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戰爭後,日方要求賠償3億兩,卻因為他被襲擊而讓步

2021-01-10 史聞奇說

作為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李鴻章一躍成了晚清眾所周知的名臣,名氣與當時帶領湘軍竭力抵抗太平軍隊的曾國藩不相上下。然而也正是因為這樣,百姓們才更熱衷於去討論有關於這位名臣的功過是非,大多數人都覺得李鴻章是一個賣國求榮的人,但是縱觀大清的歷史,誰又能說他不夠忠君愛國呢?

1894年的時候,中日兩國爆發了甲午戰爭,日本開始大肆侵略中國和朝鮮,由於對方兵力強盛且籌備已久,所以就導致毫無準備的大清打了一場倉皇的戰役。次年的1月,日本的軍隊入侵渤海灣,北洋水師因兵力不足而慘敗,以至於全軍覆沒,而這場戰役,就是著名的威海衛戰役。

大清的興亡只此一瞬,而李鴻章則臨危受命,被寄予了拯救大清的厚望。

威海衛戰役敗戰兩個月後,清政府派戶部左侍郎張蔭恆與湖南巡撫邵友濂前往馬關議和,但是兩人卻被日本的談判代表給拒絕了,他們表示:這場議和的前提條件關乎於戰爭,而大清派來的代表卻沒有獲得統治者的全權授權,即便是議和成功也不符合國際法的條例。

於是在兩日後,李鴻章攜帶著由清政府提供的「全權授權書」與議和代表團再次登上了去往日本的遊船,而手中握著的授權書,盡顯了當時的屈辱。在李鴻章經過了幾天的奔波之後,輪船順利抵達了馬關,而就在他到達馬關的第二天,日本特派使者邀李鴻章及其義和團代表前往春帆樓議和,雙方的談判這才正式開始。

當時日方的談判代表是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而李鴻章和伊藤博文兩人早在1885年的時候就經歷過一次談判,那個時候是因為大清的軍隊在平叛朝鮮戰役的時候傷害到了日本人的軍隊,所以兩人坐到了談判桌上。

只不過那次的談判,李鴻章字字珠璣且盛氣凌人,不僅彰顯了中國人的霸氣,更是將伊藤博文堵得啞口無言,談判以大清的勝利而告終。但是今時不同往日,中方早已沒了往日的傲氣,更是在此次談判中籤下了諸多有辱國風的不平等條約。

在第一次談判的時候,李鴻章想盡辦法讓自己看起來有氣勢一點,妄圖在談判之中能再次佔據主導地位,但是大清的軍隊戰敗是不爭的事實,敗者為寇的道理誰都明白,所以在談判桌上,伊藤博文明顯就比李鴻章要鎮定、有氣勢的多,因此那場談判並沒有任何實質上的進展,反而讓李鴻章在日本人眼裡成了跳梁小丑一般的存在。

很快到了第二次談判,李鴻章要求中日雙方停戰,然而日方卻表示,停戰可以,不過要讓日軍佔領天津、山海關以及大沽口三個地方,並且要支付日軍停戰期間的所有開銷,除此之外還有一系列較為嚴苛的條件,李鴻章大怒,日本人的這種獅子大開口的做法,擺明了是要壓垮清政府,因而拒絕了他們的要求。

這場馬關談判,中日雙方都不滿於對方所提出來的條件,以至於談判無法進行下去,而就在這個時候,意外發生了,致使日方代表的談判態度緩和下來,並減少了對於清政府所提出來的要求。

這件事的起因源自於日本軍隊大勝清軍。

在其他民眾眼裡,日軍在甲午戰爭中大獲全勝,此時不僅不能夠停戰,更應該乘勝追擊,繼續進攻,以達到統治中國的目的才對,而清政府的代表卻在談判中卻屢屢提及「停戰」一事,這讓他們很不爽,甚至希望李鴻章能慘死日本,這樣他們就有藉口繼續攻打中國了。

李鴻章自然是知道談判的危險,所以每次在離開談判現場之後都會格外小心,甚至會避開大路,從小路上輾轉返回驛館,可即便是做到了如此地步,他還是出事了。

3月24日,中日第三次談判,雙方繼續就之前的話題討論,希望能得出一個合理的解決辦法,但是無果,中日兩位代表繼續僵持不下,而在談判結束之後,李鴻章正準備返回驛站,卻被一個突然衝出來的日本男子給射了一槍,他左臉中彈,身上的官服立馬就被鮮血給染紅了,而後便因為受不了刺激暈了過去。

這次的事情很嚴重,馬關的人也特別重視,所以沒過多久就抓到了兇手,但是李鴻章受傷的事已經成為了事實,這讓伊藤博文特別生氣:「你們就算把自己給斃了也不應該去傷害中國的使臣啊!」

這句話看似是重視李鴻章的生命安危,實際上是怕落人口實,畢竟中日的談判還在進行中,而中方的代表卻在這個時候出了事,放在國際上來看,必然對日本的口碑產生影響,說不定還會遭到英美等大國的歧視,這對於一個國家的發展是大大不利的。

因此,伊藤博文親自來到李鴻章的病榻前道歉,還帶了日本最優秀的醫生過來照看,日本皇室也紛紛做出表示以表慰問,而他們所做的一切,不過是為了加快談判的速度。因為李鴻章受傷,日方明顯理虧,現在如果還要死磕談判條件,那本次談判必將以日方失敗而告終,所以他們格外希望能早點送走李鴻章這個「包袱」。

而清政府也認為應該趁此機會來爭取談判時的最大利益,所以特別囑咐他早日進行談判,在中日雙方的催促下,李鴻章不得不拖著自己還未痊癒的身體參加會議。

李鴻章受傷4天後,中日雙方進行了第四次談判,這次日方因為理虧,所以在停戰的要求上做了讓步,所謂的「日軍停戰補貼」也從3億兩白銀改成了2億兩,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清政府的支付難度。

又過了幾天,第五次談判開始,日方表示這是最後一次談判,中國需要賠償2億兩白銀,同時中國需割讓遼東半島、澎湖列島、臺灣及其附屬島嶼給日方作為補償。

這次的談判足足進行了5小時左右,中國的議和團不願意做出讓步,兩方談判戰況激烈,李鴻章開始低聲下氣地請求日方減少所需賠款,並退讓割佔土地一事,然而日方咄咄逼人的態度根本不給清政府喘息的機會,最終以李鴻章籤下著名的《馬關條約》而結束。

李鴻章在籤下馬關條約的時候未曾不心痛,只是政權當道,形勢所迫,他也是逼不得已的可憐人罷了。

相關焦點

  • 甲午中日戰爭,清軍63萬大軍,擊斃日軍多少人?答案讓人不敢信
    甲午中日戰爭,算是中國最為屈辱的一戰,在數百年前,中國歷任王朝一直都是亞洲地區,實力最為強悍的,不料,到了清朝末年,一個泱泱大國卻敗給了一個彈丸小國,而且是慘敗,這讓大清王朝沒了臉面,也開啟了被列強欺辱的歷史,因為此時的大清王朝,不堪一擊。
  • 甲午中日戰爭為何會失敗?滑稽的真相卻讓人深思!
    1894年,日本借著援助清朝平反朝鮮內亂的「面具」,進而實質入侵中國從而掠奪中國利益的侵略戰爭,此場戰爭耗時七個月,最終以中國慘敗以及籤訂《馬關條約》為戰果,但作為每一個歷史的明白人,都清楚當時的中國即清朝,是完全有實力與日本抗衡,尤其是軍事力量,畢竟持續三十年的洋務運動,一支像樣的北洋海軍還是能建設出來的
  • 甲午中日戰爭中,大清傷亡4萬人,日軍陣亡多少人,答案出人意料
    同時,日本還企圖驅逐大清在朝鮮的勢力,但被駐紮在朝鮮的袁世凱率兵將其擊敗,但日本還是通過《天津會議專條》和《濟物浦條約》,獲得了在朝鮮的駐軍權,這也導致大清和日本的矛盾不斷激化,為甲午中日戰爭的爆發埋下伏筆。1890年,日本國內出現了經濟危機,他們為了轉移危機,加強了對朝鮮的侵略,大清和日本展開談判。由於利益分歧太大,談判破裂。
  • 日韓「慰安婦」訴訟矛盾再起:韓方宣判要求賠償,日方拒不道歉強烈...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鍾書毓據韓聯社報導,當地時間1月8日,韓國首爾中央地方法院作出一審判決,要求日本政府向「慰安婦」受害人每人賠償1億韓元(約合人民幣60萬元)的經濟損失。對此,日本外務省稱該判決結果「考慮到常識、國際法,什麼都考慮上也無法接受」,並召見韓國駐日本大使,對判決結果表示抗議。
  • 甲午中日戰爭中國為何慘敗?還賠2億白銀巨款,一中國人難逃干係
    甲午中日戰爭最終以清政府戰敗而告終,戰後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根據條約約定,清政府除了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包括釣魚島)、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外,還要被迫給白銀兩億兩。如果再加上三國幹涉還遼的「贖遼費」三千萬兩白銀。
  • 「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喚醒了仍在沉睡中的中國民眾?
    本以為以此便能讓落後的中國走向強大,然而洋務運動卻以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而宣告失敗。洋務運動雖然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的發展、並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輸入,但並沒有讓中國走向富強。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可以說這是中國打的第一場海陸交替的近現代化戰爭。
  • 甲午中日戰爭:一場顛覆中國的戰爭
    甲午中日戰爭是一個很值得說的話題,其後有太多太多的事件與此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可以說甲午中日戰爭是晚清歷史繞不過去的一個坎。但同樣一件事,有得必有失,而甲午中日戰爭到底帶給了中國什麼?中國輸了什麼?要知道在甲午中日戰爭之前,國際上對日本也就是覺得眼熟罷了,畢竟他很小,是島國。被此等彈丸小國打敗,清朝徹底失去了周圍附屬國,小國的擁護。
  • 甲午中日戰爭後,刺殺李鴻章的日本憤青,後來怎樣了?
    甲午中日戰爭便是明治政府醞釀已久的一次行動,在古代時期,日本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向中國學習,並臣服於中國,甲午中日戰爭的爆發足以可見日本人的野心,在常人看來無異於是以卵擊石,以至於清廷大部分人主戰。甲午中日戰爭最終以清廷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而告終,偌大的清王朝只要派人向日本求和,李鴻章成為全權大臣赴日本談判。
  • 甲午中日戰爭
    甲午中日戰爭在經歷了鴉片戰爭以及第二次鴉片戰爭失利之後,中國人終於意識到了自發圖強的重要性,於是他們開始引進西方的先進戰艦,並派去許多留學生,以此來增強自己的科技實力。引進了英國的致遠號戰艦。同時還有濟遠號等當時先進的戰艦,中國移動擁有了讓世界為之驚嘆的海軍力量。但是好景不長,中國卻在高於日本實力將近一倍的情況下輸給了日本。
  • 甲午戰爭中國賠償2億兩白銀,這個金額是怎麼算出來的?
    說起中日甲午戰爭相信絕大多數中國人都不會陌生,畢竟在我們的初中歷史課本上就有關於這場戰爭前後的詳細描述。然而我們只知道甲午戰爭中國戰敗後賠償了日本2億兩白銀,但是卻並沒有明確說明這2億兩白銀的賠償金額是而來的。那麼究竟這巨大的賠償金額到底是如何定下的呢?
  • 甲午中日戰爭,是慈禧太后六十大壽的時候,收到的一份禮物
    甲午中日戰爭,是慈禧太后六十大壽的時候,收到的一份禮物!1894年11月14日,慈禧太后迎來了她的六十大壽。按計劃,這一天要舉辦各種大規模的慶祝活動。光緒帝指派禮部策劃此次慶典活動,以表示他對慈禧太后最崇高的敬意。
  • 當年的甲午中日戰爭,小日本除了用武力之外,還用了什麼呢?
    畢竟清朝末期的時候,中國被列強打的不成樣子,說道清王朝就不得不說說他實行的這個閉關鎖國,在清王朝末期當年的新中國也是到了要改朝換代的時候,但是就在這個時候他們也是被列強入侵了一次再一次都沒有反省,相反日本卻是很好的反省他們自己。
  • 為什麼中國會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失敗?談談背後的政治因素吧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在戰爭之前,西方國家普遍看好中國,「毫無疑問的是日本必然最後被徹底粉碎」因為當時清朝的海軍實力更強,排名世界七位。北洋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有7艘,總噸位27000多噸,而日本日本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僅有5艘,總噸位約17000多噸。
  • 甲午120年,這場戰爭裡的大數據
    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時至今日,已經過去了整整120年。如今,讀者們或許深深厭倦於海量的紀念性文章,需要對這個歷史事件有更加直觀的感受。而數字的體現便是最直觀的。因此,早報總結了15組數字,或有關戰爭全局,或有關微觀戰史,或有關戰爭幕後的「花邊」。或許,有一些還會讓讀者看起來不是那麼舒服,覺得傷害民族自尊心。
  • 如何看待甲午中日戰爭?當時的中國處於什麼水平?
    甲午戰爭就算勝利了,也只是李鴻章的勝利,不是中國的勝利,除了讓清政府更加恐懼和仇視漢臣之外沒有其他好處,即使想要向日本索取賠償,也缺乏踐行這一目標的手段,倒是俄國肯定不介意藉機插手朝鮮。甲午之戰號稱中日對賭國運,這不是很多人的共識麼?甲午而戊戌,戊戌而辛亥,其影響其脈絡不是歷歷可尋麼?「鮮有人提起」是什麼意思,是指高考不是重點麼?為什麼我覺得北洋水師、李鴻章、慈禧太后、頤和園、鄧世昌、吉野號、劉公島這些名詞很多人都耳熟能詳呢?抗日戰爭你覺得大家都很熟是麼,那國軍在正面戰場可是曾經打過22次戰役的,你自己能背出幾個呢?
  • 雙甲子後回顧中日甲午戰爭對後世的影響
    甲午戰爭給中國的打擊是空前的。《馬關條約》給中國帶來的損失超過了以往一切損失,各項賠款加在一起達2億多兩白銀,清政府為此又向歐洲三次大借款3億兩白銀,實際付出數目可能有6~8億兩白銀。臺灣和澎湖群島被割讓,日本從臺灣掠奪了大量的物質財富,滋養了日本的戰爭機器。《馬關條約》還為日本對華資本輸出,進行經濟侵略打開了方便之門。
  • 教師招聘面試備考:初中歷史《甲午中日戰爭》說課稿
    初中歷史《甲午中日戰爭》說課稿一、說教材甲午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災難,它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恥辱,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三、說教學目標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及永和中學的校情和學情,圍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教學緯度,本課的目標如下:1.知識目標:甲午中日戰爭的起因和經過;鄧世昌與黃海海戰;《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影響;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和瓜分狂潮。
  • 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海軍輸在哪裡
    只是因為朝廷裡的投降派拿軍費去給慈禧太后賀壽,才會輸掉這場戰爭。但真實歷史總是複雜的,一場決定中日命運的戰爭,並不是表面那麼簡單。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下,那場改變中日百年命運的黃海海戰。所以,當朝鮮局勢動蕩,引發中日兩國關係緊張時,他始終採取帶有妥協性質的防守態勢,希望通過外交途徑和平解決。至於北洋水師的作用,用他自己的話來講,也就是作猛虎在山之勢,起到一定戰略上的威懾,嚇嚇人就可以了。
  • 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淺談甲午中日戰爭相關知識點
    今天要講的是在近代史上對中國、日本兩國都影響巨大的一場戰役——甲午中日海戰的相關知識點。一、時間1894年7月25日至1895年4月17日。二、傷亡情況參戰方兵力:清軍630000人、日軍240616人。
  • 甲午中日戰爭,若清政府拒絕賠款,死戰到底,結局也許就會不同
    不是因為封建王朝的統治越來越腐朽,更是因為在清朝時期我們丟掉了大片的國土。而且這些國土都是以屈辱的割地賠款的形式丟掉的,失去的錢可以通過貿易的手段再拿回來,但是失去的土地想要再拿回來就很難了。那麼如果在整個甲午中日戰爭之中,清朝並沒有選擇放棄抵抗,而是死戰到底,或者說堅決不賠款割地的話,整個事情到底有沒有轉機呢?整個甲午海戰,北洋海軍被全滅,日本已經將戰火帶到了遼東地區。但就算如此,清朝的陸軍並沒有受到任何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