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起朝鮮(國家命運·甲午之戰·連載51)

2020-11-29 人心中的歷史

朝鮮與中國的關係,曾經是宗主國和藩屬國的關係。朝鮮還因此產生了一種叫「事大」的政治理念。《孟子·梁惠王下》:「智者為能以小事大。」這是「事大主義」的出處。什麼意思呢?就是弱小國家如何與強大鄰國相處。

朱元璋

朱元璋在《皇明祖訓》的《首章》中即給後世子孫列出了15個「不徵之國」,即,不可無故徵討的國家。其中,排在第一的是朝鮮;排在第二的是日本。在提到日本時,朱元璋說:「雖朝實詐,暗通姦臣胡惟庸,謀為不軌,故絕之。」

佔領朝鮮的夢,日本人至少做了500年

日本是個島國,對大陸的嚮往貫穿日本歷史上的一代一代人。先佔領朝鮮,再向今天的中國東北地區推進,即後來出現的所謂「大陸政策」。日本人實踐這種思路的嘗試至遲在明初洪武年間就已經開始。

據《高麗史辛禑世家》記載,高麗王辛禑十三年五月(明太祖洪武二十年,1387年),高麗國貢使契長壽從中國南京朝貢回國時,帶回了朱元璋的原話聖旨:「倭子在恁那一個甚麼海島子裡經年家住,也不回去,恁卻近不得他。這的有甚難處?著軍船圍了,困也困殺那廝!」

朱元璋在這裡說的,是日本人在朝鮮西南海岸羅州所屬島嶼上長期據守定居,所以皇帝讓高麗君臣不要「只是佔田土,佔奴婢,享富貴快活,也合尋思教百姓安寧,至至誠誠的做些好勾當,密匝匝的似兀那羅州一帶築起城子,多造些軍船,教倭子害不得便好。」

萬曆年間,發生了「抗倭援朝」,是「萬曆三大徵」之首。貌似昏聵怠政的萬曆皇帝為什麼要出兵朝鮮?他絕不是為面子,而是深知唇亡齒寒之道。

早在嘉靖年間東南沿海鬧倭寇時,當時的大學士徐階就曾斷言:倭寇「意不在搶而在擾,勢不欲去而欲留。」(見焦竑《玉堂叢語》卷2)。

明朝君臣在這個問題上非常明智,也極有戰略眼光,而豐臣秀吉的那次嘗試差一點就成功了。

日本人又來了

1874年4月,3000日軍在臺灣琅嶠登陸,因軍中鬧疫病和遇到激烈抵抗沒有得逞。當年10月31日,恭親王奕代表清政府與日本政府代表大久保利通在北京籤訂《中日北京專條》,日本獲賠款50萬兩白銀。

1876年2月27日,日本強迫朝鮮李朝政府籤訂《江華島條約》,日本人捲土重來了。

1879年3月30日,日本吞併琉球,置衝繩縣。

今日釜山

1885年6月9日,《中法新約》籤訂。清政府勢力退出越南,朝鮮成了清政府最後一個藩屬國。

此時的清政府決心捍衛自己最後一個藩屬。清政府這麼做,也不是為了面子,而是以維持對朝鮮的控制作為遏制日本擴張野心的手段。

1882年7月23日,朝鮮爆發「壬午兵變」,清政府派遣淮軍將領丁汝昌、馬建忠和吳長慶等率軍3000入朝平叛,效力於吳長慶部的袁世凱隨軍進入朝鮮。

1884年12月4日,日本駐朝公使竹添進一郎與朝鮮「開化派」(親日派)策劃政變,劫持李朝高宗和閔妃,殺死「事大派」(親清派)官員多人,史稱「甲申政變」。袁世凱再次率軍1500人進入漢城,經過與「開化派」和駐朝日軍的激戰,將政變鎮壓。

李鴻章在天津與日本特命全權大使伊藤博文經過6輪談判後,中日於1885年4月16日籤訂《天津會議專條》(《中日天津條約》、《朝鮮撤兵條約》)。中日兩國軍隊相繼從朝鮮撤走,《天津會議專條》還規定:「將來朝鮮國若有變亂重大事件,中、日兩國或一國要派兵,應先互行文知照,及其事定,仍即撤回,不再留防。」

這為幾年後日軍再次進入朝鮮埋下了伏筆。

日本人終於找到了出兵藉口

清政府為繼續控制朝鮮,選擇了在朝鮮與日本全面對抗。

1885年11月,袁世凱受封「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全面控制了朝鮮政局,成了朝鮮的「太上皇」。

袁世凱在朝鮮任內,娶了三房朝鮮籍側室。袁世凱次子、有「民國四公子」之稱的袁克文就是其中一位朝鮮側室金氏所出。(見袁克文《洹上私乘》卷3)

袁世凱在朝鮮的一切行動,都以捍衛和強化中朝宗藩關係為目的。據說他在朝鮮遇事直入王宮,拒絕與各國駐朝公使同席共議,驕橫專斷,盛氣凌人。

東學黨是朝鮮一個半宗教性的民間秘密組織,他們自稱「東學道」,具有強烈的排外情緒,成立於1859年,教主崔濟愚。

1864年4月15日,崔濟愚被朝鮮慶尚道地方以「左道惑民之罪」斬首,崔濟愚的弟子崔時亨繼任教主,東學黨不但沒有被消滅,反而信徒日眾。

1892年12月20日,東學黨教眾聚集全羅道參禮郡,向觀察使李憲植請願,為「教祖」崔濟愚鳴冤;由於沒有達到目的,1893年3月29日,東學黨教眾40人到漢城景福宮光化門前向朝鮮國王請願。

東學黨此次伏闕上疏雖然最終不了了之,但在朝鮮朝野和各利益國間引發了軒然大波。袁世凱在給清朝廷的電報中稱:亂黨猖獗,「華有彈壓責」,請求「速調數船以防意外」。

1894年2月15日,東學黨信徒全琫準在全羅道古阜郡集眾揭竿而起,起義爆發。起義的口號是:「逐滅夷倭,澄清聖道,驅兵入京,盡滅權貴。」

局面很快失控,「朝鮮大震」。

朝鮮君臣與袁世凱進行了多次協調分析,在確信不會引發日本出兵之後,於1894年6月3日正式向清朝廷乞兵鎮壓起義。

雙方同時出兵

收到袁世凱的電報,李鴻章立刻將朝鮮乞兵平亂的消息報告總理衙門。清廷清廷隨即下令派直隸提督葉志超、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等帶兵赴朝。

根據《天津會議專條》約定,駐日公使汪鳳藻於6月6日「知照」日本外相陸奧宗光:應朝鮮之請,清政府已決定派兵赴朝。

其實,東學黨起事之初,日本就極為關注。日本駐朝公使大鳥圭介和副武官渡邊鐵太郎進行了大量情報搜集活動。

6月2日,日本駐朝代理公使杉村濬得到朝鮮將向清朝乞兵的消息後立刻進行了匯報,伊藤博文內閣當即決定出兵朝鮮,並就出兵事宜做了詳盡的研究和安排。也就是說,日本下決心出兵朝鮮,比朝鮮正式向清政府乞兵還早一天!

伊藤博文的軍刀

收到清政府出兵朝鮮的照會後,日本馬上做了兩個反應:一是不承認朝鮮為中國「屬邦」;一是表示將派兵保護使館和僑民。

6月6日晚18時,太原鎮總兵聶士成部率先登船東進。很快,2500餘清軍在朝鮮牙山登陸。選擇在牙山登陸,是考慮此地離起義發生地全羅道更近,故而沒有選擇在更靠近漢城的仁川登陸。由此也可以看出,清政府出兵是真心想幫李朝平亂。

6月5日,日本根據戰時條例,成立大本營。

6月9日,近500名日軍在仁川登陸。

在朝鮮的日本軍艦有松島號、八重山、筑紫、千代田、大和、赤城6艦;清朝方面有濟遠、楊威、平遠3艦。

6月10日,日軍進入漢城。

6月16日,在朝鮮登陸的日軍已近4000人。

《全州合約》與雙方撤兵談判

清日兩軍進入朝鮮對峙,是出乎朝鮮方面預料的。他們起初認為日本充其量只會派遣少量軍隊保護使館。日本的實際反應也是清政府沒想到的。

為避免兩大國以自己的國土為戰場展開廝殺,李朝政府對起義軍改變了政策,由「主剿」轉為「主撫」。同時,東學黨起義領袖全琫準也獲悉了清政府和日本均已派重兵進入朝鮮的消息。

6月11日,李朝政府接受了起義軍提出的12個條件,雙方籤訂《全州和約》。

6月12日,起義軍退出剛剛佔領的全州城。

東學黨起義就此戛然而止。但起義軍在其實際控制區形成了割據,李朝政府對這些地區喪失了控制。

朝鮮變亂結束,清日雙方都失去了出兵的理由。於是,談判又開始了。

談判的雙方是日本駐朝公使大鳥圭介與清政府駐朝鮮總理大臣袁世凱,但日本人此來根本就沒準備再走。談來談去全是扯淡。

果然,雙方同時撤軍還沒談明白,日本即拋出了「共同改革朝鮮內政」的議題。真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李朝的內政改革卻要他人來「共同改革」!

6月22日,駐日公使汪鳳藻收到日本外相陸奧宗光的正式照會,這是一份已經譯為漢語的文件,日本政府表示:「設與貴政府所見相違,我斷不能撤現駐朝鮮之兵。」這就是著名的「第一次絕交書」。

「成歡之役」與全面開戰

7月25日,日本軍艦在牙山口豐島附近海域襲擊了北洋水師護航艦隊,擊傷濟遠,廣乙搶灘擱淺;日艦擊沉沒有武裝的運兵船高升號,擄走運送武器和餉銀的操江號。咱們在下一篇連載中將對此詳細講述。

雙方在海上打響了戰爭的第一槍。

濟遠艦主錨

7月29日,爆發了陸上第一戰——「成歡之役」。當時,在牙山登陸的清軍約4000人,在成歡之役中約投入了全部兵力的2/3;日軍實際投入兵力在4000人上下。日軍在人數上佔據優勢。

成歡驛,在今天韓國忠清南道天安市成煥邑。這個地方北接漢城,南靠公州,西南即是牙山,是朝鮮西海岸的交通要道和戰略重地。駐守此地的是清軍名將聶士成。

豐島海戰爆發後,雙方全面開戰已無可避免。同時,清軍通過陸路渡鴨綠江,向朝鮮北部地區增兵。但在豐島之戰中,運送援軍的高升號被擊沉,運送武器和餉銀的操江號被擄,登陸牙山的清軍被日軍割斷了與北部援軍的戰略聯繫,短時間內難以指望後續的兵援和補給,處於極其不利的地位。

此時,日軍從漢城出動,向南推進,尋求與牙山清軍在陸上決戰。

7月27日,雙方偵察部隊發生小規模交火。

28日,日軍進抵成歡驛北7公裡。

29日凌晨,聶士成部在成歡驛北的安城渡成功伏擊了日軍的前衛部隊,但未能遏止日軍向南的攻擊。

5點鐘,雙方主力爆發激戰。

7點半,清軍主力陣地被日軍佔領,成歡驛失守。

聶士成率部突圍後南撤,想到公州與葉志超匯合,途中在天安遇上了正北撤的葉志超。全軍隨即向北退卻。

為避免與日軍遭遇,他們沿西海岸間道趕往平壤。葉志超部8月21日,聶士成部8月28日才先後到達平壤。

7月31日,日本駐華臨時代理公使小村壽太郎受命宣布日本與清政府斷絕國交。

8月1日,雙方正式宣戰。

康濤

2020年5月27日於研磨時光咖啡

相關焦點

  • 豐島之戰與高升號事件(國家命運·甲午之戰·連載52)
    1894年7月25日,朝鮮牙山海口豐島附近。7時43分,日艦吉野號發射空彈一枚。不到2分鐘,吉野左舷向北洋水師濟遠艦發射一枚實彈。7時52分,濟遠開炮還擊。01李中堂的如意算盤朝鮮局勢的日益緊張,讓清政府不得不做最壞的打算,向朝鮮增派援兵已不可避免。
  • 憂患之思:忘了甲午,每一年都可能是甲午
    曾赴此考察的海軍史專家陳悅告訴記者:「定遠」艦裝甲製成的庭院大門,被炮彈洞穿的地方猙獰依舊,周圍有一圈鉚釘眼,說明曾被修補過,但為了展示日本武力,補好的傷口又被無情地撕開了……    那一段血與火的記憶,也如同被撕開——    1894年9月17日,黃海之戰。
  • 甲午祭︱甲午之殤和李鴻章四十年功過
    甲午戰敗,李鴻章錯在哪裡?張謇在戰後被時人贊為「流沫傳誦」、裡巷皆知的奏參李鴻章之折中指出:「戰不備,敗和局」,「非特敗戰,而且敗和」,「以四朝元老,籌三省之海防,統勝兵精卒五十營,設機廠學堂六七處,歷時二十年之久,用財數千萬之多。一旦有事,但能漫為大言,脅制朝野;曾無一端立於可戰之地,以善可和之局。稍有人理,能無痛心。」其言切中李鴻章要害。
  • 習近平「甲午之年」提「創新」:決定民族前途命運
    甲午年,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個命運轉折年。 2014年,120年後的又一個甲午年。「我國科技發展的方向就是創新、創新、再創新。」「把創新驅動的新引擎全速發動起來。」……2014年6月9日,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開幕會上強調,科技實力決定著世界政治經濟力量對比的變化,也決定著各國各民族的前途命運。 同為「甲午」,兩種命運。
  • 甲午之敗:一次性海軍與前現代化陸軍
    甲午之敗亦不例外。>「避戰保船」的誤解在多數甲午戰史的正統敘述中,都把北洋水師的覆滅歸之於其統帥李鴻章的「避戰保船」戰略,這是一個極大的誤解。一個沒有成熟工業體系,也沒有完備的近代軍事後勤體系的軍隊,武器再先進,也逃不脫一次性消耗品的命運。真正的北洋艦隊在黃海海戰一戰就已消耗光,之後存在的,只是一支苟延殘喘徒有其表的空殼艦隊罷了。
  • 引爆甲午戰爭的朝鮮版「太平天國」——1894年「東學黨起義」
    ,終於朝鮮也開始被打破大門了,不過徹底打破朝鮮大門的不是西方國家,而且其老對手日本。但是,朝鮮和中國的情況畢竟不太一樣,太平天國運動爆發之時,中國華南地區被西方勢力滲透已久,而且當時中國的社會矛盾主要還是貧苦人民和腐敗官吏之間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還不是很重(中國民族矛盾大幅加重還要到甲午戰爭之後),所以搞起太平天國民變的是「不土不洋」的拜上帝教。
  • 甲午海戰給了我們多少歷史教訓?
    所以說,甲午海戰在歷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與軍事意義。甲午戰爭的戰略地位日本明治政權建立之初,就確立了以侵略打張為最高國策,以武力徵服亞洲的「大陸政策」。而朝鮮和中國便首當其衝地,被列入其侵略擴張的重要目標。1894年,日本最高統帥部「日軍大本營」建立,並確定了日本海陸兩軍的戰略方針。陸軍主力由海上輸入渤海海灣擇地登陸。
  • 「戊寅靖社」,朝鮮版的「玄武門之變」
    朝鮮,我國東北方的鄰國。它和其南邊的韓國曾經是一個國家,並且在歷史上很長時間都是臣服於我國的藩屬國。古代的朝鮮不但在文化、政治、經濟等領域受我國的影響非常大,其歷史上的某些事件也和我國的歷史事件相似,今天就給大家說說朝鮮歷史上的玄武門之變——「戊寅靖社」首先,「朝鮮」這個國號還是明太祖朱元璋給定的。明朝建立之初,因為領土問題和當時朝鮮政權的前身高麗鬧得很不愉快。別看高麗地狹民貧,因為和元朝關係還不錯就覺得明朝不正統,根本沒把剛剛建立的大明王朝放在眼裡,居然想派兵攻取遼東。
  • 甲午中日戰爭:一場顛覆中國的戰爭
    甲午中日戰爭是一個很值得說的話題,其後有太多太多的事件與此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可以說甲午中日戰爭是晚清歷史繞不過去的一個坎。但同樣一件事,有得必有失,而甲午中日戰爭到底帶給了中國什麼?中國輸了什麼?這場仗開打的原因就是日本出兵朝鮮,清朝是作為朝鮮的保護國不得不參戰的。本來,清朝再奄奄一息,但瘦死的駱駝畢竟比馬大,在周圍附屬國中地位還是有的。比如朝鮮,比如日本國內一開始反對開戰的人也是很多的。但是日本一打過中國就完了。要知道在甲午中日戰爭之前,國際上對日本也就是覺得眼熟罷了,畢竟他很小,是島國。被此等彈丸小國打敗,清朝徹底失去了周圍附屬國,小國的擁護。
  • 《屍戰朝鮮-雅信傳》拍攝地點發生火災,所幸無人受傷
    Netflix 電視劇《屍戰朝鮮-雅信傳 (前譯:李屍朝鮮)》於慶尚北道的露天攝影棚發生火災,火勢在一小時內就被控制並撲滅了。據悉,該火災是因為製作團隊使用燈泡 (金屬焊接爐) 融化雪的過程中引起,城堡外牆裝飾材料率先著火、內部木材燃燒,在滅火過程中,有部分城堡倒塌。
  • 從甲午到甲午:日本人的中國觀之變
    一再看到和聽到「中國人」「中共軍隊」取得勝利的新聞報導,許多日本人在感嘆之餘,對中國產生了真正的敬佩之感。反映甲午戰爭的浮世繪,被美化的日軍和被醜化的清軍反映甲午戰爭的浮世繪,被美化的日軍和被醜化的清軍作為又一個甲午年,2014年國內舉行了前所未有的歷史紀念活動,同時通過決定,將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日作為悼念日軍屠殺死難同胞的國家公祭日
  • 甲午中日戰爭中,大清傷亡4萬人,日軍陣亡多少人,答案出人意料
    佔有琉球後,日本又將目光放在了大清的另一個附屬國朝鮮身上。1876年,日本以武力打開朝鮮國門,強迫朝鮮政府籤訂《江華條約》。同時,日本還企圖驅逐大清在朝鮮的勢力,但被駐紮在朝鮮的袁世凱率兵將其擊敗,但日本還是通過《天津會議專條》和《濟物浦條約》,獲得了在朝鮮的駐軍權,這也導致大清和日本的矛盾不斷激化,為甲午中日戰爭的爆發埋下伏筆。
  • 「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喚醒了仍在沉睡中的中國民眾?
    為了買鐵甲艦日本整個島國,乃至整個王室,更甚至是日本天皇都節儉開支,只為了讓自己國家具有更為強大的軍事實力。如此,國家怎能不富強?民族何愁不振興?反觀清廷就連是海戰之中的炮彈都被人打包替換,只為了給太后上賀禮,這樣的統治政權又怎麼能夠不滅亡?
  • 習近平「甲午之年」提「創新」
    (原標題 習近平「甲午之年」提「創新」:決定民族前途命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今年是甲午年。甲午,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具有特殊的含義,在我國近代史上也具有特殊的含義。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而要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就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科教興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定不移走科技強國之路。
  • 家國重生:三個中國人的甲午心靈圖
    當嚴復把這種戚戚之感如實告訴駐英公使郭嵩燾,郭大人深以為然,非常欣賞這位目光如炬的年輕人。 然而甲午之敗終使大清陷入萬劫不復。新年春節剛過,嚴復就發表了第一篇重磅文章《論世變之亟》。這篇綱領性的文章是嚴復「維新」思想的導論,也是他為千年危機拉響的第一聲尖利警報。
  • 影響中國300年走向的一場大戰,萬曆援朝抗日之戰
    萬曆皇帝是明朝時期一個很特殊的皇帝,他28年不上朝,卻牢牢的把君權抓在手裡,並在統治期間還完成了著名的三大戰役,這每一場戰役對於後世中國的長治久安來說都具有十分深遠的影響,今天我們先來說三大戰役之中的萬曆抗日援朝之戰。
  • 甲午海戰的爆發,早在10年前就已埋下伏筆,李鴻章巨大失誤造成
    在研究甲午海戰這段歷史時,著實令人憤慨。這場戰爭是怎麼引起來的,其中原因可以追溯到10年前的一份條約。1894年,朝鮮爆發了東學黨起義,當時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這時朝鮮被迫向宗主國清朝請求支援,而這時日本也趁機向朝鮮派兵,就這樣一場蓄謀已久的戰爭拉開了。
  •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於光緒二十年,這年以幹支紀年為甲午,因此得名
    甲午風雲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一道無法抹平的傷痕。泱泱中華在歷經30餘年洋務運動之後,以強大的北洋海軍出戰,竟敗給近鄰小國日本,而且是全軍覆沒。慘烈的平壤之戰、悲壯的黃海之戰、殘酷的遼東之戰、屈辱的威海衛之戰……皆為中國不堪承受之傷。自此,中國的地位一落千丈,完全淪為列強瓜分的盤中餐。
  • 甲午中日戰爭,是慈禧太后六十大壽的時候,收到的一份禮物
    由於甲午中日戰爭的爆發,原本計劃好的盛大場面不得不大打折扣。在大清遭受如此巨大災難之時,慈禧太后似乎並不願意再鋪張浪費。(據說,甲午中日戰爭後,經費緊張,形勢嚴峻,恭親王等人不斷施加壓力後,慈禧太后才不得不做出這樣的表態。)各個地區也不想多費人力物力財力來表示忠誠。在北京城舉辦的慶典活動雖然盛大,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 為什麼中國會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失敗?談談背後的政治因素吧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在戰爭之前,西方國家普遍看好中國,「毫無疑問的是日本必然最後被徹底粉碎」因為當時清朝的海軍實力更強,排名世界七位。北洋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有7艘,總噸位27000多噸,而日本日本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僅有5艘,總噸位約17000多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