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甲午之恥到南京之痛———對中華民族苦難史的文化解讀
前段時間,參考消息報社和新華社解放軍分社組織了一場關於甲午戰爭歷史話題的大討論,連續發表由我國著名軍事專家撰寫的反思甲午戰爭歷史的30篇文章,並結集成書出版,以此種方式紀念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應該說,這是一種對歷史紀念活動的創新,一種對歷史資源的深度發掘與解讀,一種對歷史負責的人文關懷與對策。
在我看來,歷史是一種厚重的文化。歷史文化是一本教科書,它教會人們從歷史中吸取有價值的東西,明確現代人的正確政策、策略和方法,開拓未來發展的正確途徑。甲午戰爭與南京大屠殺的歷史正是這樣的一種文化。為了不可忘卻的紀念,人們應當在對歷史的解讀中學習歷史,在反思中傳承歷史文化。
民族恥辱史不該忘記
從時間的角度來說,甲午戰爭已經過去120年,南京大屠殺距今也已經有77年。如果說,甲午海戰是一場軍恥,那麼,南京大屠殺就是一場國恥。其實,從兩者的內在關聯性來看,軍恥和國恥都是民族的恥辱歷史,軍恥就是國恥,國恥往往也是由於軍恥造成的。
隨著時間的消逝,這兩段歷史與我們漸行漸遠,不少人、特別是年輕人不懂得曾經的歷史慘痛,不懂得歷史上的國恥和屈辱,不知道居安思危的深刻含義。記得1995年著名導演吳子牛在拍攝電影《南京大屠殺》時,曾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下簡稱「遇難同胞紀念館」)搞開拍儀式,吳子牛要筆者幫他為開拍儀式寫首詩。記得在這首叫《祭》的詩歌中,有這麼幾句話:「祭———為了給血寫的歷史證明,為了30多萬個不屈的冤魂。因為當今日本有人要抹殺這段歷史,因為今天中國也有人忘記了這段歷史。有人胡說南京大屠殺是捏造的,有人竟把歷史的血債遺忘殆盡。有些東西可以忘記,但一個民族的血淚史絕不能忘記,歷史的悲劇絕不能重演。」
甲午戰爭與南京大屠殺的歷史,就是屬於中華民族不該忘記的血淚史。
筆者多次去過位於山東省威海市劉公島的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還曾幾次為該館的陳列展覽獻計獻策。有不少人看了該館和遇難同胞紀念館的展覽後,感到很壓抑,喘不過氣來;有的感到當時的中國人很窩囊,很憋氣。作為中國人,究竟該怎麼去看這段歷史,有個角度問題。
筆者覺得,歷史的問題應當歷史地去看。從中國幾千年大的歷史背景來看,有強盛,也有衰弱;有高潮期,也有低谷期。德國著名教授迪特爾·森哈斯說,在中國歷史長河中,有兩個「混亂期」,一個是春秋戰國,一個是20世紀上半葉的「軍閥混戰」。南京大屠殺正是在第二個混亂期中發生的一起由外敵入侵並製造的慘痛悲劇。中國古代有大唐盛世、康乾盛世。但是後來中國落後了,落後了就要挨打。清朝末年,八國聯軍侵華,軍閥割據,鷹也來了,北極熊也來了,中國成了軟弱的羔羊,外國人隨便在中國境內設租界,並將1000多個不平等條約強加到中國人民頭上。這就是發生南京大屠殺慘案的歷史大背景。
從現代人的角度去理性反思,為什麼近代中國落後?有多種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文化落後。曾任世界銀行非洲顧問委員會委員的喀麥隆人丹尼爾·埃通加-曼蓋萊說過一句精闢的話:「文化是制度之母。」先進的文化創造先進位度,落後的文化帶來落後制度。近代中國閉關自守,固步自封,缺少文化創新,所以落後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