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和不言和,暗合不明和:崇禎十一年明朝的「議和」之念

2021-01-08 澎湃新聞

崇禎十年,在清朝再次進攻朝鮮和皮島之時,明朝正忙於平定北方的農民軍。當時,熊文燦節制直隸、湖廣、河南、四川、山西、陝西軍隊,統籌進攻農民軍。崇禎十年是大旱之年,當年閏四月,刑科給事中上言:「今日之旱,殆非尋常災異也,天下財賦之地,已空其半,又遇驕陽亢旱,吳、越、楚、豫、燕、齊之間不知幾千萬裡,是所未盡空者,殆將並空矣。」到了六月,山東跟河南一帶又發生了蝗災。蝗蟲遮空蔽目,農作物大受其害,也因此,很多衣食無著的農民加入了起義軍,農民起義方興未艾。

當年八月,農民起義軍進攻中都鳳陽,張獻忠率軍抵達揚州附近。不過當時明朝氣數未盡,明朝西北地區有一個政治明星正抵達他的履歷巔峰,他就是洪承疇。洪承疇,福建南安人,明萬曆四十四年進士。洪承疇是崛起於明朝九邊地區的肱股之臣,天啟朝時擔任陝西布政使參政,崇禎元年陝西地區爆發反明農民起義,「流賊大起,明莊烈帝以承疇能軍,遷延綏巡撫、陝西三邊總督,屢擊斬賊渠,加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督河南、山、陝、川、湖軍務」,陝西延綏就是陝西榆林。崇禎十年十二月,洪承疇和孫傳庭協同圍攻北方的農民軍。崇禎十一年上半年,洪承疇率軍進攻農民軍取得了空前勝績,各股農民軍相繼被明朝擊敗,張獻忠向明朝投誠,李自成隱匿於深山峽谷之中。

崇禎帝運籌攻剿農民軍十年,終於在這個時候看到了徹底撲滅農民起義之火的可能。到崇禎十一年八月,明朝基本擊敗了各主要農民軍,各股民軍「降略盡」。當時也是李自成人生的「致暗時刻」,麾下大軍為洪承疇擊敗進而被遣散,只能隻身一人騎著騾子躲進了湖北跟河南交界的山區,開始了「潛龍在淵」的時段。也就是在這種明朝內部秩序逐漸穩定的大背景下,明朝和皇太極再次開始了議和協商。

明廷內部為何羞於公開議和

其實在崇禎朝之前,明朝同邊疆勢力的議和並不罕見,其中一些議和,主流觀點也予以了正面評價,如初中歷史教科書對隆慶至萬曆初期的「俺答封貢」的論述,「課本以二段小字敘述俺答汗為促進蒙漢和好所作的努力,蒙漢互市的熱鬧情景,並配有俺答汗和三娘子親臨互市市場載歌載舞的插圖」(詳細見《新版初中中國歷史教科書關於古代民族關係史的若干觀點》一文),反映了明蒙議和帶來的和平和安定。實際上,萬曆前期張居正改革和萬曆中興的實現,「俺答封貢」是最為重要的外因。「俺答封貢」是明朝空前絕後的重大歷史事件,基本結束了明朝同蒙古近二百年的爭鬥,明朝的北部邊疆至少有80%的地方實現了長達數十年的和平。在「俺答封貢」的背景下,張居正能夠集中精力處理內政、進行改革,也能集中兵力處理另外20%邊鎮的邊患,而不是常年疲於奔波、應對邊疆事宜。

在中國古代,中原政權同北方遊牧政權的議和實在是不罕見,就以北宋與大遼的澶淵之盟為例,北宋此前雖然傾盡國力試圖收回幽雲十六州地區,但經歷了多次激戰,多是慘敗而歸,甚至宋太宗趙光義差點為大遼所俘虜。從這個角度看,北宋是有雄心壯志的,奈何北部邊疆崛起了空前強大的大遼,且有直接治理漢地的執念,故北宋君臣心有餘而力不足。宋遼雙方在長期對峙和損耗之後,都覺得這種民不安生、統治者也不安寧的局面不能再繼續下去了,因此,宋真宗時北宋和大遼籤訂了澶淵之盟,之後一百年兩國之間幾乎沒有發生大的戰事。史家雖然指摘北宋軍力衰弱無法收回幽雲地區,但對澶淵之盟的正面影響也並未否定,即此後北宋的相對盛世也是建立在該盟約之上,而大遼也得以休養生息,發展經濟。

崇禎十一年六月,明朝邊將與清國協商議和,遼東巡撫方一藻將相關情況匯報給崇禎帝,他認為,此時明朝軍隊相對孱弱,對內需彈壓農民軍,對外需應對滿蒙聯軍,實在是顧此失彼、國力不支,因此主張同清國議和。在方一藻看來,議和並不是什麼可恥的事情,因為隆慶朝時明朝曾與漠南蒙古議和息兵、萬曆時實現了俺答封貢。方一藻的建議,得到了兵部尚書楊嗣昌的支持。結合崇禎朝明朝與清國(崇禎九年後金改國號為「大清」)的關係來說,議和並非不能選擇。其實不僅是崇禎帝,甚至包括一些權臣,都覺得同清國長期對峙,消弱了明朝自身的實力,內心有議和的念想。但是他們都太要面子,或者是缺乏擔當,害怕議和從己出而遭到言官的群起批判。

那為什麼俺答封貢可以實現,而崇禎帝等君臣卻羞於公開主張議和呢?崇禎朝與清國議和,同隆慶朝與蒙古議和最大的區別在於,清國不僅侵佔了明朝的部分遼東地區,甚至將都城遷往瀋陽,明擺著打算長期據有明朝土地。所以,對明朝來說,議和而不能收回故土,於情於理有些說不過去;對於清國來說,議和確實可以,但底線是佔有明朝的遼河以東地區。二者在議和的條件上互斥,但如果議和條件不成熟,或許可以協商暫時停戰。

民間有句俗語叫做「死要面子活受罪」,明朝就是此類的典型。準確的說,在崇禎十一年時,明朝與清國議和,還是有實力和資格的,因為明朝的「內憂」即農民起義基本被壓制,明朝暫時只有清國這個眼前的對手,明朝同清國議和,不至於進一步喪失領地。如果把時間再往後推幾年,那時農民起義再次如火如荼,中原局勢亂成一鍋粥,而明朝的遼東鎮又陷入清國的重壓和圍困之下,彼時且不說清國是否願意同明朝議和,即便願意,那恐怕也是明朝進一步割地求和,對明朝君臣來說更是「喪權辱國」了。

崇禎帝畫像用時間換空間結合崇禎十一年明朝與清國的情形來看,此前雖然滿蒙聯軍不時繞過山海關深入明朝京畿地區劫掠,但多以擄掠各類生產和生活物資為目標,其背景是明朝與清國的互市斷絕,清國決定採取野蠻和暴力的方式獲取相應物資。所以,清國在軍事上佔有優勢的前提下依然提出議和,其重要緣由是希望通過議和恢復兩國互市,同時,也希望通過與明朝達成和平關係,鞏固自己在遼東地區的領土,並降低明朝對遼河以東地區的戰略威脅。

當時,明朝也在同清國的持續對峙中越來越覺得得不償失、力不從心。從薩爾滸之戰到崇禎十年,這二十年來,明朝在與清國的對峙中不僅沒能收復領土,反而讓清國多次進入京畿地區肆意劫掠,即便是正統朝的「土木堡之變」、嘉靖朝的「庚戌之變」,明朝也沒受過這種窩囊氣,尊嚴也未如此被頻繁踐踏。所以,在清國同意議和的前提下,部分明朝官員認為議和並非不可行,甚至並非是沒骨氣,他們認為,可以同清國進行暫時的議和,而非永久的放棄遼河以東的土地,用時間換空間,養精蓄銳,待到明朝國力恢復或等到清國內部動亂,再圖進取。春秋時期,越王勾踐可以臥薪嘗膽、再復越國,並贏得了後世史家的欽佩和讚揚,那麼明朝為什麼就不可以呢?

有人認為崇禎皇帝是一個「甩鍋俠」,除了在形勢十分嚴峻之時下罪己詔之外,平時經常讓官員背鍋,所以崇禎朝閣臣換了又換,邊將或貶或殺,各路人物匆匆忙忙、粉墨登場又狼狽下臺,漸漸讓朝臣們看清了崇禎帝的性格。既然自己只是皇帝手中的棋子且隨時可能成為棄子,因此到了需要有人背負罵名衝上一線為皇帝分憂解難之時,罕有人替崇禎帝分憂,君臣信任之疏離由此可見一斑。就崇禎十一年明朝君臣對同清國議和的態度來說,崇禎皇帝和一些大臣是「想和而不言和」,而明朝的九邊將領卻是「暗和而不明和」。

皇帝放不下面子,大臣們沒有擔當,明面上的議和便不太可能了。廟堂之上,君臣相互甩鍋、各自取暖,苦的確實明朝九邊邊軍,他們是明朝應對滿蒙聯軍的主要力量,也是滿蒙聯軍侵擾明地的首要之區。連年的戰事弄得他們筋疲力盡,雖然守城尚可,但無力野戰,邊軍們最害怕的是議和失敗而導致滿蒙聯軍入侵京畿,那樣他們又不得不遠離邊鎮去北京勤王,甚至在寬闊的華北平原同滿蒙精銳騎兵作戰。所以,對部分邊軍而言,與其身死異鄉,不如私下偷偷打點,默認邊人乃至邊軍同蒙古及清國貿易。在清國統一漠南蒙古之後,邊鎮將領明知邊人同蒙古貿易實際等同於明朝同清國貿易,但依然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希望通過互市綏靖,求得一絲安寧,早點將「瘟神」和「殺星」送走。

言官的威力

明朝那些想議和的大臣們確實不敢得罪言官,或者是不敢違背「天下」的清議。誰敢當出頭鳥,誰敢「一意孤行」主張議和,那麼無論是廟堂裡的言官,還是京城裡的私議,乃至江南地區的「名流清議」,都可以在短時間內把這個「不識時務」的官員名聲搞臭、搞爛。遙想當年,萬曆首輔張居正堅持改革,不顧言官們的反對於丁憂期內回京辦事,並對言官進行壓制,最後導致的結果是,張居正在任時尚能勉強抵擋言官的群起而攻之,但是下野、去世之後,言官的組成的「復仇者聯盟」便掀起了反撲浪潮。

就在張居正去世的第四天,御史雷士幀等言官上疏彈劾了張居正生前舉薦的禮部尚書潘晟,此後張居正的名譽很快便沉入言官們的唾沫巨浪之中,目無君上、橫行鄉裡、結黨營私等諸種「罪行」被加在了逝後的張居正身上,以至於張居正之子被抄家,張居正墳墓險些被掘。所以對於崇禎朝的官員而言,前有一代名相張居正得罪言官的前車之鑑,他們自然不敢輕易「冒輿論之大不韙」而甘心赴湯蹈火了。

另外,倘若自己一馬當先去議和,最後議和沒有達成,清國繼續侵擾明朝,自己顯然「有罪難逃」;倘若最後議和成功,明朝必然不能收回遼河以東地區,於天朝國威有損,自己被加上「賣國」光環;若是之後清國撕毀了議和再次侵明,自己也是「罪不可逭」;換成最理想的狀態,明朝與清國的議和達成,清國此後也信守合約,但是一旦崇禎帝早逝而易代,新皇帝上任,自己或又落入言官們「反攻倒算」之中。所以,雖然議和對明朝來說有利有弊,但是對官員個人來說,實在是弊多利少,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真的願意做的人不多。

崇禎十一年,終於有一個人願意在與清國議和上「小荷剛露尖尖角」,那人便是兵部尚書楊嗣昌。楊嗣昌曾長期在明朝的九邊任職,此時擔任明朝的「大司馬」即兵部尚書,自然深知國力上升之時清國戰力之強大,也明白明朝國庫之空虛,因此和遼東巡撫方一藻有同清國議和之念。此種想法剛實踐不久,便有人站出來公開反對了,翰林院侍讀王鐸上言:「聞朝廷有撫和之議,不勝愕然!損雷霆之積威,修金繒之輕舉;臣之所大惑也。時傳楊嗣昌、方一藻及太監高起潛密發黃金八萬、銀十萬講款。刑部主事張若麒乞錄當日召對語以示中外;報聞。」可以說,在當時的明朝輿論場,議和是逆流,是賣國,是無德;言戰是主流、是愛國、是有德。王鐸認為,明朝和清國議和就是損害明朝的威信、就是草率的舉動,認為只有不計後果同清國「死磕」才是「政治正確」。崇禎帝在閱覽上疏之後並未處分楊嗣昌等,「報聞」即是「朕知道了」的意思,至於會不會有後續舉措,那是不一定的,也可知崇禎帝當時對議和並非全然反對。

楊嗣昌畫像如果楊嗣昌主張議和得罪了言官,導致一些人「就事論事」也罷了,然而部分言官並不肯善罷甘休,乘機出擊、「就事論人」。崇禎十一年,南京御史成勇上疏批判楊嗣昌,認為楊嗣昌沒守完制就奪情起復,是「忠孝兩不全」。言官們認為,如果要斷絕明朝同清國議和的可能,就只能打擊那些私下主張議和的官員。把楊嗣昌彈劾下臺,自然就不敢有人再敢聲言議和了。然而,楊嗣昌被奪情,那也是崇禎皇帝的意思,更何況當年楊嗣昌的奪情,也是源於崇禎九年清軍入侵京畿、前任兵部尚書張鳳翼畏罪自殺、明廷急需幹員主持大局,而非是為了個人仕途。所以此時言官對楊嗣昌的攻訐,就有點無理取鬧和顛倒黑白了,連崇禎帝也看不下去了,「上怒,逮訊之」。但是,這股反對議和的勢力通過輿論壓力最終還是影響了崇禎帝,崇禎十一年明朝與清國的和議最終「流產」。此外,此次議和失敗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便是明朝此前基本消弭了中原地區的農民起義軍,明朝似乎可以集中精力對付清國而不必對其示弱了。

和談破裂與明地的劫難

清國得知議和無望,故「重操舊業」,於崇禎十一年秋高馬肥之時,再次繞道蒙古入侵明朝,開始了對明朝京畿至山東一線破壞程度遠高於前三次入侵的大劫掠。當年九月,滿蒙聯軍攻破北京以東的牆子嶺長城,進入京畿地區。十月,京師戒嚴。崇禎帝不得不召宣大總督盧象升、遼東總兵祖大壽等九邊將領入援京畿。

當時清軍隊在中原地區地縱橫馳騁、攻城略地,平民大受其害,而明軍卻堵御無方,只能疲於追擊而無有力打擊。當時,崇禎帝詢問盧象升如何應對局勢,盧象升表明自己是主戰派,崇禎帝不懌曰:「朝廷未雲撫,乃外議何遽信也。」崇禎帝之所以不高興,是因為盧象升直截了當申明自己主戰,有指崇禎帝傾向議和的意涵,故崇禎帝面子上有些掛不住。在滿蒙聯軍大軍壓境的嚴峻形勢下,崇禎帝只能表明自己也主戰的態度了。此後,盧象升領兵三萬駐守京北昌平,而清軍則繞道赴京畿以南地區劫掠。相比前幾次劫掠,滿蒙聯軍此次南下改變了策略,將更南邊的山東地區納入了劫掠範圍,進攻北京城根本不在清軍的既定戰略之中,相比重兵固守的京畿,富庶的齊魯之地顯然更有「經濟價值」。

清軍南下之後,宣大總督盧象升與楊嗣昌商議戰守之策,楊嗣昌建議盧象升不要輕易同清軍決戰,「象升曰:公等堅意撫款,獨不言城下之盟,春秋恥之。且象升握尚方劍,今日願唯唯從若議,袁崇煥之禍且立至!縱不畏禍,寧不念衰衣引紼之身,又不能移孝作忠、奮身報國,將忠孝胥失,何顏面立人世乎。」楊嗣昌得知盧象升的強硬態度後,便不敢再提議和之事。應該說,盧象升是很有骨氣的士大夫,此後在與清軍的戰事中敗亡,為國捐軀,悲哉壯哉!

盧象升插畫崇禎十二年正月,清軍攻下了濟南城,在搶掠城中財物和人畜之後方才離開。清軍離開山東之後,明朝軍隊進入濟南城,埋葬了濟南內的死亡兵民,「悉發倉粟賑貧民」。經歷此次劫難,濟南城已是城破、人空、財盡。崇禎十二年三月,「春暖花開」之時,在明朝腹地劫掠長達半年的滿蒙聯軍帶著金帛子女,志得意滿、從從容容地從長城撤軍而返。事後經統計,此次劫掠,滿蒙聯軍深入明朝內地兩千裡,半年時間攻破了七十多座城池,並毀壞了濟南等城池,明朝不僅在軍事上戰功幾無,在經濟上也是損失慘重,還損失了邊鎮名臣盧象升等。在經歷了此次劫難之後,明朝同清國的議和更加不可能,崇禎帝在滿蒙聯軍的劫掠中受盡了氣,北方百姓和士紳也在這次劫難中遭遇浩劫,輿論對清國的痛恨是有增無減,所以此後明朝同清國議和的可能性更加微乎其微。就連此前暗地主和的楊嗣昌也轉變成主戰派,「大學士楊嗣昌奏失事五案:曰失機、曰陷城、曰通款、曰藩變、曰損將;上從之。」楊嗣昌把通款視為此次明朝遭遇劫難的原因之一,也帶有一絲反思意味。此前崇禎帝對議和的態度還模稜兩可,此後更不敢輕言議和了。同時,清國通過此次劫掠,更加看清了明朝的虛弱,覺得之後再同明朝議和,恐怕明朝沒什麼籌碼了,所以議和的意願也大大降低。此前是局勢允許明朝議和而不敢議和,此後則是局勢急轉直下、不能議和,議和便成為了奢談乃至在敵方看來是不識時務的笑談。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讓你穿越回明朝末年,附身於崇禎皇帝體內,你能挽救明朝嗎?
    我們都知道,崇禎皇帝面對這些天災,十分努力去挽救,可惜最終天災引發了人禍,導致大明王朝滅亡,那麼假如讓你穿越回到明朝,就像《越時空的愛戀》中的小丸子,回到明朝末年,甚至讓你附身到崇禎體內,可以控制他的行為和思想,你能否挽救明朝呢?
  • 八字三合六合暗合以及三會之間的區別和暗合!
    所以三合局如果不連在一起,是很容易被隔支破壞的。4、暗合,是暗中苟合,是見不得光的,只能偷偷摸摸,是私底下相好的關係。寅午有半合的象也有暗合的象。寅午半合,寅向午凝聚,主要是木生火;寅午暗合,表示寅中的甲木在生丁火的同時,還要合午中的己土(生得不專心,是有目的的,願意付出但是需要回報)暗合,是暗中苟合,是見不得光的,只能偷偷摸摸,是私底下相好的關係。
  • 暗合造句和解釋_暗合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暗合(àn hé)。 [葉聖陶《友誼》:「據說他們的經驗跟米丘林的學說很有暗合的地方。」] 暗合參考例句: 1、暗合崇尚的人的心律脈動。 2、為人與自己頗為暗合。 3、這話中的意思暗合事實,她覺得有點觸心。
  • 明朝的時候,皇帝都不長命,這是什麼原因呢
    但是通過史料我們就會發現一個問題,皇帝壽命很長的卻很少,尤其是在明朝,皇帝的壽命都很短,這是怎麼回事呢?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明朝是一個很神奇的朝代,神奇在皇帝很奇葩,但是國家還是很強盛,一點都不屈服,明朝建國的幾百年裡沒有納過貢,沒有稱過臣,甚至是沒有和過親,不管面對多強大的敵人,明朝皇帝就是一句話,幹就完事了。雖然很硬氣,但是明朝的皇帝壽命都不長。
  • 和嶽飛齊名的明朝英雄,斬首時劊子手不忍心,留下一首千古名詩
    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的民族英雄人物,人們最熟悉的可能是嶽飛,嶽飛和他的嶽家軍所向披靡,給人們帶來希望,但是由於朝堂上的鬥爭將他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更加讓人們憎恨壞人,崇敬好人。在明朝歷史上也有這樣一位人物,雖然經歷不同,但是對於國家的貢獻同樣很大,只是他的名字遠沒有嶽飛的大。此人叫于謙,是明朝時期的名臣,當然也是股肱重臣。
  • 明朝滅亡前,崇禎帝還有最後一個機會,卻因他的固執己見錯失良機
    崇禎帝繼位之初,肅清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集團,給當時黑暗的政壇帶來了些許新鮮空氣。之後,崇禎帝啟用了大批賢能,希望此舉能改變明朝將亡的命運,但是,他後來的大肆殺戮,卻直接導致了大明王朝的覆滅。一六四三年,大明王朝已經走到了倒數第二個年頭。這一年,名將孫傳庭在崇禎皇帝的一再要求之下,帶兵進入陝西地區對抗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結果是:明朝軍隊大敗,領兵的孫傳庭戰死。
  • 關於——「暗合」
    如下:寅午暗合:寅是甲之祿,午是己之祿,寅中甲木與午中己土相合;子巳暗合:子是癸之祿,巳是戊之祿,子中癸水與巳中戊土相合;巳酉暗合:巳是丙之祿,酉是辛之祿,巳中丙火與酉中辛金相合;卯申暗合:卯是乙之祿,申是庚之祿,卯中乙木與申中庚金相合;亥午暗合:亥是壬之祿,午是丁是祿,亥中壬水與午中壬水相合。
  • 明朝為何這麼窮,養國之道,外交和內定是關鍵
    不和親,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史》 沒錯,這是歷史上強盛的明朝統治者的自稱。明朝在歷史上存在了二百多年,從開國皇帝朱元璋開始就一直與周邊國家打仗。 明永樂帝朱棣寫過"當面臨外敵入侵,國破家亡時,寧願死也不向敵人低頭,也絕不向外邦人稱臣納貢"。並且明朝的皇帝從武宗開始一個不如一個,到最後也奈何不了滅亡的命運! 這就是明朝窮的原因呀,要和別人打仗的用錢,打不過要交錢,打過了要給百姓發錢,哪哪都在用錢,是個人他都得窮呀!
  • 地支「暗合」,暗合祿、馬、貴人,解析暗合祿馬貴人命例
    亡神和劫殺是相衝的關係,所以局中切忌重見——既有亡神,又有劫殺,否則的話,不但不能暗合到馬星,而且還形成「亡劫往來」的兇象:橫禍、破耗、官災牢獄、傷身、克妻克夫。「暗合馬」與「暗合祿」、「暗合貴」一樣,局中原來沒有該字,方能暗合。 關於暗合祿馬,命理中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古以官為祿,財位馬,那麼「暗合祿」與「暗合馬」所「暗合」的,就應該是官星和財星。
  • 崇禎找高僧測字,3個字一個比一個兇,高僧算後:不敢收死人錢
    在明朝末年,崇禎帝從天啟皇帝手中接過皇位之後,面臨的就是一個千瘡百孔的大明。當時崇禎帝雖然立下志向想要挽救大明的危亡,但是事實卻讓他焦頭爛額。無奈之下他曾經找過高僧測字。當時他寫下了三個字讓高僧來算一下大明的國運。當時高僧臉色大變,崇禎給他錢他都不敢收。
  • 11:地支「暗合」,暗合祿、馬、貴人,解析暗合祿馬貴人命例
    但地支的關係不和諧,年月卯辰穿,年日子卯刑。只有卯申暗合關係較好,但離得太遠,申遇到子水,它就顧不上暗合卯了。所以八字命主想得到年上的乙卯官星很費勁的,縱然通過乙庚合,得到了,那麼地支的卯辰穿,子卯刑,也會讓她失去。但畢竟日支子水凝聚了月支與時支的能量。她還會去做其它的事情,如暗合醜貴。
  • 性格決定成敗——崇禎帝的性格缺陷導致明朝滅亡
    懷有野心的魏忠賢面對天啟皇帝之死,既有篡位之心,又恐時機不成熟,遲遲不將皇帝死訊公之於眾。但皇宮外的群臣已早有耳聞,他們各懷心思,而對魏忠賢的篡權之心早已心知肚明。人人都擔心明天入朝將有大事發生,為大明天下憂心忡忡。而這時的朱由檢更是輾轉難眠,不時為魏忠賢的圖謀和自己的前途而感到不安。出於自我保護,他自帶乾糧不吃宮中的飯不喝宮中的水,並時刻警惕宮中的舉動。
  • 明朝128歲長壽奇人,到死都是童子身,一輩子不喝酒不吃肉
    明朝有一個128歲的長壽奇人便是如此,他摒棄了欲望,到死都是童子身,一輩子不喝酒不吃肉。一:心之所向,無懼無畏這個長壽奇人就是王世寧,王世寧出生於海州(今天的連雲港地區),童年時期,王世寧就顯露出了和其他孩子的不同之處,他不喜歡依偎在父母身邊,也不喜歡和小朋友玩耍,每當閒下來的時候,王世寧都會靜坐讀書。
  • 天幹通支暗合法則
    幹支暗合,也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通祿合」,一種是「餘刃合」。1、「通祿合」:某天幹所坐的地支是該天幹所合之幹的祿地,那麼這個天幹就能與坐支中的某一藏幹暗合。比如甲與己合,己祿在午,甲午這一組合就是甲木與午中的己土暗合。其餘仿此類推。
  • 材料作文如何不偏題?暗合明合兩兼顧
    關注一個細而不微的變化2011年全國卷的作文題目是材料作文,要求是:「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作文。」這告訴我們,如果僅僅根據材料所提煉的觀點作文,即使文章的立意與作文題目所提供的材料做到「意合」,而不提及或適當引用題目所供材料,那麼這樣的文章也有偏題之嫌。
  • 《惡女皇后》——另類的女主性格,看苟麗和言不一樣的愛情故事
    她認為人活著,就應該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應該努力完成自己的心願再化為一抔黃土。從某些方面,這種思想是很危險很極端,但從另外的好的方面看,這種思想也值得鼓勵。然而就是因為苟麗的這種執念,在苟麗對言一見鍾情之時,也是她苦難的日子的開始。面對一個一直一直不喜歡她的人,她在男主面前一改其他愛而不得的女孩形象。只要和男主在一起一夜的,她都會出手教訓她們。
  • 地支暗合斷象
    ,它也代表會得到意外的事物財物等,地支暗合是命理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標誌,下面為大家介紹一下地支暗合斷象。 通常暗合就是不得見光的私下苟合,私底下相好的關係。地支中的暗合一般只有通合與通祿合這兩種情況。暗合在盲派中只有三個,卯申、寅醜、午亥,做功的一部分。
  • 寅醜暗合
    有很多次運氣,只是因為你覺得好事不會落在自己頭上,這是癸水和甲的關係,地支不能暗合,癸水講懷疑,甲木的頭就是你的頭,你總覺得這種好運氣,怎麼能落在我得頭上呢?驚喜就是這樣,你躲在角落裡,繡球拋給你了。一個癸水,講節約,是不願意往外花錢的,一個寅講快樂,花錢會快樂。花錢快樂,然後寅醜暗合,以後會變成我擔心沒錢,變成我擔心我不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