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乙未不能忘記 臺灣遭遇歷史的「孤單」(圖)

2020-11-29 中國新聞網

甲午·乙未不能忘記 臺灣遭遇歷史的「孤單」(圖)

2015-06-12 09:28:20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丁文蕾

2015年06月12日 09:28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參與互動

(

)

臺灣抗日先賢丘逢甲後輩丘秀芷在展覽上看到其家族的照片。

    1947年上海《文匯報》發表木刻作品《恐怖的檢查——臺灣二·二八事件》聲援臺灣同胞。

  甲午,血染黃海!11月22日,日軍攻陷旅順軍港後,旅順城內僅有36名埋屍人倖存,市民全被日軍屠殺;乙未,痛徹兩岸!4月17日,《馬關條約》籤訂,臺灣籍舉人上書光緒皇帝:「與其生為降虜,不如死為義民」,臺灣開始了犧牲65萬人的抗日血戰……

  以上所述,在6月9日於北京臺灣會館開幕的「臺灣愛國歷史的證言和證物——甲午(1894)·乙未(1895)120周年圖片展」中均能找到證據。120年,已經走遠;120年,尚存證物。有圖有真相,有文有史實,有物有情感。血脈相連、國恥國殤、九州同愾、誓不臣倭、普天同慶、時代悲歌等主題,提醒我們不能忘卻那段血淚記憶,以史為鑑,為明天做出正確的抉擇!

  歷史的「孤單」

  臺灣作家藍博洲,生於1960年,在上世紀80年代偶然聽到彰化人郭琇琮的人生故事——郭琇琮是一位出身富裕之家的醫生,因反抗日本殖民統治被關進監牢;抗戰勝利後,又因為反抗國民黨當局的暴政被槍決,死後他的名字連家人都不敢提起。藍博洲寫了《美好的世紀——尋找戰士郭琇琮大夫的足跡》,從此開始了尋找「戰士」的生涯,出版了《幌馬車之歌》、《臺共黨人的悲歌》、《臺北戀人》等著作。藍博洲在圖片展開幕式上說,我偶然碰到了歷史,開始尋找在臺灣長期被湮滅的歷史,我才了解臺灣人的愛國精神,臺灣人是有骨氣的。只有知道這段歷史,才能對臺灣有全面的認識。

  藍博洲表示,在臺灣尋找歷史真相的路「越走越孤單」,「有些人的先輩是抗日烈士,自己卻站在了中國的對面」, 他認為兩岸的統一不僅要靠政治與經濟,最後還是要靠感情,了解歷史可以加深兩岸間的感情。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建議這樣的展覽要不定期地去臺灣辦;全國臺聯宣布開拍的《臺灣抗日50年50人》電視專題片,要多邀請臺灣的創作人參與,「在親身參與的過程中了解歷史」。

  臺灣抗日先賢丘逢甲的後輩丘秀芷在開幕式上也表達了抗日歷史在臺灣的「孤單」,她說:「我是在北京,在全國臺聯辦的臺灣少數民族抗日歷史圖片展上,才了解原來臺灣原住民那麼慘烈地反抗日本殖民統治。在臺灣,關於這段歷史,大家只知道有一個『霧社事件』。」

  臺灣《海峽評論》總編輯王曉波說:「多年前我到盧溝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看到有《東北抗日16年》的專題,可我們臺灣抗日是50年啊!卻沒有臺灣的專題,當時我就建議要增加臺灣抗日的內容。我希望大陸更多人了解臺灣的抗日歷史。」王曉波說:「在兩岸統一前,抗日這段歷史能否在臺灣傳承下去我非常不放心,希望這段歷史回到祖國保存下去。」

  「孤單」背後的盲點

  臺灣「中國統一聯盟」主席戚嘉林在開幕式演講時提出造成這段歷史在臺灣「孤單」的幾個盲點。他說,甲午·乙未是臺灣歷史上最大的社會巨變,但今天的臺灣社會卻「不合比例」地淡化了這段歷史。對這段歷史的看法是「怨恨祖國拋棄臺灣」,卻不痛恨日本千裡迢迢侵略臺灣的不公不義。當時臺灣只有300萬人,日本從北部上岸後,在4個月內,殺了1.2萬人,傷了二三萬人,這對臺灣來說是驚天動地的。

  戚嘉林指出,第二個盲點是低估了日本侵略和殖民統治給臺灣帶來的災難。戚嘉林以臺灣中部的鬥六小鎮為例,1896年7月,日軍在鬥六焚燒了55個村莊,焚毀了4947間房屋,這些數字之所以精確到個位數,是因為來自日本人自己的戰爭記錄,記錄稱「凡兵煙之下無不盡成肉山血河」。1900年,臺灣的稻米產量不到過往的一半,因為全臺灣如鬥六一樣農民離散,土地荒殘。第三個盲點是忽略了大陸官兵與臺灣人民一起保衛家園的史實。雖然《馬關條約》籤訂後,清廷下令「所有文武大小個員,著即陸續內渡」,但不少官兵抗命留臺,「湘、淮、粵、閩、土、客諸軍」組成義軍,湖南、浙江、安徽、廣東的將士們和臺灣人一起壯烈犧牲……

  歷史解讀現狀

  戚嘉林指出,回顧臺灣人民抗日的歷史,可以看到臺灣人民熱愛祖國的歷史,也印證了臺灣的近現代史與中國近現代史是融為一體的。

  歷史不只是用來紀念的,圖片展「時代悲歌」、「心繫祖國」、「未竟事業」3個專題,以大量史實為今天兩岸的一些難解問題提供了思考。藍博洲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到學校去演講時,有學生說他承認那段歷史,但現在,選擇支持「臺獨」。對此,圖片展「時代悲歌」提供了歷史解釋的角度:臺灣光復後,經受了50年日本殖民統治的臺灣同胞焚香祭祖,歡欣喜悅,愛國熱情空前高漲,家家戶戶殺雞宰鴨祭祖,報告回歸祖國的喜訊。然而,專制獨裁的國民黨政府在全國發起內戰,在臺灣的軍政機構也是風紀敗壞,治理無方,致使臺灣民眾怨聲載道,社會危機四伏……「二·二八」起義被鎮壓以及長期的專制統治,使臺灣同胞的愛國熱情和當家作主的願望遭到了巨大挫傷……

  展覽中有不少史料很有看點,比如1947年4月28日上海《文匯報》發表的木刻《恐怖的檢查——臺灣二·二八事件》,體現當時大陸人民對臺灣人民的支援;臺灣地下黨聶曦在就義前面帶微笑的照片,其英俊的面容在環繞他的鋼盔與長槍的襯託下令人難忘;史料還披露了上世紀50年代,旅日臺胞回到大陸參加新中國建設;1971年,周恩來總理夜會美國「保釣」臺胞……

  歷史決定著現在的面貌,錯綜複雜的歷史決定著當下錯綜複雜的兩岸現狀。但兩岸間有共創繁榮、共促復興、不令甲午·乙未慘劇重演的共識,就能消弭分歧,加深理解,令臺灣同胞在抗日歷史上展現的愛國主義傳統再現輝煌!(本報記者 陳曉星文/圖)

相關焦點

  • 甲午乙未沙中金命
    、乙未年。:「甲午、乙未沙中金,午為火旺之地,火旺則金敗。此金非爐火則不能制,但甲午見丙寅,寅中火生,寅午合局,柱無長生之土則燥,更值木助。主疾夭;丙午納音雖水,而支幹純火,加逢尤兇。山頭、山下、覆燈三火既有木生,克制此金,又須清水濟之,決主少年榮貴。戊子、己丑龍火相逢,子午有交媾之妙,甲己有合化之理,主貴,雜以凡火則不為奇。水惟宜井泉、澗下、天河,清靜則吉;長流、大海,動而不靜,並見則金泛不安;海水尤忌,見木有何關係?
  • 自甲午戰敗125年以來,臺灣人不知臺灣史
    來源:中國臺灣網據香港中評社24日報導,臺灣《海峽評論》總經理方守仁在「兩岸融合視野下臺灣史論壇」上發表觀點稱,臺灣自甲午戰敗125年以來,臺灣人不知臺灣史,或者只知被誤導的臺灣史,此為臺民之不幸也是民族的悲哀,是以應聯合兩岸民間政黨
  • 書法"甲午一百二十年祭"展出 長72米約2萬字(圖)
    圖為海軍官兵正在參觀展覽。 圖片由張飆提供  近日,長72米、高2.4米,總字數約2萬字的書法長卷《甲午一百二十年祭》,在北京軍事博物館、威海美術館等地的展出中,震撼了參觀者,並引起強烈反響。  日前,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了這部被稱為「當代書法界的清明上河圖」的長卷的作者、中國書法家協會顧問、中國書法家協會中直分會會長張飆。
  • 臺灣新黨主席鬱慕明:真是陰差陽錯到臺灣(圖)
    我要強調的是,從我上面說的親身經歷,證明兩岸之間早年的空中、海上交通就是直航,而且不用辦什麼籤證,我就可以取代哥哥上船去臺灣,因為這是一國的國內航線!  我們留在臺灣後20年,我母親才以僑眷身份經香港到臺北會面。我則是1990年回上海,相隔了42年。  記者:臺兒莊歷史上,明末清初時曾經有「鬱臺花馬」四大富戶,至今還流傳著「鬱半街,花半營」之說。
  • 甲午家書 盡忠不能盡孝的遺憾(上)
    甲午家書 盡忠不能盡孝的遺憾(上) 陳京瑩的甲午家書。  陳京瑩的甲午家書,被後世稱之為「千古絕筆」。一編撰圖書盡表彰忠烈之微忱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除陳京瑩外,在甲午戰前,因為預感戰事將起,很多北洋將士都寫下了最後的家信。在這些家信中,北洋將士們表達兩層心意:忠孝難兩全,盡忠不能盡孝;向兄弟或妻子託付後事,照顧高堂。
  • 甲午戰爭120年:習近平兩提甲午稱其剜心之痛(圖)
    而在今年在公開場合講話中,習近平兩提「甲午」,其中在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大會上,強調堅定不移走科技強國之路。  會連戰憶「甲午剜心之痛」  時間:2014年2月18日「今年是甲午年。120年前的甲午,中華民族國力孱弱,導致臺灣被外族侵佔。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極為慘痛的一頁,給兩岸同胞留下了剜心之痛。」
  • 我們不但不能忘記歷史,還要把中華民族的經歷化為信仰繼續前行!
    現在有的人說:「中國人的歷史包袱太重了,忘記過去吧,老記得過去那點事兒,不覺得沉重嗎?你背上背那麼大的包袱走不動的。」金一南將軍面對這種問題,向來都是給予直接的回擊:「我們能夠忘記嗎?我們無法忘記,也不敢忘記,我們能忘了自己是怎麼一忍再忍,一退再退,才到了那樣的地步嗎?忘記過去不但意味著背叛,也意味著將來可能還會重複!
  • 甲午戰爭120年習近平兩提甲午
    而在今年在公開場合講話中,習近平兩提「甲午」,其中在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大會上,強調堅定不移走科技強國之路。 會連戰憶「甲午剜心之痛」 時間:2014年2月18日 「今年是甲午年。120年前的甲午,中華民族國力孱弱,導致臺灣被外族侵佔。
  • 甲午海戰給了我們多少歷史教訓?
    它直接影響了20世紀遠東政治局勢,和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甲午海戰的三戰皆敗,北洋海軍的全軍覆沒,對整個戰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直接導致後來的「割地賠款」、喪國辱權,使中華民族遭受到了一場巨大的歷史災難。同時甲午海戰中,以鄧世昌為代表的海軍官兵浴血奮戰的崇高愛國主義精神,慘烈的失敗,極大地激醒了中華民族奮發圖強的鬥志。
  • 了解「乙未戰爭」真相 臺灣還媚日?
    日本佔領臺灣後,在臺灣新竹市街聖廟內曉諭臺灣人的情形。圖右站在廟柱旁的外國人即為美國記者達飛聲。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臺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作者 王正方    清廷與日本的甲午戰爭,一敗塗地。籤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賠巨額款,將臺灣、澎湖割讓給日本。來年歲次乙未,日軍登陸臺灣。
  • 憂患之思:忘了甲午,每一年都可能是甲午
    陳 悅提供    甲午!甲午!!    120年前的那場戰爭,北洋水師灰飛煙滅,可戰敗的屈辱並未就此終結——    「定遠」的殘骸、「致遠」的艦炮、「平遠」的炮彈、「靖遠」的媽祖神位……都被侵略者擄到日本,成了飄蕩在異國他鄉的孤魂。    一百多年過去,這些淪落天涯的歷史碎片,至今依然在日本列島的風雨中慢慢剝蝕。
  • 《皇極經世》64卦方圓圖的淺解應用
    《皇極經世》是一部運用易理和易教推究宇宙起源、自然演化和社會歷史變遷的著作,以河洛、象數之學顯現於世。這方圓圖中的圓圖揭示了宇宙生成,社會興衰治亂的規律。 醜會的三十運用「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表示。
  • 甲午戰爭迎120周年紀念日 習近平兩提「甲午」
    而在今年在公開場合講話中,習近平兩提「甲午」,其中在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大會上,強調堅定不移走科技強國之路。會連戰憶「甲午剜心之痛」時間:2014年2月18日「今年是甲午年。120年前的甲午,中華民族國力孱弱,導致臺灣被外族侵佔。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極為慘痛的一頁,給兩岸同胞留下了剜心之痛。」
  • 壽元命例賞析,古例:乙未.丁亥.乙丑.丙子,女命
    慈禧太后八字:乙未.丁亥.乙丑.丙子,女命,大運: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於乙未運戊申年74歲止壽。八字分析:乙木生亥月為乙木死於亥,乙木為死木,月令死地是指將死要死之時,若乙亥日柱乙木坐死地,這時的乙木才是真正的死木。如果命局見三亥、四亥,亥水太多如同水湖,此時的乙木不論其死地,可取像於水中生長的植物。
  • 《馬關條約》125周年,兩岸統一才是對「甲午怨魂」最好的祭奠
    這個乃木希典也是甲午戰爭中「旅順大屠殺」的元兇,他後來又指揮了1904年的日俄戰爭,在大陸及臺灣殺人如麻。乃木希典在臺灣總督任上只有一年4個月,遠不如另一位在屏東屠殺當地少數民族起家的佐久間左馬太。佐久間左馬太是臺灣的第五任總督,從1906年至1915年共9年一個月,是任職時間最長的總督。這個佐久間左馬太,是屏東歷史決不能遺忘的人。
  • 解放軍報:甲午的殤思——寫在甲午戰爭兩個甲子之年
    晚清社會內部的不同利益集團,皆以自己固有的狹隘利益為出發點,而忘記了變革圖強之大義,實際上都成了埋葬北洋艦隊乃至大清王朝的掘墓人。   甲午戰敗之後激起的一場新的「戊戌變法」運動,也在舊政治利益享有者的極力反對、抵制、絞殺下,前後僅百餘日便告破產。
  • 評論:臺灣一些人稱「慰安婦自願」有違歷史良知
    評論:臺灣一些人稱「慰安婦自願」有違歷史良知 2015-08-15 12:16:18這一令人難以容忍的立場不僅無視臺籍慰安婦飽受蹂躪的歷史事實,也凸顯「反課綱師生」有違人性基本的良知。  一、「慰安婦」制度使臺灣部分女性深受其害  二戰期間,日軍在亞洲國家犯下了種種慘絕人寰的暴行,其中,有計劃、有組織實施的臭名昭著的「慰安婦」制度,被學界稱為「上世紀最殘暴、最野蠻的性暴力犯罪」。
  • 83年,從未忘記!不能忘記!
    83年前的今天侵華日軍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為什麼我們不能忘記83年前的那段歷史?被污衊為並不存在的「鬼片」1995年,張純如飛赴南京採訪了夏淑琴等數十位倖存者之後她在耶魯大學圖書館找到了有關拉貝的記錄開始尋找拉貝日記在尋找拉貝的過程中張純如遇到了邵子平他1936年出生於南京後隨家人遷居臺灣
  • 75年前今天台灣重歸祖國:洗雪甲午屈辱,是中國人靠咬著牙、吞著...
    誓不臣倭 甲午戰敗,1895年中日籤署《馬關條約》。1895年之後的整整50年裡,臺灣島上的抗日烽火從未熄滅。2012年上映的臺灣電影《賽德克·巴萊》,講述的就是1930年「霧社事件」。霧社賽德克族領袖莫那·魯道帶領族人進行武裝起義,遭到日本殖民當局殘酷鎮壓。 「我時常想,為何我們的先輩寧可一死,也不願屈辱地活著。或許,這就是對日本文化的反抗。文化沒了,這個民族還能剩下什麼?因此,僅存的歷史記憶一定要守住。」
  • 家國重生:三個中國人的甲午心靈圖
    不管歷史的事實存有多少爭議,但「公車上書」無疑成為康有為一生輝煌的起點,他打響了士林意識大覺醒的一顆信號彈。 「國勢」這個新鮮的名詞,越來越多地出現於士大夫的筆端。康有為說:「夫中國兩千年來,以法治天下,而今國勢貧弱,至危迫者,蓋法弊致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