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你知道其中真正的意思嗎?

2021-01-10 今人說古

明朝圈粉無數,最為人津津熱道的莫過於「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內涵,一萬個人裡面最多一百個人知道。按表面意思理解,大家肯定覺得很有血性。這句話是在民間流傳許久,也有人在近代有人看完明代歷史總結得出,十分認同。

「天子守國門」,指的是靖難之役發生後,永樂大帝朱棣遷都北京,守護北方。明朝統一全國後,但北方邊患仍然十分嚴重,蒙古等遊牧民族常常南侵。常受到韃靼和瓦剌的威脅,還有北元蒙古勢力的南侵。朱棣設北平為京師,為北京。因地理位置上,明王朝都城靠近邊關重鎮,又是天子所居住的地方,對此稱為「天子守國門」。

「君王死社稷」,指的是崇禎皇帝時,明帝國內有李自成,外有後金皇太極。當李自成攻下明帝國帝都,崇禎皇帝至死不退,吊死煤山。而南明最後一個皇帝永曆帝被吳三桂絞殺於昆明,社稷亡,君王死。君王死社稷,由此而來。

這兩句話,前面說的是明初,後面的則是明末。很好的總結了,明帝國的開始與結束。

相關焦點

  • 關於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說法到底對不對?
    而明朝的評價呢,相信大家很熟悉,那便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當然漢朝的評價出自明末清初的大儒王夫之先生,意思歷朝歷代都是國弱而亡,而唯獨漢朝滅亡時依舊很強,還是很對的。而明朝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評價,宋安之查了查,並沒有找到史料出處,應該是當下網友的評價。那麼「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評價到底對不對呢,今天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 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是中國歷史上的大謊言
    在中國古代的王朝中,明朝有一句很牛的話: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但是這句話如果認真分析起來,實在是一個最大的謊言。(明朝創始人朱元璋)所謂「天子守國門」,說了兩個意思:一是指明成祖朱棣把都城從南京遷到靠近邊界地區的北京。二是指明朝的皇帝,經常帶著軍隊御駕親徵。
  • 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到底是謊言,還是名副其實?
    後世對於明朝的評價很高,最廣為流傳的評價便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關於這句評價,有的人認為名副其實,有的人認為是誇大了,甚至認為是個謊言,那麼這個評價到底是謊言,還是名副其實呢,今天宋安之來具體分析一番。首先以天子守國門來說。明朝的「天子守國門」客觀來說,可以說是後世對於明成祖遷都北京以後的評價,雖然不是很對,但是整體來說還是名副其實的。
  • 為什麼有人說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是歷史上最大謊言?
    所謂天子守國門代表的到底是什麼意思?代表北京離邊界近嗎?(網上很多人說明朝疆域如何廣闊,如果按他們的說法,蒙古和東北就是大明的領土,那北京也就談不上是國門)如果天子守國門是指離邊界近,那秦、西漢和唐在關中建都,離西北邊界距離也近,北宋開封到遼國,幾乎是一馬平川,為什麼沒有人說他們是天子守國門?自古南方建都的南宋和東晉等國,很多時候離北方幾乎一江之隔,他們不也是天子守國門?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縱觀歷朝歷代只有這個朝代真正做到了!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是什麼意思呢?通俗來說,就是天子去鎮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就是當一個王朝滅亡的時候,君王去殉國也絕不投降敵人。在我國歷史上真正做到這樣的朝代,只有一個。這個朝代就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大明王朝。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朝為何會被氣節害死?
    說到明朝的「不割地,不和親,不稱臣,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靜夜史在先前的文章中已經多次分析過這個問題的本質。如果不是那幫自命清高的東林黨阻攔,崇禎也就跑到南京去了,你讓崇禎死在北京,問過崇禎的意見了嗎?在這裡,靜夜史想到一個非常著名的廣告詞,那是一個以五穀之一命名的手機,廣告詞也很經典:「為發燒而生」!明明是前期沒有克服CPU發熱的問題,如果潛心改進,消費者並不會加罪,但他們偏偏還恬不知恥地把問題說成優點,當消費者都是腦殘嗎?
  • 中國最有血性的漢人王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朱元璋雖是農民出身,但是他的膽略與才氣,明朝以前的皇帝沒有一個能比得上,他不但赤手空拳打下了大明江山,並為他的子孫留下:「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祖訓。而且他的後人也都做到了這一點,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在清軍攻陷北京時,吊死煤山。
  • 明朝作為最剛的王朝,其「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有何意義?
    明朝可謂是中國歷史上最剛的王朝,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封建王朝,明朝是把漢族的血性體現的淋漓盡致。而其中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也是自明成祖朱棣以後,被各任皇帝所延續,前有明英宗被俘明朝堅守北京,後有崇禎帝堅持不南下固守京城。要說天子守國門的意義何在?那就是能夠集中國家的軍事力量來對抗北方邊境大患,雖然不能完全解決外患問題,但總歸能夠緩解明朝中央的壓力。可惜的是最後明朝亡於了內憂,即使東北的後金再怎麼厲害,也是無法吞掉明朝的。但憑藉後金的兵力,打敗李自成這樣的農民軍還是綽綽有餘的。
  • 明朝:天子不曾守國門,君王作死於社稷
    提起明朝,許多人對它的評價是中國歷史上最有骨氣的王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但其實這種觀點帶有很大的個人崇拜和主觀意識,如果大家好好研究下歷史,就會發現明朝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偉大。天子不曾守國門所謂的「天子守國門」這句話主要指的是明成祖朱棣把都城從南京遷到靠近邊界地區的北京,以君王之姿鎮守邊境。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原本強大的王朝,為什麼會滅亡?
    一提起明朝很多人都知道的一句話,叫做「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其實這個說的就是朱棣,遷都和那個崇禎帝在眉山上吊的典故。作為一個君王都可以以身殉國,那麼作為一個臣子,是不是更應該追隨著一個帝王去殉國呢?無事袖手談天下,臨危一死報君王。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何為社稷?
    明朝末年,崇禎帝選擇執行「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古訓,以發掩面自縊於煤山之上。那麼,什麼叫社稷呢,它是怎麼來的呢?「社」,本意是指掌管土地的神。《說文解字》對社的解釋為「地主也,從示土。」「地主」就是土地之主,即土地神。「從示土」意思是由「示」和「土」兩部分構成這個「社」字。《孝經緯》也曰:「社,土地之主也。」
  • 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如此血性的皇帝為何被說成是昏君?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開始流傳起「清朝無昏君,明朝盡庸主」這麼一句話。大體是說清朝的皇帝雖然有時平庸,但都是奮發圖強的君主,只是迫於局勢,才使得大清逐漸走向衰敗和滅亡。而明朝的皇帝則個個都是貪色好酒之徒,白白葬送了大好江山。但這種說法卻經不起仔細推敲。
  • 讓我們在「天子守國門,君主社稷」下重建江南的風景
    隨著的發展,被後人稱為「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明朝終於開始在公眾的眼中顯現出來。無論是小說(明代事件),還是的影視劇(大明風華),更別說作品了,而是看到了這樣的結果:明朝開始出現在公眾的眼前,讓人們知道。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地處邊城的北京為何會被朱棣立為都城
    所以說朱棣遷都是利於子孫萬世的事情,雖然說君子不立危牆之下,但是君王應該居安思危,時刻有憂患意識。而遷都北京這一天子狩邊的舉動,則塑造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明朝風骨。參考資料:《明史紀事本末》、《明成祖實錄》
  • 號稱「君王死社稷」的明朝,卻有四個皇帝被俘,拜兩個民族所賜
    明朝素以「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而聞名,但縱觀明朝歷史,卻有多達四位皇帝被俘,不得不讓人懷疑「天子守國門」的合理性以及「君王死社稷」的真實性。在明朝近三百年的歷史中(包括1644年到1662年弘光、隆武和永曆南明三朝在內的廣義明朝),共有十九位皇帝,其中多達四人被敵人俘虜。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5本歷史架空小說致中國最有骨氣的朝代
    精彩書評:網絡上第一部真正描寫了近代軍隊與封建軍隊實際區別的穿越小說,更是一本引導大家去思考歷史、如何解讀歷史的小說。伴隨故事情節最高峰時落幕的是義正詞嚴的質問和怒斥之聲,令讀者為之血脈賁張而又無處宣洩,沉重的壓抑引起讀者對歷史的反思和重讀。這是一部弘揚民族正氣,撥亂反正的憤怒之書!
  • 如果學宋朝南遷,大明能延續下去嗎?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大明王朝歷經兩百七十多年的風月,即使它的帝王成為了歷史上少有的奇葩,但好像他們又有著自己的魅力,自朱棣遷都,明朝天子守國門的傳統便一直延續,作為戰事集聚地的北方,天子對其尤為關注。但是因為各種原因的出現,大明也最終只能消失於歷史的煙海之中,成為一段回憶。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朝沒割一次地,為何還是丟了領土
    而關於軍權,五軍都督府和兵部分管統兵權和調兵權,真正能夠發號施令的人僅皇帝一人而已,得益於此明。明朝從開國到亡國以來,都極少的和親、割地、納貢等。在當時可以說是整個東方最強盛的王朝。但是在強盛之下,還是有弱小的缺口,雖然不曾割地,但是在明朝中後期還是有近百萬的土地被丟失,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且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 三個原因告訴你,明朝是怎麼滅亡的,崇禎皇帝是可恨還是可憐?
    文▏小先生明朝最為漢人統治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被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所滅亡後,後世之人每每提起明朝大嘆可惜,讓人可惜的原因有好幾點,第一明朝是漢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第二點可惜就是說崇禎皇帝,崇禎作為明朝最後一位皇帝,表現出的骨氣非常值得人可敬可佩,無論明朝末年艱苦還是奉行,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不割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信條,崇禎皇帝更是先殺死自己的妃子皇子,隨後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