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張居正改革的沉痾究竟體現在哪些方面?

2021-01-21 谷菱的紀實

明朝被稱為得國最正的朝代,它是由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少數民族統治建立起來的以漢人為正統的王朝,在抵禦外族入侵方面不遺餘力,在對外族的壓制也是歷朝歷代最為重視的,「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一句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這樣一個強勢的國家為什麼又像一個身染沉痾的病患在明朝中後期搖搖欲墜,被東北方一支初始孱弱的少數民族緩緩蠶食最終推翻統治呢?龐大的帝國到底患上了怎樣的沉珂,以至於最終傾覆,這是筆者今天想和大家聊聊的東西。

明朝鞏固邊防的衛所兵制度

明朝經歷了多次改革,其中廣為人知的改革當屬張居正改革,張居正改革舉措主要體現在政治、經濟、軍事三個方面。

萬曆中興首輔張居正

政治上,張居正認為明朝行政效率低下,官員在其位而不能謀其政,推行考成法,考成法的核心在於——以官員政績為評價考量一個官員是否稱職。通過考成法激勵官員去做實事,並通過考成法中互相監督考察的舉措,有效避免了官員互相勾結包庇、尸位素餐。考成法使得萬曆隆慶時期官場一時清明,使得吏治改革卓有成效。

經濟上,張居正重新丈量土地田畝,整頓財賦稅務,使得土地兼併減緩,有效從豪強士紳手中取得一部分土地,減輕了一部分起初難以繳納賦稅的小民負擔,使得全國賦稅整體壓力平抑分攤。同時興修水利,整治黃河決堤,疏浚運河,這一系列舉措使得國家良田大幅增加國家財政壓力大為減輕。

軍事上,張居正提倡啟用傑出將領,修整軍備,給予優秀將領充分的自主權,同時修復邊境明蒙關係,主張和議,開放邊市,明朝的和議與其他朝代不同的是,明朝與蒙古和議始終把修正軍備作為第一要務,始終把軍事力量的掌握放在首位,並不將主動權棄置於外交局勢上。這是值得所有國家學習和思考的。

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戚繼光

張居正改革期間,明朝整體有回暖的跡象,但隨著張居正病逝,守舊派勢力抬頭,新政被推翻,明朝再也沒能扭轉歷史的車輪迴到積極昂揚的軌道上,明朝的沉珂核心的根本張居正認為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曰宗室驕恣、曰庶官瘝曠、曰吏治因循、曰邊備未修、曰財用大匱「

宗室驕恣的核心在於明朝採用藩王分封制,這一舉措早在太祖時期便成為明朝的病患,隨著時間慢慢加重,明朝成祖時期,為了限制藩王勢力,防止國家生亂,限制藩王幹政,限制藩王軍政權力,給予藩王封地供養,導致大量土地落於藩王手中,使得自由民土地極為稀少。

庶官瘝曠、吏治因循的核心在於吏治監察制度不夠完善,官吏不能盡職完成所屬的職責,大量官員有其官無其人在職,出現吃空餉的情況。在職的官吏不懂變通,因循守舊,不能發揮自身才幹,不能很好的人盡其用,物盡其才。

邊備未修則是指邊軍軍備不足,邊軍戰鬥力不足,武器裝備匱乏,將士編制不夠完整。

財用大匱是明朝積重難返的根本原因,明朝很長一段時間財政入不敷出,因為邊境採取高強度的打擊政策導致軍費支出極高,軍費支出佔據財政賦稅的絕大部分,導致明朝財政抗壓能力極為脆弱,一經出現黃河決堤此類不可抗力的自然災害以及地方叛亂,便會產生財政赤字。財政赤字也導致了軍備更新不夠及時,導致官員無法領取足夠的俸祿,因而官員消極怠工,在此基礎上,國家還無法通過藩王土地收取賦稅,國家陷入一個惡性循環,加之小冰河時代加劇的自然災害,加之愈加糜爛的衛所兵制度,使得國家走向滅亡的洪流中無法自拔。這便是明朝最為沉重的病恙。

相關焦點

  • 明朝的「一條鞭法」,原以為是張居正首創,其實卻是此人
    談及明朝政治家,張居正是一個繞不過的人物,而張居正最成功的一項改革,就是推行了「一條鞭法」。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歷史上著名的一條鞭法,其實並非張居正首創,而是在明代嘉靖年間,就已經有人提出並局部推行,張居正真正作用是將一條鞭法推向全國!
  • 《張居正》:改革家都沒有好下場,或許這就是宿命!
    讀完小說《張居正》,突然多了些許惆悵。茅盾文學獎作品在人物塑造方面確實出色,儘管人物眾多,小說卻能把各色人等都描繪得栩栩如生,讓讀者過目難忘。這些鮮活人物匯聚在一起,共同鉤織出一幅明朝晚期跌宕起伏,又意味深長的波瀾壯闊歷史畫卷。小說完整展現張居正不畏艱險,克服種種困難,開闢「萬曆新政」的過程。同時,讓讀者對這個明朝最偉大的政治家、改革家有一個全方面的了解。
  • 從太師到奸相:張居正告訴我們,搞垮大明朝的文官們到底有多可怕
    而張居正卻由太傅到太師,在明朝政壇極為罕見。可惜好花不常開,萬曆十年六月二十日,張居正病逝。半年後,馮保被貶南京守陵並被抄家。萬曆十一年三月初二,張居正被褫奪所有官職,八月十三,張居正被褫奪文忠公諡號。萬曆十二年四月初九,張府被抄家。萬曆翻臉比翻書還快?張居正生前逝後遭遇為何如此冰火兩重天?也許因為他得罪的人太多了吧!
  • 海瑞清正廉明、嫉惡如仇,卻不被改革家張居正重用,原因如此
    社會改革,常常通過一些清正剛直的人去參與,才能成功。那麼,以海瑞之嫉惡如仇、廉潔奉公,為什麼得不到明代改革家張居正的重用呢? 《明史》說:「瑞生平為學,以剛為主,因自號剛峰,天下稱剛峰先生。」還說:「海瑞秉剛勁之性,戇直自遂,蓋可希風漢汲黯、宋包拯。苦節自厲,誠為人所難能。」
  • 張居正這樣一個能臣最後卻被抄家,到底錯在了哪裡?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九魚亭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六月,張居正病逝,張居正一死標誌著萬曆改革的終結。人走茶涼,很多言官和之前的政敵,立刻將矛頭對準張居正,雪片一般的彈劾奏章,飛到了萬曆的辦公桌上。萬曆皇帝隨即下令,剝奪了張居正上柱國、太師的封號,只要是張居正提拔過的官員,全部被貶斥或者罷黜。
  • 明代官場——張居正 沒得善終的改革家
    有些事情似乎都是難解之後謎,例如功勳卓著的改革家為何沒有好下場,吳起商鞅死於非命,便是顯例。張居正雖然並非死於非命,但死後,先前對他新生備至言聽計從的明神宗卻揚言要對他「斷棺戮屍」,家屬代他受過,遭受抄家充軍的嚴懲,令同時代人以及後來的讀史者感慨唏噓不已,陷入深深的思索。
  • 婦人之仁不可取,看張居正的問路斬樵,跟前人學習如何對待小人
    作為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曾經位及內閣首輔的張居正,因為大刀闊斧的改革,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開創了"萬曆新政"。 能夠讓一個苟延殘喘的朝代煥發出新的活力和生機,莫不是通過改革來實現的。而正當明朝內憂外患的時候,張居正出現了,他不僅才高八鬥,胸中有丘壑,而且出手果斷,從不猶豫,對明朝,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在問路斬樵的過程中縱橫捭闔,與各路小人過招,最終以一己之力實現了明朝短暫的復興。張居正的性格分析說起張居正,那可是一個響噹噹的人物,小的時候被冠以神童之名,而且少年得志,更是在晚年實現了自己的人生抱負,歷史上這樣的人物屈指可數。
  • 天使與魔鬼混合體,實幹理想共存,救時宰輔張居正卻撐起大明江山
    評價張居正有一句話十分到位「張居正是救時宰相,同時也有天使的一面和魔鬼的一面。」其意思就是張居正這個人是一個國家棟梁,他有能力和忠誠,同樣的他又很會保護自己,並且做事能屈能伸,對於改革能夠看清形勢採取不同的措施來推動改革,他不會像以前的改革者一樣,一旦開始改革就直接激進到底,最終的下場極為悲涼。
  • 大明王朝歷史上最著名也最具爭議的內閣首輔張居正
    首輔高拱被張居正和馮保合謀趕跑後,另一名閣臣高儀也非常識趣的病故了。於是,張居正笑得可開心可開心了,他終於成了大明王朝正兒八經的內閣首輔,只要擺平了萬曆皇帝和李太后這對孤兒寡母,那整個大明朝就他說了算。終於!張居正可以施展自己多年的抱負,開始推行一系列的政治和經濟改革了。若不然,連續經歷了明武宗、明世宗和明穆宗三代庸主後,明朝真的已經是江河日下,日暮西山了。
  • 明朝文臣與太監的終極合作,張居正、馮保如何掌控朝局
    但是在明朝中葉,優秀的政治家張居正和出色的大內太監馮保聯合起來,竟然成就了改變大明國祚的黃金十年,成為中國政治權利鬥爭史上的奇蹟。作為黃金十年的參與者,張居正和馮保都是不同凡響的人才。張居正執政期間力主改革,國家大治。推行的一條鞭法和官員考核制度都是利國利民的偉大創舉。
  • 周之屏是明朝人,他是一個聰明人,善於揣摩上司意思
    周之屏曾經在南粵當官,當時明朝的宰相是著名的張居正,這個人十分的厲害,他想要改革,他想要使得明朝強大起來,所以他命令全國各個地方都重新丈量一下土地,當時南粵的一些官員覺得瑤僮少數民族地區的情況是十分的特殊的,如果想要丈量這些地方的土地是十分的不容易的,所以南粵的一些官員就等到到京城去見皇帝的時候,一起向皇帝說明難處以求得能得到寬鬆的政策。
  • 張居正的外交智慧:西洋人來了就把他們引領至經濟領域,互惠互利
    可以說,張居正對西洋人在商貿方面的條件是愈發放寬的,這也符合他一貫的大膽的改革風格。但對西洋人的寬鬆貿易政策並不意味著張居正對西洋人完全放心,針對澳門的歐洲人,他意識到若不對他們進行管控,那麼一旦大明內部出現問題,西洋人便可能會趁虛而入伺機破壞。為此朝廷決定在澳門置官防守,除負責對西洋人進行監視,並處理中外司法貿易糾紛外,還負責向葡萄牙人徵收租地銀。
  • 那一年究竟發生何事?
    那萬曆十五年究竟發生了什麼呢?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說一下。萬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是萬曆皇帝登基的第15年,是元輔張居正去世的第5年,是首輔申時行上任的第4年,是海瑞和戚繼光去世的正當年,也是李贄削髮為僧的前一年。在明朝人看來普普通通的一年,卻不知道,東西方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就在同一年,努爾哈赤開始在東北崛起,吞併建州女真哲陳部。
  • 做事不要婦人之仁,看張居正的問路斬樵,跟古人學習如何對待小人
    同樣是歷史上的風雲人物,明代首輔張居正便擁有完全不同的人生。 提起張居正,人們總是對他嘖嘖稱奇。 在張居正上任之前,明朝內憂外患,原本氣數已盡。然而張居正以一己之力扭轉乾坤,甚至讓明朝的國力走上了一個新臺階。
  • 「逢迎小人」延續了大明氣數,還是張居正的偶像
    當了群臣之首,張璁沒有養尊處優、以權謀私,而是以國為重,勇於擔當,瞄準朝政弊端,展開了一場異常艱難的改革鬥爭。說鬥爭,是因為當時各方面積攢下的矛盾太多、太尖銳了,不下重手難以解決。張璁推動的改革涉及很多方面,筆者認為最主要的是三個方面:一是解決土地兼併問題。
  • 好看而真實的歷史小說——讀《張居正傳》
    這部篇幅巨大的歷史小說,是香港明報出版社出版的(四卷本歷史小說《張居正》簡體字本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在內地同時出版,香港出版時改為《張居正傳》)。由於我和這家出版社的歷史關係,我有了一點小小的「特權」,當《張居正》還沒有在市上出售之時,我已經可以先拿到手,津津有味地開始閱讀了。我享受任何「特權」有一個原則,那是:「這項特權絕不可妨礙、侵犯到任何別人的利益。」
  • 想和不言和,暗合不明和:崇禎十一年明朝的「議和」之念
    也就是在這種明朝內部秩序逐漸穩定的大背景下,明朝和皇太極再次開始了議和協商。實際上,萬曆前期張居正改革和萬曆中興的實現,「俺答封貢」是最為重要的外因。「俺答封貢」是明朝空前絕後的重大歷史事件,基本結束了明朝同蒙古近二百年的爭鬥,明朝的北部邊疆至少有80%的地方實現了長達數十年的和平。在「俺答封貢」的背景下,張居正能夠集中精力處理內政、進行改革,也能集中兵力處理另外20%邊鎮的邊患,而不是常年疲於奔波、應對邊疆事宜。
  • 明朝失敗的總記錄——《萬曆十五年》
    然而,要說明朝的敗亡始於萬曆卻不是那麼公允。明朝的亡,不能歸咎於一人身上,而是整個政治體系與思想文化的僵固和腐敗所致。明朝末期,皇帝的權威在整個文官體系的長期運作之下,早已只是如同牌位一樣的存在,僅僅被萬人所供奉,卻不能對現實做出任何重大影響。自主性的缺失提到萬曆年間的歷史,幾乎不能忽略一個人的存在,那便是萬曆的老師、首輔——張居正。
  • 明朝萬曆的唯一缺點,只有五個字,60年前才真相大白!
    翻開明朝的歷史,就會發現詭異的一點,即:明朝萬曆皇帝身上的爭議最大!有人說,明朝亡於萬曆,這是對萬曆最大的否定。有人說,萬曆年間明朝實現中興,這是對萬曆最大的褒獎!當然,張居正領導的「一條鞭法」改革,也可以算是萬曆的功績!所謂萬曆三大徵,即:(1)寧夏之役,平定蒙古叛變,(2)播州之役,平定西南土司的叛亂,(3)朝鮮之役,抗擊日本豐臣秀吉入侵朝鮮,這一戰之後,萬曆說了一句很霸氣的話:「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
  • 男人對女人的在乎,體現在哪些方面?
    剛談戀愛的小晴給我留言,問我:「男人對女人的在乎,體現在哪些方面?」她說,她分不清對方的真心,害怕付出真感情後,會被對方傷害。我能理解小晴心中的擔心,也覺得她是一個可愛的女孩子,願意用心去經營和了解一段感情。02其實,不只是小晴這樣,剛剛步入愛情的小女生,不懂男人的真心;很多談過戀愛,甚至結了婚的女人,都會在愛裡糾結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