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隱痛:甲午之殤再反思_騰訊新聞_騰訊網

2020-11-29 騰訊網

浮世繪描述日軍進攻旅順

如此前數期所言,甲午之役,清國在軍備層面,無論陸、海軍,其軟體(人才)與硬體(器械),均存在諸多問題,且均足以影響戰爭之成敗。更要命的是,這些問題之上,還橫亙著一重無解的清國陸、海軍二元領導體制。

所謂「清國陸、海軍二元領導體制」,簡言之,係指自太平天國以來,八旗、綠營等「中央軍」已徹底破敗,清國的國防支柱,只得依靠練軍、防勇等「地方軍」,後者既受所在派系督撫領導,又須聽從朝廷調遣。及至北洋艦隊成軍,此種二元體制,遂至巔峰。其負面影響之大,試以海軍為例,略作說明。

一、甲午戰前,琅威理受二元體制禍害而辭職,北洋海軍軍紀自此敗壞

例一。今人討論北洋海軍之軍紀,公認以英國教官琅威理憤而辭職為分水嶺。如甲午戰後,「來遠」艦幫帶大副張哲濚回顧往事,謂:「前琅威理來軍時,日夜操練,士卒欲求離船甚難。……自琅去後,漸放漸松,將士紛紛移眷,晚間住岸者,一船有半」,至於操練摻水、軍令不應,更屬常事。①提督丁汝昌也感慨:「洋員之在水師,最得實益者,琅總查為第一,……其人品亦以琅為最。平日認真訓練,訂定章程,與英國一例,……即在吃飯之時,亦復心手互用,不肯稍懈。」②

對琅威理之辭職,清人姚錫光之《東方兵事紀略》,有扼要陳述:「海軍之建也,琅威理督操極嚴,軍官多閩人,頗惡之。右翼總兵劉步蟾與有違言,不相能,乃以計逐琅威理。提督丁汝昌本陸將,且淮人孤寄群閩人之上,遂為閩黨所制,威令不行。琅威理去,操練盡弛。自左右翼總兵以下,爭挈眷陸居,軍士去船以嬉。每北洋封凍,海軍歲例巡南洋,率淫賭於香港上海,識者早憂之。」③

簡言之,驅逐琅威理,乃以劉步蟾為首的北洋「福建幫」管帶群體之長期陰謀。1889年底,北洋艦隊南巡至香港,提督丁汝昌因事離隊,右翼總兵劉步蟾即將提督旗降下,換升總兵旗,旋遭琅威理抗議——其時,琅威理身為「水師副統領」、「賞加提督銜」。琅氏認為:提督離去,副督尚在,劉步蟾升總兵旗,乃是對自己的藐視和挑釁。此番衝突鬧至李鴻章處,李態度模糊,復電左翼總兵林泰曾:

「琅威理昨電請示應升何旗,章程內未載,似可酌制四色長方旗,與海軍提督有別。」④

其後,琅威理北上,當面與李鴻章討論此事,不歡而散,遂憤而辭職。琅氏顯然不能理解李氏處理此事的曖昧態度——命制「四色長方旗」,既否認了琅威理是艦隊「副督」,又否認了劉步蟾升總兵旗的行為——李氏如此曖昧,乃是因為:北洋是李之「私產」,又是朝廷「公器」。一方面,朝廷賞給琅威理「提督」,已明言只是「虛銜」,李絕不敢同意其以「實缺」資格升提督旗;另一方面,李及其代理人丁汝昌又須倚重琅氏,以制約軍內「福建幫」,另制「四色長方旗」,正是李欲維繫琅氏軍內地位的折中辦法。

這種二元體制下的複雜操作,非琅氏所能理解,他辭職時覺得自己僅僅是一介總督之私役,倒是貼切感受。琅氏辭職,不但是北洋艦隊軍紀分水領,也是英國對華外交的關鍵節點——日本之發動甲午之戰的底氣之一,就是獲得了英國政府的默許。

牙山海戰勝利後的日軍,通過漢城凱旋門

二、甲午之役,受二元體制禍害,更無人能夠切實掌控指揮北洋海軍

例二。琅威理辭職事件,僅僅是二元領導體制,在北洋海軍內的一次暗處交鋒,至甲午戰爭爆發,這種衝突迅速走向了前臺。最典型事件,莫過於李鴻章與光緒皇帝,在對丁汝昌的指揮問題上的激烈交鋒。

限於篇幅,此番交鋒的詳細情形略而不述。單看幾則相關高層往來電文,即不難體會二元領導體制,給戰事帶來的嚴重負面影響:

1894年7月26日,李鴻章指示丁汝昌:「汝即帶九船開往漢江洋面遊巡迎剿,惟須相機進退,能保全堅船為要。仍盼速回。」⑤

1894年8月1日,李鴻章指示丁汝昌:「總署催汝統鐵、快各船,往仁川附近,截擊其運兵船,機不可失。……速去速回,保全堅船為要。」⑥

稍後,因屢屢未遇敵船,光緒多次諭旨嚴厲責成李鴻章,查實丁汝昌是否有刻意避敵之行為。如8月5日諭旨稱:「丁汝昌前稱追倭船不遇,今又稱帶船巡洋,倘日久無功,安知不仍以未遇敵船為諉卸地方?近日奏劾該提督怯懦規避,偷生縱寇者,幾於異口同聲,若眾論屬實,該大臣不行參辦,則貽誤軍機,該大臣身當其咎矣!」⑦

受此嚴責,李鴻章遂命丁汝昌於一月之內,四度率艦隊出海,但仍未能遇敵。來自光緒的壓力更甚。及至9月17日黃海大戰,北洋艦隊受創頗重。19日,光緒再度諭旨催促修復戰艦,以備再戰。此時北洋艦隊實已殘破不堪,但為應付來自朝廷的壓力,李鴻章無奈指示丁汝昌:

「定、鎮、靖、濟、平、丙六船必須漏夜修竣,早日出海遊弋,使彼知我船尚能行使,其運兵船或不敢放膽橫行,不必與彼尋戰,……用兵虛虛實實,汝等當善體此意。」⑧

在朝廷與李鴻章的二元體制領導下,丁汝昌既要「機不可失」截擊日軍,又要「保全堅船為要」,其無所適從可想而知。事實上,這種二元體制下指令的內部衝突,一直貫穿到整個北洋艦隊覆滅為止。

簡而言之,光緒固然調遣不動李鴻章的「私產」;李鴻章與丁汝昌也同樣奈何不了艦隊裡的「福建幫」⑨;而朝廷與疆臣對艦隊的二元領導,在當日更是一道無解難題。人人都能對艦隊指手劃腳,意味著所有的指手劃腳都做不得數,北洋艦隊猶如風中浮萍,成了一支無人能夠切實掌控和指揮的軍隊。

清軍向煙臺芝罘灣撤退

注釋:

①《張哲濚呈文》(光緒二十一年二月十三日),收錄於陳旭麓等主編《甲午戰爭(下)》,P398-399。②《丁汝昌集》,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P34。③姚錫光:《東方兵事紀略》,中華書局2009,P88。④《李鴻章全集·電稿卷·12》,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P12。⑤《李鴻章全集·電稿·2》,P812。⑥同上,P836。⑦《軍機處電寄李鴻章諭旨》,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卷16,P11。⑧《李鴻章全集·電稿·3》,P16。⑨周馥曾向李鴻章報告艦隊管帶們軍紀渙散,李鴻章無奈回應:彼等武人,難以繩墨範之。當丁汝昌因傷不能視事,李鴻章的指示,即不能得到劉步蟾等人的貫徹,李除了去電斥責丁汝昌外,並無他法。

作者:諶旭彬

相關焦點

  • 甲午祭︱甲午之殤和李鴻章四十年功過
    甲午戰敗,李鴻章錯在哪裡?張謇在戰後被時人贊為「流沫傳誦」、裡巷皆知的奏參李鴻章之折中指出:「戰不備,敗和局」,「非特敗戰,而且敗和」,「以四朝元老,籌三省之海防,統勝兵精卒五十營,設機廠學堂六七處,歷時二十年之久,用財數千萬之多。一旦有事,但能漫為大言,脅制朝野;曾無一端立於可戰之地,以善可和之局。稍有人理,能無痛心。」其言切中李鴻章要害。
  • 騰訊門戶首頁,大變
    如果你今天用電腦登陸qq.com,會發現首先彈出了一套動畫,沒錯,改版後的騰訊門戶網站今日正式上線。騰訊網新版首頁正式上線。這次的改版凸顯了「個性化」理念,即要聞區、頻道定製等板塊的內容和排序,都將依據不同用戶的瀏覽習慣和興趣而定。
  • 騰訊QQ總是彈出迷你首頁怎麼辦 騰訊廣告彈窗的禁止方法
    在電腦登錄QQ時,總會有一個新聞彈窗,怎麼關閉這個新聞彈窗呢?登錄QQ後電腦總是彈出騰訊迷你首頁,有些用戶就覺得很煩,但是卻不知道該如何關閉它,下面給大家介紹禁止電腦彈出騰訊QQ迷你首頁的操作方法。  解決方法:  1、登錄QQ後,點擊QQ主面板左下角的打開系統設置按鈕。
  • 憂患之思:忘了甲午,每一年都可能是甲午
    陳 悅提供    甲午!甲午!!    120年前的那場戰爭,北洋水師灰飛煙滅,可戰敗的屈辱並未就此終結——    「定遠」的殘骸、「致遠」的艦炮、「平遠」的炮彈、「靖遠」的媽祖神位……都被侵略者擄到日本,成了飄蕩在異國他鄉的孤魂。    一百多年過去,這些淪落天涯的歷史碎片,至今依然在日本列島的風雨中慢慢剝蝕。
  • 甲午戰爭120年:習近平兩提甲午稱其剜心之痛(圖)
    京華時報記者王海欣攝  2014年,又逢甲午。120年前的7月25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這場戰爭的結果使中日兩國自此國運殊途,中華民族一步步走到了亡國滅種邊緣。甲午年,成了中國的命運轉折之年。  甲午戰爭,民之痛、國之殤,以史為鑑知興替。120年後的甲午年,被中國人稱作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習近平年初擔任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
  • 從甲午到甲午:日本人的中國觀之變
    一再看到和聽到「中國人」「中共軍隊」取得勝利的新聞報導,許多日本人在感嘆之餘,對中國產生了真正的敬佩之感。據一些專門採訪老兵的日本學者統計,只有二成左右的老兵能反思戰爭罪行並表示對不起中國,一成左右的人還堅持「大東亞戰爭」有理,七成的人雖對侵華戰爭表示遺憾卻又認為「當年打仗是沒法子,打起仗來軍紀也難保證,難免有施暴的事」。這種比例清楚地表明,戰後日本社會並沒有清算發動侵華戰爭的思想根源。至於年輕一代日本人,多數對侵華戰爭歷史不了解也不感興趣,大都籠統地認為「戰爭就是不好」而沒有是非觀。
  • 四川汶川發生8級地震_新聞中心_騰訊網
    騰訊網友大腦奔:甘肅隴南災區急需帳篷!截止昨天,隴南災民大部分還處於無家可歸,暴雨肆虐,餘震不停,泥石流頻發的恐怖處境當中。救災物資嚴重匱乏,往往一村人只能分配到一頂帳篷,幾根蠟燭和少量的方便麵,缺衣少食,居無定所。就連用樹枝和破爛的蓬布搭起的簡易帳篷都不夠滿足老人和小孩的居住。 騰訊網友冰點★零點:希望捐款都能用到災民每個人身上,希望捐款的利息也能分配到災民手上。
  • 甲午戰爭120年習近平兩提甲午
    記者王海欣攝 2014年,又逢甲午。120年前的7月25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這場戰爭的結果使中日兩國自此國運殊途,中華民族一步步走到了亡國滅種邊緣。甲午年,成了中國的命運轉折之年。 甲午戰爭,民之痛、國之殤,以史為鑑知興替。120年後的甲午年,被中國人稱作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習近平年初擔任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
  • 騰訊新聞丨2019年全國兩會網絡傳播大數據報告
    >  新華社全媒報導平臺與騰訊新聞合作推出兩會熱度調查。這是本屆政府依法履職一年後在中外媒體前的亮相,在「百年變局」中,內外形勢發生深刻變化,中國的一舉一動牽動全球神經。李克強總理在記者會中回應了國內外關心的17個問題,引發輿論關注潮。
  • 《活著》:晚年孤獨_圖片站_新聞中心_騰訊網
    晚年孤獨 寧舟浩 圖/文(媒體轉載須經騰訊網及作者授權) 試想一下,如果你老了你會最怕什麼? 我的答案是孤獨。在孤獨中忍受病痛的折磨直至孤獨的死去無疑是人生中最可怕的事情。 老李今年七十歲,已經在老年公寓住了整兩年。
  • 2018夏季《星空演講》完滿結束,騰訊新聞想用演講打造一個新物種
    作者 | 袁昌佑7月29日,騰訊新聞2018年夏季《星空演講》最後一期直播在北京BTV大劇院舉行,本期邀請到了李銀河、辛芷蕾、姚晨、梁鴻、惠若琪、孟美岐6位演講嘉賓,當晚在線直播人數超過1080萬,目前星空演講四期節目的累計播放量已達7500萬,全網曝光超2億次,並且這一數字還在不斷增長。從2016年至今,騰訊新聞這檔演講類節目已經走到了第五季。
  • 2019騰訊教育年度盛典:京華合木榮獲年度影響力兒童教育品牌
    >  2019年度影響力兒童教育品牌  京華合木教育集團總裁於丹女士  作為教育界權威行業盛會,騰訊新聞教育年度盛典已經成功舉辦  專訪現場  教育以孩子為本 遵循幼兒發展規律  讓每個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本次「迴響中國」騰訊網教育年度盛典中
  • 大年初四初五,來騰訊視頻看第47屆洛桑國際芭蕾舞比賽
    今年大年初四(2月8日)/初五(2月9日),騰訊視頻藝術頻道將為廣大的芭蕾愛好者帶來第47屆洛桑國際芭蕾舞比賽的獨家網絡直播,歡迎大家關注。 第47屆瑞士洛桑國際芭蕾舞比賽將於豬年新春佳節、除夕之夜(2019年2月4日),在瑞士洛桑市鮑利尤劇院正式開賽!
  • 從甲午之恥到南京之痛———對中華民族苦難史的文化解讀
    原標題:從甲午之恥到南京之痛———對中華民族苦難史的文化解讀 前段時間,參考消息報社和新華社解放軍分社組織了一場關於甲午戰爭歷史話題的大討論,連續發表由我國著名軍事專家撰寫的反思甲午戰爭歷史的30篇文章,並結集成書出版,以此種方式紀念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
  • 血石 - 血石_《活著》_騰訊新聞_騰訊網
    因為雞血石這些年的價格連年飆升,但真正的好石頭又一石難求,造假者就動手了,最初級的,是在普通的昌化石上塗紅色顏料,再上一層透明樹脂,或者真假拼接鑲嵌;高級的造假手段,是用石粉、顏料和樹脂高壓合成,這樣的假雞血石具有更大的欺騙性。劉先生就是經過朋友介紹,專門來到玉山村收貨,畢竟,這裡的行家多,假雞血石在這裡無法生存。
  • 養成系:《回到1981》《三棄公子》《千年之殤》被哪部圈粉?
    童年命運多舛,成人後憑藉一己之力,開辦公司將事業做得風生水起。卻遇見一個渣女,連續被騙2次,為了報復這些社會渣渣,看似正能量滿滿的金明遠觸犯了法律。鍾慧慧這次的任務就是回到80年代,拯救金明遠童年經歷的悲慘,改寫他後來墮落人生。穿越重回80年代,拯救失足少年的故事由此展開。鍾慧慧找到三歲時的金明遠,教育引導他成為善良正直的社會主義新青年。
  • 126年前的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到底輸在哪裡?
    甲午海戰是中華民族之殤,中國海軍之殤。很多人想不明白,為什麼實力強大的北洋海軍,會在日本人手中不堪一擊?甲午海戰失敗的真正根源是什麼?一、落後的軍事戰略文化甲午海戰的失敗,本質是清朝對先進軍事戰略文化的缺失,清朝軍事戰略文化存在致命的缺陷。
  • 習近平「甲午之年」提「創新」
    (原標題 習近平「甲午之年」提「創新」:決定民族前途命運)甲午,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具有特殊的含義,在我國近代史上也具有特殊的含義。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而要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就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科教興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定不移走科技強國之路。
  • 王義桅:港殤啟示錄
    ——聞一多 《七子之歌》之香港篇今夏,香港爆發持續動亂,暴徒公然襲擊警察,破壞法制,甚至佔據機場,毆打旅客、記者,再這樣鬧下去,東方明珠漸成港殤,值得好好反思,有十大啟示。啟示一香港問題考驗中國與資本主義體系的關係。香港是英國的前殖民地,也是全球金融、貿易中心之一,與全球資本主義體系息息相關。
  • 甲午海戰:哪怕再打100次,日本也是戰勝方
    「山東號」的舷號為「17」,這又是一個特殊的數字,除了紀念服役時間和「北洋水師」成立外,還有一件令全世界側目的大事與之相關。那是1894年9月17日,在遼寧東港大東溝海域,北洋水師遭遇了建制以來最慘重的打擊以致全軍覆沒,那場著名的慘敗叫做——甲午海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