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手相連共築中華夢」兩岸和平文化論壇,不久前在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古城舉行,臺灣新黨主席鬱慕明應邀出席。會議期間,記者專訪了鬱慕明。
記者:您常常感慨說,到臺灣「真是陰差陽錯」,這如何理解?
鬱慕明:抗戰勝利,臺灣光復,急需生活用品,舉辦國貨博覽會,我父親決定去臺投資,帶我祖母坐飛機去,讓我排行第十一的姐姐、第十五的哥哥和公司職員坐船去。出發前一天,我父親問哥哥,書包整理好沒有?他說沒有,父親說,那你不用去了,換老么去。就是這樣一句話,我們全家分隔了42年才又相聚。
我要強調的是,從我上面說的親身經歷,證明兩岸之間早年的空中、海上交通就是直航,而且不用辦什麼籤證,我就可以取代哥哥上船去臺灣,因為這是一國的國內航線!
我們留在臺灣後20年,我母親才以僑眷身份經香港到臺北會面。我則是1990年回上海,相隔了42年。
記者:臺兒莊歷史上,明末清初時曾經有「鬱臺花馬」四大富戶,至今還流傳著「鬱半街,花半營」之說。能否介紹一下您家族與臺兒莊的淵源?
鬱慕明:我家的族譜是從曾祖父開始修的。聽我的父親說,我們應該是從山東到上海謀生發展的。鬱氏家譜有載「吾鬱氏系出黎陽」、「以黎陽天行族人公墓簡稱黎陽族墓」,從一世天行公到五世光發公時,開始以「光懷錫元慕……」等20字為譜名,所以到我已是第九代。2009年到臺兒莊,時任棗莊市長陳偉特別帶我去看鬱家碼頭,介紹鬱家花園遺址前兩棵已經400年的大樹,還說臺兒莊有很多的鬱姓人,這使我非常驚訝。這兩年我多次與當地鬱氏宗親溝通交流,知道了更多有關鬱氏的信息,現在進一步尋根確認中。
記者:2009年12月,臺兒莊成為大陸第一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您如何評價這個交流基地的作用?您認為就它目前的發展,在兩岸未來邁向和平統一的過程中,是不是有機會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
鬱慕明:臺兒莊這個首座兩岸交流基地還沒有很好地發揮作用,在臺灣好像沒有太多報導,應該讓這個交流基地能夠廣為周知,擴大影響。
記者:您對臺兒莊古城重建有什麼好的建議?
鬱慕明:重建在硬體上面是恢復過去的面貌,另一方面這一段歷史又要讓人們不能忘記,這就必須保留原有的一部分戰爭遺蹟,這些遺蹟的留存要有一個完善的規劃。對某些特定遊客尤其是年輕人來說,來這裡不只是看看臺兒莊重建以後的面貌,應該針對當年戰爭留下來的遺蹟,對他們作一系列感人的旅遊路線的解說。聽說今年已經拍完40集的電視劇,這麼長的電視劇,一定有很多演員,有不少實體布景。拍完以後,應該保留部分實景,陳列道具、服裝,將電視劇裡扮演將軍士兵的演員照片與真人真事的照片對照展出,這就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記錄和展示,可以直接打動人心。
日本廣島遭遇過原子彈的轟炸,日本不讓年輕人忘記這段歷史,而且憑這段歷史還把自己說成是受害者,到世界各地去廣做宣傳。我們應該讓全世界都知道臺兒莊古城是二戰史上的重要戰場,打過抗日戰爭一場關鍵戰役。
記者:聽說您現在不只自己經常參訪大陸,最近也多次組織臺灣的年輕學子參訪大陸,請您談談有關組織這些活動的想法和做法,目前有沒有什麼具體的成果?
鬱慕明:去年,我們集合了120名年輕人,分成三線四團到大陸。北線從北京到承德避暑山莊、內蒙古,再到錦州遼瀋戰役紀念館,瀋陽「九·一八」紀念館、瀋陽故宮、大帥府。騎在馬上,遠眺一望無際、廣大遼闊的錦繡山河,這些來自臺灣的青年朋友都感覺非常震撼。中線是從西安到延安,這條路線是中華歷史和中國共產黨崛起的路線。南線則是從南京、杭州、寧波、上海,是體會國民黨當年的歷史,跟改革開放以後兩岸經濟合作的成果。
這些年輕人回臺灣後,都寫了心得感想,我們集結編了一本《中華兒女策馬中原——2012文史體驗營紀實》。今年我們還要組織90個年輕人,走北線、南線和西南線,我帶隊走西南線。西南線是從昆明到騰衝,這是抗日遠徵軍的路線,那裡當年死了很多將士,有紀念碑、軍人墓。我們要讓臺灣的年輕人了解中國的歷史,認識自己民族的根源。(本報記者 徐錦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