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甲午之恥到南京之痛———對中華民族苦難史的文化解讀

2020-11-24 人民網

原標題:從甲午之恥到南京之痛———對中華民族苦難史的文化解讀

前段時間,參考消息報社和新華社解放軍分社組織了一場關於甲午戰爭歷史話題的大討論,連續發表由我國著名軍事專家撰寫的反思甲午戰爭歷史的30篇文章,並結集成書出版,以此種方式紀念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應該說,這是一種對歷史紀念活動的創新,一種對歷史資源的深度發掘與解讀,一種對歷史負責的人文關懷與對策。

在我看來,歷史是一種厚重的文化。歷史文化是一本教科書,它教會人們從歷史中吸取有價值的東西,明確現代人的正確政策、策略和方法,開拓未來發展的正確途徑。甲午戰爭與南京大屠殺的歷史正是這樣的一種文化。為了不可忘卻的紀念,人們應當在對歷史的解讀中學習歷史,在反思中傳承歷史文化。

民族恥辱史不該忘記

從時間的角度來說,甲午戰爭已經過去120年,南京大屠殺距今也已經有77年。如果說,甲午海戰是一場軍恥,那麼,南京大屠殺就是一場國恥。其實,從兩者的內在關聯性來看,軍恥和國恥都是民族的恥辱歷史,軍恥就是國恥,國恥往往也是由於軍恥造成的。

隨著時間的消逝,這兩段歷史與我們漸行漸遠,不少人、特別是年輕人不懂得曾經的歷史慘痛,不懂得歷史上的國恥和屈辱,不知道居安思危的深刻含義。記得1995年著名導演吳子牛在拍攝電影《南京大屠殺》時,曾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下簡稱「遇難同胞紀念館」)搞開拍儀式,吳子牛要筆者幫他為開拍儀式寫首詩。記得在這首叫《祭》的詩歌中,有這麼幾句話:「祭———為了給血寫的歷史證明,為了30多萬個不屈的冤魂。因為當今日本有人要抹殺這段歷史,因為今天中國也有人忘記了這段歷史。有人胡說南京大屠殺是捏造的,有人竟把歷史的血債遺忘殆盡。有些東西可以忘記,但一個民族的血淚史絕不能忘記,歷史的悲劇絕不能重演。」

甲午戰爭與南京大屠殺的歷史,就是屬於中華民族不該忘記的血淚史。

筆者多次去過位於山東省威海市劉公島的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還曾幾次為該館的陳列展覽獻計獻策。有不少人看了該館和遇難同胞紀念館的展覽後,感到很壓抑,喘不過氣來;有的感到當時的中國人很窩囊,很憋氣。作為中國人,究竟該怎麼去看這段歷史,有個角度問題。

筆者覺得,歷史的問題應當歷史地去看。從中國幾千年大的歷史背景來看,有強盛,也有衰弱;有高潮期,也有低谷期。德國著名教授迪特爾·森哈斯說,在中國歷史長河中,有兩個「混亂期」,一個是春秋戰國,一個是20世紀上半葉的「軍閥混戰」。南京大屠殺正是在第二個混亂期中發生的一起由外敵入侵並製造的慘痛悲劇。中國古代有大唐盛世、康乾盛世。但是後來中國落後了,落後了就要挨打。清朝末年,八國聯軍侵華,軍閥割據,鷹也來了,北極熊也來了,中國成了軟弱的羔羊,外國人隨便在中國境內設租界,並將1000多個不平等條約強加到中國人民頭上。這就是發生南京大屠殺慘案的歷史大背景。

從現代人的角度去理性反思,為什麼近代中國落後?有多種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文化落後。曾任世界銀行非洲顧問委員會委員的喀麥隆人丹尼爾·埃通加-曼蓋萊說過一句精闢的話:「文化是制度之母。」先進的文化創造先進位度,落後的文化帶來落後制度。近代中國閉關自守,固步自封,缺少文化創新,所以落後挨打。

相關焦點

  • 甲午戰爭120年:習近平兩提甲午稱其剜心之痛(圖)
    京華時報記者王海欣攝  2014年,又逢甲午。120年前的7月25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這場戰爭的結果使中日兩國自此國運殊途,中華民族一步步走到了亡國滅種邊緣。甲午年,成了中國的命運轉折之年。  甲午戰爭,民之痛、國之殤,以史為鑑知興替。120年後的甲午年,被中國人稱作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習近平年初擔任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
  • 甲午戰爭120年習近平兩提甲午
    記者王海欣攝 2014年,又逢甲午。120年前的7月25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這場戰爭的結果使中日兩國自此國運殊途,中華民族一步步走到了亡國滅種邊緣。甲午年,成了中國的命運轉折之年。 甲午戰爭,民之痛、國之殤,以史為鑑知興替。120年後的甲午年,被中國人稱作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習近平年初擔任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
  • 甲午戰爭迎120周年紀念日 習近平兩提「甲午」
    京華時報記者王海欣攝京華時報記者潘珊菊實習記者安冬雪2014年,又逢甲午。120年前的7月25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這場戰爭的結果使中日兩國自此國運殊途,中華民族一步步走到了亡國滅種邊緣。甲午年,成了中國的命運轉折之年。甲午戰爭,民之痛、國之殤,以史為鑑知興替。
  • 憂患之思:忘了甲午,每一年都可能是甲午
    曾赴此考察的海軍史專家陳悅告訴記者:「定遠」艦裝甲製成的庭院大門,被炮彈洞穿的地方猙獰依舊,周圍有一圈鉚釘眼,說明曾被修補過,但為了展示日本武力,補好的傷口又被無情地撕開了……    那一段血與火的記憶,也如同被撕開——    1894年9月17日,黃海之戰。
  • 自甲午戰敗125年以來,臺灣人不知臺灣史
    來源:中國臺灣網據香港中評社24日報導,臺灣《海峽評論》總經理方守仁在「兩岸融合視野下臺灣史論壇」上發表觀點稱,臺灣自甲午戰敗125年以來,臺灣人不知臺灣史,或者只知被誤導的臺灣史,此為臺民之不幸也是民族的悲哀,是以應聯合兩岸民間政黨
  • 習近平「甲午之年」提「創新」
    (原標題 習近平「甲午之年」提「創新」:決定民族前途命運)甲午,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具有特殊的含義,在我國近代史上也具有特殊的含義。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而要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就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科教興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定不移走科技強國之路。
  • 臺女星拍情色片在美國走紅 網友痛批"臺灣之恥"
    雪碧  搜狐娛樂訊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情色教主」雪碧擁有傲人胸器,加上長相豔麗又很敢秀,受到許多男粉絲的歡迎,她日前感嘆自己辛苦經營粉絲團,卻比不上泛舟哥一句白目話,引發網友討伐,又因為4月拍攝不雅影片傳到美國,被痛批是
  • 民族痛中國夢:甲午對中國命運的影響有多大
    薩拉米斯海戰之于波斯和希臘,阿克興海戰之於羅馬和埃及,對交戰國的前途命運都曾產生決定性影響。1894年7月25日,日軍以偷襲大清帝國運兵艦隊為發端,不宣而戰,挑起了一場蓄謀已久的大規模侵華戰爭。從豐島海戰到鴨綠江潰敗,從大連陷落到旅順屠城,從大東溝決戰到威海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再到《馬關條約》的籤訂,最後以割讓臺灣及其附屬島嶼、賠償2.3億兩白銀而告終。
  • 習近平「甲午之年」提「創新」:決定民族前途命運
    甲午,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具有特殊的含義,在我國近代史上也具有特殊的含義。 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而要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就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科教興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定不移走科技強國之路。
  • 從甲午到甲午:日本人的中國觀之變
    一再看到和聽到「中國人」「中共軍隊」取得勝利的新聞報導,許多日本人在感嘆之餘,對中國產生了真正的敬佩之感。多少年來,中國人不斷揭露和聲討日軍製造南京大屠殺的暴行,這自然有必要,但不能陷入簡單的悲情意識。對當年侵華日軍的暴行,應擺脫固定的「臉譜」式描繪,從民族文化的維度,探索當年東洋武士乃至民間的對外擴張思潮是怎樣形成的。
  • 中華法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
    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中華法文化雖遇百折而不撓,勇克時艱,代有興革,形成了內涵豐富、特點鮮明、影響深廣的中華法文化體系,並因其連續性、特殊性、包容性,成為世界法文化史上最為絢麗的一章。中華法文化在形成與發展的漫長歲月中,表現出深厚的物質基礎、強大的動力資源、堅韌的韌性性格,所有這些可歸結為一個基因,那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
  • 「史之為用,大矣哉」
    唐代史評家劉知幾曾說:「史之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 (民) 之急務,為國家之要道。」「生人之急務」側重人生修養,「國家之要道」側重借鑑資治。中國古代史家對歷史教育功能的認識內涵豐富,但其核心主要有兩個方面,即鑑戒和垂訓,一為政治功能,二為育人功能。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華本位文化的重建與認同
    鴉片戰爭之後,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問題日漸凸顯,成為當下值得我們關注與思考的問題。  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對近代文化史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正本清源的功夫,真正沉澱成型,發自內心地認可  回顧近代中國文化史,不乏一些簡單、粗暴地將中華文明塗上「愚昧」「落後」「腐朽」標籤的案例,有學者甚至從思想上、制度上、物質上反覆撻伐,給整個社會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以致百年之後的今天,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問題再次凸顯。  近代中國,列強在瓜分中國的同時,試圖用西方文化中心主義挫敗中華民族的文化自尊。
  • 甲午祭︱甲午之殤和李鴻章四十年功過
    本文作者是中國近代著名實業家張謇的侄孫,他回顧了李鴻章在甲午戰爭前後的功過是非,對李鴻章表示理解同情之時,也指出了晚清政治腐敗的深刻事實。       幼時讀史,常為前學以激揚文字指陳人事所動。長成後,身歷時勢,漸知世事繁複,不若童言:非黑即白,非正即邪,於今人如是,於前人亦如是。治史者稍有逞性,便致誤讀誤判。
  • 甲午年論改革:強國必先強軍 須到中流擊水
    從甲午戰爭到「七七事變」,日本侵華的腳步就沒有停止過:佔旅順、割臺灣、侵佔東三省,直逼北平城……「七七事變」,實際上是甲午戰爭的延續。這兩場戰爭,兩次打斷中國發展進程,給中華民族帶來的屈辱、苦難、傷痛,世所罕見。這種痛,華夏兒女刻骨銘心;這種痛, 中國軍人如鯁在喉。
  • 軍報甲午年論改革:強國必先強軍 須到中流擊水
    從甲午戰爭到「七七事變」,日本侵華的腳步就沒有停止過:佔旅順、割臺灣、侵佔東三省,直逼北平城……「七七事變」,實際上是甲午戰爭的延續。這兩場戰爭,兩次打斷中國發展進程,給中華民族帶來的屈辱、苦難、傷痛,世所罕見。  這種痛,華夏兒女刻骨銘心;這種痛, 中國軍人如鯁在喉。
  • 《周易》與中華民族文化精神
    《周易》作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數千年來,高踞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的源頭,內蘊博大精深,萬有齊備,密切地聯繫著整個社會人生。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引用《周易》中「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一論述,闡明改革開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的道理。
  • 軍事名家的甲午殤思
    南京大屠殺就是「揚州十日」的翻版。從這個意義上說,大屠殺不發生在南京,也一定會發生在其他地方。只不過南京更合適罷了。 美國人李普曼說,只要存在著一條軍事疆界,一條相應的政治疆界就會出現。這句話也可以反過來理解:只要存在一條政治疆界,一條相應的軍事疆界就應該出現。軍事戰略是國家戰略的一部分。軍事戰略應當服從國家戰略。
  • 讓傳統節日的文化之水源遠流長
    □葉秋12月21日是中國24節氣中的冬至,這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人有志,家有譜,國有史。每一個充滿儀式感的傳統節日,都有它特定的文化內涵,都凝聚著各個民族的智慧,體現著民族文化的特點。
  • 1127年的今天,北宋滅亡,今日宜讀嶽飛《滿江紅》,牢記靖康之恥
    史稱靖康之難 、靖康之禍 和 靖康之變 。靖康之恥是中國歷史上一次著名事件,靖康之變導致北宋滅亡,徽欽二帝被俘,深深刺痛漢人的心。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南宋著名愛國將領嶽飛的這首《滿江紅·怒髮衝冠》。《滿江紅·怒髮衝冠》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