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和親,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史》
沒錯,這是歷史上強盛的明朝統治者的自稱。明朝在歷史上存在了二百多年,從開國皇帝朱元璋開始就一直與周邊國家打仗。
明永樂帝朱棣寫過"當面臨外敵入侵,國破家亡時,寧願死也不向敵人低頭,也絕不向外邦人稱臣納貢"。並且明朝的皇帝從武宗開始一個不如一個,到最後也奈何不了滅亡的命運!
這就是明朝窮的原因呀,要和別人打仗的用錢,打不過要交錢,打過了要給百姓發錢,哪哪都在用錢,是個人他都得窮呀!
所以說呀,要致富,就要給大家打開那扇窗口,一個王朝的延續需要戰爭的同時也需要和平的發展的,更需要財政的不斷積累,避免那些沒必要的支出更要關心人民,守諾外敵!
戰爭—傷財傷身
眾所周知,不管中國曾經哪個朝代,政府的主要財政收入都來自於稅收,稅收的多少決定著百姓的生活質量。
而在朝廷中的官員以及皇室家族的日常消費自然也基本由百姓買單。既然大家都是這樣,那為什麼就你明朝得了個「窮」字呢?
那就得益於你們精益求精的打仗技術呀!打仗可是一個技術活,從古至今歷朝歷代的軍事家都在優化打仗的消耗,因為一個軍隊平常養著就要給錢,還要吃,戰爭來了,還要屯糧和犒勞軍士!
況且史書記載明朝很多時候朝中都是武官居多。怪不得你明朝無論是朱元璋還是朱棣還是後面的朱瞻基,都天天卯足了勁和邊緣打仗!
可謂是勞苦功底呀!要說歷史上受了軍隊消耗和用錢的虧的諸葛孔明算一個吧!那是多麼痛的領悟呀,諸葛亮五次出川北伐,大多都失敗了。
不是什麼遇到了強敵,30萬大軍被擊潰;而是遇到30萬大軍,100萬石糧餉瞬間被擊潰。這就是人口優勢嗎?
蜀中百姓幾年囤積的糧食給北伐大軍幾個月消耗殆盡,倘若還要給他們每人發1錢,那又是一大筆支出,這樣的消耗放在本就以節儉自稱的蜀國就是在做作!
明朝就和蜀大相逕庭,一時的富有在為一生的戰爭瘋狂買單,這就是沒有條理地亂用錢一樣,就像現在很多青年人一樣,才月初發工資就又窮了,因為工資已經去給之前的消耗買單了!
與其在這裡苦苦喊窮,還不如學學人家唐朝,天天給外敵開通商路,我先通天下貿易,你外敵經濟比不過,我再用從別人那裡賺來的錢培養自己軍隊,研製自己的精良裝備以及發展自己國家的產業。
這才是統治者和謀士應該學學的東西,而不是天天沒日沒夜在那裡研究軍事理論,這裡又該怎麼打,那裡又該怎麼打!
最後打成了個窮鬼!所以還是和平發展才是真理呀!而且明朝也實行了重農抑商政策,雖說農業起來了,也確實糧食充足,但是商業不行也無法帶動市場經濟的的發展和傳播,也無法讓百姓富裕。
外交—和平養身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出自《心學四訣》。這是中國著名哲學家王陽明先生的教話,要說和經濟有什麼用,確實用處不大,但是他所推崇的懲惡揚善,格物致知讓我們明白什麼是惡,什麼是善。
那不就明明白白了,想和你和平發展,統治者卻在那裡研究怎麼攻打你的城池,別人本來想給你錢,你卻要趕盡殺絕,那還說什麼,打就完事了,奧利給!
永樂七年,朱棣帶著和平的心態和蒙古首領見面,可見朱棣還是有點頭腦的。但是蒙古國把朱棣的禮物收下了,卻把使者郭驥殺了,這一下可惹惱了氣勢洶洶的朱棣。
同年七月,朱棣就任命將軍即刻北伐,但是惱羞成怒的朱棣卻用錯了人,那個領軍將領丘福太過自傲和貪功,自己拋下大軍先行馳馬去殺敵。
蒙古國也不是嫩頭青,使了個誘敵之計,果不其然,丘福中計了。明朝大軍10萬之眾幾乎全部戰死,將領也被俘斬首。
本來戰敗了,退兵就是,儘快止損才是王道,但朱棣不管,在震怒之下決定親徵。明朝的武力外交還真被展現得淋漓盡致呀,雖說最後經過五次北伐之後平定了北方邊境,但是國力的虧空確實明擺的事實!
這就是朱棣在歷史上的一次敗仗,雖說最後獲勝了,但是卻輸了經濟,他的一生無數次的決定成就了他,也讓後人看到了他的錯誤,讓後人去維新去改善。
其實明朝眾多皇帝都是那樣,在外交事宜上面頻頻走錯了道路,最後要麼失敗,要麼就虧錢,反正佔不了多少好處。
另外由於種種原因,明朝還在邊關外交上實行了海禁令,禁止海外貿易,這使得很多年之後禁令帶來的影響依然存在,使得宋元時期以來的世界第一大港—泉州港變得滿目瘡痍。所以說對外開放才是致富的道路,和平共處才能休養生息呀!
高俸—養親害己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朱元璋在上位不久後就開始了自己的布局,而這其中最重要的也是危害性比較大的一個政策就是皇親的俸祿。據悉,凡是皇親從出生後開始精心呵護,10歲開始領取俸祿。
而那些稍微有點作用的皇親所拿的所用的俸祿高出朝廷第一大官的7倍之多。這就是明明白白的關係戶呀!而我們知道,朱元璋以及他的兄弟和有情緣關係的那些後代都多得數不勝數。
那麼多人拿著俸祿,拿著老百姓的血汗錢,自己的私事和其他什麼事都由朝廷和百姓買單,自然國庫也不會有多少儲蓄,甚至會虧空。不明白當時的老朱是怎麼一種思維,這給後代鋪路也鋪得太大了吧,到最後孫子也還不是被自己兒子朱棣給篡位。
俗話說「平亂必先安內」,內部的安寧都還沒弄清楚就去派兵打仗,這成何體統呢?最慘的人應該是朱元璋的第一大將徐達了吧,打了一輩子仗,為朱元璋打下了江山,最後卻連一個關係戶都比不過,只得鬱鬱而終!
其實呀,明朝的歷代統治者也都比較盡職盡責了,因為窮不是一個人的原因,從開國皇帝開始就流傳下來的傳統,不能斷送在自己手裡吧。那一場場戰爭;那一年年的俸祿;那一天天的武力外交讓本就不富裕的國家變得生活悽慘,萬千古今,能有幾回呢?
最後的話
明朝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強盛的朝代,但是卻達不到唐朝那樣的鼎盛。歸功揭底就是明朝統治者在經營政策上的失敗,倘若合理地處理外交關係,不是一味地打打打,或許蒙古就不會變得那麼倔,而自己國家的經濟和軍事等綜合實力也會逐步積累,超越前朝都不在話下。
但是最終卻因為「窮」而送走了整個國家,這就是那些政策的原因,雖說給了後代和親屬很多的好處,但是不也引來了藩王之爭嗎?
雖說給了外敵重創,但不也打了很多敗仗,輸了很多錢嗎?還是要學習王守仁的格物致知,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做對的事,把手上的牌打出精彩打出勝利!
此內容由騰訊新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