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莊文皇后出身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本名布木布泰,她是清太宗皇太極的莊妃,她生於明朝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她在後金天命十年即明天啟五年(1625年)以13歲的年紀嫁給了姑父皇太極,因為皇太極之前已經娶了她的親姑姑孝端文皇后,所以皇太極即是孝莊的姑父也是她的老公。
孝莊是清代非常傳奇的女人,也是清代歷史上傑出的女政治家。她的姑姑額爾德尼琪琪格和姐姐海蘭珠全都嫁給了皇太極,尤其是她的姐姐海蘭珠更是深得皇太極喜愛,獨寵於皇太極後宮,但她的姑姑和姐姐誰也沒熬過她,她活的壽命比她們都長多了,孝莊歷經清初四帝,輔佐了順治和康熙兩代帝王,為清初的政治局勢穩定立下了很大的功勞。
孝莊在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去世,孝莊去世後本應與皇太極合葬於瀋陽昭陵,但是孝莊在臨終前卻一再叮囑康熙不必在驚擾皇太極陵寢,就將她安葬於康熙父親順治的孝陵附近就好了。
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清聖祖實錄》
因此康熙只得遵照孝莊遺願將其棺槨暫停於順治的清東陵孝陵附近,但清朝曾有祖制帝後必須死後同穴,一面是祖制,一面是祖母的遺願,弄得康熙左右為難,最終對孝莊極為孝順的康熙還是遵照了祖母遺願沒有將其葬入清昭陵,康熙將孝莊生前居住的慈寧宮東側一座小殿拆除了,因為這座小殿是孝莊生前最為喜愛和居住的小殿,所以康熙將其拆除遷移於請孝陵附近搭建了一座名為暫安奉殿,以暫安奉殿來停放孝莊的棺槨。
也因此歷史上關於孝莊不願意與皇太極合葬的說法就開始流傳的眾說紛紜,主要都認為孝莊曾經下嫁皇太極之弟攝政王多爾袞,她無顏在九泉之下再見丈夫皇太極,所以不好意思與皇太極合葬。那麼歷史上孝莊下嫁多爾袞是真的嗎?
孝莊下嫁多爾袞是她不能與皇太極合葬主要原因?
其實關於孝莊下嫁多爾袞多數為野史閒談,孝莊不可能下嫁多爾袞,理由有四點。
第一,都認為孝莊是為了兒子順治能順利繼位對多爾袞實行了美色拉攏,但是實際上順治繼位是多方政治勢力角逐之後的妥協結果,與孝莊用美色拉攏多爾袞沒有任何關係。
第二,滿洲一直有兄死弟可以娶嫂子,父亡子可以娶父親妾侍的規矩,如果孝莊真的下嫁了多爾袞,那麼官方正史上沒必要為其隱晦,而且孝莊與多爾袞聯姻,這麼大的事清朝的藩屬國朝鮮也不可能不記載,目前來說清朝正史上對此事沒有任何記載,朝鮮的歷史文獻中也沒有任何記載。
第三,順治稱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這就是尊稱,更不可能與孝莊下嫁扯上關係,就如同光緒稱慈禧為皇阿瑪一樣,如果真要計較起來,那慈禧恐怕得變性了。
第四,民間流傳孝莊下嫁多爾袞的最初其實是在二人都在世時,主要在於南明對這方面的宣傳,比如抗清志士張煌言曾作詩《建夷宮詞》:上壽觴為合巹尊,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
很多人都拿張煌言的這首詩來作為證據,認為孝莊與多爾袞成婚,但實際上這首詞名本身就帶有歧視性,建夷二字的意思就是滿洲蠻夷的意思,而張煌言本身就是南明兵部尚書也是著名的抗清志士,再者這本身還是詩作,詩作屬於文學作品,歷來都有誇張的文學手法,所以根本就不能代表什麼。
但當時在民間確實流傳孝莊下嫁多爾袞很廣泛,所謂蒼蠅不叮無縫蛋,孝莊30歲喪夫守寡,歷史上的多爾袞向來貪花好色,女人無數,所以兩人必定多多少少有些私情。
可是有私情不代表著下嫁,多爾袞能名正言順的連侄子豪格的媳婦兒都娶進門,他還怕再娶嫂子小莊嗎?如果孝莊真的下嫁了多爾袞,那麼他們倆也沒必要去隱晦。
因此來說孝莊和多爾袞很可能是真有私情,但孝莊並沒有名正言順下嫁,既然孝莊沒有名正言順下嫁多爾袞,她又有什麼擔心死後沒臉去見皇太極呢?所以孝莊下嫁多爾袞本身就是不存在的事情,也不會成為她不敢與皇太極合葬的原因。
孝莊臨終時不肯與皇太極合葬很可能是因為夫妻感情並不深
看孝莊臨終交代康熙的遺言就是皇太極當時去世已久,地宮早已封閉,孝莊地位在皇太極之下,所以卑不動尊,不能因為自己驚擾皇太極的陵寢。
其實孝莊這句話說得很有面,但實際上可能她自身根本就不想和丈夫皇太極葬在一起,畢竟他們倆夫妻感情其實並不深。
孝莊13歲嫁給皇太極,當時皇太極只有嫡福晉也就是孝莊的姑姑孝端皇后,孝莊地位還算比較高,但後來皇太極先後納了林丹汗的兩位遺孀又娶了姐姐海蘭珠,孝莊的地位與日俱降,在皇太極後來的五大妃之中,孝莊只位列第五位。
尤其是孝莊的姐姐海蘭珠26歲嫁給皇太極之後,此後海蘭珠獨得皇太極的寵愛,可以說皇太極在世時孝莊並不是很得寵。
而且皇太極在孝莊30歲的時候就死了,他們夫妻的感情未必有多麼深厚,而孝莊和兒子順治的地位也並非是皇太極所賦予,實際上順治能當上皇帝完全是各方政治勢力角逐後互相妥協的產物,是個意外收穫,因此孝莊對皇太極不會有什麼太多的感念之情。
所以孝莊在臨終前以卑不動尊為理由,冠冕堂皇的讓康熙不要把自己和皇太極合葬。當然,這其中也有孝莊不想大動幹戈的想法。
孝莊在歷史上非常勤儉樸素,她在清朝後宮六十餘年,向來是不事奢侈,生活簡樸,因此孝莊在臨終時也抱著喪事從簡的心理叮囑康熙,畢竟皇太極的昭陵在盛京瀋陽,如果要將她安葬會盛京,那勢必會大動幹戈大費周折,再加上孝莊本身與皇太極感情並不深厚,所以孝莊才在臨終時叮囑康熙不要將自己和皇太極合葬。
那麼孝莊又是為什麼在去世37年之後才入土為安呢?
孝莊臨終前明確向康熙表示想葬在順治的清孝陵旁邊,捨不得順治和康熙父子,想在將來與他們父子在地下團圓。對待孝莊極為孝順的康熙當然要滿足孝莊的遺願,而又不能將孝莊葬入清孝陵之內,因為孝莊是順治之母,清孝陵之內最好的地方已經安葬了順治,所以不能讓母親居於兒子之下,所以康熙就先將孝莊棺槨停放在了清孝陵附近的暫安奉殿內,之後就一直命人尋找福地,但找來找去康熙都不是很滿意,於是孝莊的棺槨就一直停在了暫安奉殿內。
但是這座暫安奉殿其實也算是陵寢了,在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孝莊一生最忠實的丫環與她相依相伴60餘年的蘇麻喇姑去世後,康熙下旨將蘇麻喇姑的棺槨也停放進了孝莊的暫安奉殿內,蘇麻喇姑棺槨停放完之後,康熙就命人將暫安奉殿大門以土掩埋永久關閉,所以暫安奉殿也算是孝莊與蘇麻喇姑的主僕二人的陵寢了,只是相對沒有那么正規而已。
所以這麼看來孝莊並不算沒下葬,只是她的陵寢規格沒有那么正式。
康熙五十六年(1718年),順治的皇后康熙的嫡母孝惠章皇后去世,也由於當時順治已經去世五十多年,所以康熙就參考了孝莊臨終前的遺言卑不動尊,他就在嫡母身上開了先例,他將孝惠章皇后葬在了清孝陵東側,孝惠章皇后的陵寢也就成了清朝歷史上第一位皇后單獨的陵寢孝東陵。
康熙去世,雍正繼位之後,在雍正三年(1725年),這一年時皇太極與孝莊結婚100周年,雍正認為自曾祖母孝莊停棺於暫安奉殿內,大清一直是國家昌盛,風調雨順,那麼那塊地方就是福地,於是雍正下詔命人在暫安奉殿原址上為孝莊修建了地宮。
雍正三年初二月初三日正式動工,同年十二月修建完畢,然後雍正就派人將孝莊棺槨請安進了地宮之中。至此孝莊的昭西陵也就徹底建成並迎來了主人。
古代人都比較迷信風水,當初康熙遲遲沒有決定孝莊的福地也是有考慮為了迎合清孝陵的風水因素,雍正相比較老爹康熙,本身就是一個比較務實的皇帝,所以他考慮的是儘快讓曾祖母入土為安,因此雍正為孝莊修建地宮時沒有迎合清孝陵的風水,而是迎合的是盛京皇太極的清昭陵風水修建,所以在風水上來說孝莊的暫安奉殿也比較符合清昭陵的風水,與之遙遙相望。
而且清朝以左為尊,孝莊的昭西陵正好在順治的清孝陵左側,也符合了孝莊作為母親的尊位,因此雍正基本符合了風水和孝道之後就趕緊將孝莊就地安葬入土為安了。
當然,孝莊從暫安奉殿內移棺到地宮,那麼蘇麻喇姑則被請了出來,畢竟孝莊的昭西陵屬於是皇陵,蘇麻喇姑生前身份只是孝莊的丫環,雖然她深受康熙的尊敬和愛戴,在紫禁城中有著超然特殊的地位,死後也是以嬪妃之禮舉行葬禮,但她畢竟不是嬪妃,不是皇家的女人,所以她不可能陪著孝莊進入地宮,這樣也是會破壞風水。
而康熙生前又視蘇麻喇姑如母親和祖母一樣尊敬,也不能將她草草安葬,因此雍正又特意下旨給蘇麻喇姑在昭西陵附近東南方向為她又修建了一處地宮,後世稱為蘇麻陵。
因此孝莊才會在去世37年之後才被曾孫子雍正葬進了地宮入土為安。
小島知風拙見
歡迎四海八方的朋友關注和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