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佔領臺灣後,在臺灣新竹市街聖廟內曉諭臺灣人的情形。圖右站在廟柱旁的外國人即為美國記者達飛聲。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臺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作者 王正方
清廷與日本的甲午戰爭,一敗塗地。籤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賠巨額款,將臺灣、澎湖割讓給日本。來年歲次乙未,日軍登陸臺灣。當地臺灣義民反抗日軍入侵,在各地以簡陋的武器進行武裝抵抗,造成日軍傷亡,但是日軍屠殺臺灣同胞數以萬計,瘋狂殘暴,不忍卒睹,史稱「乙未戰爭」。
知道乙未戰爭史實的人不多,特別在現今的臺灣,哈日媚日之風盛行,更有「臺獨」分子刻意的為日本軍國主義者遮羞,修改歷史課綱、扭曲臺灣近代史、稱二次大戰勝利為「終戰」、避談抗日戰爭,說那時臺灣人的祖國是日本、完全違反歷史事實真相。少數集團及個人,還大力頌揚日民殖民的美好!其喪心病狂,令人浩嘆。
去年十一月,桃園市政府府工務局發出邀請:「乙未戰爭紀念意象營造」徵圖活動,為徵得具有創意、富有想法的設計構想,桃園市政府工務局廣邀各界設計好手踴躍參與,並頒發獎金:第一名50萬元(新臺幣,下同)、第二名40萬元、第三名30萬元。請用藝術設計告訴我們,新一代年輕人對乙未抗日的想法。
桃園市工務局在內容介紹中說: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後,清廷與日本籤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與澎湖給日本,臺灣軍民為捍衛鄉裡,各地方的義民與日軍爆發多場激烈戰爭。其中尤以發生於1895年5月29日至11月18日間之乙未戰爭,戰鬥地域最廣、時間最長、參與人數最多、死傷嚴重、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以客家族群的義民軍作戰最力。
桃園地區曾發生四場戰役,其中在現今桃園市平鎮區的「安平鎮之役」,是少數日軍沒有獲勝的戰役之一。考慮該地區具有豐富有形及無形的文化資產,故選定位於桃園市平鎮區育達路二段及復旦路二段路口之義民公園,作為打造乙未戰爭紀念主體意象的基地。
本案期以透過以歷史事件與客家族群精神的表現,藉由藝術創意、環境美學的設計規劃,傳達客家族群的義勇精神,喚起民眾對客家族群的歷史記憶,豐富桃園市客家生活文化之多元性,為桃園地區打造獨一無二兼具環境美學及歷史紀念意義之公園,新的空間有客家意象與乙未精神的展現。本案「乙未戰爭紀念意象營造」預定地面積約為0.7公頃。
這個消息傳出來,立即獲得海內外許多人的正面熱烈反應。有人說:「這個競賽太有意義了,客家人的勇敢精神、民族精神一向是臺灣的中流砥柱,應多多予以發揚。」「競圖的構想很有意思,感謝。特別是能發揚客家人的團結抗日精神,令人感奮。」
目前收到的圖像設計的已有六十多件。許多應徵者來不及完成設計,應大眾要求,截止日期予以延長。
在臺灣當局厲行「去中國化」、加強「臺灣意識」的氛圍之下,桃園市能夠不順應政治風氣,提出建立「乙未戰爭」紀念公園的方案,的確令人刮目相看。 更難得的是,桃園市自2016年選舉後,民進黨籍的鄭文燦出任市長,兩年多來鄭市長的政績不錯,民調支持率頗高,桃園市要做出為歷史正本清源的義舉,難能可貴。
凡事不可一概而論,臺灣也有綠營縣市首長,不肯隨波逐流,正視乙未戰爭這段歷史,或許是因為他想要連任市長,答應當地客家民眾的要求,撥出經費來建立這個紀念公園!這總是一件罕見的好事。
桃園市的客家人佔有不小的比例,他們勇敢、堅韌、團結一致發揮傳統的「硬頸精神」:擇善固執不低頭,腦袋由你砍,頸子絕不軟!乙未戰爭這段史實歷歷俱在,容不得任何人來隱瞞、曲解。在臺灣,客家精神堅挺挺的矗立著,有數百年之久。
但是在桃園市工務局發表的文字中,出現了:「想像當日軍正氣磅礡的逼近,僅有舊式武器的『義民』們奮勇與之抵抗,數度挫敗日軍……。」怎麼形容日軍「正氣磅礡」呢?豈不是在暗指臺灣「義民」的奮勇抗敵不「正」,需要「轉型正義」一番?是撰寫人的中文程度欠佳,還是「媚日」心態終究難除?
旅美科學家康先生,是七十年代的保釣運動健將,他自籌經費製作了一部「乙未戰爭」紀錄像片,詳實搜集史料,立場公正,持續在臺灣網上播放,獲得好評。康先生的努力已見到了正面的效果。 (王正方 電影導演 資深政論家)
華夏經緯網專稿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責任編輯:黃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