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祭︱甲午之殤和李鴻章四十年功過

2020-11-24 澎湃新聞
       編者按:生逢晚清大變局,李鴻章一方面主持洋務運動有功,另一方面又代表清政府與列強籤訂了諸多不平等條約,這使得他的後世名聲毀譽參半。本文作者是中國近代著名實業家張謇的侄孫,他回顧了李鴻章在甲午戰爭前後的功過是非,對李鴻章表示理解同情之時,也指出了晚清政治腐敗的深刻事實。

       幼時讀史,常為前學以激揚文字指陳人事所動。長成後,身歷時勢,漸知世事繁複,不若童言:非黑即白,非正即邪,於今人如是,於前人亦如是。治史者稍有逞性,便致誤讀誤判。

       法國年鑑學派宗師馬克•布洛赫曾言:「長期以來,史學家就像地府的判官,對已死的人物任情褒貶,……判定此善彼惡,……我們對自己對當今世界尚無十分把握,難道就有把握為先輩判定善惡是非嗎?」

       故讀史治史,更宜放下身段,放大眼光,放開心胸,是為「三放」。

       今日所議,即從檢討發生在120年前甲午戰事中李鴻章之責任始。

「戰不備,敗和局」鑄成甲午敗局

       先述甲午戰後。李鴻章被解除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職務,之後調任兩廣總督,北方爆發義和拳運動。1900年6月,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城,慈禧光緒出逃西安,北方局勢大亂。慈禧情急「抱佛腳」,遂「著李鴻章為全權大臣」,將李鴻章重新調任原職。1901年9月7日,李鴻章受命代表大清國與英、法、德等11國籤訂辛丑條約。籤字後,李即大口吐血,已是病入膏肓之體。其人其時,仍思國是,乃於病榻具奏,「臣等伏查近數十年內,每有一次構釁,必多一次吃虧。上年事變之來尤為倉促,創深痛巨,薄海驚心。今議和已成,大局稍定,仍希朝廷堅持定見,外修和好,內圖富強,或可漸有轉機。」蓋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且真。此段奏摺內容,與李氏此前「外敦和好,內要自強」之言相照應,可視為自1860年以後李鴻章對內政外交的基本認識,而其中「近數十年內,每有一次構釁,必多一次吃虧」句,更可視為其人處理甲午年中日爭端時力主媾和之主要動機。

       甲午戰事起於日人尋釁,李鴻章刻意媾和,有其一貫既定主張,然此次慈禧未站在他一邊,帝後都傾向主戰。光緒向群臣傳旨:「太后亦主戰,並不準借洋債,……不準有示弱語。」帝後既一致主戰,8月1日,中日同時宣戰。

       甲午戰敗,李鴻章錯在哪裡?張謇在戰後被時人贊為「流沫傳誦」、裡巷皆知的奏參李鴻章之折中指出:「戰不備,敗和局」,「非特敗戰,而且敗和」,「以四朝元老,籌三省之海防,統勝兵精卒五十營,設機廠學堂六七處,歷時二十年之久,用財數千萬之多。一旦有事,但能漫為大言,脅制朝野;曾無一端立於可戰之地,以善可和之局。稍有人理,能無痛心。」其言切中李鴻章要害。

       先說「戰不備」。甲午戰爭,從日本方面而言,是蓄謀已久,時任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駐朝公使大鳥圭介曾有「不惜一切手段,挑起中日衝突」(《蹇蹇錄》)和「朝鮮土地,……我亦不欲屬諸人,即或中日兩情決裂,棄玉帛或修戈矛,我兵勢必以天津而交鋒」之訓令。及至甲午戰前,日本更成立戰時大本營,派員在中國搜集情報,制訂對中國作戰之系統方案。根據這一方案,日本軍隊首期目標是將清軍逐出朝鮮,全面控制朝鮮;繼之是侵佔中國東北並與中國海軍在海上決戰;最後是在華北平原上與清軍決戰,最後攻下北京。鑑於日本軍政要員在許多場合毫不掩飾要與中國開戰之事實,其侵華野心已為清國朝野皆知。

       1894年中日朝鮮問題爭端發生,集外交軍事大權於一身之李鴻章「當大功既立,功名鼎勝之時,自視甚高,覺天下事易易耳」。對日人野心視若無睹,反處於盲目自信之中,乃主張挽請列強出面調停。蓋以外交手段避免戰爭是李氏一貫主張,即於甲午戰前亦非絕對失策。然其一味依賴調停,對主戰呼聲置若罔聞,於軍事部署上更是毫無準備,及至英、俄拒絕調停,戰爭不可避免,始匆忙布置戰守,已為時過晚。此其一。

       其二,自1874年日本出兵侵臺以來,清國朝野於日本早存防備之心。洋務運動的開展,海防建設和海軍編練,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防日。然,反觀李鴻章治下軍事準備,卻令人大失所望。其時晚清軍隊主體,已非昔之八旗軍、綠營兵輩,而乃李鴻章編練之淮軍和東北防軍一部。鴻章自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以後,其所統淮軍分別駐防直隸天津、蘆臺、塘沽一帶,在甲午戰前,已閒置十多年之久。舉凡淮軍開赴前敵,必身捎「三槍」,為馬槍、鳥槍、煙槍也。局面一至於斯,軍心人心盡失,敗局不戰早定。至於1888年北洋海軍的練成和兩次大檢閱,說到底,也是「所謂訓練簡閱不過如戲劇中傀儡而已」。

       「上兵伐謀,次則伐交,最次伐兵。」伐謀固善,伐交亦足可取,如無強硬戰備後盾,只怕是一廂情願,水中撈月。此為崛起於行伍徵戰之李鴻章平生兼治大清外交軍事一大敗筆!故張謇參奏之「戰不備」可謂痛心疾首,一言中的。至於「敗和局」,「非特敗戰,而且敗和」,則是「戰不備」必然歸宿。

艦船上的清軍

       行文至此,似乎甲午戰爭與李鴻章關係,李氏應負之責任均已交代,本當打住,而竟言猶未盡,意猶未盡。《清史稿•李鴻章傳》評價李氏:「中興名臣,與兵事相終始,其勳業往往為武功所掩。鴻章既平大難,獨主國事數十年,內政外交,常以一身當其衝,國家倚為重輕,名滿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為己任,忍辱負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氣自喜,好以利祿驅眾,志節之士多不樂為用,緩急莫恃,卒致敗誤。疑謗之起,抑豈無因哉?」其論言出有據,撇開時代及語境偏見,僅就事論事,後世論李氏功過似宜慎思之。

洋務可圈,甲午戰敗應負主責

       梁啓超曾言:「四十年來,中國大事,幾無一不與李鴻章有關係」。

       此四十年間李鴻章為何人?

       李氏在中國近代歷史上之舉足輕重地位當無異議。其人堪稱洋務運動之首領,又為晚清外交政策和軍事戰略主要制定者,是繼曾國藩之後,在中國全面推進近代化事業的健將,又是開啟中國文化轉型的關鍵人物。

       李氏執掌晚清外交軍事凡四十年,清廷依賴至深,而信任倍加,其人歿後,備極哀榮,兩宮「哭失聲」,慈禧贊其「再造玄黃」,更言:「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可以想見,後來晚清啟動新政,應與鴻章一貫力主及臨終遺言有相當關係。

       甲午戰敗,鴻章先是輸於外交失誤,且是一而至再。當年建海防,防日居多,然光緒十年(1884年)朝鮮發生「甲申事變」,久存覬覦之心之日本遂藉機出兵。至1885年,中國軍隊本可完勝日人,李氏乃抱息事寧人之心,與伊藤博文籤署《中日天津會議專條》,規定朝鮮若有重大事變,中日雙方出兵需要事先知照,等於給日人派兵入朝一合法權利,為甲午戰事種下禍胎。這是李鴻章妥協外交一次失算。至甲午戰前,李氏又一味仰賴英俄居中調停,終因日人拒絕不果,無何,乃不得已增派軍隊入朝。至六月二十三日,日軍艦在豐島突然襲擊,擊沉中國運兵船「高升」號,甲午戰爭遂爆發。

       以三十年洋務運動和十年北洋建樹,即便貽誤先機,按理於中局仍應扳回,然至此時,北洋淮軍之「紙片糊裱」,「隨時補葺,亦可支吾應付」之「真相」徹底「破露」(李鴻章語):八月十六日,駐朝陸軍在平壤與日人激戰數晝夜後潰敗,總兵左寶貴戰死,統帥葉志超等逃回國內。十八日,北洋水師與日人海軍主力在黃海大東溝附近海域遭遇,經近五小時鏖戰,中國軍艦沉沒4艘,日本艦隊亦遭重創。之後,清軍在鴨綠江、九連城等地與日人交戰,終未擋住日人攻勢,旅順、威海等海軍基地相繼失守,北洋水師覆滅。歷史喪鐘響起,大清國竟敗於一「蕞爾小國」!

       李鴻章親信舊屬、《李文忠公全集》編纂者吳汝綸說:「合肥公養尊處優,不為未然之計,而前後左右無一骨鯁之士,佞諛者進,樸勤者退,將習巧宦而士有離心」。合肥「平日治軍不嚴,一聞日警,臨時招募,絕無戰事訓練,此對日戰敗之最大原因」。其實,北洋淮軍腐敗現狀,連隔山觀鬥之列強也看得明白,1894年7月16日,英國海軍情報處在在致其外交部函中說:「儘管從噸位和大炮門數上說中國勝於日本,但在編制、紀律和訓練上日本要大大優於中國,因而可以認為日本海軍力量較強。」非特海軍,陸軍亦大同小異,其裝備自經江南製造局,北洋機器局等自供槍炮彈藥供練軍、防軍使用,應是今非昔比,戰爭爆發後又由國外購入大量武器彈藥,可惜臨陣購槍和臨陣磨槍無法改變戰局。及至臨戰,槍彈互不配套居然多有發生。「且更有可嘆者,往往子彈與槍炮鉞孔不對,枘鑿不入,臨時不適於用,扼腕諮嘆」。

       行文至此,北洋、淮軍平日軍訓之怠懶可知,曠日持久,自必不堪一擊。王闓運斷言:「凡言淮軍不可用、日本不可攻者,皆妄也。……今日之役,一船不能渡海,戰守之師,望風而潰,必有由焉,不可仍以軍械、船炮論也。」後人無端生事,以戶部扣克軍費論甲午戰事成敗,其捕風捉影,事無深察,以訛傳訛,自屬無知妄言。(詳見拙文《張謇、翁同龢情結與張謇、李鴻章心結》),載《東方早報》2013年8月6日)

       由此,可知鴻章在甲午戰事中責任,在「戰不備,敗和局」;在任人唯親,「前後左右無一骨鯁之士,佞諛者進,樸勤者退,將習巧宦而士有離心」,在「平日治軍不嚴,絕無戰事訓練」;更在鴻章本人「為貪詐所使,七顛八倒,一誤再誤」,其部屬上行下效,貪庸腐敗, 「比比皆然」。說到底,腐敗乃導致兵敗之根本原因。主晚清三十年外交軍事大局之李鴻章應負主要責任。

李鴻章書法。或許,李鴻章總有一天會醒悟,四海昇平原是夢。

       

雙重人格:勵精圖治與沉湎貪腐

       李鴻章故後甫滿七期,梁啓超作《李鴻章傳》(一名《中國四十年來大事記》),中有言:「李鴻章必為數千年中國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李鴻章必為十九世紀世界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李鴻章嘗自謂:「予少年科弟、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一路扶遙。」當其時也,躊躇志滿,溢於言表。然視其辛丑末路,代人受過,形影相弔,至悔至憂,口眼難合,慘狀至哉。乃嘆其一生,功過是非,雖為丈夫,皆敗於九字,「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鴻章昔以詩言志:「男兒只手把吳鉤,意氣高於百尺樓。」又詩:「一萬年來誰著火,

       八千裡外欲封侯。」1895年伊藤博文馬關籤約時以私人身份會鴻章,自謂三十年前聞是詩

       乃思奮起從政,對鴻章備示傾慕,而李鴻章其人之心高氣傲、影響彌遠可知。

       李鴻章知恥,尤知國恥。李鴻章記仇,更記國恨。馬關忍辱籤約後,鴻章立誓「終身不履日地」。越兩年,其出使歐美各國,歸程途經橫濱,乃面海不視,日人邀其登岸,彼更若弗聞,其時輪船換乘,需小船擺渡,見是日本船,彼死活不上,無奈,於兩船間架一木板,鴻章斯屆75高齡,乃蹣跚其步,一步一挪,一步一晃,雖海濤洶湧,仍強自顧盼,從容而過,然其中痛楚,時人察否,今人知否?伊藤博文曾言,李鴻章乃「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鴻章聞之思之,能置一笑否?

       

       「慎終追遠」,今義即文化自覺。「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值甲午之殤120年之際,爰為此文,撫今思昔,五味雜陳,百感交集,幾難卒篇,乃憶先叔祖張謇遺句,句云:「進德之積兮,則不在與世界腐敗之人爭閒氣,而力求與古今上下聖賢豪傑爭志氣」,又云:「國恥雪,則各國不得不視我以平等,而國家得自由。此則大自由也」。先人哲語,宜可作結。

       

       2013年8月1日22:19初稿

       2013年8月7日23:16二稿

       2013年8月8日8:28三稿

       2013年8月11日13:43四稿

       2014年1月24日改定

       

       (本文有刪節。)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百年隱痛:甲午之殤再反思_騰訊新聞_騰訊網
    浮世繪描述日軍進攻旅順 如此前數期所言,甲午之役,清國在軍備層面,無論陸、海軍,其軟體(人才)與硬體(器械),均存在諸多問題,且均足以影響戰爭之成敗。更要命的是,這些問題之上,還橫亙著一重無解的清國陸、海軍二元領導體制。
  • 甲午中日戰爭後,刺殺李鴻章的日本憤青,後來怎樣了?
    1868年「倒幕運動」爆發,日本國內危機重重,在此情境下,日本天皇重新掌握大權,可日本國內急需一場改革來維持統治。1871年,明治政府遣派大臣巖倉具視等人出訪歐美,主要目的是考察資本主義國家制度,此次的出訪對日本的影響非常深遠(由學習東方國家轉變為向西方國家學習)。
  • 甲午海戰的爆發,早在10年前就已埋下伏筆,李鴻章巨大失誤造成
    1895年4月17日,中日之間籤訂了《馬關條約》。在研究甲午海戰這段歷史時,著實令人憤慨。這場戰爭是怎麼引起來的,其中原因可以追溯到10年前的一份條約。1894年,朝鮮爆發了東學黨起義,當時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這時朝鮮被迫向宗主國清朝請求支援,而這時日本也趁機向朝鮮派兵,就這樣一場蓄謀已久的戰爭拉開了。
  • 甲午之敗:一次性海軍與前現代化陸軍
    多年來,在甲午研究領域,重點是傳統的「忠奸模式」,於是對人物的評價成為了學術上的主流話語,如李鴻章「避戰保船」,慈禧太后挪用海軍軍費修繕頤和園,葉志超棄平壤狂奔五百裡等等。這種模式還得到另一種話語的支持,即戰前的北洋水師亞洲第一,中國整體實力勝於日本,在實力佔優的情況下仍然慘敗,只能說明清政府腐敗無能和某些將領貪生怕死。尋找替罪羊的最大惡果是,讓人們失去動力去探討失敗的真正原因。
  • 馬忠文:甲午至庚子時期的榮祿與李鴻章
    不過,1894年甲午戰爭前李鴻章的功勳和聲望居督撫之首,以大學士總督直隸,掌控外交決策,地位遠遠超越資歷淺顯的榮祿。 甲午至戊戌間是督辦軍務處事務最為重要的時期。榮祿雖不入樞,但兼任總署和督辦軍務處,當時能夠參與軍事、外交、鐵路等要政決策的,除了恭王、慶王、翁、李之外,只有榮祿。像李鴻章這樣功勳卓著的老臣,卻無權參與軍政決策。
  • 甲午戰爭120年習近平兩提甲午
    記者王海欣攝 2014年,又逢甲午。120年前的7月25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這場戰爭的結果使中日兩國自此國運殊途,中華民族一步步走到了亡國滅種邊緣。甲午年,成了中國的命運轉折之年。 甲午戰爭,民之痛、國之殤,以史為鑑知興替。120年後的甲午年,被中國人稱作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習近平年初擔任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
  • 126年前的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到底輸在哪裡?
    它的出水,讓人們又仿佛回到了1895年那個風雲激蕩的歲月,讓人看到了那隻號稱亞洲最強艦隊昔日的榮光。甲午海戰是中華民族之殤,中國海軍之殤。很多人想不明白,為什麼實力強大的北洋海軍,會在日本人手中不堪一擊?甲午海戰失敗的真正根源是什麼?
  • 甲午海戰給了我們多少歷史教訓?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這是一場陸海戰場交替的近代化戰爭。它直接影響了20世紀遠東政治局勢,和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甲午海戰的三戰皆敗,北洋海軍的全軍覆沒,對整個戰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直接導致後來的「割地賠款」、喪國辱權,使中華民族遭受到了一場巨大的歷史災難。
  • 軍事名家的甲午殤思
    在本系列報導結束前夕,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政治委員劉亞洲空軍上將接受了新華社解放軍分社社長劉聲東和《參考消息》報社總編輯張鐵柱的採訪,就甲午戰爭談了自己的看法。本報特刊登此文作為本系列報導的收官之作,以饗讀者。
  • 甲午戰爭120年:習近平兩提甲午稱其剜心之痛(圖)
    京華時報記者王海欣攝  2014年,又逢甲午。120年前的7月25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這場戰爭的結果使中日兩國自此國運殊途,中華民族一步步走到了亡國滅種邊緣。甲午年,成了中國的命運轉折之年。  甲午戰爭,民之痛、國之殤,以史為鑑知興替。120年後的甲午年,被中國人稱作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習近平年初擔任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
  • 甲午中日戰爭:一場顛覆中國的戰爭
    甲午中日戰爭是一個很值得說的話題,其後有太多太多的事件與此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可以說甲午中日戰爭是晚清歷史繞不過去的一個坎。但同樣一件事,有得必有失,而甲午中日戰爭到底帶給了中國什麼?中國輸了什麼?具體表現在:左宗棠收復新疆之戰的巨大勝利;馮子材在鎮南關及諒山之役中大敗法軍;劉永福的黑旗軍屢創法軍;以及日本兵配合朝鮮開化黨人製造政變遭到失敗等。可以說,當時中國的國勢並不比日本弱。甚至連英國權威人士也評論說:「亞洲現在是在三大強國的手中——俄國、英國和中國。所以列強並未干涉這場戰爭的原因除了國際上一些因素,也是因為國際上都是認為日本是在以卵擊石,並沒有勝算。然而結果很明顯出乎了大家的預料。
  • 習近平「甲午之年」提「創新」
    (原標題 習近平「甲午之年」提「創新」:決定民族前途命運)甲午,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具有特殊的含義,在我國近代史上也具有特殊的含義。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而要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就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科教興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定不移走科技強國之路。
  • 豐島之戰與高升號事件(國家命運·甲午之戰·連載52)
    這其實是個誤會,林國祥等人確曾「聯署具結」,但不是和日本人,而是和英國人。英國人在甲午之戰中保持「中立」,因此要求林國祥等人保證不再參與戰事才將他們送回中國。據姚錫光《東方兵事紀略》記載,在派遣濟遠、廣乙和威遠至牙山警戒後,丁汝昌曾「電請鴻章率我海軍大隊繼發接應。二十二日,已生火起錨,戒嚴將發,鴻章電泥之。」
  • 家國重生:三個中國人的甲午心靈圖
    對於康有為在甲午之後的這種彷徨無措,日本同時代的大思想家福澤諭吉輕輕的一句話就擊中了他的要害。福澤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人應當知道究竟是政府為人民存在,還是人民為政府存在。」福澤早於1899年初版的《自傳》中就頗有遠見地認為,中國要走向文明,必須推翻清政府,否則,再來一百個李鴻章也無濟於事,這事實上預言了孫中山領導的共和革命在中國環境下的合理性。
  • 甲午英烈林永升(一)
    在1894年9月17日的中日甲午黃海海戰中,林永升管帶的經遠艦曾和致遠艦一樣「奮勇摧敵」。經遠艦的管帶林永升、大副陳策、二副陳京瑩等高級軍官先後陣亡。  因為林永升死事壯烈,清政府下旨以提督例優恤,追贈太子少保,其子孫世襲騎都尉兼一雲騎尉,這一恤賞和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相近。
  • 為什麼中國會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失敗?談談背後的政治因素吧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在戰爭之前,西方國家普遍看好中國,「毫無疑問的是日本必然最後被徹底粉碎」因為當時清朝的海軍實力更強,排名世界七位。北洋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有7艘,總噸位27000多噸,而日本日本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僅有5艘,總噸位約17000多噸。
  • 甲午乙未沙中金命
    、乙未年。  甲午年生 1954年 2014年 2074年  乙未年生 1955年 2015年 2075年  《淵海子平》雲,寡恩少義,燭神經云:甲午金傷強悍,或抑之,乃潛沉,注云:沙石金,剛礦喜殺,抑之者,火革之也,李虛中云:甲午金傷強悍,壬子木失之柔,或壬子得甲午,或甲午得壬子,陰陽專位,卻有炳靈。
  • 憂患之思:忘了甲午,每一年都可能是甲午
    有媒體報導:2010年,外國豪華遊輪61次駛入福岡,有59次來自中國;2012年3月,福岡的中國遊客達13萬餘人。    就在天滿宮神社正門附近,有一座單層建築——「定遠館」。萬千國人從旁走過,卻鮮有人知道:這,其實是我們民族苦難的墳塋。
  • 甲午家書 盡忠不能盡孝的遺憾(上)
    從英國回國後,池仲祐在旅順、威海、煙臺、上海等地任職,和海軍多有交道。  光緒己丑年(1889年),池仲祐考中舉人,此後到廣東任職近十年,曾在多地擔任知縣。民國成立後,因為和海軍的歷史淵源,池仲祐進入到海軍部工作。1915年,時任海軍總長劉冠雄提議編撰《海軍實紀》,下令徵集犧牲將弁姓名並撰寫甲午海戰史,由池仲祐擔綱此事。
  • 甲午中日戰爭中,大清傷亡4萬人,日軍陣亡多少人,答案出人意料
    1876年,日本以武力打開朝鮮國門,強迫朝鮮政府籤訂《江華條約》。同時,日本還企圖驅逐大清在朝鮮的勢力,但被駐紮在朝鮮的袁世凱率兵將其擊敗,但日本還是通過《天津會議專條》和《濟物浦條約》,獲得了在朝鮮的駐軍權,這也導致大清和日本的矛盾不斷激化,為甲午中日戰爭的爆發埋下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