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120年習近平兩提甲午

2020-11-29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原標題:甲午戰爭120年習近平兩提甲午

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號的鐵錨昨天亮相軍博抗日展覽。 記者王海欣攝

2014年,又逢甲午。120年前的7月25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這場戰爭的結果使中日兩國自此國運殊途,中華民族一步步走到了亡國滅種邊緣。甲午年,成了中國的命運轉折之年。

甲午戰爭,民之痛、國之殤,以史為鑑知興替。120年後的甲午年,被中國人稱作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習近平年初擔任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而在今年在公開場合講話中,習近平兩提「甲午」,其中在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大會上,強調堅定不移走科技強國之路。

會連戰憶「甲午剜心之痛」

時間:2014年2月18日

「今年是甲午年。120年前的甲午,中華民族國力孱弱,導致臺灣被外族侵佔。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極為慘痛的一頁,給兩岸同胞留下了剜心之痛。」

2月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釣魚臺國賓館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及隨訪的臺灣各界人士時說,在臺灣被侵佔的苦難歲月裡,無數臺灣同胞用鮮血和生命來證明自己是中國人,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不可分離的成員。

■解讀

談「甲午」表明維護祖國統一是主流

旅日作家薩蘇介紹,甲午戰爭和臺灣關係十分密切,《馬關條約》籤訂後,臺灣人民自發抵抗,黑旗軍也加入此行列。這場戰爭日本稱為乙未戰爭,這場戰爭又打了將近一年臺灣才淪陷,而臺灣人民在這場戰爭中付出的犧牲極大。

在這次戰爭後臺灣人民也一直堅持著「中華衣冠」。「我們可以看到,1919年在臺灣拍攝的照片中,臺灣士紳的服裝依舊是沒有頂戴花翎的清朝士紳服裝,保持中華衣冠,這一點難能可貴。」薩蘇說。

臺灣在這次戰爭中的抵抗是值得後人敬仰的,他們為維護祖國統一和中華幾千年傳統付出了很大犧牲。薩蘇認為,習近平的這一評價,表示了國家對在這場戰爭中臺灣人勇氣的承認。

在日本佐世保海軍基地至今還有當年臺灣抗日軍民所使用的大炮,這種大炮很多是嘉慶和道光年間製造的,但臺灣人民當時就用這樣的武器抗日。「肯定他們也表明了當年維護祖國統一的主流。」薩蘇說,過去的歷史無法選擇,但是現在的事情是可以把握的,所以不應該讓歷史重演。如果臺灣同胞能夠與大陸同胞榮辱與共,在血濃於水情境下,雙方肯定能開創一個美好未來。

「甲午之年」院士大會提創新

時間:2014年6月9日

「今年是甲午年。甲午,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具有特殊的含義,在我國近代史上也具有特殊的含義。」

在6月9日召開的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說,回首我國近代史,中華民族遭受的苦難之重、付出的犧牲之大,在世界歷史上是罕見的。習近平強調,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們就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科教興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定不移走科技強國之路。

■解讀

「甲午」戰敗輸在科技輸在體制

軍科院世界軍事研究部原副部長羅援將軍說,甲午戰爭作為一段恥辱史,對中華民族來說錐心刺骨,歷史教訓非常深刻,落後必然挨打。習近平在院士大會上談及甲午歷史,提倡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體現了對科技人才的重視,實際上戰鬥力的較量就是科技和人才的比拼。」羅援說。

薩蘇表示,甲午戰爭前後中國科技發展極大影響了國運。1870年開始,中國開始「同光中興」時代,也出現了一次科技發展高潮,主要是向先進國家學習。當時日本也在進行科技改造,在國家政策鼓勵下,日本科技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超過清王朝,使日本在甲午戰爭中佔盡優勢,如日本專家下瀨雅允研製的炸藥使日軍在海戰中具有了很大優勢,炮彈威力大,北洋水師深受其害。可見日本科技發展極大推動了日本走上強國之路。

「我們不僅輸在體制上,也輸在科技上,當然根子還是在體制上,因為封建王朝體制對於科技發展的鼓勵是不夠的。」薩蘇表示,習主席講話表明他清楚意識到甲午戰爭我們輸在什麼地方,也符合一直強調的「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原則。不管是對國防還是對於國家的繁榮昌盛,科技都是非常重要的力量。作為大國,我國科技不可能完全依賴國外,必須要有自力更生的能力,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就成了踐行這種努力的基地。(記者潘珊菊實習記者安冬雪)

相關焦點

  • 甲午戰爭120年:習近平兩提甲午稱其剜心之痛(圖)
    京華時報記者王海欣攝  2014年,又逢甲午。120年前的7月25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這場戰爭的結果使中日兩國自此國運殊途,中華民族一步步走到了亡國滅種邊緣。甲午年,成了中國的命運轉折之年。  甲午戰爭,民之痛、國之殤,以史為鑑知興替。120年後的甲午年,被中國人稱作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習近平年初擔任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
  • 甲午戰爭迎120周年紀念日 習近平兩提「甲午」
    京華時報記者王海欣攝京華時報記者潘珊菊實習記者安冬雪2014年,又逢甲午。120年前的7月25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這場戰爭的結果使中日兩國自此國運殊途,中華民族一步步走到了亡國滅種邊緣。甲午年,成了中國的命運轉折之年。甲午戰爭,民之痛、國之殤,以史為鑑知興替。
  • 甲午戰爭120年,我們對世界說什麼?
    120年前的7月25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這場戰爭不僅使中日兩國自此國運殊途,更改變了東亞地區乃至世界的格局。120年後的今天,中日再次面臨新的歷史節點。中國應當如何紀念、思考、總結甲午?應當通過紀念甲午向世界講述些什麼?
  • 習近平「甲午之年」提「創新」
    (原標題 習近平「甲午之年」提「創新」:決定民族前途命運)2014年6月9日,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今年是甲午年。
  • 甲午120年,這場戰爭裡的大數據
    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時至今日,已經過去了整整120年。如今,讀者們或許深深厭倦於海量的紀念性文章,需要對這個歷史事件有更加直觀的感受。而數字的體現便是最直觀的。因此,早報總結了15組數字,或有關戰爭全局,或有關微觀戰史,或有關戰爭幕後的「花邊」。或許,有一些還會讓讀者看起來不是那麼舒服,覺得傷害民族自尊心。
  • 甲午戰爭120年祭:規模最大失敗最慘影響最深
    甲午戰爭120年祭: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甲午戰爭:中國人心中永遠的痛。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國失敗之慘烈、喪權辱國之沉痛,深深紮根在民族的心中。120年前的那場戰爭,改變了亞洲格局。甲午戰爭120年祭: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甲午戰爭:中國人心中永遠的痛。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國失敗之慘烈、喪權辱國之沉痛,深深紮根在民族的心中。120年前的那場戰爭,改變了亞洲格局。120年前,中日兩國各自走在自己的十字路口,戰爭改變了雙方的歷史。
  • 習近平「甲午之年」提「創新」:決定民族前途命運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 今年是甲午年。甲午,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具有特殊的含義,在我國近代史上也具有特殊的含義。 2014年,120年後的又一個甲午年。「我國科技發展的方向就是創新、創新、再創新。」「把創新驅動的新引擎全速發動起來。」……2014年6月9日,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開幕會上強調,科技實力決定著世界政治經濟力量對比的變化,也決定著各國各民族的前途命運。 同為「甲午」,兩種命運。
  • 雙甲子後回顧中日甲午戰爭對後世的影響
    甲午戰爭給中國的打擊是空前的。《馬關條約》給中國帶來的損失超過了以往一切損失,各項賠款加在一起達2億多兩白銀,清政府為此又向歐洲三次大借款3億兩白銀,實際付出數目可能有6~8億兩白銀。臺灣和澎湖群島被割讓,日本從臺灣掠奪了大量的物質財富,滋養了日本的戰爭機器。《馬關條約》還為日本對華資本輸出,進行經濟侵略打開了方便之門。
  • 解放軍報:甲午的殤思——寫在甲午戰爭兩個甲子之年
    變革與現代化——在突破體制機制痼疾和利益固化藩籬中前行   甲午戰爭提供了一塊再好不過的切片,讓我們探尋歷史發展與社會變革的玄機。   龍躍在淵,革故鼎新。「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工業化、現代化運動,也可以說是一場史無前例的社會和軍事變革。
  •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於光緒二十年,這年以幹支紀年為甲午,因此得名
    甲午風雲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一道無法抹平的傷痕。泱泱中華在歷經30餘年洋務運動之後,以強大的北洋海軍出戰,竟敗給近鄰小國日本,而且是全軍覆沒。慘烈的平壤之戰、悲壯的黃海之戰、殘酷的遼東之戰、屈辱的威海衛之戰……皆為中國不堪承受之傷。自此,中國的地位一落千丈,完全淪為列強瓜分的盤中餐。
  • 甲午戰爭慘敗帶來的幾點啟示
    甲午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國恥。在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祭日到來之際,《解放軍報》刊發中國地緣與能源戰略研究會副秘書長李慶功的文章提出,我們追憶這場浸透著中華民族痛惜和悲憤的戰爭,遙祭120年前那個甲午為國捐軀的中華英烈們,反對一切形式的侵略戰爭,捍衛世界和平,既有歷史意義,又有現實意義。  在回顧這場戰爭時,專家也談及其帶給我們的幾點啟示。
  • 海軍舉行甲午120周年祭奠儀式 首位女發言人(圖)
    系全軍唯一女發言人邢廣梅 (海軍發言人)海軍新聞發言人邢廣梅26日表示,海軍與軍事科學院聯合舉辦的甲午戰爭120周年研討會,將於27日至28日在海軍88船舉行。今明舉行研討會和祭奠儀式昨日下午,海軍在停泊於威海新港碼頭的88船上召開了「甲午戰爭120周年研討會暨祭奠儀式」的新聞發布會,海軍新聞發言人邢廣梅向媒體通報了此次研討會和海上祭奠儀式活動的安排和有關情況。研討會期間,與會的軍內外研究甲午戰爭的領導、專家和學者,將圍繞甲午戰爭背景、戰爭決策、海陸戰相關問題、戰爭失敗原因及啟示等方面展開研討。
  • 王鼎傑:甲午戰爭重來一次會如何?
    《復盤甲午》,王鼎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4月1日。甲午之戰,既非中日對抗的起點,更非中日對抗的終點,卻絕對是一個關鍵點。這是一盤決定兩國命運的戰略博弈,王鼎傑借用圍棋的「復盤」概念,從15個環節對甲午戰爭進行了角度新穎、內容全面、有力度、有深度的戰略推演,從而更深刻地剖析這場戰爭,並從中汲取應有的歷史教訓。
  • 書法"甲午一百二十年祭"展出 長72米約2萬字(圖)
    圖片由張飆提供  近日,長72米、高2.4米,總字數約2萬字的書法長卷《甲午一百二十年祭》,在北京軍事博物館、威海美術館等地的展出中,震撼了參觀者,並引起強烈反響。  日前,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了這部被稱為「當代書法界的清明上河圖」的長卷的作者、中國書法家協會顧問、中國書法家協會中直分會會長張飆。
  • 陳可之「品道甲午」畫展在廣東番禺舉辦
    ,鄧世昌精神歷久彌新   陳可之「品道甲午」畫展在廣東番禺舉辦   【本刊訊】(記者田生廣東報導)天地輪迴,甲午戰爭距今已一百二十周年。  星轉鬥移,世事滄桑,甲午那段令人痛心疾首的失敗和恥辱的歷史記憶,是中華民族永遠的傷痕,也正是進步的階梯。在兩個花甲這樣重大的歷史節點,陳可之交付了一份厚重的答案。據了解,這是120年來第一幅關於鄧世昌的肖像畫。一百多年來,甲午之戰,中華大地殊有表現這場戰役的作品,甚至中國出版的史書畫冊也只好借用國外作品,然而,面對史海鉤沉,痛定思痛,對近代歷史的理性審視和認知,甲午戰爭的真相是什麼?
  • 甲午沉船:120年後重見天日(3)
    甲午沉船:120年後重見天日(3) 2014-11-07 18:09 作者:楊璐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4年第45期
  • 專家:日借甲午戰爭斷送中國現代化?不敢苟同
    新加坡《聯合早報》2月8日文章 原題:嚴孟達:甲午再現風雲 2014的甲午年再來,很多人在去年早已迫不及待地聯想到120年前的甲午戰爭(正式宣戰於1894年8月1日,清光緒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而我卻聯想到上世紀60年代初看《甲午風雲》這齣戲的情景;像我這一代的老華校生和「建國一代」的多數人當中,這齣戲埋藏了他們往昔的一段民族感情和民族仇恨
  • 從甲午之恥到南京之痛———對中華民族苦難史的文化解讀
    原標題:從甲午之恥到南京之痛———對中華民族苦難史的文化解讀 前段時間,參考消息報社和新華社解放軍分社組織了一場關於甲午戰爭歷史話題的大討論,連續發表由我國著名軍事專家撰寫的反思甲午戰爭歷史的30篇文章,並結集成書出版,以此種方式紀念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
  • 甲午祭︱甲午之殤和李鴻章四十年功過
    今日所議,即從檢討發生在120年前甲午戰事中李鴻章之責任始。「戰不備,敗和局」鑄成甲午敗局       先述甲午戰後。李鴻章被解除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職務,之後調任兩廣總督,北方爆發義和拳運動。1900年6月,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城,慈禧光緒出逃西安,北方局勢大亂。
  • 甲午戰爭復盤:假如戰爭晚5年爆發,大清還會有勝算嗎
    甲午戰爭可以說是很多國人們心中永遠無法解開的一個結,這個心結甚至比晚40年後的抗日戰爭讓人心痛,抗日戰爭時期的我們在弱勢的情況下,擊敗了不可一世的日軍,而且從此之後中國開始真正的崛起。李鴻章(左)和翁同龢(右)如果甲午戰爭往後推上5年,保守黨佔領上風,朝堂眾人相互奪權、扯皮,其政治亂象比甲午戰爭前更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