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自清皇太極以來,奉清廷為宗主,確是清朝的藩屬國

2021-01-08 華豫未來

康熙五十年,江東徐德以藥店為生,門臨官河,常見兩名婦人與乞丐丈夫劃舟行乞,兩丐婦破衣亂發,卻都端莊清麗。

盛夏一日,徐德正在門前柳蔭下納涼,忽聞河岸傳來二婦哭號,似外地口音,聲聲悲悽慟人。徐德前往一看,乞丐已奄奄一息。

徐德心生憐憫,望聞問切後,對二婦道:「應是痧症,我取藥來,或許可救。」於是回店取來蟾酥丸,用童尿將丸灌入其口,乞丐當下就睜眼醒來。二婦見狀,伏地叩謝不止。

次日,乞丐全愈,登門拜謝徐德活命大恩後,攜二婦蕩槳行舟離去,從此一去不復返。

過了十年,徐德已累積百餘金,便與親朋合資,渡海赴關東販運大豆。舟行一日,忽遇巨風狂浪,舟被蕩入大洋深處,失去控制,茫茫飄泊。如此不知過了幾晝夜,也不知行了多少裡。

這一日,巨浪卷舟衝撞島礁,舟碎物沉,所幸舟上人員並無傷亡。眾人齊聚島灘,放聲大哭。

當地官員聞訊趕來,詳加詢問,並將眾人姓名一一記錄在冊。原來此地為大鎮市,隸屬朝鮮。

一鮮衣怒馬者,率兵卒巡視而來,官員拜呼王子。王子取過官員所記名冊,逐一核人。踱到徐德面前,王子問了行業,笑問:「先生門前垂柳尚存麼?」

徐德驚詫,據實以告。

王子令官員,將落難眾人送至館舍,待以佳賓,並吩咐:「遇便則送歸天朝。」

王子命備黃輦,恭請徐德登乘後,王子親自策馬作前導。旌旗飄飄,官尉傳呼,路人見黃輦行來,紛紛跪拜,徐德如痴如夢。

過了兩天,到達大城,百官出城郊迎。徐德見城中三市六街,人煙稠密。王子挽著徐德,入了宮門,主賓分坐。

王子傳命後宮拜客。片刻後,眾華服貴嬪,簇擁兩位夫人纖纖步出,向徐德盈盈行拜。

徐德惶恐,長跪在地:「小人何德何能,敢受如此大禮?祈請我王明示。」

王子扶他起身:「十年前柳蔭下,舟中那病丐,即寡人也。我國法則,凡貴者得異症,須遠行丐食三年,向天懺悔。寡人二十餘歲時,忽得眩疾,發則昏死,太史佔卜得知,須我行乞中華沿海,才得奇遇治疾。」

王子指著二妃:「寡人攜其行乞,得遇先生以仙丹救治,十餘年來,不曾復發。王父駕崩,寡人即位,尚未朝貢請封,故國人仍以王子稱寡人。寡人必報大恩。先生欲貴,則奉為國師。先生欲富,則贈金銀珍寶。憑先生定。」

徐德:「小人僅醫士,無奇才異能,豈敢玷汙國師?我本為運豆而來,若予資本,送之關東,則感恩戴德!」

王子大笑:「關青豆不及我邦豆,想不到在中華竟如此價昂。改日請先生觀我倉貯。」

宴席畢,王子請徐德居天使行宮,命通曉華文的大臣陪侍,以中華雜樂娛之,王子每日都來陪伴。

徐德居留數日,歸鄉心切,便向王子請辭。王子再三挽留無果,命人打開太倉。徐徳一看,倉內豆顆粒果真大於關青豆數倍,十分喜歡。

王子將全倉豆子贈給徐德,以數十艘海船承載,送徐德及眾人歸國,後來徐德以豆獲利十餘萬金。

以上事件自清代《夜雨秋燈錄》改編而來。

文中朝鮮朝貢請封,確有此事。朝鮮自清皇太極以來,奉清廷為宗主,確是清朝的藩屬國。直至《馬關條約》籤訂,清朝和朝鮮的宗藩關係才正式結束。

救人一命,福報無邊。

不貪權財,中華古風。

相關焦點

  • 明朝屬國朝鮮如何為何叛明降清?從皇太極兩徵朝鮮便找到答案
    明朝屬國朝鮮如何為何叛明降清?從皇太極兩徵朝鮮便找到答案十四世紀末,朝鮮李氏王朝建立以後,奉明朝為宗主國,與明朝的關係非常密切。明朝萬曆年間,明朝出兵幫助朝鮮,打擊了日本對朝鮮的侵略,明朝此舉,使朝鮮對明朝更加忠心。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明朝與後金一場決定性戰役「薩爾滸之戰」打響後,為了表示友好關係,朝鮮也派兵援助明朝。
  • 清朝有哪些藩屬國?最後的藩屬國是哪個國家?為何70年前還在進貢
    中國到了晚清時期,因為清朝的閉關鎖國,慢慢開始落後於其他國家,走了下坡路。其實在之前,中國在明朝和清朝前期和中期的國力還是非常強盛的。在影視劇中,我們可以看到明清時期,當時國力強盛的中國,常有藩屬國來進貢。皇上高高興地接待他們,收下他們的貢品,然後回贈更多的東西。
  • 大清20個藩屬國的結局:10個沒落,有1個王國堅持朝貢到1935年
    這是明朝朱棣年間的盛況,也是清朝後來的真實寫照。特別是在清王朝時期,我國版圖固定,而且幅員遼闊,更是擁有二十個藩屬國。 這無一不彰顯著大清帝國的強大,以及我中央政權的威力。那麼,曾經二十個藩屬國,他們又經歷了什麼樣的歷史?是否還存在呢?
  • 清朝最初國號是「金」,為何後來改成了「清」
    本文分享清朝最初國號是「金」,為何後來改成了「清」。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它是由愛新覺羅家族創立並發展起來的。因「愛新覺羅」滿語中的意思是「像金子一樣的姓」,所以清朝最初定國號為「金」,史稱「後金」。那麼,後來又為何將國號改為「清」了呢?
  • 努爾哈赤定國號為金,皇太極為何要改成清?並非五行相剋那麼簡單
    1616年,女真族首領努爾哈赤在建州建立了女真族的政權,定國號為金,自稱「天命」汗。這個國號有兩個來源,一是愛新覺羅姓氏的意思就是黃金。另一個就是要喚起女真人對祖先的回憶,激勵他們努力奮鬥,開創一番功業。
  • 中國最後的藩屬國,大清覆滅後堅持朝貢到1947年,守護中國185年
    當然中國古時掌控亞洲的方式,就是無數歷史愛好者津津樂道的藩屬國制度。在藩屬國制度中,宗主國對藩屬國有著實際的掌控力。藩屬國會定期向宗主國朝貢,貢獻國內的大量奇珍異寶,宗主國也會適當的回禮,並對這些藩屬國採取軍事保護。不過一旦宗主國變得弱小,這些藩屬國就會脫離宗主國的掌控,不再自稱附庸。
  • 中國僅剩的藩屬國,清朝滅亡後堅持朝貢到1947年,守護中國185年
    而我國之所以可以一直發展下去,也是因為我國的軍事實力在清朝前一直都是世界範圍內名列前茅的,也因此擁有了不少附屬國,大都選擇臣服於我們。除了部分國家是因為打不過我國才選擇臣服的以外,還有不少軍事實力較弱的小國,是為了獲得我國的庇佑才自願成為我國的藩屬國。因為一旦它們變成中國的藩屬國以後,我國就會在他們陷入危險時,派兵保護他們。
  • 中國最後的藩屬國,大清滅亡後堅持朝貢到1947年,守護中國185年
    藩屬國是藩國和屬國的統稱,二者有相似也有不同。相似之處在於,二者在政治、經濟和軍事方面,只享有表面上的自主,實質上要服從宗主國的命令。不同之處在於,藩國與宗主國的關係,通常比屬國與宗主國更緊密。二者的相似和不同,是由它們的歷史演變決定的。藩國藩國和屬國的名稱,自先秦已有之。周王朝的分封制,是戰國時期數百年亂戰的導火索。
  • 清朝20個藩屬國結局:10個消亡,1個堅持朝貢到1935年
    藩屬國是西漢在周代服國基礎上創立的一種具有亞洲特色的國際秩序,是藩國和屬國的合稱,前後延續了2000年之久,直到清朝滅亡才宣告終結。清朝在入主中原後,也繼承了明朝的宗藩朝貢體制。按照《清朝通典》的記載,清朝的藩屬國有40餘個。
  • 為何孝莊的靈柩在暫安奉殿停留了37年,卻沒按常規與皇太極合葬?
    ——《清聖祖實錄》因此康熙只得遵照孝莊遺願將其棺槨暫停於順治的清東陵孝陵附近,但清朝曾有祖制帝後必須死後同穴,一面是祖制,一面是祖母的遺願,弄得康熙左右為難,最終對孝莊極為孝順的康熙還是遵照了祖母遺願沒有將其葬入清昭陵,康熙將孝莊生前居住的慈寧宮東側一座小殿拆除了,因為這座小殿是孝莊生前最為喜愛和居住的小殿,所以康熙將其拆除遷移於請孝陵附近搭建了一座名為暫安奉殿,以暫安奉殿來停放孝莊的棺槨
  • 變起朝鮮(國家命運·甲午之戰·連載51)
    朝鮮與中國的關係,曾經是宗主國和藩屬國的關係。朝鮮還因此產生了一種叫「事大」的政治理念。《孟子·梁惠王下》:「智者為能以小事大。」這是「事大主義」的出處。什麼意思呢?就是弱小國家如何與強大鄰國相處。清政府勢力退出越南,朝鮮成了清政府最後一個藩屬國。此時的清政府決心捍衛自己最後一個藩屬。清政府這麼做,也不是為了面子,而是以維持對朝鮮的控制作為遏制日本擴張野心的手段。1882年7月23日,朝鮮爆發「壬午兵變」,清政府派遣淮軍將領丁汝昌、馬建忠和吳長慶等率軍3000入朝平叛,效力於吳長慶部的袁世凱隨軍進入朝鮮。
  • 【朝鮮古代君王譜】朝鮮王朝(十八):朝鮮正祖
    後世認為正祖是極為仁孝的君王,因為朝鮮的禮法制度,他沒有辦法尊母親惠慶宮洪氏為王大妃,但對其相當的孝順,為其屢上尊號,最終在朝鮮高宗朝追尊為獻敬王后。正祖在十一歲那年目睹了父親莊獻世子的慘死,即位後除了追尊宗法父親孝章世子為真宗外,對親生父親的追慕活動也無休無止,先是將垂恩墓升格為永祐園,祠堂垂恩廟升格為景慕宮,並為其屢次加上尊號。
  • 皇太極給崇禎的一封信,解開了他的真面貌,學者:真是罕見的無恥
    一直以來,皇太極的形象都很正面,歷史評價之高令人不可思議。《清史稿》中,將皇太極對待明朝的「國際交流」,比作「湯事葛」、「文王事昆夷」。 明人不量強弱,自亡其國,無足論者。然帝交鄰之道,實與湯事葛、文王事昆夷無以異。嗚呼,聖矣哉!
  • 皇太極為什麼把國號從「金」改為「清」?
    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國號為「金」,為與南宋時期完顏氏金朝相區別,史稱「後金」。然而僅僅二十年之後,後金的第二代可汗就在盛京(瀋陽)將國號更改為「清」,同時其最高統治者也由「大汗」變成了「皇帝」,前後的巨大變動牽涉到對女真「祖制」的改弦更張,同時也考驗著滿人的智慧。
  • 皇太極喜歡娶改嫁女子,還喜歡將自己的妃子賞給屬下,這是為何?
    皇太極在清朝歷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他徵服朝鮮和漠南蒙古,對明朝入塞騷擾,最終在松錦一戰全殲明軍主力,確立了清朝對明朝的絕對優勢。他還改後金為大清,加快了清朝向封建帝制的轉化,可以說,正因為皇太極打下的基礎,才使後來的清軍入關成為水到渠成之事,如果不考慮徵戰給其他民族帶來的災難,皇太極確實是一位非常有作為的帝王。不僅如此,作為帝王,他感情上的事情也一直為後人所津津樂道,尤其是他與宸妃海蘭珠的愛情故事,為帝王野史添加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孝莊是怎麼嫁給姑父皇太極的?為何又牽出另有所愛的多爾袞?
    後金天命十年二月,十三歲的布木布泰,由哥哥吳克善護送到盛京,嫁給姑父皇太極,為其側福晉。其姑哲哲為大福晉。 而事實上,在布木布泰的堂姐夫多爾袞的妻妾體系中,也確有兩個側妃是布木布泰的妹妹——族妹——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從侄兒豪格那裡搶來的老婆。
  • 大明的鐵粉朝鮮:明朝滅亡後,該國仍用崇禎年號表示年份,後來漸成...
    眾所周知,在歷史上的好幾百年中,與中國關係最為密切的國家,非朝鮮半島上的國家莫屬。尤其是在明朝,作為大明藩屬的李氏朝鮮王朝(簡稱「李氏朝鮮」或「朝鮮」),其國號即由明太祖欽定,年號也跟大明一樣(使用明朝的年號),此外,律令、官制、服飾等都向明朝看齊,文字更是直接使用漢字,可以說:一切無不以大明(上國)為標準。
  • 她還在坐月子就被皇太極賞賜給下屬
    清太宗皇太極是清朝歷史上一個具有承前啟後意義的重要君王。他繼承了後金可汗努爾哈赤的大業。在橫掃遼西各部族及與明朝的長年徵戰中,以傑出的智謀與奇勇贏得了可汗的信任,最終繼承皇位。 縱觀皇太極一生的文治武功,用「鷹揚天下」來概括,是恰當的。但是皇太極的這一生卻辜負了太多女人。
  • 「名人百科」大略勝先賢,「霹靂」手段成大業——天聰汗皇太極
    袁崇煥死後,皇太極立即回到遼東,對後金的政治、軍事做了許多有效的改革。他還將後金的都城遷到遼陽,之後又遷到瀋陽,並改名為盛京。為避免引起漢人對金國的痛恨和反感,他把國號改名為清,又將女真族改名為滿族。從此,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增加了一個滿族的名稱。
  • 一人敵一國:袁世凱在朝鮮的戎馬歲月
    日本在此以前曾因臺灣人掠殺琉球人向清朝廷文涉,清朝廷答覆非常含糊,不僅對臺灣,對朝鮮也是一樣,結果給日本政府一個印象,日本可以向朝鮮下手,乃於光緒元年(1875年,明治8年)以軍艦侵入朝鮮的江華灣。第二年與朝鮮訂立《江華條約》12款,其重要之點是朝鮮為自主之邦,系有與日本平等之主權。閔妃當權後,國政更為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