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屬國朝鮮如何為何叛明降清?從皇太極兩徵朝鮮便找到答案

2021-01-08 泥腿看客

明朝屬國朝鮮如何為何叛明降清?從皇太極兩徵朝鮮便找到答案

十四世紀末,朝鮮李氏王朝建立以後,奉明朝為宗主國,與明朝的關係非常密切。明朝萬曆年間,明朝出兵幫助朝鮮,打擊了日本對朝鮮的侵略,明朝此舉,使朝鮮對明朝更加忠心。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明朝與後金一場決定性戰役「薩爾滸之戰」打響後,為了表示友好關係,朝鮮也派兵援助明朝。但薩爾滸之戰,明朝大敗,朝鮮派去的將領姜弘立最後率五千兵投降後金。

努爾哈赤把投降的朝鮮將領送歸朝鮮,並寫信給朝鮮國王李暉:「昔明以兵求爾倭難,故爾國亦以兵勒明,勢不得已,非於我有怨也。今爾擒將吏,以王之故,釋令還國,王其自審去就。」努爾哈赤很會安撫朝鮮,他告訴朝鮮,派兵援助明朝,也是因明朝救過朝鮮,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所以後金與朝鮮並沒有冤讎,現在把將領還給你們。

努爾哈赤為何安撫朝鮮?

後金當時剛建立,而且立足未穩,本來與明朝為敵,如果朝鮮再從背後配合明朝,那努爾哈赤就很難受,因此借歸還降將主動與朝鮮修好,是後金的戰略。

朝鮮收到努爾哈赤的信後,朝鮮國王也給努爾哈赤寫了封回信:「惟我兩俱是帝臣,同事天朝者二百年於茲。不圖近者建州與明朝構釁,兵連禍結,以至生民塗炭,四鄰多壘,豈但鄰國之不幸,其在貴國,亦非好事,天朝之於我國,猶父母之於子也,父之有命,子敢不從乎?大義所在,不得不然……自今以後,復懷好音,偕至大道,則天朝寵綏之典不日誕降。兩國各守封疆,相修舊好,豈不美哉!」朝鮮國王的來信,既說明它們與明朝的父子關係,又說出了無奈,但朝鮮國王知道後金勢力強大不好惹,不如和好再說。

為「後背」而戰

但朝鮮寫這封信的同時,國王又做了一件事,此事引起了後金反感。朝鮮允許明朝派毛文龍率明軍駐守在鐵山、皮島(當時稱東江鎮,現在朝鮮的椴島),並在經濟上幫助毛文龍。時任朝鮮國王李倧。這位朝鮮國王曾發動政變,把伯父光海君李琿趕下臺,繼承了王位,並獲得了明朝的冊封。

李倧對明朝的情結很重,他對毛文龍說:「寡人與貴鎮,事同一家,心肝相照,唇齒相須」。在李倧看來,明朝依舊是宗主國,後金在他們眼中就是「胡人」。 但李倧卻不知道,後金的實力已經很強大。後金與明朝作戰時,毛文龍就派兵騷擾後金的後方,讓後金不敢大舉進攻明朝。

後金對毛文龍在後面搗亂感覺很難受,就如一根針經常刺痛後背,如果再加上朝鮮,後金形勢堪憂。1627年正月初八,已經繼大位的皇太極決定出兵朝鮮,解決後顧之憂。他派阿敏、濟爾哈朗、阿濟格、杜度、嶽託、碩託等人率兵徵伐朝鮮。

皇太極發布諭令:「朝鮮屢世獲罪我國,理宜聲討,然此行非專伐朝鮮也。明毛文龍近彼海島,倚恃披猖,納我叛民,幫整旅徂徵。若朝鮮可取,則立取之。」

正月十三,後金大軍到達邊境,先是趁夜晚襲擊了明朝哨所。第二天,兵臨朝鮮,直達義州城下,直接進行攻城。巴圖魯、艾博玄八旗軍精銳一舉登城。諸軍隨後攻入,義州被後金佔領。守將李莞被殺,判官崔鳴亮自盡。後金殺了城中的守兵,俘獲民眾,又向毛文龍駐守的鐵山進攻,毛文龍只得逃到皮島。

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後金留下兵力駐守義州,阿敏等人繼續率軍向前推進,又攻陷了定州、宜州,宜州副使奇協自盡,俘獲牧使及民眾。正月十八,後金軍本想讓漢山城投降,但守將不降,後金軍俘獲郡守樸椎健,其他將士全部殺掉。逃生者只有數十人。

正月十九日,後金從定州過嘉山江,向平壤推進。後金進兵速度太快,阿敏請求皇太極派兵援助,守住義州。因為前方兵力推進太快,如果沒有援軍,阿敏深知回去的路被斷,後果將不堪設想。

皇太極大喜,他立即下令:「蒙天眷佑,爾出師諸貝勒所至克捷,朕聞之,不勝喜悅。前進事宜,爾等詳加審酌,可行則行,慎勿如以廣寧(遼寧北鎮縣)時,不進山海關,以致惜聲名,凡事相機圖之。倘邀天佑,朝鮮事漸有定局,一切事宜,有當請命者,爾行間諸貝勒,共同議定,遣使來奏,朕據所奏裁定。朕在都城何遙度耶!」皇太極既告試阿敏相機行事,不要貪功冒進,但皇太極也蒙古兵及家屬進駐了義州,減少了阿敏的後顧之憂。

阿敏玄大軍繼續深入,渡青泉江,克安州。州牧、兵使都自殺,副使等人被殺。阿敏大軍在安州休整四天後,於正月二十五繼續向平壤推行,到了平壤城後,守城的兵士與民眾全跑了,阿敏很輕鬆的奪下此城,阿敏並未停下進軍,而渡過大同行,駐軍在中和。

朝鮮國王李倧很驚恐,但他並沒有懼怕。他寫信質問後金興師的原因:「貴國無故興兵,忽入我內地,我兩國原無讎隙。自古以來,欺弱孤凌卑,謂之不義;無幫戕害人民,是為逆天。若果有罪,義當遣使先問,然後聲討。今亟返兵,以議和好可也。」李倧現在也沒辦法了,但他寫這封信根本沒什麼意義,此時排兵布陣迎敵是最好的辦法。

阿敏接到李倧的信後,很不客氣的對李倧說明徵伐朝鮮的「七大罪狀」,要求李倧如果議和抓緊派使臣來談,如果到時不來,大軍將繼續進攻。

李倧對議和猶豫不決,而他手下大臣意見也不一致。李倧趕緊給阿敏回信,表示議和,但李倧不能同明朝斷交,朝鮮國奉行與明朝、與後金都和好的政策,「並行而不相悖」。 李倧認為與明朝和與後金好,並沒有互相牴觸的關係。李倧認為明朝一定會來幫他,到時就有救了。

李倧卻不知道,後金早已做好應對明朝來救的防範了。1627年二月初五,阿敏率軍攻入黃州城,此時朝鮮國王害怕了,連忙向明朝求救。遼東巡撫袁崇煥派水軍援助皮島,又派9000明軍逼進三岔河,想遷牽制後金。皇太極也怕後金國內兵力弱而被明軍偷襲。因此他親自率軍在遼河岸邊防範。袁崇煥也不知道後金還有多少兵力,因此他無法救援朝鮮。

李倧眼看明軍救援無望,帶著王后逃到江華島,他再派使臣向阿敏賠不是,既是緩兵之計,也是無奈辦法。阿敏派人去江華島指責李倧,並以出兵嚇唬李倧。李倧只得接受議和條件,派王弟李覺給阿敏送去厚禮,表示誠意。

1627年三月初三,阿敏派劉興祚、巴克什庫爾纏等人代表後金到江華島與李倧等朝鮮王公大臣舉行會盟儀式。殺白馬烏牛,誓告天地,兩國結為兄弟之國。後金在盟誓中,要求李倧接受議和條件是:「應進滿洲國皇帝禮物,若違背不進; 或不以待明國使臣之禮,待滿洲國使臣,仍與結怨,修築城池,操緡兵馬;或滿洲俘獲編入戶口之人,逃回朝鮮容留,不行遣還;或違所言與其遠交明國,毋寧近滿洲之語,當告諸天地徵伐之。」阿敏很霸氣,後金純粹是霸王條款,李倧不得不接受。

盟誓之後,阿敏認為:「朝鮮王雖已盟誓,吾等並未與盟,軍還時,可仍縱兵掠之。」阿敏夠狠,認為不應遵守盟誓,退兵時還要掠奪,這就是後金的不仁不義了。貝勒嶽託勸阿敏不要這樣做,但阿敏不扣,令將士掠三日,財物人畜,悉行載還。皇太極也下令三千後金兵駐守義,其餘全部返回,李覺作為人質到瀋陽。

為「糧食」而徵

李覺在後金只呆了兩個月,皇太極設宴給他送行,準許他回國。皇太極此舉也是緩和與朝鮮的關係。1627年7月,皇太極還把義州守兵也撤回。皇太極的做法比阿敏要強,但阿敏的血腥進攻與掠奪,讓朝鮮仇恨越來越深。

1627年的年底,皇太極派參將英額爾岱、遊擊霸奇蘭去朝鮮,要求李倧賣糧食,主要供蒙古來降的兵員使用。李倧卻以「殘破」為由,只拿出一千石糧食賣給後金。

此時李倧已經向明朝報告與後金議和的事,李倧向明朝說明議和只是「羈縻之術」,崇禎皇帝表示理解。朝鮮與明朝繼續結盟。這些情況後金已經有所知悉,李倧的「騎牆術」,就想在明朝與後金之間找個平衡,然後保全自己。

但此時後金著急上火的事就是糧食,因為後金與明朝長期作戰,後金人口不斷增加,但經濟狀況很差,急需要朝鮮成為其後勤供應基地。

1629年,皇太極利用反間計殺了袁崇煥,準備徵皮島。並派使者到朝鮮,請朝鮮派船派兵幫助。但李倧三天後才接見使臣,他對使臣說:「明國猶吾父也,助人攻吾父之國,可乎?」向後金表明朝鮮與明朝之間的關係。

1633年,李倧又給皇太極寫信說:「貴國既欲議和息兵,甚為美意,故孤亦喜而許多。但念敝邦之明朝,君臣分議甚重,若貴國要我負明,則寧以國斃,斷不敢從!」李倧認為有明朝幫助了,沒必要再與後金結交。

皇太極接到李倧來信很生氣,他寫信給李倧,列舉了他親明助明、停止互市、降低參價、越界盜參、修築城防等不守盟約的事。1633年夏天,毛文龍屬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投降後鑫。皇太極感覺底氣更足了,因為毛文龍軍隊善於水戰。但後金最大的問題還是糧食。於是他派使臣向朝鮮徵糧:「爾國視明猶父,十輸其粟;我今既為兄,獨不可與一次乎?」皇太極著急了,問朝鮮能否賣一次糧食。李倧當即拒絕。

1635年,皇太極打敗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得到元朝國璽。1636年,八和碩貝勒和蒙古49貝勒請皇太極上尊號。皇太極當即表示:「朝鮮兄弟之國,宜與共議。」皇太極認為朝鮮應該過來共同商議此事。不久滿漢貴族和蒙古王公給朝鮮國王李倧寫信,請李倧派親的子弟到瀋陽來,共同勸皇太極當皇帝。

朝鮮國收到後金的信後,頓時大驚。因為在朝鮮眼裡,皇太極怎麼能稱皇帝?朝鮮大臣們議論紛紛,掌令洪翼汗說:「臣自呱呱墮地之初,只知道有大明天子,尊稱皇太極為帝,還有什麼臉面立於天下!」太學生金壽弘等也給朝鮮國王上書:「斬虜使,夢虜書,以明大義。」 李倧猶豫不決。

1636年,皇太極舉行登基大典,國號大清。朝鮮派使臣李廊等來祝賀,但他不跪拜,不行大禮。臨走時,皇太極寫了封信,讓他帶給李倧。李廊走到通遠堡時,李廊給當地守將寫了封信,並將皇太極給李倧信留在館驛中,直接返回朝鮮。李廊信上說的很有骨氣:「我等奉主命出使,貴國忽生異心,以勢逼迫。但吾首不能自斷,一切羞辱,俱已受盡,此古今所無之事敢。今幸得至我禍,甘受國法而死,尚復何言!」李廊很有骨氣,他罵一通皇太極,而且沒把皇太極的信帶回去,實際上他寫的信就成了一封宣戰書。皇太極聽說後大怒,決定率大軍親徵朝鮮。

1636年12月1日,蒙古各部接到皇太極的命令,率兵到瀋陽集結,再加上八旗兵,足有十萬之眾。皇太極指令禮親王代善、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貝勒嶽託、豪格、杜度等人一起徵伐朝鮮。九日,皇太極率大軍到達鎮江,第二天,清朝大軍就渡江,併入攻克了義州。很快清軍如入無人之境,連克郭山城、寶州,還有一路磊軍已經到達平壤,直逼王城。李倧只得逃到南漢山城等待援兵,不久漢城被皇太極攻陷。

本來李倧早就向明朝報告,請求支援。但李倧並不知道明朝已經無力救援了,自身都顧不了。但登萊總兵陳洪範準備率船出海,被大風所阻。朝鮮國中東南諸道援兵相繼潰散,西北援兵逗留於海峽內無法前進。南漢山城由於缺糧,李倧陷入危機。

1637年,皇太極給李倧寫信,讓他馬上投降,否則就攻城。李倧決定投降。皇太極命人擬定協議,要求李倧必須承認,而且要作為「永定規則」,不允許有討價還價的餘地。

皇太極提了11條,條條都顯示出霸氣:

「1.當去明國之年號,絕明國之交往,獻納明國所與之誥命冊印,躬來進謁。2.爾以長子並再令一子為質,諸大臣有子者以子,無子者以弟人質。爾有不諱,別朕立爾質子嗣位。3.從此一應文行文移,奉大清國之正朔。4.其萬壽節及中宮千秋、皇子千秋、冬至、元旦及慶弔等事,俱行貢獻之禮。並遣大臣及內宮奉表。其所進往來之表及朕降詔敕,或有事遣使傳諭,爾與使臣相見之禮及爾陪臣謁見,並迎送饋使之禮,勿違明國舊例。5.朕若徵明國,降詔遣使,調爾步騎舟師或數萬,或刻期會處,數目限期,不得有誤。6.軍中俘獲,過鴨江後,若有逃回者,執送本主,若欲贖還,聽從兩主之便。7.爾與內外諸臣締結婚媾,以固和好。8.新舊城垣,不許擅築。9.爾國所有瓦爾喀,俱當刷送。10.日本貿易,聽爾如舊,當導其使者來朝,朕亦將遣使與彼往來也。其東邊瓦爾喀,有私自逃居於彼者,不得復與貿易往來。爾若見瓦爾喀人,便當執送。11.每年進貢一次,其方物數目:黃金百兩,白銀千兩,水牛角二百對,豹皮百張,鹿皮百張,茶幹包,水獺皮四百張,青黍皮三百張,胡椒十鬥,腰刀二十六口,順刀二十口,蘇木二百斤,大紙千卷,小紙千五百卷,五爪龍席四領,各樣花席四十領,白薴布二百匹,各色綿綢二千匹,各色細麻布四百匹,各色細布萬匹,布幹四百匹,米萬包。」

皇太極這11項條款,可以說從國家體制上到清朝吃的用的,軍事、外交、兵器等方面都規定的很詳細。

李倧接到朝鮮的議和書,給皇太極寫信接受條款,並表示:「自崇德二年正月三十日以前為明朝之臣子,正月三十日以後則為大清之臣子。」皇太極還不忘敲打李倧:「江華島已克,家室無恙,速遵前詔,出城來見。」 李倧接到信後,不敢再猶豫了,於是從南漢山城出來,到清軍大營投降。皇太極在漢江東岸三田渡築壇,架設黃幄,正式定盟,確立了清朝與李氏朝鮮的君臣關係。皇太極第二次徵朝戰爭只用了兩個月。朝鮮接受臣服後,皇太極班師,李倧率大臣出城10裡跪送。這次李倧是徹底心服口服了。

1637年5月,清軍奪下皮島,朝鮮調戰船50艘助戰。從此朝鮮變成了清朝屬國。

亡明速度加快?

皇太極徹底解決了朝鮮問題,使他與明軍作戰沒了後顧之憂,他可以集中全部精力對付明朝。但因山海關的阻隔,皇太極還是組織了三次入口之戰,重創了明朝。崇禎帝面對清軍和農民起義軍兩面夾攻,決定寧肯放鬆對農民軍的清剿,全力防範清朝。

崇禎皇帝的決策顯然正確,但顧此失彼,因為此時清朝已經磨刀霍霍準備再次進攻。而崇禎帝放鬆對農民軍的圍剿也使李自成、張獻忠等人的起義軍勢力壯大,加快了明朝滅亡。李自成與皇太極雖然沒有交集,但皇太極每次攻明,都使李自成獲得進一步發展。

1640年,皇太極全力組織松錦大戰,生擒了洪承疇,徹底解除了關外阻力。1642年,皇太極發起最後一次入口之戰,再次大掠山東。有將領就提出入關作戰,但皇太極一直在注視著明朝與起義軍的形勢,他認為不必要冒險。1643年,皇太極突然駕崩。但皇太極駕崩後,清朝並沒有受到響,始終在等待時機。

1644年,機會來了。李自成攻克北京,多爾袞指揮八旗軍,在吳三桂的帶領下入關,打敗李自成,佔領了北京。至此明朝滅亡。從臣服朝鮮到明朝滅亡,只有短短的6年多時間。可見朝鮮臣服是加快明朝滅亡的一大因素。

從皇太極兩徵朝鮮看,朝鮮最開始還想藉助明朝自保,但最後被清朝打敗,明朝無力相救,才不得不臣服。無論明朝還是李氏朝鮮,從戰略上就沒有協同一致,而李氏朝鮮雖然對明朝很忠誠,但也有「騎牆」的想法,他們幻想著清朝實力不會強大起來,只要與之交好,便不會亡國,但李倧的猶豫、遲疑以及騎牆的做法,喪失了很多與明朝呼應的機會。

但從李氏朝鮮及明朝另一面看,兩個王朝都已經衰弱不堪,而且沒有一個統一協同的作戰方案,士兵戰鬥力根本無法與八旗軍相比。如果明朝壯大了,李倧也不會投降。但明朝東林黨人之爭,明朝想強也強不起來。清朝就在李倧與明朝的包圍之下不斷壯大,不得不說這是一種諷刺。

歡迎各位看官批評指正,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相關焦點

  • 朝鮮在明朝只是個不起眼的藩國,卻為何對大明死心塌地
    當朱熹學說傳入朝鮮時,宋時烈等人也受到「正統」學說的影響。《丁酉封事》中表示「於遼、金稱大,以列國待宋,甚可羞也。」批判朝中認為遼金屬於正統的大臣,久而久之,朝鮮王朝逐步從尊「中原」演化為「尊漢」,這也很好理解為何明朝輕視朝鮮,但朝鮮仍然尊崇明朝。
  • 【朝鮮古代君王譜】朝鮮王朝(十):朝鮮中宗
    北方的野人女真在正德七年(1512年)進攻了朝鮮的甲山和昌城。 在位期間繼續推行滅佛政策。同時因為朝鮮使臣在中國私下貿易,貪婪尤甚,以至被明朝錦衣衛把門看守拘於禮部會同館內,朝鮮感到「祖宗見寵於中華之美掃地矣」,因此頒布了除書籍和藥材外禁用唐物(即:從大明國進口的商品,尤其是高級絲織物和奢侈品)的命令。
  • 朝鮮自清皇太極以來,奉清廷為宗主,確是清朝的藩屬國
    康熙五十年,江東徐德以藥店為生,門臨官河,常見兩名婦人與乞丐丈夫劃舟行乞,兩丐婦破衣亂發,卻都端莊清麗。盛夏一日,徐德正在門前柳蔭下納涼,忽聞河岸傳來二婦哭號,似外地口音,聲聲悲悽慟人。徐德前往一看,乞丐已奄奄一息。徐德心生憐憫,望聞問切後,對二婦道:「應是痧症,我取藥來,或許可救。」於是回店取來蟾酥丸,用童尿將丸灌入其口,乞丐當下就睜眼醒來。
  • 萬曆三大徵:帝國榮耀卻耗費國力,是利還是弊,給明朝帶來什麼?
    喜歡明朝歷史的朋友們,應該對萬曆三大徵非常熟悉,即李如松平定蒙古的寧夏之役,李如松抗擊日本豐田秀吉的朝鮮之役以及李化龍的播州之役;這就是,萬曆皇帝在位時期對外的三次重大軍事活動。雖然萬曆三大徵,在整個古代歷史戰爭中的知名度並不高,但其對歷史社會和明朝發展帶來的影響是深遠的,這三大徵鞏固了中華疆土。
  • 明朝末年山海關一戰,如何改變了三個王朝和中國的命運
    山海關的名字來源於明朝大將劉伯溫,他說:南入海北依山,真可謂山海之關。朱元璋大筆一揮,就此定下了山海關的名字。起初,朱元璋建立山海關是為了京城以北過塞之地圍城設防,但想不到的是他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城牆最後成了明朝覆滅之處。明朝後期,努爾哈赤的勢力一步步擴大,但是明王朝內部已然腐朽不堪無力去降伏努爾哈赤,它只能盡力維持內部的統治。1636年,皇太極在即位後改國號後金為清。
  • 變起朝鮮(國家命運·甲午之戰·連載51)
    朝鮮與中國的關係,曾經是宗主國和藩屬國的關係。朝鮮還因此產生了一種叫「事大」的政治理念。《孟子·梁惠王下》:「智者為能以小事大。」這是「事大主義」的出處。什麼意思呢?就是弱小國家如何與強大鄰國相處。朱元璋朱元璋在《皇明祖訓》的《首章》中即給後世子孫列出了15個「不徵之國」,即,不可無故徵討的國家。
  • 明亡實亡於萬曆!萬曆三大徵中的哪場戰役拖垮了明朝?
    大家都知道萬曆年間有名的「萬曆三大徵」分別為朝鮮之徵,播州之役,和寧夏之役。小編我基本上在很多的史籍資料上看過朝鮮之役,日本和韓國電視臺也做過很多的紀錄片來記述這件事情。當然了,日本人在提到這場戰爭時基本上都是一筆帶過,不做過多的敘述。畢竟他們自己都承認,這是一場不光彩的戰爭。
  • 韓戰,美國為何會判斷失誤?美軍上將:他們是不一樣的中國人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僅僅兩個月時間,朝鮮人民軍便將李承晚的南朝鮮軍趕到了釜山一隅,看似勝利在望,但是麥克阿瑟卻在朝鮮半島側後方策劃了仁川登陸,一舉改變了朝鮮戰局。很顯然麥克阿瑟關注了中國的歷史,但是很顯然他只關注了中國近一百年的歷史,如果麥克阿瑟細細研究一下中國一千年甚至兩千年的歷史,恐怕就不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唐朝時日本入侵朝鮮半島,唐高宗派兵援朝,最後大敗日本於白江口,奠定了此後一千餘年間東北亞地區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格局。
  • 大明的鐵粉朝鮮:明朝滅亡後,該國仍用崇禎年號表示年份,後來漸成...
    眾所周知,在歷史上的好幾百年中,與中國關係最為密切的國家,非朝鮮半島上的國家莫屬。尤其是在明朝,作為大明藩屬的李氏朝鮮王朝(簡稱「李氏朝鮮」或「朝鮮」),其國號即由明太祖欽定,年號也跟大明一樣(使用明朝的年號),此外,律令、官制、服飾等都向明朝看齊,文字更是直接使用漢字,可以說:一切無不以大明(上國)為標準。
  • 【朝鮮古代君王譜】朝鮮王朝(五):朝鮮太祖2
    朝鮮王朝(五):朝鮮太祖2 北拓 1384年,明派女真千戶白把山率70餘騎至北青州,意欲接管故元合蘭府轄區,由於兵力單薄,被高麗軍擊退。1388年明準備在元朝的雙城總管府地區立鐵嶺衛的舉動,促進了高麗加快向東北面發展的步伐。
  • 金日成曾救助林彪於生死存亡間,認為朝鮮戰場中國出兵屬多餘
    說到中朝兩國友誼,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後來,日本人侵入朝鮮半島,明清都出兵援助國。雖然清朝以失敗而告終,但是明朝抗倭是成功的,是被再入了史冊的。1910年,朝鮮半島被日本拿下,朝鮮人民開始了長達30多年的獨立鬥爭。當時,中國也是遭到了列強欺辱,也在奮鬥著。可能是相同的經歷讓兩國聯繫在了一起,後來就出現了兩國聯手的局面。
  • 一人敵一國:袁世凱在朝鮮的戎馬歲月
    在這期間,日本在朝鮮得寸進尺,拼命培植親日武裝力量,替朝鮮訓練一部分新軍,於是朝鮮便分為兩大力量:一部分是原來親日的閔妃和她家族,這時卻和袁世凱極接近,變成了朝鮮內部的親清派;一部分是「開化黨」,以洪英植,樸泳孝等為首的親日派;還有一小部分親俄,以韓圭稷、李祖淵、趙定熙為首。
  • 【朝鮮古代君王譜】朝鮮王朝(十八):朝鮮正祖
    自胡亂以來,朝鮮朝野將清朝視為文化落後的夷狄之國,一直認為「胡人無百年之運」,不斷居高臨下地蔑視這個現實中的上國。實學者樸齊家曾作為使臣三次遠赴燕京,在數千裡的使行路上親眼目睹所謂「夷狄之國」的殷富強盛,對比起朝鮮國內貧困破敗的現狀,內心感受到莫大的震動——當年的清朝尚且被視為先進,可見自詡文明之邦的朝鮮是落後到什麼程度。
  • 「戊寅靖社」,朝鮮版的「玄武門之變」
    古代的朝鮮不但在文化、政治、經濟等領域受我國的影響非常大,其歷史上的某些事件也和我國的歷史事件相似,今天就給大家說說朝鮮歷史上的玄武門之變——「戊寅靖社」首先,「朝鮮」這個國號還是明太祖朱元璋給定的。明朝建立之初,因為領土問題和當時朝鮮政權的前身高麗鬧得很不愉快。別看高麗地狹民貧,因為和元朝關係還不錯就覺得明朝不正統,根本沒把剛剛建立的大明王朝放在眼裡,居然想派兵攻取遼東。
  • 清朝最初國號是「金」,為何後來改成了「清」
    本文分享清朝最初國號是「金」,為何後來改成了「清」。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它是由愛新覺羅家族創立並發展起來的。因「愛新覺羅」滿語中的意思是「像金子一樣的姓」,所以清朝最初定國號為「金」,史稱「後金」。那麼,後來又為何將國號改為「清」了呢?
  • 努爾哈赤定國號為金,皇太極為何要改成清?並非五行相剋那麼簡單
    努爾哈赤建立政權後,戰敗了明朝遼東經略楊鎬的九萬大軍,又攻佔了遼陽和瀋陽,最後遷都到了瀋陽。最後在袁崇煥的大炮轟擊下,才停止了對明朝寧遠的猛攻。也許是因為知道歷史學家稱呼他們後金不方便,在努爾哈赤死後,繼位的皇太極把國號改成了「大清」。注意,這個國號是兩個字,一個是大,一個是清。大的意思不言而喻,當然是要氣勢恢宏,盛大、偉大。
  • 甲午海戰清朝慘敗,可曾想三百年前明朝在露梁海峽痛殲日本
    明成化三年至明嘉靖四十年間(1467至1566年),為日本歷史上的「戰國時代」,其國雖尚未統一,而其國內的失意政客、亡命武士、無業游民等等,便組織起來向海外冒險,屢屢蹂明朝東都沿海,這是日本非政府侵略行為。日本將軍織田信長還未統一日本,就有「假道朝鮮西徵中國」的國策出臺。到了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全國,便迫不及待地要發兵入侵中國,並向朝鮮國王提出借道要求。
  • 海外版望海樓:朝鮮半島的死結如何打開?
    這幾天,東北亞的畫面是這樣的:   朝鮮平壤街頭充滿節日氣氛,閱兵式上展示著各種武器裝備。朝鮮上空的衛星,監視著朝鮮可能進行新一輪核試驗的蛛絲馬跡。有關朝鮮即將進行第6輪核試驗的推測,充斥國際媒體。
  • 朝鮮一日遊,你會期待看到什麼?
    ➤對於朝鮮的好奇當然不是出於意識形態層面的,因為我們同屬社會主義陣營,亦是友邦。相信驅使好奇心的純粹是其封閉的外交政策和內在嚴控的輿論自由度。以至於走到「中國圖們口岸」的國門之下時,我竟有種踏上時光隧道的恍惚感。
  • 朝鮮的離婚率為何如此低?婚姻體制和愛爾蘭一樣?導遊給出答案
    在愛爾蘭並不是你和一個人結婚了就必須和這個人生活一輩子,而是在結婚時就可以選擇結婚的年限,你可以根據你的需要選擇一年還是兩年,甚至是一百年,由於年限的不同,因此所對應的價格也有所不同,年限越短的價格越高,並且在到達規定的年限之後,並不需要再去辦理離婚手續,兩個人就會自動的解除關係,因此,愛爾蘭的離婚率是極低的,但是除了愛爾蘭之外,朝鮮的離婚率也是非常低的,那朝鮮的離婚率為何如此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