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甲午戰敗125年以來,臺灣人不知臺灣史

2020-11-29 人民日報海外網

來源:中國臺灣網

據香港中評社24日報導,臺灣《海峽評論》總經理方守仁在「兩岸融合視野下臺灣史論壇」上發表觀點稱,臺灣自甲午戰敗125年以來,臺灣人不知臺灣史,或者只知被誤導的臺灣史,此為臺民之不幸也是民族的悲哀,是以應聯合兩岸民間政黨、文史學者等,將檔案資料重新歸納整理,做田野調查、口述歷史、召開研討會、開設展覽、舉辦紀念活動、成立紀念館等基礎工作。

方守仁認為,以信史的資料作為研究基礎可知,臺灣自有清開始,因近代海運之興起,逐漸發展成以閩粵兩地人民來臺為主的移民社會。然西方列強自1874年「牡丹社事件」侵臺之後,清政府始注重海防重要,加強臺灣治理並建省,使臺灣在短短十數年期間即發展成中國最具現代化基礎之地,奈何甲午戰敗,乙未割臺,臺灣墜入日本帝國主義之手,向下沉淪為殖民社會。

方守仁表示,日本以臺灣為第一個首要的殖民統治實驗基地,起初展開種種的武力鎮壓,與懷柔大族的兩手策略,加之以強力「理蕃」,以二十年期間完成了全面有效治理的基礎。1895-1915此二十年間,謂之武裝抗日二十年,此後三十年間(1915-1945),臺灣民眾以文化抗日抵抗日本「皇民化」教育,同時期地下武裝抗日、奔赴祖國抗日,在在均有與大陸的多方聯繫與合作支持,臺民清楚臺灣抗日的成功,必須與祖國抗日亦步亦趨,將來才獲有成功之可能。

臺灣民眾抗日始自1895年臺灣民主國成立,直至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臺灣人民才正式與全中國人民一起抗日,又至1941年珍珠港事變後,才又與全世界人民一起抗日,故臺灣抗日五十年之歷史,較之中國全面抗日與全世界反法西斯更具有種種可歌可泣的歷史史實,在史學與政治學研究上,也極具殖民與反殖民的研究價值。

方守仁認為,臺灣史研究工作應該經由史料整理、出版到口述歷史的反覆論證。開始做史料的收集,並將其彙編出版,或是邀請學者撰寫論文,待論文累積後即召開研討會,出版論文集、專書等……,此為初期的臺灣史研究工作;中期的研究工作則是將史料之彙編或論文、專書等作為基礎,據此去做田野調查、與抗日英雄後人訪談,以及巡訪當地史跡或與當地文史工作者交換研究心得與成果。

向社會發聲要求彰顯,補足臺灣歷史教育的空白處

方守仁表示,在「日據」五十年間,臺灣民眾的抗日與國族意識,曾經以走唱的方式,如「臺省民主歌」或「歌仔戲」的形式,傳揚中華民族的忠孝節義與歷史,直至今日更因各種形式的傳媒興起,臺灣人民一生受此影響,即便以極「獨」的「臺獨」分子為例,他們所使用的語言,過的生活形式與民俗,亦仍是中國人的傳統習慣方式,亦可說即便以聲稱自己是支持「臺獨」的臺民為例,如哪吒三太子剔骨還父剔肉還母,去掉了中國話、中國信仰、中國習俗、中國飲食,請問他們還剩什麼?至多是看不見的日本「皇民化」的遺毒而已。

從民間運動到建立歷史課綱,以進入基礎教育為最終目標。

方守仁指出,臺灣自甲午戰敗125年以來,臺灣人不知臺灣史,或者只知被誤導的臺灣史,此為臺灣人民之不幸也是民族的悲哀,是以應聯合兩岸民間政黨、文史學者等,將檔案資料重新歸納整理,做田野調查、口述歷史、召開研討會、開設展覽、舉辦紀念活動、成立紀念館等,此些基礎工作先做好,待拿回教育權與行政權後才能以最短時間,將正確的臺灣歷史課綱進入臺灣學子的正式教育之中。此巨大之工程雖跨125年,然史跡、史料檔案、民間傳頌等等,仍有巨量的研究工作待進行,盼此工作之完成能恢復兩岸人民的正確歷史記憶,並對臺灣人民曾抗日五十年之苦難,給予應得之歷史地位與評價。

相關焦點

  • 《馬關條約》125周年,兩岸統一才是對「甲午怨魂」最好的祭奠
    編入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鎮遠」參加了1904年的日俄戰爭,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才退役。然而,讓中國人倍感恥辱的是,日本將「鎮遠」艦的鐵錨放到東京上野公園等處展示,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作為戰勝國的中國才將上野的這隻鐵錨運回國內,後來陳列於軍事博物館,警示後人。    1895年2月的威海保衛戰是1894年甲午海戰的延續。甲午一役,中國失掉何止是北洋水師。
  • 王鍵(臺灣史研究室)
    工作簡歷: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史研究所亞非拉史研究室副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臺灣史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研究員 研究方向:日本史、臺灣史與東亞區域關係史 學術兼職: 中國日本史學會常務理事 中國中日關係史學會常務理事
  • 75年前今天台灣重歸祖國:洗雪甲午屈辱,是中國人靠咬著牙、吞著...
    殖民統治40多年後,末代總督安藤利吉仍在哀嘆:「萬一敵軍登陸,臺灣人會不會突起響應,襲擊我皇軍?」 誓不臣倭 甲午戰敗,1895年中日籤署《馬關條約》。在這「(臺灣歷史)起自隋代,終於割讓」的皇皇巨著中,他寫道,「『國可滅,而史不可滅』,臺灣無史,豈非臺人之痛歟?臺灣三百年來之史,將無以昭示後人,又豈非今日我輩之罪乎?婆娑之洋,美麗之島,我先王先民之景命,實式憑之!」 1931年,中日關係繼續惡化。連橫遣子連震東回到大陸。時震東妻懷孕,父親囑咐,若生男孩,起名連戰,「寓有自強不息、克敵制勝之意義,又有復興故國、重整家園之光明希望」。
  • 甲午戰爭120年習近平兩提甲午
    記者王海欣攝 2014年,又逢甲午。120年前的7月25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這場戰爭的結果使中日兩國自此國運殊途,中華民族一步步走到了亡國滅種邊緣。甲午年,成了中國的命運轉折之年。 甲午戰爭,民之痛、國之殤,以史為鑑知興替。120年後的甲午年,被中國人稱作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習近平年初擔任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
  • 甲午·乙未不能忘記 臺灣遭遇歷史的「孤單」(圖)
    1947年上海《文匯報》發表木刻作品《恐怖的檢查——臺灣二·二八事件》聲援臺灣同胞。   甲午,血染黃海!11月22日,日軍攻陷旅順軍港後,旅順城內僅有36名埋屍人倖存,市民全被日軍屠殺;乙未,痛徹兩岸!
  • 甲午戰爭120年:習近平兩提甲午稱其剜心之痛(圖)
    京華時報記者王海欣攝  2014年,又逢甲午。120年前的7月25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這場戰爭的結果使中日兩國自此國運殊途,中華民族一步步走到了亡國滅種邊緣。甲午年,成了中國的命運轉折之年。  甲午戰爭,民之痛、國之殤,以史為鑑知興替。120年後的甲午年,被中國人稱作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習近平年初擔任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
  • 甲午戰爭迎120周年紀念日 習近平兩提「甲午」
    京華時報記者王海欣攝京華時報記者潘珊菊實習記者安冬雪2014年,又逢甲午。120年前的7月25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這場戰爭的結果使中日兩國自此國運殊途,中華民族一步步走到了亡國滅種邊緣。甲午年,成了中國的命運轉折之年。甲午戰爭,民之痛、國之殤,以史為鑑知興替。
  • 臺灣民間各界紀念「七七」83年
    為了做個中國人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理事長蕭開平接受記者採訪時提到1936年發生在臺灣的「祖國事件」。當時臺灣的知名士紳林獻堂先生受邀到臺中參加活動,因為林獻堂在大陸曾有「此番歸來祖國」之語,日本殖民統治者唆使日本浪人當眾掌摑他,並質問他為什麼說回到了祖國?這個事件過去80多年,「祖國」又成為臺灣的禁忌,稱大陸為祖國也會如林獻堂一樣被羞辱、打擊。
  • 臺灣五十年來「史學理論」的變遷與發展:1950-2000
    貳、幾個階段對史學的看法   歷史工作者對於歷史的反省文章也有一些,但較整體敘述的大概有自1 9 8 3 年黃俊傑發表〈戰後臺灣關於史學方法論的研究, 1 9 5 0-1 9 8 0〉一文,較系統總結臺灣「史學」研究成果,除一些散篇文章之外,分別以香港的許冠三,〈三十五年(1 9 5 0-1 9 8 5)來的臺灣史學界變遷
  • 《過臺灣》好評如潮:講好臺灣三百年故事
    這部電視系列片共14集,每集56分鐘,於12月4日開播,從收復臺灣、移民遷徙、墾拓種植、經貿交通、抵禦外侮、文治武功、宗教信仰、藝文風情等方面分列專題,其歷史容量之大、史料之紮實,堪稱「臺灣史正版教科書」。在用史實說話的同時,《過臺灣》用講故事的方法敘述,既有科學性又有觀賞性。
  • 1981年以來臺灣共有147所中小學因裁併而廢校
    1981年以來臺灣共有147所中小學因裁併而廢校 2010年07月28日 12:58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1947年2月28日,臺灣發生了什麼?
    明天台灣將迎來一個敏感時刻——「二二八事件」70周年。二十多年以前,這段歷史在島內還是個避諱的話題。從1987年「解嚴」以後,特別是2000年民進黨上臺以來,關於「二二八事件」的各種話題不斷冒出,從事件起因,到各地動亂場景,再到關押審判、死亡人數等,島內歷史學者、政治派別、研究單位等,幾乎是「人手一把號、各吹各的調」。民進黨一直在熱炒、利用「二二八事件」的話題。
  • 1947年的2月28日,臺灣到底發生了什麼?(圖)
    從1987年「解嚴」以後,特別是2000年民進黨上臺以來,關於「二二八事件」的各種話題不斷冒出,從事件起因,到各地動亂場景,再到關押審判、死亡人數等,島內歷史學者、政治派別、研究單位等,幾乎是「人手一把號、各吹各的調」。民進黨一直在熱炒、利用「二二八事件」的話題。
  • 2001年臺灣經濟大事記
    22日  臺「經濟部」發布統計指出,四月份外銷訂單金額為115.9億美元,衰退6.63%,是自1981年建立外銷訂單調  查以來衰退最嚴重的一次。四月份工業生產指數較去年衰退5.85%,其中製造業生產指數衰退6.26%,也創下1974年以來新低。
  • 臺灣4月6日採檢達1800人,創疫情以來最高紀錄
    中國臺灣網4月7日消息,臺灣清明連假期間,大批民眾湧入墾丁等11個景點踏青紓壓,卻讓醫界大冒冷汗。據臺灣「聯合新聞網」報導,臺灣多地醫院傳出多名去過墾丁的旅遊民眾,出現發燒喉嚨痛、腹瀉等症狀求診,擔心染疫。截止目前,臺灣已有將近400名新冠肺炎確診病例。
  • 臺灣光復75周年感言
    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的話題,應該可以從國恥、從125年前《馬關條約》的籤訂談起。我有一個痛苦的發現:《馬關條約》籤訂的那天是「媽祖生」,是在臺灣最受敬奉、被認為對臺灣民生庇護最多的神明媽祖的「慶誕日」。
  • 《我們臺灣這些年》續集:講述臺灣大事件與小八卦(圖)
    2009年,一名臺灣普通青年從個人的視角寫了一本書——《我們臺灣這些年》,該書一經出版就轟動兩岸,以每天狂銷一萬本的速度席捲各大暢銷書排行榜。《我們臺灣這些年》出版5年來熱度不減,網友求出續集的呼聲日益高漲。
  • 明鄭時期臺灣歷年大事記(公元1662-1683年 計22年)
    明鄭時期臺灣歷年大事記(公元1662-1683年 計22年) 時間:2002-12-31 17:48   來源: 1661 明永曆15年 ○ 永曆15年12月13日〈陽曆1662年2月1日〉荷蘭人投降,31日完全退出臺灣
  • 羅天梁:誰在背叛臺灣?
    今天是臺灣光復60周年紀念日。「張燈結彩喜洋洋,光復歌兒大家唱,唱遍城市和村莊,臺灣光復不能忘。」這首《臺灣光復紀念歌》自1945年10月25日臺灣光復以來,曾一度在臺灣島內廣為傳唱,唱出了臺灣同胞的喜悅,唱出了臺灣同胞的心聲。但是,1995年以後,臺灣當局極力淡化臺灣光復紀念日,甚至取消了紀念日的休假,消磨民眾紀念的動力。
  • 臺灣「二二八」事件過去67年 家書記錄歷史
    臺灣「二二八」事件過去67年 家書記錄歷史 2014年02月28日 08:42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參與互動(當年在臺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第四區分公司工作的崔德彰先生親身經歷了此事件。 筆者珍藏了他在1947年3、4、5、8月給老家西安父母處所寫的多封家書,這些家書記錄了他在「二二八」事件中的所見所聞所思。  「二二八」事件自1947年2月28日從臺北開始,很快波及全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