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二二八」事件過去67年 家書記錄歷史

2020-11-25 中國新聞網

臺灣「二二八」事件過去67年 家書記錄歷史

2014年02月28日 08:42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參與互動(0)

  臺灣「二二八」事件距今已有67年了。當年在臺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第四區分公司工作的崔德彰先生親身經歷了此事件。 筆者珍藏了他在1947年3、4、5、8月給老家西安父母處所寫的多封家書,這些家書記錄了他在「二二八」事件中的所見所聞所思。

  「二二八」事件自1947年2月28日從臺北開始,很快波及全臺灣。崔德彰先生所處的臺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第四區分公司在臺南縣新營鎮,公司自3月3日夜間開始混亂,崔先生在3月17日的家書中寫道:

  「本公司方面於三日夜間開始混亂,四日晨,外省人員即不準上班。各處遍貼標語,表面為打倒貪官汙吏,實際則排外行動。公司內一班臺灣青年均主張『打』,但老年臺灣人則不主張積極行動,因當時兩方意見分歧,故男等得免於災難,但零星之恐嚇及謠言亦受驚不淺矣!

  新營鄰近之二市臺南及嘉義寄居之外省人遭打傷者甚多,並有臺灣學生軍與少數國軍衝突,於四日下午最為激烈。本省因交通便利,故三、四日後事變遍及全省,五日晨本公司臺省職員即各持槍刀棍棒按戶搜查外省人住宅,其態度強橫毫無禮貌,見之實氣憤以極,但不敢發作。平日為下屬者今亦昂首而入,說話兇狠,但莫奈之何。以後形勢更為緊張,命令外省職員不論經理、處長、課長均集中一處,並加警衛看守成為俘虜,自後與外間消息完全隔絕。至十二日,大批國軍開到,情形逐漸緩和,本省人態度亦一反以前強硬作風,見之特別客氣,打躬作揖,言語間均吐露請求原諒之意。

  現大局雖已稍定,但社會秩序仍極混亂,有人因國軍追捕甚急,被迫成為流寇,在無軍之處搶劫財物。此間國軍尚未到達,十三日下午岸內糖廠(離此九公裡)被搶現款十餘萬元(臺幣),槍枝十五支。十四日晨,本公司又被劫卡車一輛、汽油兩桶,男等自集中營放出以後又受驚恐。現時國軍雖已到達新營僅一連,並無常駐之意,系暫時性質,以後不知如何也!

  男極願離此,但據云一律不準辭職。現時情形尚未穩定,未悉究系如何?男等均安,請釋垂念……」。

  4月份的家書對此事變所造成物價飛漲表示不滿,其中寫道:「臺灣『二二八事變』已終了,社會秩序逐漸恢復……此次『二二八』事變米價又飛漲,現每鬥(十一斤半)臺幣五百元合法幣一萬七千五百元,其他物品亦隨漲。男二百四十元月薪,總數每月可領一萬三千元合法幣四十五萬元左右,相較之下此間生活比內地更刻苦也。物價較上海尤高,較不同者因有房屋、水電等供給,故勉強可維持生活也。」

  雖然崔德彰對「二二八」的觀察與評價有其局限性,但他畢竟是親歷者,他的這些家書對研究「二二八」有史料價值。隔著60多年的歷史煙雲,「二二八」被現實政治塗抹了太多的色彩,此時,靜下心來讀一讀親歷者的記錄也許更接近於那段歷史。(謝總喆)

相關焦點

  • 臺生:莫再讓「二二八」成為「臺獨」的消費工具
    從以上兩件事情可知道,島內和海外「臺獨」分子竟透過「二二八」來汙名化大陸和「一國兩制」,加上臺當局「促轉會」推波助瀾下,每年的二月二十八日都已經變成一場「臺獨分子」的大聚會並且年年消費且年年使得島內族群對立更加嚴峻,將其偏頗的謬誤「臺獨觀點」結合「二二八」的歷史主觀歧見,強加於一代一代的臺灣人身上,可謂是非常的惡劣至極。
  • 1947年2月28日,臺灣發生了什麼?
    >民進黨年年消費「二二八事件」,抹黑造謠只為去除中華文化。明天台灣將迎來一個敏感時刻——「二二八事件」70周年。二十多年以前,這段歷史在島內還是個避諱的話題。從1987年「解嚴」以後,特別是2000年民進黨上臺以來,關於「二二八事件」的各種話題不斷冒出,從事件起因,到各地動亂場景,再到關押審判、死亡人數等,島內歷史學者、政治派別、研究單位等,幾乎是「人手一把號、各吹各的調」。
  • 1947年的2月28日,臺灣到底發生了什麼?(圖)
    二十多年以前,這段歷史在島內還是個避諱的話題。從1987年「解嚴」以後,特別是2000年民進黨上臺以來,關於「二二八事件」的各種話題不斷冒出,從事件起因,到各地動亂場景,再到關押審判、死亡人數等,島內歷史學者、政治派別、研究單位等,幾乎是「人手一把號、各吹各的調」。民進黨一直在熱炒、利用「二二八事件」的話題。
  • 臺媒:臺灣的政治神棍們 請停止操作二二八仇恨
    政治神棍和受難者各取所需,樂此不疲,形容228是臺灣官方版愚人節絲毫不為過。 據報導,臺灣文史工作者武之璋於去年發表新書《二二八的真相與謊言》,認為228真相被李登輝、蔡英文等人的謊言所掩蓋;他還說, 「228就是中日戰爭的延續,即使到了今天,中日戰爭仍在臺灣進行,民進黨當局之所以不斷推動『皇民化』,就是因為日本軍國毒素仍在臺灣作祟」。
  • 甲午年看臺灣二二八 復興中華才是真正紀念
    中國臺灣網2月28日消息 六十七年前的2月28日,臺灣同胞掀起了全省範圍的武裝反抗(國民黨當局)鬥爭,成為島內60多年來「規模最大、株連人數最多、在人們心靈中造成創痕最嚴重」的一次政治事件,即通常所說的「二·二八事件」。
  • 穿越67年的安徽老兵家書三封已找到親友
    原標題:穿越67年的安徽老兵家書三封已找到親友一張隨家書寄去的集體婚禮照片。(資料圖片) 一封家書的信封。(受訪者供圖)1948年長春圍城,至少有61封家書未能送抵安徽(詳見本報昨日報導《穿越67年,老兵家書想回家》)。「楊立盛是我大伯,這封信應該是寫給我奶奶的。」
  • 呂正惠、陳宜中:一個臺灣人的左統之路
    2008年,呂教授與臺灣中研院副研究員陳宜中教授對陳明忠先生的訪談(《序》中亦有提及,訪談讓大陸讀者對臺灣歷史增加了另一種理解,呂教授不無感慨)。陳明忠先生以《一個臺灣人的左統之路》為題接受訪談,清楚明白地說明了他在各個重大政治問題上的立場。本文原載臺灣《思想》雜誌2008年第9期。觀察者網轉載,以饗讀者。】
  • 《芳華》那些年,臺灣發生了什麼事?
    首先,1970年時,時任「行政院副院長」的蔣經國訪問美國期間,在紐約市廣場飯店門口被留學生黃文雄槍擊刺殺未遂。你以為這事就夠大了嗎?不,第二年的事更大。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接著下一年又和日本「斷交」。要知道之前日本和臺灣可是超親熱的。1975年,蔣介石因心臟病過世,這事更是讓臺灣元氣大傷。
  • 電影《日曜日式散步者》:以影像重現歷史,追溯詩人的悲歡與無奈
    上星期有幸一連看了兩部紀錄片電影,一部是預定在全臺上映的《海的彼端》,另一部是預定在臺北、臺南與高雄上映的文學紀錄片電影《日曜日式散步者》,兩部紀錄片都間接或直接跟日據時期與臺灣歷史事件有關。紀錄片中主角,有的人生因此丕變,輾轉流離在海外大半生;有的甚至因此喪命,在歷史的大洪流中。
  • 甲午·乙未不能忘記 臺灣遭遇歷史的「孤單」(圖)
    1947年上海《文匯報》發表木刻作品《恐怖的檢查——臺灣二·二八事件》聲援臺灣同胞。   甲午,血染黃海!11月22日,日軍攻陷旅順軍港後,旅順城內僅有36名埋屍人倖存,市民全被日軍屠殺;乙未,痛徹兩岸!
  • 臺灣氣象部門稱全臺2017年無寒流 為67年來首見
    2017年即將過去,據臺灣氣象部門觀測,今年全臺都沒有寒流,是1951年有觀測記錄以來首次整年沒有寒流的一年。  據「中央社」報導,根據臺灣氣象部門定義,每年冬天為該年的12月至來年2月,寒流的標準則為臺北市出現10度以下低溫。
  • 臺灣正面臨67年來最嚴重旱災
    臺灣一周內已有3天出現罕見的日暈景象。圖自臺灣《聯合報》   臺灣正面臨67年來最嚴重旱災,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灣一周內已有3天出現罕見的日暈景象,但目前沒有降雨的跡象。
  • 臺灣民間各界紀念「七七」83年
    為了做個中國人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理事長蕭開平接受記者採訪時提到1936年發生在臺灣的「祖國事件」。當時臺灣的知名士紳林獻堂先生受邀到臺中參加活動,因為林獻堂在大陸曾有「此番歸來祖國」之語,日本殖民統治者唆使日本浪人當眾掌摑他,並質問他為什麼說回到了祖國?這個事件過去80多年,「祖國」又成為臺灣的禁忌,稱大陸為祖國也會如林獻堂一樣被羞辱、打擊。
  • 見證中國強大,無需67年 看過去的67天就夠了
    將日曆撥回到67年前的今天,是1949年10月1日。  67年來,中國從一個「新人」成長為世界大國,各領域都經歷了「指數級」增長。  其實,見證中國騰飛,無需看67年來的變化,僅看過去67天裡的各種變化,便可感知。
  • 甲午家書 盡忠不能盡孝的遺憾(上)
    甲午家書 盡忠不能盡孝的遺憾(上) 陳京瑩的甲午家書。  1894年,在寫完最後一封信後,北洋海軍經遠艦駕駛二副陳京瑩隨艦隊開拔。  在信的最後陳京瑩寫道:「若叨鴻福,可以得勝,且可僥倖,自當再報喜信。幸此幸此!」  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黃海一戰中,陳京瑩隨管帶林永升戰死疆場,經遠艦也沉眠海底。  陳京瑩的甲午家書,被後世稱之為「千古絕筆」。
  • 臺灣繼續採取措施抗擊67年來最重旱情
    臺灣繼續採取措施抗擊67年來最重旱情 2015-04-10 20:24:4567年來最嚴重旱情近期並未得到緩解,全臺各地繼續採取多項措施抗旱。  據臺灣氣象部門統計,去年10月至今年2月,全臺13個平地氣象站平均累積雨量創1947年以來同期最少紀錄。據臺水利部門統計,自去年10月份至今年3月底,臺灣各水庫集水區降雨普遍不佳,較近10年平均約少四至六成。秋冬降雨少,水庫水位不斷下降,全臺多地日益面臨斷水危機,抗旱形勢嚴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災害應變中心」10日召集多部門及相關縣市召開第3次旱災工作會報。
  • 臺灣遭遇67年來最大旱象 馬英九呼籲節水抗旱
    華夏經緯網4月13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昨天在臉書上發文表示,臺灣地區正面臨67年來最大旱象,目前已經進入第三階段限水,呼籲島內民眾身體力行馬英九昨天在社群網站臉書發文表示,自他上任以來,當局推動油、電、水、紙四省運動,馬英九辦公室已經節省了9.9萬方的水;目前臺灣地區正面臨67年來最大旱象,他呼籲島內民眾身體力行,共同節水抗旱。
  • 全國青少年家書寫作暨家書徵集活動在京啟動大小學生分享家書記憶
    隨後,在「家書朗讀」環節,著名朗誦藝術家陳鐸朗讀了1959年10月1日傅雷寫給長子傅聰的家書,著名朗誦藝術家虹雲朗讀了趙一曼烈士寫給寧兒的兩封家書,北京科技大學文法學院社會工作專業2013級本科生馬汀蘭朗讀了當代大學生的家書,北京市東城區史家實驗學校六年級學生、曾獲央視「2016中國讀書少年」全國總冠軍的葛天宇朗讀了自己2015年寫給爸爸媽媽的一封家書,鄭州聯勤保障中心某部宣傳幹事陳晨朗讀了軍人家書
  • 新春家書五:故鄉的長輩,讓我抓住從指縫溜走的鄉愁
    2016年過去了,離我學成歸家的日子又近了一些,我無比想念你們,無比想念家鄉。  前年9月,我第一次離家,去另一座城市生活。我到臺灣讀碩士後,一年半時間裡只回了幾趟家。我知道,有些人甚至一年都見不到親人一面,我沒有資格說自己回家多麼少。但是,對於從小在北京長大,22年未離家生活的我來說,這的確是個前所未有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