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甲午到甲午:日本人的中國觀之變

2020-11-24 中國軍網

「支那」一詞真正得以在日語中消失,關鍵在於新中國成立後取得的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戰後普遍對美國頂禮膜拜的日本人震驚了。一再看到和聽到「中國人」「中共軍隊」取得勝利的新聞報導,許多日本人在感嘆之餘,對中國產生了真正的敬佩之感。

反映甲午戰爭的浮世繪,被美化的日軍和被醜化的清軍反映甲午戰爭的浮世繪,被美化的日軍和被醜化的清軍

作為又一個甲午年,2014年國內舉行了前所未有的歷史紀念活動,同時通過決定,將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日作為悼念日軍屠殺死難同胞的國家公祭日。

多少年來,中國人不斷揭露和聲討日軍製造南京大屠殺的暴行,這自然有必要,但不能陷入簡單的悲情意識。對當年侵華日軍的暴行,應擺脫固定的「臉譜」式描繪,從民族文化的維度,探索當年東洋武士乃至民間的對外擴張思潮是怎樣形成的。

在中國製造屠殺暴行的日本人,參加「皇軍」前大都是老實的下層工人、農民,到了中國大地上卻成了兇神惡煞,其思想根源除了「皇國至上」的教育,也在於日本社會上長期流行的蔑華、辱華風氣。

仰視、平視和俯視

筆者小時候對日本人的印象,主要來自於抗日題材電影中那些「鬼子」的猙獰形象。後來接觸到一些在華工作生活的日本人,看到他們總是彎腰行禮的樣子,觀感雖有改變,不過認為他們畢竟不是軍人。在上世紀80年代中日政治關係比較好的時候,筆者又參加接待過一些日本來華的訪問者,包括昔日曾當過「皇軍」軍官、士兵的舊軍人。90年代初我到日本的時候,也曾會見過參加侵華的老兵和「帝國軍官」。這些人彬彬有禮,看上去大都是本分忠厚的老頭,很難想像他們參與過駭人聽聞的暴行。

那些日本老軍人見到我這樣兼有學者和軍官雙重身份的中國人,一般都迴避談自己在中國打仗的事,反而願意談在軍營中受的虐待和戰時遭受的痛苦,意思是自己也是受害者。我一提到日軍在中國的侵略罪行時,他們大都馬上沉默,或簡單地說那是上司的命令。這種態度,其實也反映出大多數經歷過戰爭的老一代日本人的共同心態。

據一些專門採訪老兵的日本學者統計,只有二成左右的老兵能反思戰爭罪行並表示對不起中國,一成左右的人還堅持「大東亞戰爭」有理,七成的人雖對侵華戰爭表示遺憾卻又認為「當年打仗是沒法子,打起仗來軍紀也難保證,難免有施暴的事」。這種比例清楚地表明,戰後日本社會並沒有清算發動侵華戰爭的思想根源。至於年輕一代日本人,多數對侵華戰爭歷史不了解也不感興趣,大都籠統地認為「戰爭就是不好」而沒有是非觀。

正是利用了這種社會心理,日本右翼勢力幾十年來一直鼓吹「大東亞戰爭正義論」。為此,自然要否認南京大屠殺等眾多在華暴行,面對無可辯駁的犯罪鐵證也只稱為下級官兵的「軍紀」問題。這種右翼思潮的興起,自然會使多數日本人不能正視過去的侵略罪責。

追溯起來,中國過去曾是日本人崇拜的文化母國,不過其對華態度卻經歷了仰視、平視和俯視三個階段。

在中國的唐朝至宋朝,日本對華基本是仰視,通過學習中國文化走出了蒙昧落後時代。從元代到甲午戰爭前,日本對華轉為平視。日軍借所謂「神風」(即颱風)擊敗了忽必烈的艦隊,後來出現百年倭寇之患和豐臣秀吉侵朝,幸虧明朝軍隊在朝鮮打敗日軍,才使其收斂了野心和傲氣。甲午戰爭中日本將清軍打得一敗塗地,自此以後半世紀裡,日本人傲慢地自居於中國之上,形成了俯視。

宋明兩朝相繼被北方遊牧民族滅亡後,日本的上層和文化界便認為「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他們認為,過去的文化母國已淪為蠻夷之地,東方的文化精萃已轉移到他們這個所謂的「日出之國」。在幕府後期和明治維新後,「皇國是世界的中心」成為日本的基本教育理念。甲午戰爭期間,日本社會上流行的觀點是「文明與野蠻之戰」,認為對「落伍民族」就應該毫不留情地徵服,旅順大屠殺等暴行就是在此種觀念下製造出來。此後幾十年,隨著兩國經濟和文化水平的差異越拉越大,日本社會上蔑視中國的觀念日益強烈,其軍人在華揮舞屠刀也就如宰豬羊。

設在哈爾濱的日軍731細菌部隊,集中了日本一些文化水平很高的醫學界精英人物,他們在中國人身上搞活體試驗的兇殘行徑駭人聽聞。據統計,參加這一部隊的3000多人中,戰後只有十分之一左右的人出來揭露並反思罪行。他們都說,當年進行那種血淋淋的試驗時,只將受害者看成「馬魯太」(即木頭),部隊中「同情中國人的幾乎一個也沒有」。

相關焦點

  • 甲午中日戰爭:一場顛覆中國的戰爭
    中國輸了地位。首先,丟了小弟。這場仗開打的原因就是日本出兵朝鮮,清朝是作為朝鮮的保護國不得不參戰的。本來,清朝再奄奄一息,但瘦死的駱駝畢竟比馬大,在周圍附屬國中地位還是有的。比如朝鮮,比如日本國內一開始反對開戰的人也是很多的。但是日本一打過中國就完了。要知道在甲午中日戰爭之前,國際上對日本也就是覺得眼熟罷了,畢竟他很小,是島國。
  • 憂患之思:忘了甲午,每一年都可能是甲午
    陳 悅提供    甲午!甲午!!    120年前的那場戰爭,北洋水師灰飛煙滅,可戰敗的屈辱並未就此終結——    「定遠」的殘骸、「致遠」的艦炮、「平遠」的炮彈、「靖遠」的媽祖神位……都被侵略者擄到日本,成了飄蕩在異國他鄉的孤魂。    一百多年過去,這些淪落天涯的歷史碎片,至今依然在日本列島的風雨中慢慢剝蝕。
  • 「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喚醒了仍在沉睡中的中國民眾?
    本以為以此便能讓落後的中國走向強大,然而洋務運動卻以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而宣告失敗。洋務運動雖然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的發展、並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輸入,但並沒有讓中國走向富強。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可以說這是中國打的第一場海陸交替的近現代化戰爭。
  • 家國重生:三個中國人的甲午心靈圖
    他痛心疾首於甲午慘敗,正由這些冠冕堂皇的「不學無術」之徒「私心未淨」,士大夫們學問之非、心術之壞所造成。 在稍後發表的《救亡決論》中,嚴復駁斥了國人對西方只「善會計」「擅機巧」的膚淺認識,指出西洋強盛的「命脈」,乃是「於學術則黜偽而崇真(科學),於刑政則屈私以為公(民主)」。就這兩句畫龍點睛之語,使他成為中國第一個說透了「夷之長技」的人,找到了中國人學習西方的正途。
  • 甲午祭︱甲午之殤和李鴻章四十年功過
    甲午戰敗,李鴻章錯在哪裡?張謇在戰後被時人贊為「流沫傳誦」、裡巷皆知的奏參李鴻章之折中指出:「戰不備,敗和局」,「非特敗戰,而且敗和」,「以四朝元老,籌三省之海防,統勝兵精卒五十營,設機廠學堂六七處,歷時二十年之久,用財數千萬之多。一旦有事,但能漫為大言,脅制朝野;曾無一端立於可戰之地,以善可和之局。稍有人理,能無痛心。」其言切中李鴻章要害。
  • 甲午戰爭120年習近平兩提甲午
    記者王海欣攝 2014年,又逢甲午。120年前的7月25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這場戰爭的結果使中日兩國自此國運殊途,中華民族一步步走到了亡國滅種邊緣。甲午年,成了中國的命運轉折之年。 甲午戰爭,民之痛、國之殤,以史為鑑知興替。120年後的甲午年,被中國人稱作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習近平年初擔任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
  • 甲午海戰給了我們多少歷史教訓?
    它直接影響了20世紀遠東政治局勢,和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甲午海戰的三戰皆敗,北洋海軍的全軍覆沒,對整個戰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直接導致後來的「割地賠款」、喪國辱權,使中華民族遭受到了一場巨大的歷史災難。同時甲午海戰中,以鄧世昌為代表的海軍官兵浴血奮戰的崇高愛國主義精神,慘烈的失敗,極大地激醒了中華民族奮發圖強的鬥志。
  • 甲午中日戰爭後,刺殺李鴻章的日本憤青,後來怎樣了?
    甲午中日戰爭便是明治政府醞釀已久的一次行動,在古代時期,日本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向中國學習,並臣服於中國,甲午中日戰爭的爆發足以可見日本人的野心,在常人看來無異於是以卵擊石,以至於清廷大部分人主戰。甲午中日戰爭最終以清廷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而告終,偌大的清王朝只要派人向日本求和,李鴻章成為全權大臣赴日本談判。
  • 甲午之敗:一次性海軍與前現代化陸軍
    多年來,在甲午研究領域,重點是傳統的「忠奸模式」,於是對人物的評價成為了學術上的主流話語,如李鴻章「避戰保船」,慈禧太后挪用海軍軍費修繕頤和園,葉志超棄平壤狂奔五百裡等等。這種模式還得到另一種話語的支持,即戰前的北洋水師亞洲第一,中國整體實力勝於日本,在實力佔優的情況下仍然慘敗,只能說明清政府腐敗無能和某些將領貪生怕死。尋找替罪羊的最大惡果是,讓人們失去動力去探討失敗的真正原因。
  • 60年前 轟動的《甲午海戰》話劇(六)
    田漢以戲劇家聞名,但少年時代到日本留學時,曾一度對潛艇感興趣想要學習海軍,不過後來還是因為喜歡戲劇和文學,考入了東京高等師範學校英文專業。田漢的好友、戲劇家於伶先生則回憶「田漢原來是在日本學海軍的」。  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田漢就曾設想把海軍題材寫進戲劇裡。  目前能看到田漢最早開始明確準備寫作「甲午之戰」的記錄是在1936年。
  • 軍事名家的甲午殤思
    在他看來,日本的伊藤博文則是造時勢的英雄。他還說,像伊藤這樣的人,在日本成百上千;「中國之才如李某者,其同輩中不得一人」。人是改革的最大動力,也是改革的阻力。成事在人,敗事也在人。李鴻章以一人來敵一個精英集團,怎能不敗?
  • 甲午戰爭120年:習近平兩提甲午稱其剜心之痛(圖)
    京華時報記者王海欣攝  2014年,又逢甲午。120年前的7月25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這場戰爭的結果使中日兩國自此國運殊途,中華民族一步步走到了亡國滅種邊緣。甲午年,成了中國的命運轉折之年。  甲午戰爭,民之痛、國之殤,以史為鑑知興替。120年後的甲午年,被中國人稱作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習近平年初擔任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
  • 北洋水師揚威日本,長崎事件為甲午海戰埋下禍根
    我們知道1894年爆發中日甲午海戰,清國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政府被迫籤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臺灣島及澎湖列島給日本,被日本統治50年之久,直到現在還沒回到大陸。如果我們今天看甲午海戰,雖然有朝鮮之亂,日本擴張野心等各方面因素,但還有一個很重要也被人們忽略的原因,那就是發生在甲午海戰之前六七年的日本長崎事件。
  • 為什麼中國會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失敗?談談背後的政治因素吧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在戰爭之前,西方國家普遍看好中國,「毫無疑問的是日本必然最後被徹底粉碎」因為當時清朝的海軍實力更強,排名世界七位。北洋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有7艘,總噸位27000多噸,而日本日本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僅有5艘,總噸位約17000多噸。
  • 甲午海戰:哪怕再打100次,日本也是戰勝方
    ,「欲就此確認琉球為日本領土」,後雖被清政府驅逐,但這一事件卻讓舉國上下大為震驚,清政府開始感覺到:日本「將為中國永久大患」。由這部影片帶動的民族情結,讓我讀書時學到此節特別認真,至今仍依稀記得課本上對 「甲午海戰」失敗原因的總結: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割地賠款、腐敗無能以致國家積弱積貧;中國軍費不足,北洋水師的軍費——3000萬兩白銀被挪用建設頤和園;再加上日本蓄謀已久,突然襲擊等等。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陳可之「品道甲午」畫展在廣東番禺舉辦
    甲午歲末,乙未新初,當代著名藝術家陳可之的新作油畫《中華英雄——鄧世昌》來到鄧世昌的家鄉廣東番禺,把作品承載的鐵血悲壯的報國精神傳遞給英雄的家鄉,獻給一切熱愛和平的人。   品道甲午------陳可之番禺書畫展,1月21日至2月1日在番禺區博物館展出。在21日的開幕觀摩中,廣州軍區原政委劉書田上將等一百餘各界人士及鄧世昌家鄉觀眾觀看畫作,並對畫家的藝術水平予以高度的評價。
  • 甲午家書 盡忠不能盡孝的遺憾(上)
    當時池仲祐隨隊擔任文案,他將此行的見聞一一記錄下來,成就一本《西行日記》,成為今天研究北洋海軍歷史的重要史料,也是近代中國海軍首次走向世界的歷史見證。  從英國回國後,池仲祐在旅順、威海、煙臺、上海等地任職,和海軍多有交道。  光緒己丑年(1889年),池仲祐考中舉人,此後到廣東任職近十年,曾在多地擔任知縣。民國成立後,因為和海軍的歷史淵源,池仲祐進入到海軍部工作。
  • 習近平「甲午之年」提「創新」
    (原標題 習近平「甲午之年」提「創新」:決定民族前途命運)2014年6月9日,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今年是甲午年。
  • 甲午中日戰爭為何會失敗?滑稽的真相卻讓人深思!
    1894年,日本借著援助清朝平反朝鮮內亂的「面具」,進而實質入侵中國從而掠奪中國利益的侵略戰爭,此場戰爭耗時七個月,最終以中國慘敗以及籤訂《馬關條約》為戰果,但作為每一個歷史的明白人,都清楚當時的中國即清朝,是完全有實力與日本抗衡,尤其是軍事力量,畢竟持續三十年的洋務運動,一支像樣的北洋海軍還是能建設出來的
  • 甲午戰爭迎120周年紀念日 習近平兩提「甲午」
    京華時報記者王海欣攝京華時報記者潘珊菊實習記者安冬雪2014年,又逢甲午。120年前的7月25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這場戰爭的結果使中日兩國自此國運殊途,中華民族一步步走到了亡國滅種邊緣。甲午年,成了中國的命運轉折之年。甲午戰爭,民之痛、國之殤,以史為鑑知興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