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被稱為得國最正的朝代,它是由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少數民族統治建立起來的以漢人為正統的王朝,在抵禦外族入侵方面不遺餘力,在對外族的壓制也是歷朝歷代最為重視的,「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一句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這樣一個強勢的國家為什麼又像一個身染沉痾的病患在明朝中後期搖搖欲墜,被東北方一支初始孱弱的少數民族緩緩蠶食最終推翻統治呢?龐大的帝國到底患上了怎樣的沉珂,以至於最終傾覆,這是筆者今天想和大家聊聊的東西。
明朝經歷了多次改革,其中廣為人知的改革當屬張居正改革,張居正改革舉措主要體現在政治、經濟、軍事三個方面。
政治上,張居正認為明朝行政效率低下,官員在其位而不能謀其政,推行考成法,考成法的核心在於——以官員政績為評價考量一個官員是否稱職。通過考成法激勵官員去做實事,並通過考成法中互相監督考察的舉措,有效避免了官員互相勾結包庇、尸位素餐。考成法使得萬曆隆慶時期官場一時清明,使得吏治改革卓有成效。
經濟上,張居正重新丈量土地田畝,整頓財賦稅務,使得土地兼併減緩,有效從豪強士紳手中取得一部分土地,減輕了一部分起初難以繳納賦稅的小民負擔,使得全國賦稅整體壓力平抑分攤。同時興修水利,整治黃河決堤,疏浚運河,這一系列舉措使得國家良田大幅增加國家財政壓力大為減輕。
軍事上,張居正提倡啟用傑出將領,修整軍備,給予優秀將領充分的自主權,同時修復邊境明蒙關係,主張和議,開放邊市,明朝的和議與其他朝代不同的是,明朝與蒙古和議始終把修正軍備作為第一要務,始終把軍事力量的掌握放在首位,並不將主動權棄置於外交局勢上。這是值得所有國家學習和思考的。
張居正改革期間,明朝整體有回暖的跡象,但隨著張居正病逝,守舊派勢力抬頭,新政被推翻,明朝再也沒能扭轉歷史的車輪迴到積極昂揚的軌道上,明朝的沉珂核心的根本張居正認為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曰宗室驕恣、曰庶官瘝曠、曰吏治因循、曰邊備未修、曰財用大匱「
宗室驕恣的核心在於明朝採用藩王分封制,這一舉措早在太祖時期便成為明朝的病患,隨著時間慢慢加重,明朝成祖時期,為了限制藩王勢力,防止國家生亂,限制藩王幹政,限制藩王軍政權力,給予藩王封地供養,導致大量土地落於藩王手中,使得自由民土地極為稀少。
庶官瘝曠、吏治因循的核心在於吏治監察制度不夠完善,官吏不能盡職完成所屬的職責,大量官員有其官無其人在職,出現吃空餉的情況。在職的官吏不懂變通,因循守舊,不能發揮自身才幹,不能很好的人盡其用,物盡其才。
邊備未修則是指邊軍軍備不足,邊軍戰鬥力不足,武器裝備匱乏,將士編制不夠完整。
財用大匱是明朝積重難返的根本原因,明朝很長一段時間財政入不敷出,因為邊境採取高強度的打擊政策導致軍費支出極高,軍費支出佔據財政賦稅的絕大部分,導致明朝財政抗壓能力極為脆弱,一經出現黃河決堤此類不可抗力的自然災害以及地方叛亂,便會產生財政赤字。財政赤字也導致了軍備更新不夠及時,導致官員無法領取足夠的俸祿,因而官員消極怠工,在此基礎上,國家還無法通過藩王土地收取賦稅,國家陷入一個惡性循環,加之小冰河時代加劇的自然災害,加之愈加糜爛的衛所兵制度,使得國家走向滅亡的洪流中無法自拔。這便是明朝最為沉重的病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