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戰爭後,刺殺李鴻章的日本憤青,後來怎樣了?

2020-11-29 百曉生侃中國史

在近代,世界各國都在尋求一條發展強大的道路,西方國家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工業革命等方式逐漸強大起來,並領先於世界發展潮流。而此時的亞洲國家仍處於封建社會時期,普遍落後於西方國家。在十九世紀中期,日本的天皇並無實權,德川幕府是日本的實際掌權者,並且在日本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管理極為嚴格。1868年「倒幕運動」爆發,日本國內危機重重,在此情境下,日本天皇重新掌握大權,可日本國內急需一場改革來維持統治。

1871年,明治政府遣派大臣巖倉具視等人出訪歐美,主要目的是考察資本主義國家制度,此次的出訪對日本的影響非常深遠(由學習東方國家轉變為向西方國家學習)。

明治維新使日本走上了工業化道路,也讓日本迅速強大起來,可日本終究只是一個小島國,國內資源極其匱乏,明治政府便把目光投向周邊國家,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道路非常相似,日本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甲午中日戰爭便是明治政府醞釀已久的一次行動,在古代時期,日本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向中國學習,並臣服於中國,甲午中日戰爭的爆發足以可見日本人的野心,在常人看來無異於是以卵擊石,以至於清廷大部分人主戰。

甲午中日戰爭最終以清廷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而告終,偌大的清王朝只要派人向日本求和,李鴻章成為全權大臣赴日本談判。其實日本當時並不想這麼早議和,許多激進分子仍然想與中國開戰,只不過日本國內的資源條件並不允許他們這樣做。李鴻章赴日談判並不是一次談成,而是進行了三輪談判。

由於日本逐漸強大,他們根本不把中國放在眼裡。甲午戰爭清廷戰敗投降,可日本人卻不想就此停止,日本軍隊仍在中國境內肆意妄為。李鴻章在日本談判期間,曾遭遇一個激進的日本青年刺殺,最終這個日本青年下場如何?

小山豐太郎像

在談判初期,日本人得勢不饒人,他們想趁此機會好好宰割清朝一筆,李鴻章提出日本停戰的要求,可日本人卻提出佔領天津等地共四項極為苛刻的停戰條件,可李鴻章並不同意。當時日本有位名叫小山豐太郎的人,他出身門閥士族,後來成為激進主義者,並加入日本右翼團體「神刀館」。總而言之,小山的思想非常激進,近乎於扭曲,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憤青。

小山豐太郎是個戰爭狂,他並不想甲午戰爭就此結束,在他看來,日本應該趁機大規模出兵中國並完全殖民。不知為何,小山對於中國人非常不滿,他聽聞李鴻章赴日談判停戰事宜後,心裡極為氣憤。1895年3月24日,小山豐太郎在李鴻章乘坐轎子出行時,前往刺殺李鴻章,最終用手槍擊中其左臉,李鴻章在日本遇刺後,國際一片譁然。

李鴻章遇刺的消息迅速傳開,西方列強都譴責日本的行為,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為避免列強出面幹涉,便同意李鴻章提出的停戰請求,更多的還是因為日本激進青年小山豐太郎的刺殺行動打亂了全盤計劃(伊藤博文表示:「這比在戰場一兩個師團戰敗還嚴重,我寧願被打的是我!」)。李鴻章受傷後被送往醫院救治,所幸沒有傷及性命,可刺殺李鴻章的這個日本憤青卻沒能逃脫審判。

日本方面原本是漫天要價,經過遇刺事件後,才開始正經談判,野史中傳聞李鴻章挨了一槍免清朝一億賠款之事,其實是並不存在的,只不過是談判的結果罷了。至於日本憤青小山豐太郎,按理說應該被判處死刑,可由於日本國內的輿論壓力,改判為無期徒刑,關押在北海道網走郡,直到1907年才獲得假釋。

最讓人覺得諷刺的是,小山豐太郎最終活到了日本戰敗的那天,他親眼目睹了日本投降,並一直活到1947年。作為一個狂熱分子,小山的內心估計是崩潰的吧,對於他的結局可謂是大快人心,無異於殺人誅心。

相關焦點

  • 甲午中日戰爭:一場顛覆中國的戰爭
    甲午中日戰爭是一個很值得說的話題,其後有太多太多的事件與此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可以說甲午中日戰爭是晚清歷史繞不過去的一個坎。但同樣一件事,有得必有失,而甲午中日戰爭到底帶給了中國什麼?中國輸了什麼?這場仗開打的原因就是日本出兵朝鮮,清朝是作為朝鮮的保護國不得不參戰的。本來,清朝再奄奄一息,但瘦死的駱駝畢竟比馬大,在周圍附屬國中地位還是有的。比如朝鮮,比如日本國內一開始反對開戰的人也是很多的。但是日本一打過中國就完了。要知道在甲午中日戰爭之前,國際上對日本也就是覺得眼熟罷了,畢竟他很小,是島國。被此等彈丸小國打敗,清朝徹底失去了周圍附屬國,小國的擁護。
  • 為什麼中國會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失敗?談談背後的政治因素吧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在戰爭之前,西方國家普遍看好中國,「毫無疑問的是日本必然最後被徹底粉碎」因為當時清朝的海軍實力更強,排名世界七位。北洋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有7艘,總噸位27000多噸,而日本日本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僅有5艘,總噸位約17000多噸。
  • 甲午中日戰爭中,大清傷亡4萬人,日軍陣亡多少人,答案出人意料
    1872年,日本違反了1871年籤訂的《中日修好條規》,侵略大清的附屬國琉球,隨後日本又想侵略臺灣,但最終失敗。佔有琉球後,日本又將目光放在了大清的另一個附屬國朝鮮身上。1876年,日本以武力打開朝鮮國門,強迫朝鮮政府籤訂《江華條約》。
  • 甲午中日戰爭為何會失敗?滑稽的真相卻讓人深思!
    但殘酷的事實告訴我們:中國慘敗了,那支讓李鴻章引以為豪的北洋海軍全軍覆沒了,順便一提,臺灣也沒了。前面提到,軍事實力不相上下,但戰果為慘敗,那麼問題來了,原因是什麼?就拿日本武士的經典場景來說:一把再鋒利的武士刀給到一個新手武士,他可能連塊木頭都砍不斷,而一個實力高強的武士,給他一把木刀,他甚至可以砍斷一根鐵柱子。
  • 甲午中日戰爭,是慈禧太后六十大壽的時候,收到的一份禮物
    甲午中日戰爭,是慈禧太后六十大壽的時候,收到的一份禮物!1894年11月14日,慈禧太后迎來了她的六十大壽。按計劃,這一天要舉辦各種大規模的慶祝活動。光緒帝指派禮部策劃此次慶典活動,以表示他對慈禧太后最崇高的敬意。
  • 甲午祭︱甲午之殤和李鴻章四十年功過
    帝後既一致主戰,8月1日,中日同時宣戰。       甲午戰敗,李鴻章錯在哪裡?張謇在戰後被時人贊為「流沫傳誦」、裡巷皆知的奏參李鴻章之折中指出:「戰不備,敗和局」,「非特敗戰,而且敗和」,「以四朝元老,籌三省之海防,統勝兵精卒五十營,設機廠學堂六七處,歷時二十年之久,用財數千萬之多。一旦有事,但能漫為大言,脅制朝野;曾無一端立於可戰之地,以善可和之局。
  • 如何看待甲午中日戰爭?當時的中國處於什麼水平?
    甲午戰爭失敗的話,英國手裡的日本戰爭債券會成為英國從日本身上割肉的利刃,不過到時候日本身上也不會剩下來多少值得一提的東西了,也許英國還會再提供一筆貸款,繼續扶持日本作為其在遠東牽制俄國的棋子。不過說到底,歷史的假如推斷出任何結果都無所謂,反正丘處機最後還是路過了牛家村。
  • 甲午中日戰爭
    甲午中日戰爭在經歷了鴉片戰爭以及第二次鴉片戰爭失利之後,中國人終於意識到了自發圖強的重要性,於是他們開始引進西方的先進戰艦,並派去許多留學生,以此來增強自己的科技實力。引進了英國的致遠號戰艦。同時還有濟遠號等當時先進的戰艦,中國移動擁有了讓世界為之驚嘆的海軍力量。但是好景不長,中國卻在高於日本實力將近一倍的情況下輸給了日本。
  • 「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喚醒了仍在沉睡中的中國民眾?
    本以為以此便能讓落後的中國走向強大,然而洋務運動卻以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而宣告失敗。洋務運動雖然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的發展、並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輸入,但並沒有讓中國走向富強。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可以說這是中國打的第一場海陸交替的近現代化戰爭。
  • 甲午戰爭後,日本人對李鴻章說的那句話實在是太囂張了
    1984年,中日甲午海戰打響,號稱亞洲第一水軍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最後清政府議和,與日本籤訂《馬關條約》,而清政府派出的籤訂條約等大臣則是李鴻章,歷史上對於李鴻章的評論則是兩極分化,我們也不多加評論,因為是歷史是勝利者書寫,所以他的評價會讓時間給予。
  • 當年的甲午中日戰爭,小日本除了用武力之外,還用了什麼呢?
    畢竟清朝末期的時候,中國被列強打的不成樣子,說道清王朝就不得不說說他實行的這個閉關鎖國,在清王朝末期當年的新中國也是到了要改朝換代的時候,但是就在這個時候他們也是被列強入侵了一次再一次都沒有反省,相反日本卻是很好的反省他們自己。
  • 甲午海戰的爆發,早在10年前就已埋下伏筆,李鴻章巨大失誤造成
    由於這場戰爭日本早已蓄謀已久,而中國是倉促應戰,最終導致了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沒。1895年4月17日,中日之間籤訂了《馬關條約》。在研究甲午海戰這段歷史時,著實令人憤慨。這場戰爭是怎麼引起來的,其中原因可以追溯到10年前的一份條約。
  • 甲午中日戰爭,清軍63萬大軍,擊斃日軍多少人?答案讓人不敢信
    甲午中日戰爭,算是中國最為屈辱的一戰,在數百年前,中國歷任王朝一直都是亞洲地區,實力最為強悍的,不料,到了清朝末年,一個泱泱大國卻敗給了一個彈丸小國,而且是慘敗,這讓大清王朝沒了臉面,也開啟了被列強欺辱的歷史,因為此時的大清王朝,不堪一擊。
  • 「甲午中日戰爭」中,慈禧到底扮演了怎樣的角色?看完驚呆了!
    慈禧是晚清事實上的最高統治者,中日甲午戰爭則是徹底改變兩國國運和整個亞洲態勢的一場大戰,慈禧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自然分量很重。整個甲午戰爭的核心是海戰,結局是名列世界前列亞洲第一的大清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大清被迫割地賠款,李鴻章這位和德國鐵血宰相齊名的政治巨人的名字又一次和恥辱聯繫在了一起;慈禧這位大清帝國的掌舵者自然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李鴻章是執行者在臺前自然成了替罪羊!
  • 甲午中日戰爭中國為何慘敗?還賠2億白銀巨款,一中國人難逃干係
    甲午中日戰爭最終以清政府戰敗而告終,戰後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根據條約約定,清政府除了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包括釣魚島)、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外,還要被迫給白銀兩億兩。如果再加上三國幹涉還遼的「贖遼費」三千萬兩白銀。
  • 甲午中日戰爭後,日方要求賠償3億兩,卻因為他被襲擊而讓步
    1894年的時候,中日兩國爆發了甲午戰爭,日本開始大肆侵略中國和朝鮮,由於對方兵力強盛且籌備已久,所以就導致毫無準備的大清打了一場倉皇的戰役。次年的1月,日本的軍隊入侵渤海灣,北洋水師因兵力不足而慘敗,以至於全軍覆沒,而這場戰役,就是著名的威海衛戰役。大清的興亡只此一瞬,而李鴻章則臨危受命,被寄予了拯救大清的厚望。
  • 甲午中日戰爭為何失敗?
    甲午戰爭的前前後後,包括其中堅船利炮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沒,充分說明了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那就是決定戰爭最積極最生動的因素是人而不是裝備。軍紀鬆弛、軍心頹廢,北洋水師無疑一堆爛肉廢鐵!一支爛肉廢鐵式的隊伍,保障必然無力,戰之肯定不勝!
  • 甲午戰敗後 大臣們如何換了種說法來罵李鴻章?
    在海陸兩個戰場全線潰敗後,與甲午戰前一邊倒的主戰輿論相比,大清朝堂上的官員相對收斂了很多。因為許多人這時才發現,李鴻章之前一直消極避戰,並非是他老李想擁兵自重,而是真的打不過日本這個「蕞爾小國」。大戰之前,天下人都痛罵李鴻章,罵他怯戰、通倭、漢奸、國賊;大戰之後,天下人仍然痛罵李鴻章,不過他們卻換了種罵法。
  • 李鴻章因無子養了個繼子,後來連生兩子後,是怎麼對待繼子的
    李鴻章因無子養了個繼子,後來連生兩子後,是怎麼對待繼子的 李鴻章一生有妻妾4人,然而他卻子嗣不豐,直到40歲膝下都無兒女。為了延續香火,六弟李昭慶將僅7歲的長子李經方,過繼給李鴻章,做了他的養子。然而誰也沒想到,李經方的到來,就像一串藥引子一樣。
  • 甲午海戰給了我們多少歷史教訓?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這是一場陸海戰場交替的近代化戰爭。它直接影響了20世紀遠東政治局勢,和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甲午海戰的三戰皆敗,北洋海軍的全軍覆沒,對整個戰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直接導致後來的「割地賠款」、喪國辱權,使中華民族遭受到了一場巨大的歷史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