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世界各國都在尋求一條發展強大的道路,西方國家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工業革命等方式逐漸強大起來,並領先於世界發展潮流。而此時的亞洲國家仍處於封建社會時期,普遍落後於西方國家。在十九世紀中期,日本的天皇並無實權,德川幕府是日本的實際掌權者,並且在日本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管理極為嚴格。1868年「倒幕運動」爆發,日本國內危機重重,在此情境下,日本天皇重新掌握大權,可日本國內急需一場改革來維持統治。
1871年,明治政府遣派大臣巖倉具視等人出訪歐美,主要目的是考察資本主義國家制度,此次的出訪對日本的影響非常深遠(由學習東方國家轉變為向西方國家學習)。
明治維新使日本走上了工業化道路,也讓日本迅速強大起來,可日本終究只是一個小島國,國內資源極其匱乏,明治政府便把目光投向周邊國家,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道路非常相似,日本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甲午中日戰爭便是明治政府醞釀已久的一次行動,在古代時期,日本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向中國學習,並臣服於中國,甲午中日戰爭的爆發足以可見日本人的野心,在常人看來無異於是以卵擊石,以至於清廷大部分人主戰。
甲午中日戰爭最終以清廷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而告終,偌大的清王朝只要派人向日本求和,李鴻章成為全權大臣赴日本談判。其實日本當時並不想這麼早議和,許多激進分子仍然想與中國開戰,只不過日本國內的資源條件並不允許他們這樣做。李鴻章赴日談判並不是一次談成,而是進行了三輪談判。
由於日本逐漸強大,他們根本不把中國放在眼裡。甲午戰爭清廷戰敗投降,可日本人卻不想就此停止,日本軍隊仍在中國境內肆意妄為。李鴻章在日本談判期間,曾遭遇一個激進的日本青年刺殺,最終這個日本青年下場如何?

在談判初期,日本人得勢不饒人,他們想趁此機會好好宰割清朝一筆,李鴻章提出日本停戰的要求,可日本人卻提出佔領天津等地共四項極為苛刻的停戰條件,可李鴻章並不同意。當時日本有位名叫小山豐太郎的人,他出身門閥士族,後來成為激進主義者,並加入日本右翼團體「神刀館」。總而言之,小山的思想非常激進,近乎於扭曲,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憤青。
小山豐太郎是個戰爭狂,他並不想甲午戰爭就此結束,在他看來,日本應該趁機大規模出兵中國並完全殖民。不知為何,小山對於中國人非常不滿,他聽聞李鴻章赴日談判停戰事宜後,心裡極為氣憤。1895年3月24日,小山豐太郎在李鴻章乘坐轎子出行時,前往刺殺李鴻章,最終用手槍擊中其左臉,李鴻章在日本遇刺後,國際一片譁然。
李鴻章遇刺的消息迅速傳開,西方列強都譴責日本的行為,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為避免列強出面幹涉,便同意李鴻章提出的停戰請求,更多的還是因為日本激進青年小山豐太郎的刺殺行動打亂了全盤計劃(伊藤博文表示:「這比在戰場一兩個師團戰敗還嚴重,我寧願被打的是我!」)。李鴻章受傷後被送往醫院救治,所幸沒有傷及性命,可刺殺李鴻章的這個日本憤青卻沒能逃脫審判。
日本方面原本是漫天要價,經過遇刺事件後,才開始正經談判,野史中傳聞李鴻章挨了一槍免清朝一億賠款之事,其實是並不存在的,只不過是談判的結果罷了。至於日本憤青小山豐太郎,按理說應該被判處死刑,可由於日本國內的輿論壓力,改判為無期徒刑,關押在北海道網走郡,直到1907年才獲得假釋。
最讓人覺得諷刺的是,小山豐太郎最終活到了日本戰敗的那天,他親眼目睹了日本投降,並一直活到1947年。作為一個狂熱分子,小山的內心估計是崩潰的吧,對於他的結局可謂是大快人心,無異於殺人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