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年看臺灣二二八 復興中華才是真正紀念

2020-11-29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2月28日消息 六十七年前的2月28日,臺灣同胞掀起了全省範圍的武裝反抗(國民黨當局)鬥爭,成為島內60多年來「規模最大、株連人數最多、在人們心靈中造成創痕最嚴重」的一次政治事件,即通常所說的「二·二八事件」。 今天又值2月28日,臺灣《中國時報》刊發評論文章《甲午年看二二八》客觀分析,理性論述,稱近代中國因應外患而啟動的文明轉型,兩岸生民皆飽受磨折,多數人並無成為加害者的條件和意願。二二八的不幸,與其說是誰施加的,不如說是「一個不幸的祖國帶給她一塊失土的不幸」。如今,要真正紀念臺灣二二八,我們要和平團結,要復興中華。

  原文摘編如下:

  前日本駐臺陸軍航空兵、《臺灣終戰秘史》作者宮澤繁說:「分析兩者間產生這樣的感情分裂,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應當是最主要的原因;當然日本和日本人是使兩者分裂的元兇。在臺灣的日本人一想到這問題,便羞愧得無地自容,真恨不得鑽到地下去……」

  「兩者」,指的是臺灣光復初期社會上出現「省籍隔閡」的大陸人與臺灣人。宮澤繁沉痛地指出,「使兩者分裂的元兇」是他的祖國日本。

  沒有成為加害者的意願

  清季因應外患入侵,中央政府對臺灣挹注大量資金與人力從事洋務運動,煤礦、鐵路、輪船、電訊、電燈、學堂、郵政、機器,凡近代實業俱興。至光緒甲午(1894)年之前,臺灣財政已然自給自足,成為全中國唯一出超的身份。

  然而,光緒甲午年以後淪為日本殖民地的臺灣,50年的殖民統治,半世紀的「去中國化」洗腦,相較於大陸地區內亂外患相尋的際遇,臺灣社會已進一步站在不同發展位置上。

  二戰後臺灣光復,面對的是倖存於殖民主義世紀的殘破落後祖國。正是這樣一個戰後幾近破產、產能低落的祖國政權來接收日帝鐵蹄下的「先進」失土,不但無能駕馭,還帶來雪上加霜的內戰消耗,遑論如清季中央之對於臺灣的資助與建設。

  日帝侵華與《馬關條約》終結後,《中美商約》進場,美國戰時生產的大量剩餘物資湧向貧瘠的中國市場,脆弱的中國民族企業相繼關閉。在臺灣爆發二二八事件的同時,大陸失業、饑荒、學潮、工潮、暴動、搶糧、賣女、棄兒……,其人間慘況,不輸臺灣二二八。另一方面,反飢餓、反內戰、反美帝、反迫害等民主運動,則是兩岸民眾共同的時代訴求;當今臺北的「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就是在二二八事變同一年見證那場時代訴求的集合點。

  臺灣二二八悲劇的多重性,緣於中國反殖民戰後的背景,臺灣內部統治衝突與省籍矛盾,並以此為元素,在外力介入下,膨脹為臺灣人「統獨」對立的集體想像與記憶。緝私血案發生前一天,美國就正式要求聯合國授權自己接管日本在西太平洋佔領過的島嶼。至事變發生,美方駐臺領事館、重要媒體、陸戰隊、中情局,找到煽風點火的機會。

  這不是說將臺灣二二八的責任全推給外力因素,只是強調,近代中國因應外患而啟動的文明轉型,兩岸生民皆飽受各式磨折──大多數人沒有成為加害者的條件和意願。

  將二二八受害意識的撫慰,寄托在對中華民族的憎惡,寄托在對日帝殖民的懷戀,寄托在一個想望中的大洋島國,只是那種異變心理的投射。

  復興中華才是真正紀念

  梁啓超曾對林獻堂說:「破碎山河誰料得,艱難兄弟自相親。」臺灣二二八的歷史實像,是一個不幸的祖國,帶給她一塊失土的不幸。它的歷史教訓,就是召喚分裂的「兩者」,用更優質的民主建設化解內部爭議。

  我們要以和平團結,復興中華,來真正紀念臺灣二二八!(中國臺灣網 何建峰)

相關焦點

  • 【拜祖回眸】甲午年黃帝故裡拜祖大典
    【拜祖回眸】甲午年黃帝故裡拜祖大典中華兒女齊相聚甲午年黃帝故裡拜祖大典於2014年4月2號在新鄭市黃帝故裡景區舉行。本屆大典增加臺灣遙拜環節,凸顯「甲午共拜祖,兩岸一家親」的兩岸共拜探索及「中華共努力,實現復興夢」等主題。
  • 臺灣民間各界紀念「七七」83年
    又到七七,臺灣當局未置一詞,但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舉辦百人紀念會,有群眾團體到日本在臺機構表達「保釣」決心,統一聯盟黨(原中國統一聯盟)於7月6日座談重溫「一致抗日」的歷史……馬英九出席了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的紀念會,他致辭說,李登輝曾經質疑臺灣人抗日,這是「出賣臺灣、羞辱人民、作踐歷史」,「臺灣人抗日有10萬人死傷,當時臺灣人口總數只有300萬人」。
  • 外媒關注紀念辛亥革命百年
    胡錦濤表示,今天隆重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深切緬懷孫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驅的歷史功勳,就是要學習和弘揚他們為振興中華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激勵海內外中華兒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共同奮鬥。  他指出,辛亥革命的爆發,是當時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振興中華深切願望的集中反映,也是當時中國人民為救亡圖存而前赴後繼頑強鬥爭的集中體現。  胡錦濤在講話中也提及兩岸關係。他表示,孫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驅振興中華的宏願,應該成為兩岸同胞的共同追求。  胡錦濤強調,當今時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成為中華民族偉太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
  • 習近平: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
    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2019年1月2日)這是70載兩岸關係發展歷程的歷史定論,也是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兩岸中國人、海內外中華兒女理應共擔民族大義、順應歷史大勢,共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第一,攜手推動民族復興,實現和平統一目標。民族復興、國家統一是大勢所趨、大義所在、民心所向。一水之隔、咫尺天涯,兩岸迄今尚未完全統一是歷史遺留給中華民族的創傷。
  • 滿懷中國夢 迎接甲午年(鐘聲)
    原標題:滿懷中國夢 迎接甲午年(鐘聲)   不會忘記慘烈的歷史一幕,深刻銘記非凡的奮鬥徵程。滿懷中國夢,我們信心百倍地迎接甲午年,中國未來的甲午記憶必將滿載中華民族的燦爛輝煌   明天,我們將跨入21世紀第一個甲午年。
  • 甲午戰爭迎120周年紀念日 習近平兩提「甲午」
    甲午年,成了中國的命運轉折之年。甲午戰爭,民之痛、國之殤,以史為鑑知興替。120年後的甲午年,被中國人稱作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習近平年初擔任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而在今年在公開場合講話中,習近平兩提「甲午」,其中在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大會上,強調堅定不移走科技強國之路。
  • 「海峽兩岸共建中華親情林暨《中華故土地圖》推廣龍年紀念活動...
    2001年龍抬頭日,臺灣少數民族同胞身著民族服裝,代表臺灣各界有關機構和人士,參加在北京長城腳下舉行的兩岸匯土儀式。  編者按:12年前的2000年龍年,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與臺灣有關機構和各界代表人士,共同發起了在海內外產生廣泛影響的《中華故土地圖》推廣活動;並在2001年的「龍抬頭」日(農曆二月初二),共同舉辦了北京長城腳下的海峽兩岸匯土儀式,於2003年春節在北京中華世紀壇落成了用包括港澳臺在內的我國各區域名勝古蹟處採取的原質土壤,經特殊處理後製作成的第一塊《中華故土地圖》。
  • 柯木林:又是甲午年
    1894年的甲午年不僅是中國近代史標誌性的一年,也是中國恥辱的一年。然而,對日本而言,1894年甲午戰爭的勝利,使日本一躍成為海上強國,何等光榮!同樣的甲午年,中日兩國的感受卻大不相同。但有一點相通的是:甲午年對中日兩國都是敏感性的年度。尤其在當今由於釣魚島的風起雲湧,更是如此。1894年至今,有三個甲午年,除了1894年及今年的甲午年外,1954年的甲午年,同樣重要。
  • 【We Focus】甲午年,牢記戰爭與和平的辯證法!
    這位零距離旁觀者有過這樣一段形象的描述:「恐怕中國今日離真正的改革還很遠。這個碩大無朋的巨人,有時忽然跳起,呵欠伸腰,我們以為他醒了,準備看他作一番偉大事業。但是過了一陣,卻看見他又坐了下來,喝一口茶,燃起菸袋,打個呵欠,又朦朧地睡著了。」   修修補補、搞點洋務,充其量不過是困境下的一種應激反應。
  • 甲午年世界華人炎帝故裡尋根節將開幕(圖)
    四項活動打造全民盛會  本屆尋根節由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湖北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主題為「四海一家親、共圓中國夢」。  按照上級有關精神,本著勤儉務實的原則,籌委會對尋根節的各項活動進行了多次討論,反覆修改,數易其稿,最終確定為四項主要活動。
  • 甲午年(2014)清明公祭黃帝祭文
    原標題:甲午年(2014)清明公祭黃帝祭文   維公元二○一四年四月五日,歲次甲午,節序清明,春風習習拂橋山,麗日煦煦映沮水,海內外炎黃胄裔,隆裝正顏,齊聚黃陵,恭祭我祖軒轅黃帝而文曰:  大哉吾祖,功德煌煌!
  • 75年前的今天,臺灣回家!
    今天,2020年10月25日是一個需要紀念的「回家」的日子!1895年日本強佔我寶島臺灣從乙未割臺至臺灣光復50年間臺灣同胞拒不臣倭,抗爭不止犧牲逾65萬人之巨全民族抗戰爆發後數萬臺灣同胞奔赴大陸抗日救亡
  • 紀念辛亥革命書畫展在廣州黃花崗線上線下啟動
    原標題:紀念辛亥革命書畫展在廣州黃花崗線上線下啟動  筆隨盛世新時代,毋忘先烈夢中華——紀念辛亥革命暨廣州黃花崗起義110周年海內外華人書畫聯展創作啟動儀式,1月12日在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廣州市黃花崗公園)舉行。
  • 2014年開門票 《甲午年》特種郵票登場
    馬年龍口上下42mm濟南甲午年生肖集郵文化節紀念戳  魯網1月3日訊(記者 王文婷 通訊員 崔鵬森 任懷平)2014年是農曆甲午年2014年1月5日,中國郵政集團公司發行《甲午年》特種郵票一套1枚。面值:1.20元,由陳紹華設計,志號為:2014-1。同時,為配合《甲午年》特種郵票的發行,濟南、青島、濰坊、淄博、煙臺等地紛紛推出相關紀念郵品,供社會各界用郵和收藏。  馬——廣布世界各地,它偉岸健碩,奔跑迅速。
  • 孟祥青:三個甲午年中國命運的三大轉折
    也因為這段歷史,自此的120年間,甲午年就成為對中國人具有特殊含義的年份。 甲午戰爭:救亡圖存的起點 1894年的甲午戰爭是近代日本侵華的肇始。 通過「明治維新」近一代人的努力,日本不但繼承了西方擴張主義的思想,也逐漸建成了近代民族國家的體制,形成了強大的國家力量,確立了海外擴張的國策。
  • 環球時報:1894、1954、2014,三個甲午年
    原標題:環球時報:1894、1954、2014,三個甲午年   2014年是中國新的甲午年,120年前的1894年爆發了甲午戰爭,中國慘敗於日本,再加上今天中日對抗似乎成了我們最大的外部挑戰,這兩個甲午之年的對比縈繞在不少中國人的心頭。
  • 三個甲午年 中國命運的三大轉折
    (資料圖片)2014,又逢甲午年。1894年甲午戰爭的失敗,讓中國受壓迫的屈辱歷史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中達到了頂峰,這場戰爭成為壓垮處於極度衰落中的清廷的「最後一根稻草」。之後的一個甲子,中國陷入苦難的深淵。也因為這段歷史,自此的120年間,甲午年就成為對中國人具有特殊含義的年份。
  • 社評:1894、1954、2014,中國的三個甲午年
    2014年是中國新的甲午年,120年前的1894年爆發了甲午戰爭,中國慘敗於日本,再加上今天中日對抗似乎成了我們最大的外部挑戰,這兩個甲午之年的對比縈繞在不少中國人的心頭。有人提出,1954年也是甲午年,把這三個甲午年連起來看,能把中國近代以來的國家命運軌跡看得更清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