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的外交智慧:西洋人來了就把他們引領至經濟領域,互惠互利

2021-01-09 澎湃新聞
張居正的外交智慧:西洋人來了就把他們引領至經濟領域,互惠互利

2020-10-31 21: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文史君 浩然文史 收錄於話題#大明王朝25#中國古代史28

大航海時代

中外之間的交流自兩千多年前便已展開,但當時限於文明發展程度,大多是陸地上的貿易往來。隨著造船與航海技術的興起,到宋代的中外貿易與文化往來發展至新的時期,海上絲綢之路逐漸興起。後來到15世紀西歐開啟大航海時代,葡萄牙與西班牙兩國是與中國往來的主要國家。至16世紀的萬曆時期,尤其是張居正掌權之後,與中國來往的西歐國家開始逐漸增多,中外交往進入到另一個新時期。

一、外來力量的衝擊

在大部分人看來,中國受到西方的衝擊,是在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但西方國家不是1840年憑空出現的「幽靈」,而是在中西長時期的來往過程中,逐漸摸清了中國的現況並對中國發起了武力進攻,而這個過程至少要往前延伸至明代中期。

1567年,隆慶帝即位,儘管他執政時間並不長,但在他統治時期卻發生了兩件大事,一是「隆慶開海」,明代結束了前期的禁海舉措,開始放寬對中外來往的限制;二是張居正在隆慶時代崛起,並成為後來萬曆朝的第一首輔。開海之初,與中國進行來往的國家主要是葡萄牙,這也是在大航海時代中最早吃到紅利的國家。

隆慶開海

1573年萬曆登基,同年西班牙進入中國領海,面對葡、西兩國的到來,內閣首輔張居正不慌不亂,一向以改革著稱的他深知與西方的來往是躲不掉的事情,要做的只有積極應對。儘管葡萄牙到來後,以狡詐的手段駐紮於澳門之上,但張居正認識到葡萄牙對中國並無領土野心,他們想要的不過是通過貿易謀利。正是在這種認識的指導下,張居正才令廣東巡撫承認葡萄牙在澳門的居住權,開放廣州作為交易城市,允許他們與大明進行貿易來往。由此,張居正時代的中外來往正式展開了。

葡萄牙人在澳門

二、限制與開放並舉

既然是來做貿易的,廣州政府就在澳門推行餉稅制,根據船舶大小對西洋貨船進行徵稅。萬曆六年(1578年),朝廷決定在廣州開辦定期的貿易集市,並允許葡萄牙商人前往廣州售賣與購買貨物原料。萬曆八年(1580年)後,葡萄牙商人被允準一年可以前往廣州兩次。可以說,張居正對西洋人在商貿方面的條件是愈發放寬的,這也符合他一貫的大膽的改革風格。

但對西洋人的寬鬆貿易政策並不意味著張居正對西洋人完全放心,針對澳門的歐洲人,他意識到若不對他們進行管控,那麼一旦大明內部出現問題,西洋人便可能會趁虛而入伺機破壞。為此朝廷決定在澳門置官防守,除負責對西洋人進行監視,並處理中外司法貿易糾紛外,還負責向葡萄牙人徵收租地銀。此外朝廷還在澳門修建了閘口,在固定時間才會開放,通過士兵的把守將葡萄牙人的活動範圍與活動時間都加以限制。

16世紀的澳門

除對西洋人的行為進行限制之外,張居正還巧妙地通過西洋人的勢力來幫助自己,明代海盜與倭寇問題一直為朝廷所頭痛,儘管戚繼光對倭寇予以徹底打擊,但倭寇雖亡,海盜勢力卻依舊活躍在東部海疆。張居正認為可以藉助西洋人的力量來協助中國打擊強盜,在隆慶二年(1568年),海盜勢力不但席捲東部、南部沿海,還企圖攻打廣州,名將俞大猷奉命平亂,他在剿匪的過程中便向葡萄牙人提出了援助申請,並通過中葡合作擊退海盜入侵。對於西班牙也是如此,萬曆三年(1575年),明將在追擊海盜的過程中前往菲律賓附近,在此得到了入侵菲律賓的西班牙殖民者的協助剿匪承諾,西班牙還希望趁此機會加強與中國的貿易合作。

張居正

三、務實的對外政策

相較於幾百年後大清對西洋人的態度,明朝的做法要寬容開放的多,張居正時代更是晚明第一次西學東漸時代的開始。此時的中國在文化、經濟方面依舊處於領先地位,即使面對正在迅速崛起的西洋,也不會抱有自卑或自大的心態,而是學著與他們相處。張居正的對外方略中很重要的一點即是,他巧妙地將中外交往引領至經貿方面,與西洋人進行貿易往來,互惠互利,而在傳教等文化方面進行限制。但即使是限制,也不像清代那般採取一刀切的態度,看之後的利瑪竇來華傳教便知道,明代對西洋人的傳教,並不像想像中那般嚴格。

利瑪竇和明朝士人

「務實」一詞可以恰當地概括張居正時代的對外政策,在對外交往中,朝廷巧妙地創設出澳門模式、廣州通商體制等新型對外製度,在保全中國領土與主權的前提下,在經濟方面與西洋人進行最大程度的貿易往來,這為中外往來提供了正確的、和諧的路徑。正是在這種中西不斷交融、磨合的過程中,晚明出現了第一次西學東漸熱潮,大量西學傳播到中國,開啟了中國文化的一次巨大變革。

張居正

文史君說

西方在近代中國的形象可謂惡貫滿盈,但在幾百年前的大明,西方人卻能夠與中國和諧相處。這固然是因為當時的中國國力遠超西歐國家,但更為關鍵的在於,大明在對外交往中採取了寬容、自信、包容的態度,能夠順利地吸納西方先進事物,並以務實的態度投入到中外交往中。大明朝雖已遠去,但他們的經驗卻值得後人學習。

參考文獻

萬明:《明代初年中國與東亞關係新審視》,《學術月刊》2009年第8期。

龐乃明:《明朝張居正時代應對歐力東漸之得失》,《求是學刊》2009年第4期。

(作者:浩然文史·小太陽)

原標題:《張居正的外交智慧,西洋人來了就把他們引領至經濟領域,互惠互利》

關鍵詞 >> 歷史,張居正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金開貸總經理時晨:銀行和互金應該互惠互利共生
    金開貸總經理時晨在論壇上發表主題演講,她表示,銀行和網際網路金融應該是互惠互利共生的,甚至於在發展的過程中上下合力。無論銀行也好還是網際網路金融也好,最終拼的還是管理和服務能力,也就是成本和風險控制能力。實話實說網際網路金融融資成本是偏高的,一般情況下在年化15-18%是正常的數據,甚至於在北上廣深這些地方,尤其江蘇這些經濟發達的區域可能融資成本更高,但是當地的銀行服務相對來說已經非常豐富了,它的差距是很大的,我去那邊做過溝通和調研,當地的銀行服務非常充分,很多企業能拿到錢。但是當地網際網路金融,尤其是對客戶定價的時候高達15-20%的直接融資成本,後臺再疊加其他的服務,那這個定價是非常可怕的。
  • 徐紅偉:商業的本質是互惠互利要清楚遊戲規則
    一個從江西農村走出的80後大男孩,放棄了上海寶鋼研究院的「鐵飯碗」,投身剛剛萌芽的網際網路金融領域,成為圈內知名人物。人們津津樂道這樣的「搖身一變」。網貸之家創始人,上海聞璽企業管理有限公司負責人,盈燦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徐紅偉身上有著太多的標籤與光環。  為什麼會進入這個行業?偶然性的撮合+機會的及時把握。  怎樣度過創業的艱難時刻?
  • 在世界大變局中引領前行的方向——2020年中國元首外交綜述
    新華社北京12月27日電 題:在世界大變局中引領前行的方向——2020年中國元首外交綜述新華社記者 劉華、鄭明達、潘潔、朱超即將過去的2020年,註定會以特殊的方式被歷史銘記。這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給世界帶來全方位衝擊。
  • 用豪華連接世界 以品質引領大國外交,沃爾沃外交用車業務遍及37個...
    沃爾沃汽車一直深耕外交用車領域,早在上世紀50年代,沃爾沃汽車便開始為全球外交人員提供專業服務,是最早在全球範圍內開展外交用車業務的豪華汽車品牌之一。在中國市場,沃爾沃汽車與中國外交部已經有將近十年的合作歷史,雙方更在2017年籤署了第二個五年合作計劃,為中國駐外使節和外交人員提供用車服務。至今,沃爾沃汽車中國區累計交付外交用車超過2,000臺,外交用車全球銷售已覆蓋55個國家和地區。沃爾沃汽車因為在安全、健康、環保等領域的品牌理念與長期專注,使其成為外交用車領域的首選和先行者。
  • 人民日報鐘聲:互信才能互利 互利帶來共贏
    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的這一判斷,昭示了當前華盛頓一些人的任性妄為。一段時間以來,美國一些人在對待國際合作,尤其是處理大國關係問題上,毫無責任感和道義感。他們不斷釋放對抗的信號,臆想著美國可以輕易地在零和博弈中取勝。   大國關係事關世界和平穩定發展,大國肩上承擔著特殊責任。
  • 企業服務的角力戰:品牌大使講述用戶故事 深化建設互惠互利互促的...
    魚龍混雜的企業服務市場,或為他們的創業路埋下了「雷」。短短半年間,作為商業安全工具的天眼查,已升級為商業安全平臺,在「查公司」之外提供「開公司」全套服務,目前已有超過300萬名企業主使用。魚龍混雜但前景巨大的企業服務市場在業內人士看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企業註冊量逐年攀升,企業服務的市場前景極大。
  • 【地評線】太陽鳥時評:中歐攜手引領全球經濟邁向更加美好未來
    受到新冠肺疫情影響,全球經濟合作步伐放緩。在此背景之下,中國與歐盟的合作卻愈發緊密,一系列數據充分顯示中歐經貿關係的韌性和潛力。中歐不斷深化經貿合作,有力促進了雙方經濟社會發展,提升了民眾福祉,也將有力拉動後疫情時期世界經濟復甦。  從共識到共建,中歐班列點亮前行未來。
  • 明朝張居正改革的沉痾究竟體現在哪些方面?
    明朝鞏固邊防的衛所兵制度明朝經歷了多次改革,其中廣為人知的改革當屬張居正改革,張居正改革舉措主要體現在政治、經濟、軍事三個方面。萬曆中興首輔張居正政治上,張居正認為明朝行政效率低下,官員在其位而不能謀其政,推行考成法,考成法的核心在於——以官員政績為評價考量一個官員是否稱職。
  • 明代官場——張居正 沒得善終的改革家
    張居正雖然並非死於非命,但死後,先前對他新生備至言聽計從的明神宗卻揚言要對他「斷棺戮屍」,家屬代他受過,遭受抄家充軍的嚴懲,令同時代人以及後來的讀史者感慨唏噓不已,陷入深深的思索。他們給張居正寫的「蓋棺論定」琿算平直公允,一方面確認張居正手攬大政十年,「海內肅清,四夷##服,太倉粟可支數年,寺積金至四百餘萬成君德,抑近##,嚴考成,綜名實,清郵傳,核地畝,洵經濟之才也」;另一方面也指出他的過失,儘管過不掩功,也足以使他陷入無法擺脫的困境:「偏衷多忌,小器易盈,鉗制言官,倚信佞,方其怙寵奪情時,本根已斷矣。威權震主,禍萌驂乘。何怪乎身死未幾,而戮辱隨之。」
  • 第一觀察 | 多邊外交月,習主席著重講了三件大事
    繼9月底10月初出席聯合國成立75周年系列活動,11月10日至22日,習近平主席又以視頻方式接連出席了上合、金磚、APEC、G20四大多邊平臺的一系列重大外交活動然而,此刻,它們都將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和遏制疫情造成的經濟衰退作為關注的重點。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的一舉一動都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習近平主席在這輪外交行動中,就舉世關注的三大問題提出了中國方案。   (一)疫情防控怎麼辦?
  • 婦人之仁不可取,看張居正的問路斬樵,跟前人學習如何對待小人
    作為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曾經位及內閣首輔的張居正,因為大刀闊斧的改革,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開創了"萬曆新政"。 能夠讓一個苟延殘喘的朝代煥發出新的活力和生機,莫不是通過改革來實現的。正是因為具有殺伐果斷、且智慧韜略的個性,才使得張居正成為了明朝時期可圈可點、功勳卓越的改革家,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性格特點,在推進改革的過程中,動了很多人的利益,讓人心生不滿。一個人的性格往往影響著這個人的命運。張居正把自己的抱負融入到政治生活中,雷厲風行而且專斷,雖然成為改革先鋒,但是在陰謀纏繞、爾虞我詐的官場中,也變成了限制改革成就的最低點。
  • 科學回答人類前途命運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2015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英國倫敦金融城市長晚宴上發表演講,從「為促進世界經濟增長和完善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的高度闡述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初衷。他指出:「中國的發展得益於國際社會,也必將回饋國際大家庭。中國一直是國際合作的倡導者和國際多邊主義的積極參與者,將堅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
  • 國是訪問|上合組織秘書長:中國第二次拯救了世界經濟
    中國正在推動形成以內外循環相互促進為特徵的新發展格局,以達到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新水平。40年來,中國已經成為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世界最大經濟體,成為領先的製造業和出口中心,成為全球貿易、經濟、金融體系的支柱之一。到今年底,中國GDP總量將接近15萬億美元,人均GDP也已突破1萬美元大關。
  • ...北上深輪番布局這一產業 萬億機遇要來?誰是數字經濟標杆城市?
    針對這一發展前景廣闊的市場,深圳工信局特別推出3年發展規劃,重點扶持高端軟體、人工智慧、區塊鏈、大數據、雲計算、信息安全、網際網路、工業網際網路、智慧城市、金融科技、電子商務、數字創意12個細分產業,從產業規模、創新能力、支撐體系、集聚效應等方面制定數字經濟產業發展目標。
  • 中國公共外交協會副會長胡正躍:新形勢下中馬更應互相支持 共度時艱
    在此背景下,由中國公共外交協會、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館、馬來西亞貿工部主辦的「一帶一路」中馬人文交流與經濟合作論壇7月29日在吉隆坡舉辦。來自兩國公共外交、智庫、媒體及企業代表共200多人參加,圍繞未來如何進一步加強合作展開探討。中國公共外交協會副會長胡正躍為論壇致辭。
  • 偉大旗幟引領歷史巨變
    ——提出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破除「速度焦慮」,解決中國經濟「怎麼看」的問題;    ——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經濟工作的主線,擺脫短期刺激依賴,把結構改革作為主攻方向,解決中國經濟「怎麼辦」的問題;    ——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面對種種風險挑戰,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底線思維,明確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    ……
  • 中馬建交45周年:馬來西亞將舉辦「一帶一路」中馬人文交流與經濟...
    今年是中馬建交45周年,值此之際,7月29日,「一帶一路」中馬人文交流與經濟合作論壇將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舉行。本次論壇由中國公共外交協會、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館、馬來西亞貿工部主辦,環球網承辦、李錦記健康產品集團支持,還將邀請中國官員、智庫、媒體、企業代表團進行公共外交活動。
  • 高拱與張居正,都曾是神童,又約定匡扶社稷,最後卻反目成仇
    正德七年(1512年)十二月十三日,高拱出生於新鄭高老莊村(明代隸屬於開封府),因其祖父高魁官至工部郎中,父親高尚賢官至光祿寺少卿,所以他自幼便受到嚴格的家教,又加之其本身聰慧,五歲時便善長對偶,八歲時就能背誦千言,鄰裡稱之為『神童』。
  • 鐘聲:明確中東外交的正位與大道
    中國主張超越零和利益紛爭,根據是非曲直來尋找解決問題的鑰匙 中東是一片富饒的土地,但近代以來飽受戰亂與衝突摧殘。各方關注中東向何處去,世界屢屢提起「中東之問」,迫切需要答案。這四點主張切中了當前巴勒斯坦問題的要害,既是中國促進中東和平事業的最新外交實踐,也進一步闡釋了新時期中國中東外交的深刻內涵。 巴勒斯坦問題是中東和平的根源性問題。現代巴勒斯坦問題發軔於100年前發表的《貝爾福宣言》。百年來,巴勒斯坦問題在風雲變幻中懸而未決,裹挾著民族、宗教、地緣利害,把地區拖入衝突不休的境地,成為阿拉伯民族永遠的痛,也給人類良知留下深深的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