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1894、1954、2014,三個甲午年

2020-11-24 人民網

原標題:環球時報:1894、1954、2014,三個甲午年

  2014年是中國新的甲午年,120年前的1894年爆發了甲午戰爭,中國慘敗於日本,再加上今天中日對抗似乎成了我們最大的外部挑戰,這兩個甲午之年的對比縈繞在不少中國人的心頭。

  有人提出,1954年也是甲午年,把這三個甲午年連起來看,能把中國近代以來的國家命運軌跡看得更清楚些。

  1894年前後的中國處於明顯衰落中,而當年發生、第二年結束的甲午戰爭,大體能看做是壓垮中國的「最後一根稻草」。之後的一個甲子,中國的苦難不堪回首。

  新中國成立被後來歷史證明是中華民族命運的轉折性事件。1954年的那個甲午年,是韓戰結束後的第一年,中國獲得那場戰爭的寶貴「平局」。那一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部憲法誕生,國家剛進入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化拉開帷幕。1954年前後是對中國復興有重要意義的節點。

  再經過一甲子來到2014年這個甲午,中國的歷史興衰感和在現實國際力量格局中的位次都煥然一新。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二軍費大國,並且已是經濟增長和技術改造都最快的世界主要國家。儘管仍問題纏身,但今天中國的活力和自我改革能力都是世界大國中最突出的。

  來自日本的挑戰讓中國社會難以釋懷,我們對「甲午」的特殊關注首先就針對日本。然而我們或許應當跳出這一中日情結,對付日本的確是2014年很抓眼球也很抓社會情緒的事情,但這很可能只是2014年的「一件外衣」。2014新甲午年的使命要比「同日本鬥」寬大得多。

  2014年是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改革順利與否,最有力量繪製未來中國命運的主線。甲午戰爭一役就使中國滿盤皆輸,那是因為當時的中國內部已經潰爛了。一個內部強大的國家會更自信、也更清醒地選擇對外戰略,它輕易不會敗。即使有一時的對外挫折,也有足夠的能力和空間轉圜。

  中國社會當前需要真正適應改革的快節奏,摸索社會多元化時代調整利益格局的平穩過渡。35年前中國改革時,西方的戰略任務是拉中國,因此對中國改革「由衷支持」。今天削弱中國成為西方的突出利益,其對中國改革的態度也變得空前複雜。西方今後大概會對中國改革的任何不順利進行放大和利用,這一變化將會影響中國社會多元化發展的方向。保持改革進程平穩如今對中國比以往更重要。

  對日鬥爭無法迅速形成什麼結果,它更多是對中國國家實力、戰略自信以及社會團結的驗證過程。中國不僅要「戰勝日本」,而且面臨向世界證明中國的確是在「和平崛起」的考驗。這要求中國連「戰勝日本」的方式也必須是非傳統的。

  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具有全球意義,它實際有相當一部分就分解在日本問題以及種種中美各自的緊迫問題之中。中美關係從來都是彼此「磨合」出來的,中國運用自我力量是否熟練,將部分決定美國同我們「磨合」的配合及善意程度。

  中國推行一攬子改革計劃,這在今天的西方是不可思議的。2014年西方將高度關注中國改革的實際推進,以及中國社會對利益調整的真實反應。中國對改革能力的證明將增加這個國家的戰略軟實力,因為那樣的中國「前途不可限量」。

  社會多元化好似讓中國張開手掌,它在關鍵問題上形成共識的能力,以及國家動員能力,會讓人看到這個手掌攥成拳頭的樣子。2014年的中國不會顧得上炫耀,它需要苦幹,把解讀和眾說紛紜的事情交給世界。▲

相關焦點

  • 社評:1894、1954、2014,中國的三個甲午年
    2014年是中國新的甲午年,120年前的1894年爆發了甲午戰爭,中國慘敗於日本,再加上今天中日對抗似乎成了我們最大的外部挑戰,這兩個甲午之年的對比縈繞在不少中國人的心頭。有人提出,1954年也是甲午年,把這三個甲午年連起來看,能把中國近代以來的國家命運軌跡看得更清楚些。
  • 柯木林:又是甲午年
    新加坡《聯合早報》2月8日文章 原題:柯木林:又是甲午年2014年歲次甲午,馬年。它的第一天,從今年1月31日(星期五)開始。中國傳統紀年以60年為一甲子,兩個甲子前的1894年,也是甲午年。這一年發生了舉世聞名的中日甲午戰爭,偌大的東方古國,竟然慘敗於日本。
  • 京華時報:甲午年日本不正常
    京華時報:甲午年日本不正常 2014-07-02 02:18:52來源:京華時報作者:責任編輯:王永吉   以甲午年大事件為背景,不難發現,安倍行為方式的不正常,根本原因是,他所追求的「正常國家」,不僅已經在戰犯法庭上遭到歷史宣判,而且在地緣政治現實中完全不正常。
  • 三個甲午年 中國命運的三大轉折
    1894年7月25日,日本偷襲在朝鮮牙山口外豐島的中國海軍北洋艦隊,「高升」號被日艦擊沉。清政府與日本8月1日同時向對方宣戰,甲午戰爭正式爆發。圖為正在沉沒的「高升」號(繪畫作品)。(資料圖片)2014,又逢甲午年。
  • 日新書幻想2014中國崩潰 期待甲午年再獲天佑
    【疑似殲20第三架原型機曝光 編號2011或加速裝備】甲午年的樂觀與陰影【環球時報綜合報導】嚴格說來,在中國1月1日還沒進入馬年,但不少世界媒體已經開始用「馬」來樂觀預測中國的2014。奧地利《標準報》1日稱,中國領導人希望2014年把雄心勃勃的改革議程付諸實踐。
  • 孟祥青:三個甲午年中國命運的三大轉折
    也因為這段歷史,自此的120年間,甲午年就成為對中國人具有特殊含義的年份。 甲午戰爭:救亡圖存的起點 1894年的甲午戰爭是近代日本侵華的肇始。 通過「明治維新」近一代人的努力,日本不但繼承了西方擴張主義的思想,也逐漸建成了近代民族國家的體制,形成了強大的國家力量,確立了海外擴張的國策。
  • 鴻海董事長郭臺銘:每逢甲午年都有大事發生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環球網綜合報導】臺灣《中國時報》報導,今年是農曆的甲午馬年,臺灣鴻海董事長郭臺銘表示,「每逢甲午年都會有大事發生」,且都有結構要轉型,今年將是轉型的關鍵年。他還斷言,下一個取代中國的國家,不是印度,是印度尼西亞。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清朝的北洋水師,慘敗日軍手下,隨後割地、賠款,並開放通商口岸,敲響大清國喪鐘。
  • 上一個甲午年中國在幹什麼
    今年又逢甲午,且中國和日本這對「東亞雙雄」又開始了劍拔弩張的緊張對立,面對這種歷史巧合,一個人即使不是歷史宿命論者,怕也忍不住想要將1894年的中國與當今的中國進行一番對比。然而,在1894年和2014年這兩個甲午年之間,還存在著一個離我們更近的甲午,那就是1954年。
  • 1894,恥辱的甲午年
    在海上,豐島海戰之後,又有1894年9月17日的黃海海戰,1895年1月30日至2月17日的威海衛海戰。其中,黃海海戰是關鍵一戰,它決定了甲午海戰、乃至整個甲午戰爭的勝負。 120年跌宕起伏的民族際遇,三個甲午年的國運變遷,就要從那一天黃海的硝煙中說起。1894年9月17日,海軍提督丁汝昌和他手下12名管帶(即艦長)面臨勇與怯、戰與逃、死與降的抉擇。
  • 滿懷中國夢 迎接甲午年(鐘聲)
    原標題:滿懷中國夢 迎接甲午年(鐘聲)   不會忘記慘烈的歷史一幕,深刻銘記非凡的奮鬥徵程。滿懷中國夢,我們信心百倍地迎接甲午年,中國未來的甲午記憶必將滿載中華民族的燦爛輝煌   明天,我們將跨入21世紀第一個甲午年。
  • 環球時報英文版面向全球招聘英才
    環球網訊 環球時報英文版明年即將創刊,環球網將同時推出英語頻道。環球時報一位負責人透露,環球時報英文版的刊號已經由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覆,創辦日期初定在明年四、五月間。目前報社的選址和報紙採編人員的招聘工作已經全面展開。這位負責人表示,環球時報英文版將保持環球時報的總體風格,但作為獨立的報紙,也會與目前的環球時報有所不同。
  • 2014年開門票 《甲午年》特種郵票登場
    馬年龍口上下42mm濟南甲午年生肖集郵文化節紀念戳  魯網1月3日訊(記者 王文婷 通訊員 崔鵬森 任懷平)2014年是農曆甲午年2014年1月5日,中國郵政集團公司發行《甲午年》特種郵票一套1枚。面值:1.20元,由陳紹華設計,志號為:2014-1。同時,為配合《甲午年》特種郵票的發行,濟南、青島、濰坊、淄博、煙臺等地紛紛推出相關紀念郵品,供社會各界用郵和收藏。  馬——廣布世界各地,它偉岸健碩,奔跑迅速。
  • 眾學者暢談"甲午年" 資中筠:愛國是人天生的感情
    2014年又逢農曆甲午年,諸位學者熱議「甲午」並暢談了自己關於「國家」的看法。資中筠表示,國家可分為三個層次,大部分文明的現代國家都是「談出來」的國家,而愛國則是人天生的感情。  多位學者分享「國家」觀點 探討「你好,甲午年!」
  • 環球時報獨家專訪紀錄片《我是盧武鉉》導演
    【時報駐韓國特約記者 宋海迪】以韓國已故前總統盧武鉉為主題製作的紀錄片《我是盧武鉉》,於5月25日在韓上映後,成為票房黑馬。片中集合對韓國總統文在寅在內的39名盧武鉉身邊人物的採訪片段,講述他2002年在黨內以2%支持率起步,最終成為總統候選人的歷程。近日,《環球時報》聯繫到該片導演李彰宰,在專訪過程中,他向記者披露了與紀錄片有關的一些「秘聞」。
  • 三個甲午年的國運變遷
  • 甲午年是什麼命 甲午年生人五行屬什麼
    導讀:甲午年是幹支紀年的第31個,其中午為馬,因此在甲午年出生的人都是屬馬人,人們常以生肖五行來解析一個人的命運,那麼甲午年生人五行屬什麼?甲午年出生的屬馬人命運怎麼樣呢?想知道甲午年是什麼命,就來瞧瞧萬年曆小編的介紹吧。
  • 12月5日 環球時報2021年會重磅來襲!
    大半個世界的經濟社會生活一度摁下暫停鍵,人類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更令人遺憾的是,即使如此嚴重的疫情,也沒讓世界攜起手來抗擊這個共同的強敵。美國在2020年對中國的極限施壓沒有放鬆,並引起全球性連鎖反應。2020年,無比慘痛的教訓需要總結,2020年,提出了很多新的問題,需要得到權威解答。2021年在向我們走來,我們應該以一種什麼樣的心態去迎接它?
  • 12月5日,環球時報2021年會重磅來襲!
    12月5日,北京,環球時報2021年會將如期而至。在這裡,將有70多位國內外知名學者就「中美博弈」「中印交鋒」「臺海危局」「科技創新」等重大話題進行深入探討,對公眾關心的問題作出回應。夜話環節,專家學者將對「2021年的世界」和「2021年的中國」作出預測。屆時,還將邀請數百位各行業領軍人物與會,並有機會參與討論。
  • 臺灣電視臺:絕對不要認為環球時報是隨便說說!
    唐慧琳的看法是這樣的↓唐慧琳警告「臺獨」,絕對不要以為《環球時報》是隨便說說,但同時也「提醒」了環環,「不要說太多」,因為「臺獨」這些人不到黃河不死心,不見棺材不掉淚,「做而言不如起而行」。這是在建議大陸對「臺獨」採取實質性打擊嗎?在臺灣政論節目中看到自己,環環不禁想起臺灣「外交部長」李大維曾要求島內媒體不要老「隨著《環球時報》起舞」。
  • 《環球時報》專訪西班牙中國政策觀察中心主任裡奧斯:中共執政...
    【環球時報駐西班牙特派記者 陳曉航】2021年,對中國來說是有特殊意義一年,特別是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去年12月底,西班牙中國政策觀察中心主任胡裡奧·裡奧斯在「中國政策觀察網站」發表系列文章,暢談2021年中國的各項政策基調,而近幾年,他也多次撰文談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