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是中國歷史上的大謊言
    在中國古代的王朝中,明朝有一句很牛的話: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但是這句話如果認真分析起來,實在是一個最大的謊言。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真正「天子守國門」的,只有朱棣一個人,而其他兩個皇帝確實只是在瞎胡鬧。比如明英宗御駕親徵。如果當時不是明英宗去,而是派大將去,畢竟大將是在戰爭中出生入死過的人,打仗可以非常機動靈活。而明英宗作為皇帝在部隊中,別人都只能聽他的,而他又專門聽宦官王振的,而王振想的不是打仗,而是炫耀他如何受到皇帝的器重。如此一來,這仗還怎麼打?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地處邊城的北京為何會被朱棣立為都城
    但鑑於北元勢力長存,北京城是朝不保夕,於是派第四子朱棣守北京。在朱元璋駕崩後,皇太孫朱允炆登基,改元為建文,史稱建文帝。因為建文帝文弱,所以朱棣便起了謀逆之心,最終歷經四年,朱棣終於趕走了朱允炆,自己做到了皇帝的寶座上,成為了一代皇帝。
  • 明朝作為最剛的王朝,其「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有何意義?
    明朝可謂是中國歷史上最剛的王朝,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封建王朝,明朝是把漢族的血性體現的淋漓盡致。而其中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也是自明成祖朱棣以後,被各任皇帝所延續,前有明英宗被俘明朝堅守北京,後有崇禎帝堅持不南下固守京城。要說天子守國門的意義何在?那就是能夠集中國家的軍事力量來對抗北方邊境大患,雖然不能完全解決外患問題,但總歸能夠緩解明朝中央的壓力。可惜的是最後明朝亡於了內憂,即使東北的後金再怎麼厲害,也是無法吞掉明朝的。但憑藉後金的兵力,打敗李自成這樣的農民軍還是綽綽有餘的。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何為社稷?
    明朝末年,崇禎帝選擇執行「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古訓,以發掩面自縊於煤山之上。那麼,什麼叫社稷呢,它是怎麼來的呢?「社」,本意是指掌管土地的神。《說文解字》對社的解釋為「地主也,從示土。」「地主」就是土地之主,即土地神。「從示土」意思是由「示」和「土」兩部分構成這個「社」字。《孝經緯》也曰:「社,土地之主也。」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原本強大的王朝,為什麼會滅亡?
    一提起明朝很多人都知道的一句話,叫做「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其實這個說的就是朱棣,遷都和那個崇禎帝在眉山上吊的典故。作為一個君王都可以以身殉國,那麼作為一個臣子,是不是更應該追隨著一個帝王去殉國呢?無事袖手談天下,臨危一死報君王。
  • 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如此血性的皇帝為何被說成是昏君?
    清朝中後期的皇帝中,面對內憂外患還無辦法,導致清朝一步步走向滅亡,但有人將他們「勤政」這個優點無限放大,才有「清朝無昏君」這一說法。反觀明朝,嘉靖皇帝雖然煉丹修仙,但在位期間能牢牢把控朝政,以使權臣不敢造次。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但「萬曆三大徵」打得日本人幾百年不敢染指中華。儘管如此,明朝皇帝卻是缺點被無限放大,一個個都成了後人眼中的昏君。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5本歷史架空小說致中國最有骨氣的朝代
    精彩書評:網絡上第一部真正描寫了近代軍隊與封建軍隊實際區別的穿越小說,更是一本引導大家去思考歷史、如何解讀歷史的小說。伴隨故事情節最高峰時落幕的是義正詞嚴的質問和怒斥之聲,令讀者為之血脈賁張而又無處宣洩,沉重的壓抑引起讀者對歷史的反思和重讀。這是一部弘揚民族正氣,撥亂反正的憤怒之書!
  • 號稱「君王死社稷」的明朝,卻有四個皇帝被俘,拜兩個民族所賜
    明朝素以「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而聞名,但縱觀明朝歷史,卻有多達四位皇帝被俘,不得不讓人懷疑「天子守國門」的合理性以及「君王死社稷」的真實性。在明朝近三百年的歷史中(包括1644年到1662年弘光、隆武和永曆南明三朝在內的廣義明朝),共有十九位皇帝,其中多達四人被敵人俘虜。
  • 歷史最剛烈的朝代,就算皇帝被俘虜也要剛到底
    史上有這麼個朝代,遇事正面剛,不計代價,逮著往死裡揍,乘勝追擊直到把敵人打趴下,外交沒多少彈性,就是剛,要麼跟我混,要麼滾遠點。有能力沒能力的皇帝都躍躍欲試,一腔雞血,嗷嗷叫著親徵。
  • 五行之德:從歷朝歷代崇尚的顏色中,來看看每個朝代的五德選擇
    中國的歷朝歷代,都有著自己的主色調。有的朝代龍袍是黑色,有的是皇色,有的是紅色,那麼為什麼他們會如此選擇?這個選擇會有什麼意義呢?這就涉及到了早期中國的,所謂的「五行相生相剋」理論,也叫做五行之德理論。這個五行分為火、土、金、水和木,排序和我們現在遊戲,亂七八糟弄的不一樣。相生就是按照這個順序,互相之間循環互生。
  • 高曉松憑什麼說明朝是「三無朝代」?這不是胡說八道嗎?
    明朝是真正意義上做到不割地,不和親,不賠款。只有一個字打。真正做到了天子守國門,君王守社稷。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朝代之一。 名將:常玉春,藍玉,徐達,戚繼光,李如松,袁純煥等。 名士:劉基,王守仁,徐階等。 松大嘴巴,你嘴中的唐伯虎只是一個遇到挫折就逛妓院的人。可見你也就那樣了。松大嘴巴,不知道就不要亂說,多看點歷史,譁眾取辱,有意思嗎。
  • 讓我們在「天子守國門,君主社稷」下重建江南的風景
    隨著的發展,被後人稱為「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明朝終於開始在公眾的眼中顯現出來。無論是小說(明代事件),還是的影視劇(大明風華),更別說作品了,而是看到了這樣的結果:明朝開始出現在公眾的眼前,讓人們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