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腐敗無能我們是心知肚明名的,縱觀我華夏歷史中國無論在各方各面都走在時代的前列。然而晚清時期卻是完完整整的屈辱史,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我國逐步走向半殖民半封建社會。冥頑不靈的老思想遭到了強有力的衝擊,老百姓自給自足的生活發生著翻天覆地的改變。與此同時,中國統治階層卻遭到了極大的威脅,一些愛國主義者開始探求新法,尋找救國救民的朗朗大道。然而由於老祖宗留下的根深蒂固的思想和清政府的腐敗無能,無論是戊戌變法還是洋務運動皆是以失敗而告終。這也從側面證明老祖宗流傳下來的上千年的思想已經並不完全適應這個時代的發展需求,想要圖強必須走向那一條大換血的道路,唯有如此才能去除自己體內所保留的汙穢。國家才能得到好的發展,百姓才能過上好的日子。
說到晚晴最重要的幾件事「洋務運動」算作一個。洋務運動又稱「自強運動」,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晚晴洋務派向西方學習引進西方的軍事裝備、生產機器和科學技術,並提出了「自強」、「求富」口號,其主要思想是:「師夷制夷」、「中體西用」,想要以此來挽救已經瀕亡的晚清。洋務運動的這三十年來清廷洋務派大規模地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興辦近代化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本以為以此便能讓落後的中國走向強大,然而洋務運動卻以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而宣告失敗。洋務運動雖然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的發展、並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輸入,但並沒有讓中國走向富強。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可以說這是中國打的第一場海陸交替的近現代化戰爭。同時戰爭的失敗也讓本來舉棋不定、隔岸觀火的西方列強更加堅定了中國就是一個已經生了病的巨人,俗稱:「東亞病夫」,至於這個病什麼是好那誰也不敢確定。甲午中日戰爭「北洋海軍」的全軍覆沒,標誌著洋務運動的失敗。更直接導致後來的「割地賠款」,籤訂喪權辱國的協議,是中華民族再一次遭受巨大的歷史災難。但以鄧世昌為代表的的海軍軍官的浴血奮戰,極大地喚醒了中華民族奮發圖強的鬥志,激發了人民的愛國熱情。救亡圖存,尋找救國方略,成為甲午戰後,中國社會的主旋律。
日本「明治維新」之後國力得到了大大地提高,政府有作為,所以國家必定發展得很快。為了買鐵甲艦日本整個島國,乃至整個王室,更甚至是日本天皇都節儉開支,只為了讓自己國家具有更為強大的軍事實力。如此,國家怎能不富強?民族何愁不振興?反觀清廷就連是海戰之中的炮彈都被人打包替換,只為了給太后上賀禮,這樣的統治政權又怎麼能夠不滅亡?縱觀整個歷史日本與中國的較量無處不在,所以在日本國內各方面能力都達到飽和,本國的資源已經不能夠在滿足自身的發展的時候,「大陸政策」便應運而生,以求武力徵服整個亞洲。而朝鮮和中國便首當其衝地,被列入其侵略擴張的重要目標。所以「甲午中日戰爭」是日軍軍國主義者經過長期戰略準備,精心策劃出了殲滅中國海軍主力,奪取黃海、渤海的制海權,來保障陸軍兵團在渤海灣登陸的戰爭的策略。並以此達到侵佔中國,最後徵服整個亞洲的目的。
甲午海戰是一場中日爭奪朝鮮半島控制權的的一場較量,始於豐島海戰,止於中日籤署的《馬關條約》歷時9個月,史稱「甲午中日戰爭」。
一、 豐島海戰
1894年7月25日,「濟遠」、「廣乙」完成護航返航至朝鮮豐島海面時,遭遇日本聯合艦隊「吉野」、「浪速」、「秋津洲」號三艘軍艦襲擊,「廣乙」、「高升」號被擊沉,「濟遠」帶滿身的傷痕和慘敗返回,戰況以中國戰敗而稍稍告一段落。
二、黃海決戰
緊接著清政府對日宣戰,北洋艦隊「定遠」艦率先打響了黃海海戰的第一炮。戰鬥開始不久「定遠」號艦就被擊傷,信號設備被擊毀,失去統一指揮。日本海艦的航速,在戰役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一開戰,日艦「吉野」等4艘快速艦為前鋒,其餘8艘為本隊,排成魚貫縱列。半小時後,日艦突然變成雙行魚貫。
此時,若北洋艦隊主力速度快的話,迅速變換隊形,給日艦隊攔腰一擊,那離戰勝也就不遠了。可惜清廷的腐敗就已經註定了這一次失敗,北洋水師損失慘重,被迫退回旅順避戰保船。黃海制海權落入日本聯合艦隊手中,中國再次慘敗。
三、威海衛戰
黃海戰役失敗後,北洋艦隊退守威海。中日兩軍在威海南北兩海口展開對峙。經過一周的鏖戰,這支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滅,丁汝昌服毒自盡。甲午戰爭以清政府與日本籤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甲午海戰的軍事意義
「甲午海戰」失敗告訴我們一個硬道理「誰掌握了海洋,誰就擁有了這個世界!」對於現在來說制海權亦是標誌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興衰。在這場海戰中蒸汽鐵甲艦首次加入近現代化戰爭中,在這場實力相當的海戰中,中國艦隊戰略、戰術老套落後死板。而日本艦隊則根據編隊內諸艦的不同特點,以靈活快速縱隊實施穿插和分割包抄,其機動戰術大為奏效。同時制度也是極為重要的,日本明治維新之後重視教育,改革國內學制,培養新型軍事人才。反觀清廷依舊還是舊的制度,海軍受到種種牽制。各方面綜合原因加在一起就造成了「甲午海戰」的失敗。甲午海戰是世界上首次以蒸汽鐵甲艦為主力的大規模海戰。從軍事戰略意義上說,甲午海戰的失敗,決不只是僅僅損失幾艘軍艦那麼簡單,而在於喪失了制海權。此後僅一個多月的時間,日軍便大舉向我國境內大舉進犯。
總結:
「甲午海戰」雖然以中國戰敗而告終,但在海戰中湧現出的以鄧世昌為代表的一批民族英雄的湧現,就註定中國早晚要崛起,日後也必將屹立在世界之林中,成長為一棵蒼天大樹。從這次海戰中我們還可以總結出很多經驗,作為一個大國,制海權代表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勢力的強勁。同時一味地閉關鎖國封閉自己的思想,阻撓己的視線只會讓自己更無知。中國曆朝歷代只重視陸戰不重視海洋,這也是中國後期走向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現在的中國高度重視軍隊各方面的發展,在海軍方面建樹也是頗大的,如今的我們已經是世界上為數不多擁有航母,能養得起航母的國家。即便是戰鬥民族的俄羅斯與之相比也稍稍遜色。總之歷史是沉痛的,我們應該緬懷歷史,從歷史中汲取經驗,不斷發展,讓我華夏民族再一次問鼎世界的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