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主張超越零和利益紛爭,根據是非曲直來尋找解決問題的鑰匙
中東是一片富饒的土地,但近代以來飽受戰亂與衝突摧殘。各方關注中東向何處去,世界屢屢提起「中東之問」,迫切需要答案。
7月18日,習近平主席在同巴勒斯坦國總統阿巴斯會談中,提出了推動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的四點主張,即堅定推進以「兩國方案」為基礎的政治解決;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進一步協調國際社會的努力,壯大促和合力;綜合施策,以發展促進和平。這四點主張切中了當前巴勒斯坦問題的要害,既是中國促進中東和平事業的最新外交實踐,也進一步闡釋了新時期中國中東外交的深刻內涵。
巴勒斯坦問題是中東和平的根源性問題。現代巴勒斯坦問題發軔於100年前發表的《貝爾福宣言》。百年來,巴勒斯坦問題在風雲變幻中懸而未決,裹挾著民族、宗教、地緣利害,把地區拖入衝突不休的境地,成為阿拉伯民族永遠的痛,也給人類良知留下深深的疤痕。
動蕩與衝突的背後,是土地爭奪、資源攫取、軍事擴張、霸權獨佔。中東百年歷史的跌宕起伏證明,在利益驅使下給和平找出路,路只會越走越窄,往往是用一種矛盾疊壓另一種矛盾,用一種衝突掩蓋另一種衝突。結局只能是按下葫蘆起了瓢,越治越亂。
中東出路何在?中國從一開始就站在公道與正義的制高點上,體現出一個發展中大國的擔當。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堅定支持阿拉伯民族解放運動,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恢復合法權益的正義鬥爭。改革開放後,面對強權政治,中國堅持從道義出發,捍衛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強調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只能由其自己選擇,一個國家的命運只能由其人民自行決定。
中共十八大以來,隨著中國國力進一步增強,國際地位進一步提高,中國的中東外交在傳承的同時又有了新的內涵:命運共同體理念強調中東是一個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整體;新安全觀主張摒棄零和思維,破解了和平與安全孰先孰後的難題;「一帶一路」倡議與發展促和平理念,為和平如何從無到有、如何行穩致遠指明了路徑。公道和正義成為了中國中東外交最鮮明的理念引領,更具張力也更有活力。
公道和正義源自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積澱,不摻雜私利,以中東百姓福祉為己任,順應世界人民的樸素追求。公道和正義源自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清晰定位。中國始終站在發展中國家一邊,重情義、講信義、揚正義,自然也就樹起了感召力。
「我們在中東不找代理人,而是勸和促談;不搞勢力範圍,而是推動大家一起加入『一帶一路』朋友圈;不謀求填補『真空』,而是編織互利共贏的合作夥伴網絡。」習近平主席在阿拉伯國家聯盟總部的演講擲地有聲,振聾發聵。中國主張超越零和利益紛爭,根據是非曲直來尋找解決問題的鑰匙,把自己的和平發展進一步融入世界的和平發展,更好地服務於世界的和平發展,走出了一條有別於其他傳統大國的新路子。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這是中國中東外交的精髓,贏得了地區國家的信任,也收穫了地區百姓的民心。阿巴斯總統以「真金永不褪色」評價巴中友誼,並在訪華首日封上寫下「中國強,則巴勒斯坦強」。他在授予習近平主席「巴勒斯坦國最高勳章」時,高度評價習主席展現出英明果敢的領導力,領導中國在國內外舞臺上取得巨大成就,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支持巴勒斯坦人民追求自由和獨立的願望,推動中東地區實現和平。
中國聲音會越來越為世界傾聽,中國作用會越來越為中東期待。
《 人民日報 》( 2017年07月27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