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喚醒了仍在沉睡中的中國民眾?

2021-01-10 孤城裡的夢

清朝的腐敗無能我們是心知肚明名的,縱觀我華夏歷史中國無論在各方各面都走在時代的前列。然而晚清時期卻是完完整整的屈辱史,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我國逐步走向半殖民半封建社會。冥頑不靈的老思想遭到了強有力的衝擊,老百姓自給自足的生活發生著翻天覆地的改變。與此同時,中國統治階層卻遭到了極大的威脅,一些愛國主義者開始探求新法,尋找救國救民的朗朗大道。然而由於老祖宗留下的根深蒂固的思想和清政府的腐敗無能,無論是戊戌變法還是洋務運動皆是以失敗而告終。這也從側面證明老祖宗流傳下來的上千年的思想已經並不完全適應這個時代的發展需求,想要圖強必須走向那一條大換血的道路,唯有如此才能去除自己體內所保留的汙穢。國家才能得到好的發展,百姓才能過上好的日子。

說到晚晴最重要的幾件事「洋務運動」算作一個。洋務運動又稱「自強運動」,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晚晴洋務派向西方學習引進西方的軍事裝備、生產機器和科學技術,並提出了「自強」、「求富」口號,其主要思想是:「師夷制夷」、「中體西用」,想要以此來挽救已經瀕亡的晚清。洋務運動的這三十年來清廷洋務派大規模地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興辦近代化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本以為以此便能讓落後的中國走向強大,然而洋務運動卻以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而宣告失敗。洋務運動雖然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的發展、並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輸入,但並沒有讓中國走向富強。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可以說這是中國打的第一場海陸交替的近現代化戰爭。同時戰爭的失敗也讓本來舉棋不定、隔岸觀火的西方列強更加堅定了中國就是一個已經生了病的巨人,俗稱:「東亞病夫」,至於這個病什麼是好那誰也不敢確定。甲午中日戰爭「北洋海軍」的全軍覆沒,標誌著洋務運動的失敗。更直接導致後來的「割地賠款」,籤訂喪權辱國的協議,是中華民族再一次遭受巨大的歷史災難。但以鄧世昌為代表的的海軍軍官的浴血奮戰,極大地喚醒了中華民族奮發圖強的鬥志,激發了人民的愛國熱情。救亡圖存,尋找救國方略,成為甲午戰後,中國社會的主旋律。

日本「明治維新」之後國力得到了大大地提高,政府有作為,所以國家必定發展得很快。為了買鐵甲艦日本整個島國,乃至整個王室,更甚至是日本天皇都節儉開支,只為了讓自己國家具有更為強大的軍事實力。如此,國家怎能不富強?民族何愁不振興?反觀清廷就連是海戰之中的炮彈都被人打包替換,只為了給太后上賀禮,這樣的統治政權又怎麼能夠不滅亡?縱觀整個歷史日本與中國的較量無處不在,所以在日本國內各方面能力都達到飽和,本國的資源已經不能夠在滿足自身的發展的時候,「大陸政策」便應運而生,以求武力徵服整個亞洲。而朝鮮和中國便首當其衝地,被列入其侵略擴張的重要目標。所以「甲午中日戰爭」是日軍軍國主義者經過長期戰略準備,精心策劃出了殲滅中國海軍主力,奪取黃海、渤海的制海權,來保障陸軍兵團在渤海灣登陸的戰爭的策略。並以此達到侵佔中國,最後徵服整個亞洲的目的。

甲午海戰是一場中日爭奪朝鮮半島控制權的的一場較量,始於豐島海戰,止於中日籤署的《馬關條約》歷時9個月,史稱「甲午中日戰爭」。

一、 豐島海戰

1894年7月25日,「濟遠」、「廣乙」完成護航返航至朝鮮豐島海面時,遭遇日本聯合艦隊「吉野」、「浪速」、「秋津洲」號三艘軍艦襲擊,「廣乙」、「高升」號被擊沉,「濟遠」帶滿身的傷痕和慘敗返回,戰況以中國戰敗而稍稍告一段落。

二、黃海決戰

緊接著清政府對日宣戰,北洋艦隊「定遠」艦率先打響了黃海海戰的第一炮。戰鬥開始不久「定遠」號艦就被擊傷,信號設備被擊毀,失去統一指揮。日本海艦的航速,在戰役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一開戰,日艦「吉野」等4艘快速艦為前鋒,其餘8艘為本隊,排成魚貫縱列。半小時後,日艦突然變成雙行魚貫。

此時,若北洋艦隊主力速度快的話,迅速變換隊形,給日艦隊攔腰一擊,那離戰勝也就不遠了。可惜清廷的腐敗就已經註定了這一次失敗,北洋水師損失慘重,被迫退回旅順避戰保船。黃海制海權落入日本聯合艦隊手中,中國再次慘敗。

三、威海衛戰

黃海戰役失敗後,北洋艦隊退守威海。中日兩軍在威海南北兩海口展開對峙。經過一周的鏖戰,這支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滅,丁汝昌服毒自盡。甲午戰爭以清政府與日本籤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甲午海戰的軍事意義

「甲午海戰」失敗告訴我們一個硬道理「誰掌握了海洋,誰就擁有了這個世界!」對於現在來說制海權亦是標誌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興衰。在這場海戰中蒸汽鐵甲艦首次加入近現代化戰爭中,在這場實力相當的海戰中,中國艦隊戰略、戰術老套落後死板。而日本艦隊則根據編隊內諸艦的不同特點,以靈活快速縱隊實施穿插和分割包抄,其機動戰術大為奏效。同時制度也是極為重要的,日本明治維新之後重視教育,改革國內學制,培養新型軍事人才。反觀清廷依舊還是舊的制度,海軍受到種種牽制。各方面綜合原因加在一起就造成了「甲午海戰」的失敗。甲午海戰是世界上首次以蒸汽鐵甲艦為主力的大規模海戰。從軍事戰略意義上說,甲午海戰的失敗,決不只是僅僅損失幾艘軍艦那麼簡單,而在於喪失了制海權。此後僅一個多月的時間,日軍便大舉向我國境內大舉進犯。

總結:

「甲午海戰」雖然以中國戰敗而告終,但在海戰中湧現出的以鄧世昌為代表的一批民族英雄的湧現,就註定中國早晚要崛起,日後也必將屹立在世界之林中,成長為一棵蒼天大樹。從這次海戰中我們還可以總結出很多經驗,作為一個大國,制海權代表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勢力的強勁。同時一味地閉關鎖國封閉自己的思想,阻撓己的視線只會讓自己更無知。中國曆朝歷代只重視陸戰不重視海洋,這也是中國後期走向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現在的中國高度重視軍隊各方面的發展,在海軍方面建樹也是頗大的,如今的我們已經是世界上為數不多擁有航母,能養得起航母的國家。即便是戰鬥民族的俄羅斯與之相比也稍稍遜色。總之歷史是沉痛的,我們應該緬懷歷史,從歷史中汲取經驗,不斷發展,讓我華夏民族再一次問鼎世界的巔峰。

相關焦點

  • 甲午中日戰爭:一場顛覆中國的戰爭
    甲午中日戰爭是一個很值得說的話題,其後有太多太多的事件與此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可以說甲午中日戰爭是晚清歷史繞不過去的一個坎。但同樣一件事,有得必有失,而甲午中日戰爭到底帶給了中國什麼?中國輸了什麼?中國輸了地位。首先,丟了小弟。這場仗開打的原因就是日本出兵朝鮮,清朝是作為朝鮮的保護國不得不參戰的。本來,清朝再奄奄一息,但瘦死的駱駝畢竟比馬大,在周圍附屬國中地位還是有的。比如朝鮮,比如日本國內一開始反對開戰的人也是很多的。但是日本一打過中國就完了。要知道在甲午中日戰爭之前,國際上對日本也就是覺得眼熟罷了,畢竟他很小,是島國。
  • 為什麼中國會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失敗?談談背後的政治因素吧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在戰爭之前,西方國家普遍看好中國,「毫無疑問的是日本必然最後被徹底粉碎」因為當時清朝的海軍實力更強,排名世界七位。北洋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有7艘,總噸位27000多噸,而日本日本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僅有5艘,總噸位約17000多噸。
  • 甲午中日戰爭為何會失敗?滑稽的真相卻讓人深思!
    1894年,日本借著援助清朝平反朝鮮內亂的「面具」,進而實質入侵中國從而掠奪中國利益的侵略戰爭,此場戰爭耗時七個月,最終以中國慘敗以及籤訂《馬關條約》為戰果,但作為每一個歷史的明白人,都清楚當時的中國即清朝,是完全有實力與日本抗衡,尤其是軍事力量,畢竟持續三十年的洋務運動,一支像樣的北洋海軍還是能建設出來的
  • 當年的甲午中日戰爭,小日本除了用武力之外,還用了什麼呢?
    畢竟清朝末期的時候,中國被列強打的不成樣子,說道清王朝就不得不說說他實行的這個閉關鎖國,在清王朝末期當年的新中國也是到了要改朝換代的時候,但是就在這個時候他們也是被列強入侵了一次再一次都沒有反省,相反日本卻是很好的反省他們自己。
  • 甲午中日戰爭
    甲午中日戰爭在經歷了鴉片戰爭以及第二次鴉片戰爭失利之後,中國人終於意識到了自發圖強的重要性,於是他們開始引進西方的先進戰艦,並派去許多留學生,以此來增強自己的科技實力。引進了英國的致遠號戰艦。同時還有濟遠號等當時先進的戰艦,中國移動擁有了讓世界為之驚嘆的海軍力量。但是好景不長,中國卻在高於日本實力將近一倍的情況下輸給了日本。
  • 軍事名家的甲午殤思
    大清帝國的失敗是制度的失敗。鴉片戰爭一聲炮響,喚醒了清朝的同時也喚醒了日本。中日兩國同時走上了「改革開放」的道路。但兩個國家學習西洋文明,一個從內心革新變化,另一個則止於外形。一個把外來的東西當飯吃,一個把外來的東西當衣穿。當飯吃的消化了,強身健體;當衣服穿的只撐起了一個模樣。福澤諭吉說,一個民族要崛起,要改變三個方面:第一是人心的改變;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變;第三是器物的改變。這個順序絕不能顛倒。
  • 如何看待甲午中日戰爭?當時的中國處於什麼水平?
    甲午戰爭失敗的話,英國手裡的日本戰爭債券會成為英國從日本身上割肉的利刃,不過到時候日本身上也不會剩下來多少值得一提的東西了,也許英國還會再提供一筆貸款,繼續扶持日本作為其在遠東牽制俄國的棋子。不過說到底,歷史的假如推斷出任何結果都無所謂,反正丘處機最後還是路過了牛家村。
  • 拿破崙說:「中國是一頭沉睡的雄獅」,後半句才是重點,讓人顫抖
    當時的英國正如日中升,阿美士德不以為然,反而認為清政府太狂妄自大了,非常的愚昧無知,不堪一擊,他回國後,一定要建議英國國王派兵徵服清政府。中國是一頭沉睡的雄獅拿破崙聽了阿美士德的言論後,認為清政府並非是一個弱雞,也是很難對付的。
  • 教師招聘面試備考:初中歷史《甲午中日戰爭》說課稿
    初中歷史《甲午中日戰爭》說課稿一、說教材甲午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災難,它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恥辱,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三、說教學目標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及永和中學的校情和學情,圍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教學緯度,本課的目標如下:1.知識目標:甲午中日戰爭的起因和經過;鄧世昌與黃海海戰;《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影響;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和瓜分狂潮。
  • 甲午中日戰爭中,大清傷亡4萬人,日軍陣亡多少人,答案出人意料
    在1867年,日本明治天皇睦仁的《天皇御筆信》中,就宣稱「開拓萬裡波濤,宣布國威於四方」,日本已經有了向海外擴張的打算,他們將向海外擴張的目光放在了腐朽、落後的大清身上。1872年,日本違反了1871年籤訂的《中日修好條規》,侵略大清的附屬國琉球,隨後日本又想侵略臺灣,但最終失敗。佔有琉球後,日本又將目光放在了大清的另一個附屬國朝鮮身上。
  • 甲午中日戰爭,是慈禧太后六十大壽的時候,收到的一份禮物
    甲午中日戰爭,是慈禧太后六十大壽的時候,收到的一份禮物!1894年11月14日,慈禧太后迎來了她的六十大壽。按計劃,這一天要舉辦各種大規模的慶祝活動。光緒帝指派禮部策劃此次慶典活動,以表示他對慈禧太后最崇高的敬意。
  • 甲午中日戰爭為何失敗?
    ,因為這兩個問題恰恰是導致戰爭走向全面失敗的深層原因!甲午戰爭的前前後後,包括其中堅船利炮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沒,充分說明了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那就是決定戰爭最積極最生動的因素是人而不是裝備。軍紀鬆弛、軍心頹廢,北洋水師無疑一堆爛肉廢鐵!一支爛肉廢鐵式的隊伍,保障必然無力,戰之肯定不勝!
  • 甲午中日戰爭,清軍63萬大軍,擊斃日軍多少人?答案讓人不敢信
    甲午中日戰爭,算是中國最為屈辱的一戰,在數百年前,中國歷任王朝一直都是亞洲地區,實力最為強悍的,不料,到了清朝末年,一個泱泱大國卻敗給了一個彈丸小國,而且是慘敗,這讓大清王朝沒了臉面,也開啟了被列強欺辱的歷史,因為此時的大清王朝,不堪一擊。
  • 甲午中日戰爭中國為何慘敗?還賠2億白銀巨款,一中國人難逃干係
    甲午中日戰爭最終以清政府戰敗而告終,戰後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根據條約約定,清政府除了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包括釣魚島)、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外,還要被迫給白銀兩億兩。如果再加上三國幹涉還遼的「贖遼費」三千萬兩白銀。
  • 甲午中日戰爭,若清政府拒絕賠款,死戰到底,結局也許就會不同
    那麼如果在整個甲午中日戰爭之中,清朝並沒有選擇放棄抵抗,而是死戰到底,或者說堅決不賠款割地的話,整個事情到底有沒有轉機呢?整個甲午海戰,北洋海軍被全滅,日本已經將戰火帶到了遼東地區。但就算如此,清朝的陸軍並沒有受到任何傷害。
  • 甲午戰爭的失敗對中國危害有多大?輸的不是戰爭而是近百年的國運
    銘記歷史,我們才能仰望未來,近代我國中日甲午海戰的這段歷史,始終是揮之不去的一段歷史印記,在這場影響深遠、不該輸的戰爭中,我國最終輸掉了這場戰爭,而此戰的失敗,對於我國來說不僅僅是輸掉了一場簡單的海戰,而是輸掉了一場近百年的國運,此戰過後日本則跨入現代列強之列,我國則淪為列強的殖民掠奪得
  • 甲午中日戰爭後,刺殺李鴻章的日本憤青,後來怎樣了?
    甲午中日戰爭便是明治政府醞釀已久的一次行動,在古代時期,日本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向中國學習,並臣服於中國,甲午中日戰爭的爆發足以可見日本人的野心,在常人看來無異於是以卵擊石,以至於清廷大部分人主戰。甲午中日戰爭最終以清廷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而告終,偌大的清王朝只要派人向日本求和,李鴻章成為全權大臣赴日本談判。
  • 中日甲午戰爭是一場中國被註定輸家命運的戰爭
    中日甲午戰爭是近代關乎中國國運的戰爭,是它將中國真正地打痛打醒了,是它直接將滿清政府打進了重症監護室、從此只能在病房裡呻吟以等待死亡的降臨,很多國人至今都還為這場戰爭的失敗而惋惜。認為如果這場戰爭中國不戰敗的話,中國就可以扼制住日本這條毒蛇,甲午戰爭之後緊隨而來的中國一系列沉重災難就不會接踵而至。然而,真的如此嗎?
  • 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淺談甲午中日戰爭相關知識點
    在事業單位考試中,歷史的考察是不可或缺的一個版塊。對於近代史的複習要注重細節。今天要講的是在近代史上對中國、日本兩國都影響巨大的一場戰役——甲午中日海戰的相關知識點。一、時間1894年7月25日至1895年4月17日。
  • 甲午120年,這場戰爭裡的大數據
    「巨人」中國與「殺手」日本。中國巨人已經被矮子日本砍翻在地,就差砍頭了。這個對當時的西方人來說也是難以置信的結果。  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時至今日,已經過去了整整120年。